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唐馬王爺最新章節列表 > 第552章 亂象紛紛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552章 亂象紛紛

感謝羅威那,24號加一更。

又有從名山縣趕來的人,向高峻快馬通報了名山縣的情況,那裡的情況大抵與榮經縣類似。不同的是,與名山縣的事情相呼應,東女國正在集結人馬,似乎也要有所行動。

高峻不知道這個東女國是怎麼回事,連忙把汪衡從東門叫回來。雅州東門外便是去往黔州方向,那裡的情況並不複雜、壓力也小於雅州的另外兩門。

汪衡趕過來,聽高大人問起,便回答說,這個東女國是西羌的一個小國,在沫河以西。西南與吐蕃接界,往東南行七十裡就是雅州的名山縣地面,此國有大小八十餘城。

這樣看來,這個東女國與吐蕃方面一北一南,隔了沫河與雅州相望。高峻道,汪大人,你說得能不能再詳細一些?

汪衡道,“這個小國俗立女王,女王稱為‘賓就’,居住在康延川。平時與雅州及大唐其他相臨州府倒還相安無事。但這一次卻不得不防啊,榮經、名山兩處都不消停,不知與東女國在這個時候的異動是不是有什麼關聯。”

高峻問,“戰力如何呢?”

“據稱有民戶四萬、常備兵有一萬人,日常散駐在山谷之間,有事則及時嘯聚。東女國與名山縣只隔一條沫河,也算是一道天塹。但他們備有牛皮船,渡之甚易,我們要到他那裡去卻不大容易。”

“這沒什麼大不了的,名山縣外圍有平戎、依名、利雲、溶川、羅護等大小軍鎮七座,兵力也該相當。隔沫河而守應該不是什麼大問題。”

李彌問,“要不要給那裡的各軍鎮上送個信,讓他們前出到沫河沿岸警戒,防止東女國的人馬渡河?”

高峻笑道,“此事我不做任何處置,李長史說調兵,你可有兵部的魚符?”

李彌一時噎住無語。這是李彌給高峻下的一個套兒。就算他貴為欽差,但是長安並未給他調兵的權力——他只是個“協理”輸絹的欽差。無令調兵,那可是死罪。

他以為,以高峻這樣一位年輕官員,就算再有些道道,但是像眼下這樣的亂象估計也是頭一次遇到。要是他忙中出錯,那麼就不須自己費力除去他,也許兵部就代勞了。

如果高峻只是點下頭,那麼李彌就可以打著欽差的名義把軍隊再挑動起來。反正事情都有欽差頂著。到時候上邊過問下來,他只須說是欽差讓做的。

被高峻不動聲色地回絕之後,有那麼一刻李彌像是被人看破了心事,他冷眼觀察著高峻,但是在高峻的臉上實在看不出什麼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想不到榮經縣鬧出了亂子來,高峻不去榮經救火,倒先忙著把離著榮經縣挺遠的雅州城嚴加戒備。他想出城往榮經縣去看看形勢,又不知道城門處會不會放行。

他對高峻道,“高大人,那麼在下應該做些什麼呢?現在人手不夠,有什麼事情你只管吩咐便是。”

高峻道,“李長史,你只須跟著我就行了。”

正說著,西門上由盧山縣趕來的信使又送到了一個訊息:沫河下游對岸,出現了吐蕃人馬集結,大約有兩千人擺出了要渡河的姿態。

高峻一到雅州,便在閒暇時四處轉悠過,他知道在那個方向有金湯軍的大池、雞心、龍溪、賴泥四座軍鎮。又有靈關、雞棟關兩座關隘,兵力總高於兩千人。不過吐蕃人異動,想來也與雅州的動盪有關了。

他對來人道,“你速回去,告訴盧山縣馬縣令和王問臣兩大人,不可被域外之事干擾了視線,那些事情自有軍方負責。我要他們二人集中力量,穩定縣內局勢,待我與李長史平息了榮經之亂,即會趕去助他。”

對名山縣來的人,他也是這樣說。

把兩縣來人打發走之後,高峻對汪衡和李彌道,“雅州看來不會有什麼事,現在我們可以放心去榮經縣了!”他對汪衡道,“汪大人,雅州刺史府的護衛力量總共有多少?”

汪衡道,“總共八十一人,李刺史去郎州帶去二十人,我們這裡還有六十一個。”

高峻道,“留一個看家,剩下的六十人我們都帶上一同趕去榮經縣!不管多少處亂起來,我們總得一處一處的擺平……李長史,不知你意下如何?”

李彌道,“全聽欽差大人吩咐。”

於是刺史府緊急行動起來,六十人的小隊披掛整齊,高峻一聲令下,“去榮經縣!”李彌、汪衡都隨行,東門守衛一事暫且交給了嚴道縣縣令。這些人出了雅州,直奔榮經而去。

高峻不知道的是,此時在塗州和徹州,端源縣和文進縣也有不明身份的兩夥人衝擊了縣衙、大行打砸之事,事情的起因都指向了劍南道正在進行的裁撤冗役、裁撤公事銀一事。

兩縣引起的事端,也像是發酵一般的冒起泡來。其他州縣像是快要窒息的魚盆裡放入了兩條泥鰍,一時間也有些人心不穩。各縣父母一面壓息事態,一面快馬向劍南道報急。

潘若水都督有些六神無主,忙與劍南道各位屬下商議。劉萬年道,“潘大人,我們是不是暫時停止裁員之事?”

潘大人為難地說,“本官知道事情的起因……只是,此事乃是欽差大人所定,我們不好中止啊。好在事情剛剛起來,我們總要有所行動,只是不知哪位大人敢於挺身而出,為劍南一道分憂……”

欽差大人下達的十日之限,在各州裁人、裁減公事銀的命令,損失與觸動最大的就是各縣的利益階層。雅州,塗州和徹州,在劍南道一南一北,像是同時商量好了似的同時鬧將起來。

身為劍南道首官的潘大人心裡有多煩可想而知,他說,“誰能止亂於初萌,本官就是讓了這個都督與他,也是心甘!總比事件大到不可收拾了罷官丟職要強。”

劉萬年道,“大人差矣!為國分憂,豈是貪圖一官半職,大人你且在益州坐鎮,端源、文進之亂且放心交與在下處置便是。”

潘若水感動地說道,“有勞劉大人了!!”

劉萬年知道,自己行動的時機不能再晚了。萬一其他縣也動起來,那就不是他能夠控制得了的。而端源、文進兩縣令都是自己的人,事起初期,只要他一句話那裡便能平靜下來。源頭不動,其他縣也不大敢再動,他相信只要自己一去,就可以馬到功成。

但是再晚一些,局勢連他也說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