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雄霸天下之光緒大帝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十五章 臺灣的防禦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十五章 臺灣的防禦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就三國時期,吳國就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甲士萬人到臺灣,隨後歷朝歷代,中央政府都會在此設立行政區劃,進行開發建設。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1874年日本假借琉球漁民被臺灣土著殺害之名,西鄉從道中將率軍侵犯臺灣,從中國手裡勒索了50萬兩白銀。

之後為了加強臺灣的防務,欽差大臣沈葆楨於1875年在臺灣北部修建了滬尾(今天的臺北淡水)炮臺和基隆炮臺,在臺灣南部修築了旗後(今天的高雄)、安平等炮臺,以防禦外國的入侵。

1879年的年底,劉銘傳奉旨率領新組建的近衛軍一個團,來到臺灣,全面接管了臺灣一切防務大權,丁雲桐賦予他最大的許可權,緊急情況下,他不需要請示就可以做出一切必要的決定。

在法軍於1880年12月底發起進攻前,劉銘傳有了極為寶貴的一年,他用這一年的時間對整個臺灣的防禦計劃做了全面的安排。

臺灣全島孤立懸於海上,理論上講敵人可以從四面八方登陸,幾乎無法防守。

但事實並非如此,島的東西兩側都是懸崖峭壁、淺灘礁石,以當時的航海技術水平,很難真正登陸。稱得上良港的也只有臺北的基隆以及滬尾一帶,或者臺南的旗後、安平一帶。

相對而言,臺北又更容易導致外敵入侵。因為臺北處於上游地帶,能夠掌控臺灣全域性;而且臺北地區是平原地帶,地勢平坦,物質豐富,水源充足甜美;臺南卻是山林眾多,地勢崎嶇,安平和旗後兩港,一個險峻,一個淤泥,對登陸部隊是極大考驗。加上水源鹹苦,痢疾橫行,外來者很難適應。而且臺南從鄭成功收復臺灣開始,經過長年的建築整修,堡壘工事眾多,地形複雜,易守難攻。而臺北地區易攻難守,尤其是基隆的煤礦,更具有戰略意義。

沈葆楨曾經稟報朝廷,基隆出產的煤“質堅亮且輕,能耐久燒,並少灰土,洵稱好煤,成色甚佳,與外國上等洋煤相當。”

得到這個煤礦,法國的艦隊便可大大減輕補給的壓力。

經過這般分析,劉銘傳認為,法軍必定會進攻臺北地區,而不會是臺南。因此他將防禦的重點放在了基隆和滬尾地區。

關鍵是基隆還是滬尾呢?

基隆港在臺灣正北方,從基隆港出發坐輪船,到福建五虎門只需六個時辰。

港口後面有一個人口將近萬餘的城鎮,往東五里,正是大名鼎鼎的八斗煤礦,設有煤局。整個基隆地區彷彿一個小盆地,前面是海,後面則是一圈連綿的高山丘陵,從港口西邊的基隆嶺,到南邊的月眉山地區,形成一條雜亂而又渾然天成的“長城”。

而越過這條“長城”之後,往西是滬尾港,往南則是臺灣的政治中心,物質補給基地和大本營,臺北府。

丁雲桐在電報中,以一種不容置疑的口吻,告訴劉銘傳,法軍將會首先進攻基隆,但是防禦重點要放在滬尾。

因為臺北府城是大本營和補給基地,重中之重,基隆至臺北府之間有“長城”阻隔,崇山峻嶺,易守難攻,所以基隆失守不會威脅到臺北府。

但滬尾失守卻會讓法軍沿淡水河而上,直搗臺北府,同時也抄了基隆後路。

但是還有一個原因,丁雲桐沒有說。

那就是前世的中法戰爭中,法國人是在攻佔基隆一個多月後,才意識到滬尾港的重要性。法國人沒有丁雲桐穿越者的預見,必然是遵循其同樣的邏輯,全力攻擊基隆港。

因此丁雲桐強調基隆港可以丟,滬尾港必須守。雖然法國人堅持海上封鎖,但保住滬尾港,一些懸掛英美旗幟的商船總還是趁隙過來,就能從大陸獲得物質補給。這樣法國人就像獵人抓狐狸,堵住了前門,後門卻還開著。

丁雲桐在來回的電報中反復強調:基隆港地勢平坦,無險可守,是頂不住法國人的進攻的。港口既開闊,水又深,無法用堵口的辦法阻擋法軍艦隊。因為法軍的艦炮強悍,敵人軍艦一進口岸,事實上港口就已經失守。

如果把兵力集結在海邊,無異於白白當敵人的靶子。我們所依靠的是山勢險要,敵人依靠的是火炮猛烈。“彼來攻我,我得所長。我去攻彼,彼得所長……。”

因此必須讓兵力後撤,把防禦重點放在基隆港後面那一圈山脈“長城”上,利用地勢險要來殺傷敵軍。

在前世的時候,中國人是在付出了重大的傷亡後,才總結出這些道理。

根據電報討論的結果,劉銘傳制定了自己的防禦計劃。

此時他手上兵力主要有三部分:首先自己帶來的近衛軍的一個團,這是一支朝氣蓬勃,戰鬥力強的新式軍隊,名義上是練軍獨立團;

然後是從大陸周氏兄弟獨立旅裡調來的援軍,由周盛波指揮的兩個團,3200多人,戰鬥力要弱於近衛軍。

最後是原先就駐防臺灣,由綠營整編而成,曹志忠指揮的巡防營,仍舊是老的編制,一個營500人,一共有12營,6000餘人,裝備和訓練水平都比較落後,但是卻熟悉地理山水,適應氣候水土,在騷擾和游擊戰中,還是能發揮作用。

按照計劃,劉銘傳將兵力做了如下配置:

劉朝祜率領四個巡防營駐守臺南;

黃志忠率領四個巡防營駐守補給基地臺北府;

鄧長安則指揮剩下的四個巡防營,駐紮基隆港;

劉銘傳親自率領近衛團,駐防滬尾,手下主要軍官分別是林朝棟、唐殿魁和劉盛藻,同時將李彤恩和孫開華,這兩個一文一武,原先就駐守滬尾的官員,也調進了近衛團;

周盛波指揮的練軍兩個團,全部集結在“長城”山脈裡,周盛波本人帶一個團,防禦月眉山地區,楊洪彪帶另一個團駐守基隆嶺一帶;

這樣,在法軍進攻基隆時,最有戰鬥力的部隊全部放在第二線,可以完整的儲存力量。

在港口防禦,重點也在滬尾港。

滬尾港其實是淡水河的入海口,它是臺灣最重要的商業口岸,也是臺灣茶葉最重要的輸出中心,英國人很早以前就在這裡設定了德記洋行,專門販賣臺灣的茶葉和樟腦,每年光茶葉出口就有五六百噸。

孫開華一直擔任陸路提督兼滬尾守備,此人十八歲參軍,打仗極為勇猛,但是長得卻是一副女人模樣,頗為嫵媚,大家暗地裡都叫他“孫美人”。

至於李彤恩,原本是擔任滬尾的通商委員,對滬尾洋人的情況非常熟悉,而且很有智謀。他本來體弱多病,想要退休,但劉銘傳將他留下來,作為智囊倚重使用。

在李彤恩的建議下,劉銘傳採取了幾項重要舉措,第一項就是堵塞滬尾港,用一些帆船裝填上石頭,沉在滬尾港口水底。這樣,吃水深的大型戰艦,就無法進入港口,但是一些輕型船隻仍能進入。沉船選擇的戎克船,所謂戎克船就是中國獨創的帆船。同時在港口設定了大量的浮動木樁。

沉船堵口,自然會影響港口的貿易來往。為此,李彤恩與英國領事反覆交涉,辨明厲害,才使對方接受堵口。

第二項措施是在港口內安設了數十枚水雷,這些水雷並非錨雷,而是裝滿了炸藥和電雷管,用電線遙控指揮的電發水雷,指揮所就放在港內炮臺的後面。

其外殼採用生鐵、熟鐵、馬口鐵皮、銅或木材等製作。炸藥為黑火藥,發火機構叫電雷管,主要以二銅絲裝入導管內,銅絲下端連以白金絲作為電橋,將導管插入銅管,裝以雷管、棉花藥(硝化棉)等物,然後密封,用電線連線,一線一雷,也可一線數雷。所用電源則大都為溼電池,電池大都進口。

有了堵口、水雷、以及炮臺的配合,法軍就無法發動突襲了。

第三項措施是嚴格監管那些外國船隻以及外國引水員(領航員),使其不被法軍利用。

同時滬尾炮臺也得到了整修加固,有兩門280mm克虜伯重炮,五門170mm克虜伯重炮,這樣的火力就相當可觀了。

而基隆港雖然不是防禦重點,但也對基隆炮臺做了改進,主炮臺有兩門170mm克虜伯炮,兩門180mm滑膛炮,另左右各有一個副炮臺,共有六門180mm滑膛炮。但是除了那兩門克虜伯炮,其餘的都是舊式的滑膛火炮。所謂滑膛炮,就是炮膛裡面沒有螺旋膛線,早期火炮大都是滑膛炮,其射程、威力和穩定性遠遠不如線膛炮。

法國的裝甲軍艦,裝甲最薄處也有150mm厚,只要距離1000米開外,這些滑膛炮炮彈,即便擊中也無法穿透。

但正如劉銘傳事先的規劃,就不必對這些火炮進行更新了。

現在一切準備就緒,就等法國人動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