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絕境中的第三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四十七章 用別人的船,檢驗自己的技術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四十七章 用別人的船,檢驗自己的技術

事實上,彼得大帝號戰列艦採用了諸多先進子系統和先進設計、建造技術,卻沿用了一戰時期落後的裝甲佈局跟水下防禦,以至於它的各種優秀子系統效能更本無法發揮出來。

從蘇聯的角度看,9門12寸L50炮的火力何其強大。而且一戰沙俄的伊斯梅爾級戰列艦就是12寸L50,炮是英國給的技術,沙俄自己造的。可惜經過這麼久,再加上內戰,技術早已經遺失。

不過正因為這個因素,蘇聯才肯定會對德國提供的12寸炮十分感興趣。這樣一來,也就會對這個火力很滿意了。

再搭配蔡司的光學測距儀,配合德國的高射速楔閂艦炮,這個良心搭配已經足以打動蘇聯政府。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動力方面,3.15節的設計航速,也完全可以滿足蘇聯的飈船**。畢竟這個速度已經超過英國的胡德號,追平了聲望號,就算喊出“這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主力艦”這樣裝逼的話也完全沒問題。再說這還只是設計航速,按照設計,這條船的主機是可以過載執行的,輕載海試時要跑出超過聲望號的高速也跟本不在話下。

主裝12寸,夠用。指揮塔350毫米裝甲,又正好可以避免日俄海戰曾經出現過的指揮塔中彈悲劇。

然而實際上呢,防禦上落後的穹甲跟萊因哈特故意避而不談的水下防禦力幾乎是致命的。

因為萊因哈特的“搶生意”而沒有了歷史上義大利和蘇聯在海軍上面的合作,以致紅海軍對當前世界海軍先進技術瞭解十分有限,被忽悠也很難看得出來。

況且在1938年這個海軍假日剛剛結束的時間節點,各國都對自己新建主力艦都藏著掖著。加上意識形態差異,歐洲各國對紅色政權的防備,蘇聯也就很難得到第一手海軍技術發展方面的資料了。

如今突然有個德國,突然之間給你蘇聯展示一大批先進的設計理念,別人在其他方面採用保守設計也就能給出一個解釋了,不是嗎?

至於後果麼.......以原本歷史中沙恩霍斯特號為原型的彼得大帝號,為了追求速度,為了佈置更多動力系統,為了降低行駛時水的阻力,過度的拉長了船體。而由於船身變窄,裝甲防護長度自然加大,為了維持紙面305毫米的主裝甲,只能削減主裝甲帶的高度。

船身變窄意味著防魚雷隔艙的縱深減少,更容易被水下攻擊重創。而主裝甲的上部裝甲帶被削減到只有聊勝於無的50毫米。近距離彈道平射,倒是有穹甲這個鐵褲衩兜著,可一旦拉開距離,炮彈就能繞過主裝甲,輕鬆擊穿上裝甲、穹甲,直達穹甲下的核心艙。

至於面對航空打擊,這條船更加脆弱。

防空上,150炮和105炮因為被故意改動的仰角,射速等緣故無法對空。而小口徑高炮也被彈道平直,精度突出,專打魚雷艇的“37手拉機”佔了一部分,以至於對空能力捉急。

就算蘇聯海軍將來想自己裝防空炮,但是傳統的37-40mm口徑的高炮也是很佔地方的,很難再增加多少。至於徳什卡14.5mm重機槍,20mm機炮這類的倒是能裝點,不過效果麼......

總而言之,彼得大帝號在面對空襲時,因為船體長,轉向不便等原因,想要規避空襲是相當困難的。尤其是面對各種角度刁鑽的航空魚雷時更甚。

而且這船水下防禦非常無力,動力系統分倉也淨是貓膩。

優秀的設計是每座鍋爐和輪機都佈置在獨立的水密隔艙內,且鍋爐艙和輪機艙交錯佈局,這樣能進一步提高了動力系統的生命力。可被動了手腳的彼得大帝號完全沒有合理的分艙安排!

至於水平裝甲,上薄下厚的佈局雖然一定程度能夠起到脫被帽的作用,能夠增加點等效厚度,但是面對“德國著名的斯圖卡”俯衝轟炸機大角度投下去的穿甲彈,這種佈局反倒不如單層大厚度水平裝甲靠譜。當然,在面對遠距離打過來的大口徑艦炮炮彈時,這樣的水平裝甲也難有招架之力。

由於穿甲彈可以依次洞穿兩層裝甲直達核心艙,歷史上作為彼得大帝號原型的沙恩霍斯特號也被打穿過,只不過因為穿甲彈打穿裝甲後,一路擊穿船體進了海里,在穿甲彈過穿的好運下才倖免於難。不過大多數戰艦都沒這麼好的運氣,例如沙恩霍斯特號的姊妹艦格奈森瑙號,被攻擊後就只能一直癱瘓在港口。

總的來說,這是一條看起來很美,實際運用時,火力跟航速也很突出的一戰頂尖戰列艦。

然而它也的的確確存在很多漏洞。這些漏洞在二戰前期並不明顯,也就只有等到挨一發魚雷或者碰上敵人的海軍航空兵才能知道。

當然,在蘇聯未來打芬蘭時,這條船還是能很好的碾壓這類沒有多少實力的小國的。拿L50的長射程壓制芬蘭人,用好了也能讓英法驚呼不可戰勝。可惜蘇聯海軍想不想得到就未可知了。

從德國角度看,彼得大帝號更多的是一條實驗艦,用來驗證各種子系統裝上去後效果怎麼樣。比如義大利的動力系統怎麼用,同時怎麼利用德國的高溫高壓強迴圈鍋爐提高功率之類的問題。

換種說法就是如何能夠更好的提升動力系統,如何將優點發揮出來,又不能出現水土不服,這就是驗證技術的重要性。拿給別人的東西驗證,畢竟還是比用自己的艦艇驗證更不會心疼。

至於12寸主炮,這也是德國海軍為大口徑炮做出的實驗。

更重要的是,這種艦炮對工業硬實力要求很高,就算得到技術,蘇聯也不一定能自己造出來,就算造出來也多半是不倫不類的閹割貨色,效能壽命都會大大降低。

要驗證的東西還有很多,焊接艦體還有裝甲融入結構的設計就算對德國跟義大利來說也都是新技術。有這麼一條給蘇聯的大船練手多好,沒出問題是我大德意志科技世界第一,要出問題也是我大德國一戰後二十年沒玩船了你得理解,反正橫豎都不用自己買單。

而在萊因哈特要求下,彼得大帝號按義大利設計師的建議改用四軸,改進螺旋槳佈局,都會比德國傳統的三軸好很多。這也讓固執的德國設計師們,在看到成果後能對義大利的造艦技術能有新的認識,促進兩國未來的技術融合。

至於彼得大帝號上面的150和105副炮,那其實也是在幫德國海軍清理庫存。這兩種只能對海的副炮在未來用處有限,比起另外兩艘“按道理應該給蘇聯的”戰列艦上列裝的雙聯高平兩用128mm炮來說,萊因哈特更本看不上。

至於蔡司的光學儀器,那也是在為德國自己未來的海戰裝置積累經驗。

順帶一提,彼得大帝號算戰列巡洋艦也行,算快速戰列艦也行,跟歷史上的沙恩霍斯特號是一類的。只不過比起歷史上的沙恩霍斯特來說,它的問題還要多出一大堆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