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明偽君子最新章節列表 > 第028章 來點乾貨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028章 來點乾貨

做商人的,也不是不能透過納捐這條路子,擺脫商人的身份,弄個小官噹噹。

這樣的情形,從景泰帝時期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納捐體系。

可問題是,透過納捐得來的官,地位之低,待遇之差,名聲之臭,比商人還要不如。

更別說什麼光宗耀祖,不招致無妄之災就不錯了。

大明有著當時世界上最完整的官員晉升體系,一個人,要經歷蒙生,童生,秀才,舉人,進士,不止十年的寒窗苦讀,才能踏進做官這個門檻。

之後才是由低到高一步步投機鑽營奮鬥等等上位,十分不易,中間有無數的花花腸子繞來繞去,乃是一門十分高深莫測的學問。

如此含辛茹苦加艱難曲折,當然會讓天下讀書人同仇敵愾,體制外的人透過種種非正常途徑混進這個純潔的讀書人隊伍,那是要被群起而攻之,註定是沒有好下場的。

當然,言官們是最喜歡這些捐官的“渣渣們”的,有事可做了啊!

有事彈劾,無事也彈劾,總之視心情而定,反正閒著也是閒著,不彈捐官的難道還去彈小雞!

因此也就形成了,做官這條路,是一個十分排外的專項上升通道。

試問一個體制外的人,其軀體真能金剛不壞?能扛得住多少次不懷好意的集火?

所以這個納捐當官的路子一開始就沒敢走正途。

景泰帝開這個口子,一來是為賑災,二來順便充實一下內帑,也是不敢觸怒文官集團的。

所以景泰帝對於捐官者一開始的回報是“授錦衣衛出身”。

算是皇家的恩典,不佔文官的名額,這總行了吧!

誰知文官集團一看,不行,這個先例一開還能有個好?指不定什麼時候就把手伸到咱們碗裡,得弄個制度把這事弄到自己手裡才成。

於是制定出了捐官的條條框框。

大意就是:錢可以捐,但是公帑要分走大半,人呢,也要由咱們文官來管。捐錢是好事,想當官也是一種上進的表現,即然你這麼想當官,那就給你一個機會。

什麼機會呢,當然是重新學習的機會,想直接當官?門都沒有。

先做個監生,進國子臨回爐再造,什麼時候合格了,再給你一個不入流的小官噹噹,不服?那就哪涼快哪呆著。

而且一旦捐了官,那就要受官府制約了,隨叫隨到,伏低做小,大頭上官拿,受氣你去做,罵名你去背,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所以說,所謂的捐官,簡直就是花錢當孫子,還是打了左臉笑著伸右臉的那種,這是人幹的事嗎?

怪不得眾人怨氣沖天。

捐官?方唐鏡想想都想笑,就這點本事也想做架樑的好漢?

當真是答他都拉低了自己的智商。

會場越來越靜,方唐鏡看都沒看裘員外,直等氣氛降到了冰點才緩緩接著說道:

“唯其難能,所以可貴。因而今次天災,生民塗炭,卻也是諸位為朝廷分憂,解百姓倒懸的難得機會。”

還有機會?在座的誰不是人精,見方唐鏡沒說什麼捐官,必然是有別的路子的,再聽聽。

“公等義助朝廷,朝廷必不吝論功行賞,此百年難遇之機,望諸君珍之重之。”

這當然是畫餅充飢,在坐諸人沒有幾個會真正相信,說說而已嘛,誰當真誰傻。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而且就算是真,又弄個“錦衣衛出身”,這種臭不可聞的名聲避之唯恐不及,哪敢招惹!

唯有裘員外甚至還笑了出來,附合鼓掌道:“是極,是極,我等雖位卑言微,也知忠義,一定盡力配合,定不教方小師爺難做。”

一片沉默中,這孤零零的掌聲怎麼聽著都有幾分刺耳的感覺,配合他之前明裡暗裡的挑刺挑撥,怎麼看都象是在教訓小兒:

也不撒泡尿看看自己,你說的話有用嗎,爺今天偏就讓你難做了,咋的!

方唐鏡微微一哂,似若不見,繼續道:“所以縣尊大老爺決定引用太祖高皇帝舊例。”

“太祖高皇帝舊例?”人人面有愕然,不過倒是隱隱有些期盼起來,若是有舊例可循,還是太祖高皇帝定下的,這豈不是“祖宗成例”?有門!

只有龐掌櫃一幹人面露苦笑,這位方小師爺的獠牙一點點顯露了出來,這裡面,沒一個能逃得出他的魔爪。

王捕頭站在方唐鏡身後,面無表情,心裡卻帶出“就知道會這樣”的想法。

所有人都在好奇!

太祖他老人家二十五歲參加義軍,之後血戰十五年而得國,又在位三十一年,光正史記載的事蹟就多如牛毛,加上野史和民間傳聞就更是浩如煙海,誰都好奇是哪一條舊例。

又聽方唐鏡娓娓道來:“至正十三年,太祖攻略定遠,下除州,初時兵少糧,有民眾捐糧五百石充軍糧,乃解困,太祖親迎,贊曰‘此皆忠義賢良之士也,當立祠世代敬之。’”

這……真的假的?眾人一頭霧水。

至正十三年是哪一年來著?扳下手指數下先。沒辦法,太祖用過的年號不少,有長有短,算了算,實在理不清,無奈放棄。

大家平時聽得最多的就是各種版本的《大明繡像英烈傳》,全都是各種殺。

常遇春常爺爺一把丈八點鋼槍殺得各路反王屁滾尿流,嘖嘖。

徐達徐爺爺揮軍八決八蕩,直殺到韃子老家,嘖嘖。

就連得道高人劉伯溫劉爺爺也是手執兩把片刀,殺氣騰騰的大喊:“手執鋼刀九十九,殺盡胡賊方罷手”,嘖嘖,痛快!

動輒血流成河,誰會注意五百石糧這等雞毛蒜皮的小事。

不過想來不會有假的,太祖他老人家可是真龍天子,一言一行都是有史可查的,五十多卷的皇太祖實錄,數十萬字可不是假的,真的就記有這一筆呢?

若是真的,這實在是太祖爺波瀾壯闊的一生中小得不能再小的浪花,就算太祖他老人家復生,九成九也記不得這事了吧?

只是事關太祖,誰也不敢說半個不字,就算是最跳的裘員外也只得捏著鼻子認了,寧可信其有,不敢信其無。

方唐鏡這個文科生與別人不同,他上一世考博就是明史,論文就是專研明朝歷代帝王,教材和資料就是大明皇實錄,無論是野史和史實,都是清晰無比,此時信手拈來,大是揮灑自如。

隨便一句“祖宗成法”“祖宗語錄”就要砸得人暈頭轉向,滿地找牙。

這才稍稍開始發力而已,方唐鏡決定放點乾貨,於是接著道:

“今日之事雖不同,情相類,理亦相同,小子受縣尊所託,將為那些救災民於水火之中的義士,奏請朝廷封贈為‘賢者’,旌表鄉里,立於鄉賢祠,並列於名宦之旁,一切禮遇比名宦規格!”

譁!眾人再也坐不住,議論紛紛。

不論真假,這事十有八九能成。

首先,在太祖漫長的征戰生涯中,地方民眾捐錢捐糧勞軍的事肯定有,而且不少,所以方唐鏡說的這件事就算是假的也可以是真的。因為這是對皇明正統的美化。

其次,地方受災,工商界人士踴躍捐欯本就是好事,乃是朝廷教化的最大明證,朝廷樂見其成。

其三,將鄉賢祠與名宦祠合併,規制待遇皆為等同,並且這鄉賢的名額還與善舉(捐款數額)掛鉤,這絕對是個首創,利國利民利官利士紳的舉措,為各地災後重建樹立了一個樣板標杆。

綜上種種,朝廷不但沒有不透過的理由,還會一力促成,大加宣講,實是一舉數得。

這裡面的好處眾人或許看不全面,但都是人精,除了自己能得的好處之外,別的好處也是能看得出一二分的。

正所謂三個女人一臺戲,五六十個精於討價還價的商人更不是蓋的,此時火力全開,氣氛頓時空前熱烈起來。

只有裘員外面對方唐鏡的無視,指甲都掐進了掌心肉裡,若是被方唐鏡斥責,又或者爭辯兩句也好啊,無視算怎麼回事,沒把自己放在眼裡?小賊也太欺負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