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明偽君子最新章節列表 > 第026章 亡羊補牢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026章 亡羊補牢

吉時到,方唐鏡步入會場。

與場外的冷若冰霜不同,站在主臺上的方唐鏡,面上帶著能令冰河解凍的笑容。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他先是對著臺下團團作了一個揖,然後才開口道:

“小子受縣尊大老爺所託,主持這商界懇談會,自思年少德薄,不堪重任,以至於之前神思不屬,多有慢待諸位,這裡先行謝罪。”

姿態放得這麼低?

面對方師爺的前倨後恭,眾人一時恍惚,差點以為自己看錯了。

不過這才是熟悉的套路,這才是求人出錢辦事該有的樣子嘛。

眾人恍惚了一會之後又都恍然悟了。

就算你是官府代表,也沒有板著臉逼人募捐的理吧?

總不能讓人出了錢還要受氣,這跟明搶有什麼區別,傳將出去,你還混不混了?

也有人想,這方小師爺到底還是太年青,臉究竟太嫩,換了一個不要臉的老師爺,早就藉著先前的氣勢,拿著雞毛當令箭先詐唬一番,能敲多少是多少再說。

當然也有人仍暗暗提防的,這方師爺少年成名,又是敢打小侯爺的主,只怕不會好相與,此時的故作姿態,背後定有什麼惡毒陰招,更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應對。

方唐鏡又道:“我輩讀書人,知錯當改,既然之前失禮,此刻當容小子一一重新拜見諸位前輩。”

雖說這裡與會的都是商人,但方唐鏡在選人的時候選的卻多是讀過書,又或者素喜附庸風雅的“儒商”,因而開場就以讀書人的禮遇對待,半點沒有違和感。

姿態進一步降低,而且是執晚輩之禮?這是要打悲情牌了麼?

歷來這類募捐會,不外乎兩大套路。

一便是大道理型,往往是以朝廷,天下,民生之類為由,引經據典的痛陳厲害,大嘆百姓之多艱,災禍之苦痛,撫卹民生之必要。

然後再誇大本地災情,甚至以民亂之類相威脅,或強行,或威逼,定要從與會者手上搶下一坨銀子。

二便是賣慘型,往往是以親情,鄉情,骨肉情等等情份為引,有多慘就說多慘,直說到聞者流淚,見者傷心,孟姜女也要拜服的地步。

彷彿不捐個身家性命出來都對不起誰似的,軟磨硬泡,死纏爛打地從與會者身上剜下一塊肉。

當然也有兩類混合型的,不過總要有所偏重。

第一種往往是極強勢的官員才敢放出的勝負手,玩的就是以力制巧,捐也得捐,不捐也得捐。

這類官員必需背景極硬,手腕極強,比如朝廷的專旨欽差,還有鎮守太監,中官這些人,走的就是這麼個蠻橫路數。

地方上的親民官很少敢這麼做的,除非是掛著六部侍郎,都御史官銜的地方官才敢這般強勢。

第二種就是常態了,絕大多數的地方官都是這一類,以賣慘為主,間雜著大道理,剛柔互濟才是正理。

之前眾人以為方唐鏡腦子發熱,竟然要玩第一種道道,倒是著實被嚇了一跳,此時回過味來,細細一品,不要說他一介布衣師爺,便是縣太爺當面,也不敢如此吧!

難怪,難怪!

這少年人倒也不笨,自己醒悟過來,要亡羊補牢了。

只見方唐鏡先是走到排在最前的一位白鬚老者面前,抱拳一禮:“可是靜齋先生當面?”

那老者是茶商吳靜齋,雖然明白方唐鏡是在補救前失,但俗話說得好:“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對方還是個少年,自己一把年紀,真跟他計較豈不失了禮數。

老先生連忙起身回禮:“正是老朽,小先生有心了。”

方唐鏡笑道:“不敢勞長者賜禮,老先生在三年前梧桐鄉的大旱中捐資五百兩紋銀,義助建起了一座水庫,當地生民至今引為再生父母,小可一直好生佩服,今日得見,何其有幸!”

五百兩當真不是個小數目,吳靜齋老先生的善舉,當年確實是引發了一陣美談的,只因時過境遷,大家也就漸漸淡忘了,此時方唐鏡提起,眾人才想起了此事。

“縣尊大人準備在縣學孔廟之側,重建名宦祠和鄉賢祠,並將二者合一,擴其規制,以供後世敬仰,定不教後世子孫忘了前人的恩澤,老先生定是要上榜的。請上座。”

方唐鏡一邊說著一邊招呼王捕頭在臺上設座,不但是刺繡五福臨門的紫檀木太師椅,還擺上知味齋的精緻茶點,與臺下乃是天壤之別,尊榮體面。

吳老生先原先還在謙讓,不願作這鶴立雞群的出頭鳥,卻抵不過方唐鏡榜上題名的誘惑,加上這體面的尊榮,便半推半就地坐了上去。

輕輕一呡清茶,沁人心脾,早春才發三兩支的嫩芽,雨前龍井。全縣加起來怕也還沒有三斤吧?

只此一樁,便看出這位方小師爺真是有心了,加之鄉賢祠的種種好處,便是這次再被宰去五百兩也認了。

錢財到了他這個年紀,早已看得淡了,他關心的是身後榮哀之名。

呸!一群鼠目寸光的蠢材!品著上好的清茶,吳老先生已經開始轉變立場。

他現在還是商人身份,一直轉化不了士紳,可若是有了鄉賢的身份,立馬便功成名就,搖身成為士紳階層,有什麼捨不得的。

呸!眾人心裡齊齊暗罵:這也太下作了,赤果果的分化,搞得好象誰看不出這是捧殺似的,小孩家家的心思。

話雖如此,伎倆也是這般的粗暴簡單,可就是讓眾人膈應得不行。

不患貧而患不均。大家都一樣坐冷板凳喝西北風多好,憑什麼就你坐太師椅喝香茶?高高在上!

只不過眾人這點小心思才起,立即就讓名宦祠與鄉賢祠合併的訊息震撼得丁點不剩,並且還是建在孔廟之側,這不成了學子必拜之所?

好狠的算計,要知道,商人科考是無望了的,唯一能求的就只剩下這點名聲,能進鄉賢祠幾乎就是最高的人生巔峰。

如果說之前還因為鄉鄉皆有鄉賢祠,又是各鄉族老推辦,格調著實有些低俗氾濫,風評也不夠高大上,因而大家都有些不夠重視。

但這縣辦鄉賢祠一出,規格一下就高大上起來,情況完全不同,這可是列入學規,正兒八經流芳千古,光宗耀祖的大事。

實際的好處更是多多,比照名宦祠的話,就是見官不跪,錢糧減免若干年,徭役減負若干年,家族子弟保送上縣學,優先錄取童生,同等條件下優先保送國子監……

套用一句現代術語,這實是發家致富,子弟快速出人頭地,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的快車道。

大多數人都在想著,是不是有必要大出血一次,爭一爭這鄉賢祠的名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