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備前宰相最新章節列表 > 第119章 軍制改革,營造大船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19章 軍制改革,營造大船

秀家對於秋上久家的工作還是比較滿意的,但是時代在進步,戰爭的方式也在進步,對軍隊的要求也在增加。

秀家已經決定在本家的常備和守備隊中參照莫里斯方陣進行改編和訓練。

其實秀家最初想要參照的是西班牙方陣,畢竟這是與當下時代最為契合的一種先進冷熱兵器結合的步兵陣型。

但是秀家在朝鮮閒來無事的時候,帶著一部分豐春家士兵進行改革訓練,才發現西班牙方陣存在著極大的問題。

由於西班牙是將長矛兵排成三個橫隊,每個橫隊正面為50至60人,縱深為20列。在四個邊角上是排成密集方隊的火繩槍士兵。

寬度約為150米,縱深100米。方陣的四邊外側各排列著一列火繩槍士兵,並且派出一獨立的分遣隊從事小規模出擊。

這就使得一個方陣的兵力人數高達3000人,下轄10個方陣連,每個連有100名重火槍手,50名輕火槍手和150名長槍手。

重火槍手和長搶手是最主要的作戰單位,輕火槍手的作用主要是進行掩護。這就使得它雖然對反騎兵和近戰有不錯的應對能力,但是機動性非常差,射擊覆蓋範圍很窄,更不利於火炮協通作戰。

最致命的原因在於日本的地形和日本的軍隊編制,並不適合3000人為一個方陣的大方陣,這在指揮上也是意見非常困難的事兒。

但是莫里斯方陣就不一樣了,一個方陣由300名長搶手和250名火槍手組成最基礎的營,這與秀家此前進行軍制改革時候,每個備隊中以480人為一個單位的營大致相同,整編起來相對容易一些。

這樣一來整編之後依然可以以備隊我單位進行統御,只不過備隊人數由最初的1500人增加到1650以上。

這樣規模的部隊在日本大小適中,既可以單獨作為別動隊作戰,又可以三三兩兩組織起來作為軍團作戰。

最重要的是,經過這樣改變後的部隊,可以將騎兵從備隊中解放出來,方便秀家集中領內的騎馬武士組建專門的騎兵備隊,加以訓練之後便是聞風喪膽的日本胸甲騎兵。

其實很多穿越黨在回到古代進行冷兵器革命的時候,在選擇軍訓方陣參照物的時候都會犯錯,歷史上聞名的三個方陣本身的側重點就不同,本質上沒有絕對的優劣、先進之分。

如果一定要對著西班牙大方陣、莫里斯方陣和古斯塔夫方陣進行區分話,大致可以作出一些的對比:

西班牙大方陣——是一種基於瑞士方陣的大型長矛方陣,人數較多,長矛手比重高,僅在方陣四角及前排長矛手間編入火繩槍手。

莫里斯方陣——是在西班牙方陣基礎上減少人數,減少縱深,增加寬度,加大火繩槍手比例,只在長矛手兩側部署。(實際上接近“橫陣“)

古斯塔夫方陣——是在莫里斯基礎上,將火繩槍手位置拉後配置(品字解構),同時適量加大長矛手數量(存疑),長矛手前方配置輕炮兵。

在射擊能力上:古斯塔夫>莫里斯>西班牙

西班牙方陣長寬比問題,難以發揚火力,古斯塔夫體系下炮兵加強了射擊能力。

在機動性上:莫里斯>古斯塔夫>西班牙

人數越少機動性越強,炮兵拖後腿。

在步兵肉搏能力上:西班牙>古斯塔夫>莫里斯

西班牙方陣長矛手人數眾多,即時火槍手遭遇大量傷亡,仍然具備一定作戰能力,不過這個優勢隨著火槍技術發展,越來越不明顯。

在反騎兵能力上:西班牙>古斯塔夫>莫里斯

莫里斯歷史上在其與主要對手的較量中,騎兵一直很佔優勢,因此這個缺點並不明顯。古斯塔夫體系則苦於瑞典騎兵難以對抗帝國騎兵的問題,因此強化了相關能力。

但是在日本這個地方打仗,最不需要懼怕的便是騎兵的衝鋒了,畢竟騎兵一直都是日本的弱勢專案,可以說莫斯裡方陣最大的缺點在日本並不成立。

即便真的到了戰場上對面擁有一定的騎兵部隊,秀家也有自信自己的騎兵部隊比對面擁有更多的優勢,就如歷史上的莫里斯和古斯塔夫一樣。

秋上久家介紹完之後,便是由主官普請和工程的香川之景進行彙報了。

“如今豐春城的本丸和二之丸已經完成,三之丸正在修築的過程中,由於範圍擴大,預計還要有2年左右的時候才能完成三之丸的修築工作。

我們打算提前開始外丸土地的平整工作,整個豐春城的修築工作大概還需要5年的時間才能完工。”

聊到豐春城的營造工作,秀家第一次主動出聲打斷了香川之景的敘述說道“豐春城的營造工作稍稍暫緩,除了每年正常需要服役的普請之外,不再額外超期徵召民夫修築,不再支給額外的工費。”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若是這樣的話,豐春城的營造進度會大大放緩。”香川之景回應道“僅僅是三之丸的營造任務都有可能會拖延到3年以上。”

“不止是豐春城的營造,關東馳道、荒川、利根川、隅田川等關東河道的整修工作也要放緩,所有的木匠的超期津貼減少3成,超期的時限最多限制在3個月。石匠的超期津貼也減少3成,不允許朝期時間超過3個月。

如果石匠們想要得到原來滿額的工錢,就讓他們去打磨球狀石塊去,而木匠則組織起來去準備整修一定標準規格的木塊去。”

秀家想要香川之景打造的,自然是後世相關復原圖紙已經畫爛了的配重投石機。甚至到了後世網絡時代,對這一投石機還進行了最佳化,各個相關零部件可以標準化製作,到了戰場上可以直接拆卸重組方便運輸。

雖然如今日本的戰場已經從冷兵器逐漸轉變至熱兵器戰爭,不過現在火炮的裝備在日本並不普遍。

而恰恰隨著大名們開始逐步將本城由山城遷移至平城、平山城、海城,原本並不適合在山地見攻城使用的投石機再一次進入到秀家的視野之中。

日本城最大的特點就是平臺土垣(石垣)很高,但是上面的屏板(石屏)厚度並不理想,往往只不過是後世一層厚牆的厚度罷了。

配重投石機可是連中試那麼厚重的城牆都能擊垮的存在,擊碎這樣的石屏簡直是綽綽有餘的。

為了應對今後可能面臨的戰爭,秀家覺得大幅消減基建的投入,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軍備的生產之中。

不過與鐵炮、甲胃、刀槍的鍛造有朝鮮之戰作為幌子掩護不同,像投石機這樣的攻城武器想要隱匿的生產出來是非常困難的。

好在秀家現在有豐春城營造的工程、有關東河道整修的工程、有關東馳道修整的工程在建,領內聚集了一批人數客觀的石匠和木匠,保證了秀家生產的效率性。

畢竟這些武器雖說製造的難度比不上鑄炮,不過短時間想要大量建造出來也是不現實的。隨著秀吉身體日漸不行,秀家不得不提前為可能發生的戰爭做好準備。

但是秀家記得很清楚,歷史上德川家康就是藉著上杉家在領內修築城堡的事情發起了對上杉家的討伐戰爭,秀家在生產這些重武器的時候,保密性是至關重要的。

而秀家想得掩護自然還是以上這些工程。

石匠打磨石塊是其分內的事兒,至於打磨成什麼形狀這是豐春家的事,木匠修葺的木柱都是標準的形制,只要還沒有組裝起來,你就不能說秀家是在建造攻城武器。

“東西按照圖紙造好之後,直接有左渡守入庫儲存,等到必要的時候再拿出來使用。”

這也是秀家為什麼將這份任務交給香川之景負責的原因,畢竟他是負責秀家領內普請、工程的家老。當然啦,這些東西造好之後可是攻城利器,必須由絕對信得過的人妥善保管。

香川之景雖然並不清楚秀家這麼做的原因,但是依舊是應了下來,然後繼續介紹起領內的工程起來。

“如今在缽形城的秩父鍛鐵坊、古河的鍛鐵坊和常陸的筑波鑄鐵坊都已經相繼投入使用,在千葉和左院的造船廠目前各有3艘福船、1艘克拉克帆船在建。

殿下去年送過來的平板船圖紙我們也已經在進行龍骨的鋪設,大概需要5年的時間才能營造完成。

利根川河道的整修工作,從館林至入海口已經初步完成,其中古館林-古河段因為常年氾濫的緣故已經使用石塊修葺河堤。

荒川流域的整治工作主要的修築堤壩和疏通支流兩個方式,如今總合-越谷一線已經用石垣修葺加固,越谷往南開挖了3條分流入海。

目前工程進度是開挖了一條河川引流入野田川中,對荒川下游水勢達到了一定的分流效果。但是野田川下游的國府臺地區卻因為水勢過大常年氾濫,這方面的問題可能需要等到另外兩條分流修築完成之後才能緩解。”

香川之景所說的平板船是秀家根據自己前世的歷史和軍事知識,在克拉克帆船的基礎上,參照1715年法蘭西雙層甲板74炮戰列艦拉皮設計出來的戰船。

這種是法國在國家財政破產的時候設計出來的極具價效比的戰船,這種戰列艦遠洋適應性補強,但是非常適合近海作戰,後來隨著橢圓形船隻肋骨的加入,使得其適航性差的問題也得到了改善。

一艘戰船的船體長度大約是50~55米,取消了船首和船尾的炮位,在下層甲板假裝28門36磅炮,上層甲板30門18磅炮,1/4甲板和前甲板16門8磅炮(露天炮位)。

這種射擊無異於是劃時代的革新,到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期間,雖然最後法國的4艘74門炮戰列艦被英國俘獲,但是英國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以至於後來英國參照74門炮戰列艦開始建造自己的新式戰列艦,以至於直到風帆戰列艦時代結束為止,這種形制的戰列艦一直是歐洲各國海軍的主力。

很多玩過全戰武士之殤系列的玩家,一定對英國的勇士級戰列艦和開陽級戰列艦印象深刻,這兩種戰列艦本質上就是74門炮戰列艦裝上火力輪機替代風帆後的產物,但是在基礎形制上大致相同。

秀家很清楚,自己的日本沒有想要成為遠洋強國的想法。但是擁有一艘近海無敵的船隻,無疑會使得秀家的在日本的海戰中佔據絕對的優勢。

但是這種戰列艦並不是說造就能造出來的,他本質上是克拉克帆船的形變,在沒有掌握克拉克帆船建造技術之前,秀家一直沒有將圖紙拿出來。

即便如今將圖紙拿出來了,也是秀家修改過後的縮小版本,船體長度只有38米,與大型的福船相當,下層甲板裝備有12門18磅火炮,上層甲板裝備有16門12磅火炮,1/4甲板和前甲板一共6門6磅火炮。

這樣一來新船單面火炮的數量就已經達到了17門炮,雖然只是歷史上74門炮戰列艦的一半,火炮口徑上也比不過人家,但放在東亞這個新手區縱橫四海卻也已經是無虞了。

事實上營造這麼74門炮戰列艦大約需要耗費5萬英鎊,大約是當時英國王室1年的開銷成本,即便是英國政府也只能支撐起同時開建2艘的規模。

依照當時的黃金和白銀價值比例,5萬英國大約相當於黃金4萬兩,白銀10萬兩的價值。

即便是秀家縮小了船體和火炮的口徑,但是船工這邊預估的造價依舊高達20萬貫約5萬兩黃金的價格。

但是這個價格已經相當便宜了!

秀家尤還記得當初從兩個西班牙人手裡購買的那艘卡拉克帆船,就是花費了5萬兩黃金!秀家為此還向豪商、向秀長借了一筆不小的貸款。

如果說眼下營造這種船隻最大的困難是什麼的話,那恐怕便是作為龍骨所用的鐵木了。船隻別的地方的木材都可以用松木、柏木替代,但是建造這麼長船隻的龍骨的鐵木則必須要從南洋進口。

但是想一下,能裝在這麼長木材的船隻,又憑什麼為你日本專門運送一根木頭,而不是運輸其他更具價值的貨物呢?

因此這根木頭實際上是秀家當初從朝鮮皇宮中拆除下來的金絲楠木通柱所替代的。

除了建造船隻材料上的問題以外,建造這麼大的船隻整個日本都沒有經驗,在工藝上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工人也不清楚。

好在秀家提前讓他們彷造了克拉克帆船,對於歐式帆船的營造方式有了一定的經驗。

要知道日本的船隻結構基本上就是底層船板抗一個木質的船體,這兩者實際上是分離的關係,一艘關船套上更大的船體就是一艘安宅船了。

但是明國的福船和歐洲的船體,船體本身是一體的,若是要擴大船隻的大小,則需要重新建造一個船體。

除了造船本身的困難之外,船上火炮依然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

即便從秀家在備前鑄炮開始已經過去了10年了,如今也只能基本完成6磅和12磅炮的鑄造工作,南蠻船隻上主流的18磅炮的良品率低的離譜,從1592年試鑄第一門開始已經4年過去了,如今才不過合格了1門火炮罷了。

秀家甚至已經打算,要說最後實在來不及的話,就暫時先用12磅炮替代18磅炮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