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玄幻 > 影片剪輯:開局盤點十大帝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五十七章 大唐能如此強大,李靖功勞很大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五十七章 大唐能如此強大,李靖功勞很大

隋末唐初,是一個動亂的年代,皇帝無能,各地有能力的人紛紛反叛,想要打倒隋朝,結束壓迫剝削的生活,建立一個新的朝代。

在這些人中,就湧現出了李淵李世民這樣的人,他們透過起義成功的推翻了隋朝,建立了自己的政權。

唐朝在後人眼中,算是個名氣很好的存在了,特別是李世民在位的時候,盛世天下,說的一點也沒錯。

我們不說他的皇位是怎樣得來的,就單單說他的政績,李世民是一個好的君王,基本上除了玄武門之變,殺了自己的親兄弟之外,也沒有什麼不好的記錄了。

他也是個有能力的人,不然也不會把唐朝治理的如此好了,讓邊境各國都不敢來侵犯唐朝,還派使臣來學習,而且還好好的每年都去進貢。

唐朝的能打仗,有計謀的人是很多的,李靖是其中一個很厲害的,他比著秦瓊,程咬金等人,幾乎就是個全才。

因為其他的將軍,將領,他們可能就是在某一方面,某一型別的戰役上面有很大的優勢,很擅長。

但是李靖不一樣,他能夠接受任何型別的打仗。

比如說他擅長突襲,能夠很容易的抓住時機,去打敗比自己兵力多數十倍的敵人。

在面對面的正面對決中,他也能夠憑藉自己的武力和佈局,來將對方斬於馬下,俘虜萬千,順利取勝。

很多人都不擅長水戰,因為水戰有很多的不確定因素,一不小心就會失敗。

但是李靖不同,他能夠利用水戰的有利的方面,來為自己的戰爭加油。

可是這樣說,面對一場戰役,無論是大仗還是小仗,無論是對自己有利還是不利,只要有李靖在,只要他很用心的去面對,就沒有打不贏的,在當時他被稱為是軍神。

…………

“不得不說,李將軍還真是朕的福將啊。”

“想當初,朕聽了蕭瑀的彈劾,很嚴厲地訓斥李將軍,但李將軍絲毫沒有以軍功自恃,反而惶恐地趕緊叩頭謝罪。”

“這般心性,很少有人能做到。”

“得功不邀功,實在是武將的最高境界也。”

太極宮中,李世民回想起李靖所做的事情,就不由感慨萬千。

正是有了一個個像李靖這樣的人物,大唐才能像今天這麼繁榮昌盛啊。

他還小想到李靖擔任右僕射職位剛滿四年時間,因為患有足疾他請求辭任。

他批准後,欣賞李靖此舉之餘,特地頒下詔書,賜物千段,馬兩匹。

不久又派人送去靈壽木手杖,讓李靖腿腳不便時使用。

李靖因病退居回家不久,唐朝西北的吐谷渾進犯涼州地區,當地居民不堪騷擾,深受其苦。

李世民決定派軍隊反擊,他認為最合適的軍隊統帥非李靖不可,有心派李靖遠征,可是又擔心老將軍足疾,一時頗感為難。

沒想到李靖聽到朝廷要派軍遠征吐谷渾的訊息後,主動請纓,申請前去遠征。

君臣二人又想到了一處,君主不忘有功老臣,老臣不憚年高微疾,只在意能否為國家盡忠。

這樣懂事的武將,哪個皇帝能不愛呢?

…………

大秦皇宮。

始皇帝嬴政看著天穹之上的投影,不由笑了。

“李世民啊李世民,能成功不是沒有原因的啊。”

“李靖這等人物,都能為他所用,還有秦瓊魏徵等人,這筆助力可不小啊。”

“李靖這等人物,大器晚成,對得起他的天賦。”

“隋唐還真是兩個神奇朝代啊,名將輩出,文臣也非常之多,不知道是何緣故。”

…………

李靖的名將之路,充滿了坎坷,充滿著傳奇。

他的成功有哪些方面值得總結呢?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一、所謂時勢造英雄,也即是說,得有那個機遇。

所有的戰將之所以名留青史,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有仗可打。

宋朝為什麼名將那麼多?

正是因為宋朝的大環境太糟糕,社會動盪,幾乎天天都有戰爭,有足夠大的舞臺供人們發揮。

李靖雖然出道比較晚,但正逢亂世,隋末唐初那個年代,社會動盪不安,到處瀰漫著硝煙。

所謂的亂世出英豪,就是這個道理。

二、個人還得有那個能力。

如果屬於一個人的機遇來了,但他沒有那個能力,那就不是成功,有可能就是一敗塗地了。

李靖能成功,是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軍事天才,天生就是打仗的料,他的許多戰例都突破常規,在匪夷所思中就取得了勝利。

李靖的戎馬一生,立下多少戰功,這無疑證明了李靖的個人能力是很強的。

三、在對的時間,遇到了對的明君。

是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如果沒有伯樂,千里馬也只能是窩在圈內了。

李靖正是遇到李淵,特別是李世民這樣的明主,他們大膽的把軍隊交給他,讓他可以有任意發揮的空間,有充分表現的舞臺。

試想一下,如果李靖在宋徽宗宋高宗所統治下的朝代,他會有如此之大的舞臺發揮嗎?

就宋徽宗宋高宗那樣的皇帝,恐怕早就害怕李靖功高蓋主,而把他貶職下放了。

四、李靖本人有氣度、有甘做人梯的雅量。

李靖一開始就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一開始所打的勝仗,功勞都記在了上司的頭上,從凌煙閣李孝恭排名特別靠前就可以看出。

但是在戰場上,李靖從來就不計較個人得失,只求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打好仗,其他什麼的,就讓後人去評價吧。

正因為有這種積極的態度,打了勝仗也不居功自傲,所以,得到身邊諸將的高度贊揚,也得到上司的愛撫和認可。

上司高興了,自然對他的看法就更好了,對他也就更加器重。

五、李靖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不眷戀權力。

自從李靖打下東突厥以後,擔任宰相職務剛滿四年的李靖即以足疾辭任,而且言辭懇切。

李世民對這種明事理的行為很讚賞,特頒下詔書,加授特進。

並許諾帝國宰相的位置始終給你保留著,足疾稍好一些,每二三天可來朝顧問顧問。

但李靖卻沒有貪戀權力,他一心只想著卸甲歸田。

正是有了他這種不貪戀權力的心態,才讓帝王對他很放心。

六、不遺餘力的培養後備幹部,傾囊相授。

李世民不虧是高明的皇帝,他覺得李靖打仗太厲害了,而自已手下那些將領,雖然大部份打仗還不錯,但多半都是一些大老粗,沒學過什麼兵法。

於是李世民讓李靖教諸將學兵法,受到李世民這麼的高眼相看,李靖當然是不遺餘力的傾囊相助,在他的培養下,唐初名將的軍事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七、善於總結經驗,把實戰經驗變成軍事理論

李靖將治軍、作戰又積累了一套成功的經驗,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的軍事思想和理論。

他寫有《李靖六軍鏡》等多部兵書,後人據此編輯了《唐太宗李衛公問對》,是古代兵學的代表著作。

所以,綜合來說,李靖不但是華夏古代優秀的軍事家,還是一位傑出的軍事理論家。

如果要在將星閃耀的唐朝評選出第一名將的話,李靖是當之無愧的唯一人選。

無論是攻城還是野戰;無論是陸戰還是水戰;無論是江南還是塞北;無論是高原,還是平地,李靖都能遊刃有餘地掌控戰場,可謂罕見的全能型的軍事天才;此外,他又才兼文武,出將入相,可謂文武全才的典範,有生如此,夫復何求。

李靖軍事才能冠絕當代,更因為他為大唐帝國培養了一大批軍事人才,從唐高祖到唐高宗時代,唐軍能屢戰屢勝,不斷擴充套件版圖,甚有賴於這批名將的指揮。

說到李靖為唐帝國培養軍事人才,就不能不佩服李世民的深謀遠慮。

李世民不僅著眼於現在,更要考慮身後長遠之事,他所考慮的,是帝國在軍事人才上不可後繼無人。

這裡需要舉個例子說明一下。

漢武帝元狩四年漠北決戰後,匈奴雖遭到重創,元氣大傷,但並未被打垮,而是逐漸恢復了元氣,在武帝末年,匈奴實力已恢復到不容小覷的水平。

其中的關鍵在於漢軍在漠北決戰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未再出塞遠征匈奴,但漢武帝這麼做也實在是出於無奈。

一方面,漠北決戰後,漢軍戰馬損失嚴重,無力再度發動大規模遠征,史稱:匈奴雖病,遠去,而漢亦馬少,無以復往。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衛青、霍去病之後,漢朝方面後繼無人,缺乏能獨當一面的軍事人才。

所以,李世民之深謀遠慮,誠非常人所能及。

稍後將帶來李靖的獎勵和下一位名帥,敬請期待。

…………

大漢皇宮。

劉邦當時就愣住了。

最近出場的人物在一次又一次洗刷他的認知。

他原本以為韓信就天下無敵了。

可霍去病,李靖,這都是什麼狠人?

想著想著,劉邦就比較愧疚。

畢竟李世民怎麼對功臣的?把他們排入凌煙閣功臣之中。

用心對待,君臣同心。

可自己呢?

該殺的都殺了。

自己不如李世民大度嗎?

不不不……不是這樣。

君臣同心!君臣同心!

那韓信和朕是一條心嗎?

劉邦這樣一想,心裡就舒服了多了。

韓信那家夥,可不像李靖一樣,不貪戀權力啊。

相反,韓信對權力可是放不下的。

不然他為什麼會讓劉邦封他為齊王。

殊不知,作為帝王,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就是手底下的人對權力太過執著。

這樣的人,太過危險了。

…………

漢武帝看到這裡,也是非常的無奈。

說的對啊。

剛開始多次打敗匈奴有什麼用?

沒有徹底消滅匈奴啊!

匈奴依然是懸在大漢頭上的一把鋼刀。

最近幾次出征匈奴的戰爭,論以失敗告終。

李廣利率近三萬騎兵,討伐匈奴右賢王,差點全軍覆沒。

由於後期對匈奴的戰事不力,屢戰屢敗,直接導致他不得不停止對匈奴的討伐!

論這方面,他不如李世民啊!

在他執政後期,匈奴族群正在由北方逐漸向西北方向退縮,這就意味著漢王朝出征的軍隊也必須朝著同一方向進軍才能夠與匈奴決戰。

因此漢軍的作戰距離一次比一次長,距離本土後方也越來越遠。

另外,在漢王朝和匈奴數十年的不斷攻伐中,雖然有不少匈奴部落投降漢王朝,而漢王朝中也有人選擇投靠匈奴,這些人中不僅有平民,也有不少有能力的人,他們給匈奴帶去了中原先進的知識、技術。

大漢在想著如何對付匈奴,匈奴人也在適應漢軍。

所以在最後一次李廣利率軍出征的過程中,就遭遇了匈奴人先進的土工戰術,他們透過挖掘地道潛近漢軍大營,然後突然發動攻勢,這是一種相當先進的戰術。

漢武帝很無奈啊。

可這能怪他嗎?

怪也對,不怪也對。

國庫空虛怪他嗎?

不怪,戰爭太耗費錢財了。

但是,也能怪他。

由於財政赤字,漢武帝不得不重用親信桑弘羊。

而桑弘羊劍走偏鋒,不但允許賣官鬻爵,還壟斷鹽鐵專賣,甚至可以以錢贖罪。

這樣的做法無異於殺雞取卵,使得吏治進一步腐朽。

晚年的漢武帝重用親信,一掃登基之初的不拘一格,任人唯賢的做法。

他依靠近侍內臣,進一步集中了皇權,對大臣喜怒無常,隨意責罵。

甚至恢復了文帝時期就已經廢除的“誹謗罪”和“妖言罪”。

更為奇葩的是,朝堂上居然出現了“腹誹罪”,大臣顏異在朝議時只是動了一下嘴唇,就被漢武帝以“腹誹罪”處死。

連漢武帝後期的宰相都無法自保。

整個吏治秩序極度混亂,大臣人人自危,怨聲載道。

這點他脫不了干係。

還有,晚年的漢武帝,早已失去了揮斥方遒,指點江山的霸氣。

他也像歷代帝王一樣,希望長生不老。

因此他做了許多荒唐之事:修明堂、建高壇、寵術士、造銅柱仙人掌、祭祀封壇,求仙訪道。

搞得朝廷烏煙瘴氣,最終釀成“蠱惑之亂”,逼死太子劉據,牽連數萬人冤死。

所以說,霍去病衛青等優秀將領的死亡,對他影響挺大的。

這個時候,也就不難看出李靖對於大唐的重要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