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修真 > 成為冥鋪刻碑人之後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十六章 佛門棄徒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六十六章 佛門棄徒

下午,陸言從護國寺回來,回到了自個的刻碑鋪。

也許是魏公公意識到自己刨墳掘墓的行為欠妥,也可能是手拿長劍硬劈墓碑沒劈碎導致的臉燒。

臨開工前,魏忠吾命令身後的侍衛,把後花園的遊人,有一個算一個,全給趕出來了。

陸言也不例外,被趕出來之後,又在寺院其他地方轉悠一陣,看著時辰差不多了,這才離開。

直到離去,他也沒再碰見那位賣香的和尚。

這一趟下來,收穫不小,納氣已有八十五載,距離納氣百載,證得煉精之境,也已然不遠了。

但是陸言一趟回來之後,總感覺身心出奇的睏乏,於是倒頭就睡。

深夜,一覺醒來,有人叩門。

只見門口的老吏目縮著脖子弓著腰,後面拉著一輛雙輪木車,木車上載著一堆灰黑的碎石。

“官爺,您這怎麼......改行做馬伕了?”

陸言瞧著老吏目這副模樣跟做賊似的,以為拉著車跟他這銷贓來了。

“哪跟哪啊!我給你說,這可是大事,不敢外傳......”

老吏目放下車,湊到陸言耳朵跟前,一陣密語,陸言這才明白。

眼前這車上拉的,正是今天護國寺,被魏忠吾劍劈不碎,後來才用榔頭砸爛的墓碑。

說是這後花園的墳刨了,碑也碎了,魏公公一行心滿意足的離開。

等人都走後,寺院關閉,老和尚也就是護國寺的主持,叫人帶著遺骸去城外好生安葬,原本四分五裂的石碑,則派人從後門悄悄拉走,拉到了殯葬司。

據老吏目所說,一些重大的葬禮,都是護國寺和殯葬司合辦,一個負責誦經超度,一個負責挖坑埋人,故而兩家私交一直不錯。

老主持想拜託殯葬司的主簿,把這墓碑修好,回頭立在城外,希望能找個可靠的人。

主簿一聽是九千歲親自下的令,再一想朱王爺和九千歲為首的閹黨向來不對付,又想到陸言和朱閒走得近,認為他可靠,這才找上門來。

老吏目放下碎碑就走了,陸言一塊塊搬進來,關上門,準備修碑。

點火上燈,燈焰燒得極其平穩。

也是,若真如老主持所說,這碑存在的時間,是非常久遠之前,那裡面的怨氣陰氣也散的差不多了。

其實除非是異常強大的執念,或者是被人下了咒導致怨氣久久不散甚至越來越強,正常人死亡,怨憤不甘存續一般也就百年左右。

待到燈焰燒的差不多了,陸言開始修補。

有刻碑真解的理解,加上他又藉著繼往開來之法,將穿針引線的縫補之術融會貫通,修補碎碑根本就是小菜一碟。

補好了,碑林圖現,生平啟。

......

那老和尚說得果真沒錯,這塊碑,或者說這座墳,還真是年代久遠的東西。

具體來說,可能要追溯到前朝的前朝,中間跨過一段亂世,再往前追溯一朝。

陸言望著生平,萬萬沒想到,墓主竟然是位和尚,且是一位高僧。

擱別人肯定要問,高僧不是一般圓寂之後都會修築佛塔嗎?可這位怎麼和普通人的葬法一樣,修墳堆?

這就不得不提一下這背後的故事了。

佛家有云:“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

不論是在大宣還是往前的朝代,出家人都講求“六戒”,其中有“戒色”,意為戒除女色。

可是這位墓主,辯濟和尚,偏偏就犯了色戒,也由此被逐出佛門。

辯濟和尚十五歲出家,削髮為僧,拜入長安大莊嚴寺門下,師從當時的主持。

說是辯濟年少之時,可謂是風流倜儻、一表人才,容貌俊秀英颯,且主持誇他才思敏捷,頗具佛緣,潛心修行數十年,深諳佛法。

年紀輕輕,就成為了當時遠近聞名的高僧、大德,以至於後來有貴人西行歸來,在當時的長安城開設譯場,召高僧諳解大小乘經論。

當時只選了九名綴文大德,其中卻有年僅二十有六的辯機,其佛法經文造詣可見一斑。

但是後來,他又如何從萬人敬仰的高僧,成為佛門棄徒呢?還得從一次巧合說起。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當時皇帝最寵愛的公主高陽,年芳十六,二八妙齡,且剛與重臣之子皆為秦晉,但她對這位重臣的兒子並不感興趣。

要知道,封建時代的許多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甚至天子賜婚,往往都出於一定的政治目的。

當時的皇帝把高陽許配給了朝中重臣之子,也正是為此。但可惜的是,父親大才,但這位駙馬爺卻是荒誕無才,一介莽夫,與自幼學習琴棋書畫的高陽公主風格完全不搭。

用陸言前世的話來說,二人興趣相悖,壓根沒有共同話題,也沒有感情基礎,這夫妻關係自然不好。再加上駙馬爺生性是個耙耳朵,在高陽面前唯唯諾諾,使得充滿野性的高陽完全沒有興趣,逐漸對這段婚姻鬱鬱寡歡。

這天,高陽公主和駙馬爺出遊,登臨大莊嚴寺祈福,整好看見路過的辯濟和尚,見其容貌英俊,就一見鍾情。

這看上之後,高陽公主就三天兩頭的往寺廟跑,名義上叫學習佛法,實則是找辯濟和尚去了。

辯濟也正值青春年少,受不得少女懷春的高陽反覆的調戲挑逗,這一來二去,就是乾柴遇上烈火,打得火熱。

二人的戀情一直很隱秘,直到有一次辯濟外出,一名蟊賊無意間溜進辯濟的禪房,偷走了床鋪上的金絲玉枕。

後來這位蟊賊落網,官府一查這些髒物,好傢伙,這玉枕不是宮裡頭的東西麼,怎麼會在一個小蟊賊手裡?不敢擅自決斷,於是上達天聽。

訊息傳到皇帝耳中,再一查,原來這玉枕是高陽公主送給辯濟的定情信物,機緣巧合被蟊賊偷出來,這才捅破了二人的姦情。

皇上自然是勃然大怒,面子上也掛不住,自己女兒和禿驢通姦,傳出去豈不是為天下人嗤笑,不行,得嚴辦。

可自己總不能把自個女兒給嚴懲吧?於是乎,將辯濟拉出來,說是勾引公主,罪惡滔天,給斬首示眾了。

佛門弟子犯戒,自然被驅逐,世人再罵兩句“惡僧”“淫僧”;本來這事都算完了,卻不料激怒了高陽公主,後來竟然謀反。

她起兵之後,親自帶著辯濟的骸骨,前往燕京,並修建一座寺院,找來一批僧人,專門看守辯濟的屍骨,這也就是如今護國寺的前身。

再往後,高陽公主兵敗自殺,後世有人憐憫,有詩云:

“巫山雲雨入禪房,藩籬情深臥鴛鴦。”

“辯濟腰斬刑場日,長歌當哭美嬌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