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修真 > 西遊小記之臥底唐僧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八十一章 真真假假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八十一章 真真假假

那孫悟空聽見唐僧叫了自己,猶豫一下,轉身便進了屋裡,只見裡面唐僧一臉嚴肅,孫悟空心說不好,唐僧果然被那妖怪迷惑,看來自己進來沒有什麼好果子吃,外面的六耳獼猴看見,心中得意,心想自己第一個進去果然是佔了便宜,都說惡人先告狀,自己先說了自己的道理,現在唐僧定然不會再信那真悟空,不過眼看著小門關上,六耳獼猴還是謹慎的運用法力,探聽裡面動靜。

要說這六耳獼猴,天生神通,探聽的本事恐怕如來都比不了,若是想要知道什麼事情,上至晴天,下至幽冥,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可是六耳獼猴把注意力集中到了這小小的木屋裡面,卻是覺得裡面空空如也,自己竟然探測不到裡面如何,六耳獼猴大驚,自從自己出世以來,除了在接引給自己畫地為牢,困住自己的幾百年裡,還從來未有過如此情況,難道這唐僧還有聖人手段不成?

此時候六耳獼猴又擔心,自己進去,唐僧只是搶了自己兩根毫毛便把自己趕了出來,這一次悟空進去,唐僧卻把那屋子裡面用法力隱藏了起來,難道唐僧早就知道自己是假那個是真不成,此時候正在裡面對那真悟空面授玄機,教他如何識破自己,可是六耳獼猴轉念想了一想,覺得自己有些大驚小怪,人家唐僧也不是傻子,既然敢叫自己兩根神仙隔著一道迷門說話,便有他的手段不叫說話不被人知曉,自己進去的時候只顧得心疼自己的毫毛了,倒是沒有注意唐僧也沒有把自己二人也隱藏起來,想來那時候定然也是隱藏的,這時候唐僧說不定正在裡面大罵悟空,發洩怒氣呢,再說就算唐僧能夠對那悟空說些什麼,可是現如今觀音認自己為真,如來認自己為真,自己便就是真的,只是那唐僧一人也掀不起什麼風浪來,如今只要等那悟空出來,抓著他去了雷音寺,便一切好說。

六耳獼猴在門外掐著時間,估摸著和自己進去的時間差不多,那木門便開了,裡面悟空走了出來,臉上卻是看不出神色,只是看了六耳獼猴一眼,叫道:“你這妖怪惡人先告狀,我們去如來那裡分辨真假。”六耳獼猴聽了,心中不疑,只是奇怪剛才唐僧不是說好了要質問孫悟空毫毛之事分真假,怎麼到如今沒有了訊息。不過既然那孫悟空要去西天靈山,六耳獼猴也巴不得要去,六耳獼猴施展開那變化的本事,與孫悟空揪在一起,飛天而去。

看那兩個行者,飛雲奔霧,打上西天,在那半空裡也不閒著,扯扯拉拉,抓抓,且行且鬥。直嚷至大西天靈鷲仙山雷音寶剎之外。早見那四大菩薩、八大金剛、五百阿羅、三千揭諦、比丘尼、比丘僧、優婆塞、優婆夷諸大聖眾,都到七寶蓮臺之下,各聽如來說法。原來觀音自從悟空走後,便急忙來到了靈山,對如來講了此事,那如來聽事情順利,拍手稱讚,再想想,這一次不僅可以除去了悟空這個隱患,而且這兩個猴子大鬧三界,鬧得人盡皆知,可是誰都無法分辨出他二人真假,如今來了靈山,自己當年叫破他的來歷,豈不是又為佛教長了威風,於是如來算準了日子,提前幾日,便召集來了各路的佛陀菩薩,五百羅漢。當然這真假悟空之事只有如來與觀音二人知道,不能向外洩露,故此召集眾人不能說是為了辨認二猴,只說是要開壇講法,那眾僧也早就知道如來道脾氣,定然是有了什麼可以當眾炫耀的事情剛才這樣,於是也不敢耽擱,急忙匯聚來此。

如來講法,為了應景,正講到這:不有中有,不無中無。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為有,非無為無。非色為色,非空為空。空即是空,色即是色。色無定色,色即是空。空無定空,空即是色。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為照了,始達妙音。

如來說到這裡,正是那二猴大鬧到雷音寺之時,大眾舉目看之,果是兩個悟空,躪天喝地,打至雷音勝境。慌得那八大金剛,上前擋住道:“汝等欲往那裡去?”這大聖道:“妖精變作我的模樣,欲至寶蓮臺下,煩如來為我辨個虛實也。”說完直往裡闖,眾金剛抵擋不住,叫那兩個悟空闖了進來,直嚷至臺下,跪於佛祖之前,拜告道:“弟子保護唐僧,來造寶山,求取真經,一路上煉魔縛怪,不知費了多少精神。前至中途,這妖怪變身於我,打殺多人,師父誤怪我,把我趕回,不容同拜如來金身。弟子無奈,只得投奔南海,見觀音訴苦。不期這個妖精,假變弟子聲音、相貌,將師父打倒,把行李搶去。師弟悟淨尋至我山,被這妖假捏巧言,說有真僧取經之故。悟淨脫身至南海,備說詳細。觀音知之,遂令弟子同悟淨再至我山。因此,兩人比並真假,打至南海,又打到天宮,又曾打見唐僧,打見冥府,俱莫能辨認。故此大膽輕造,千乞大開方便之門,廣垂慈憫之念,與弟子辨明邪正,庶好保護唐僧親拜金身,取經回東土,永揚大教。”

這兩個猴子說話,一模一樣,大眾仔細看,他兩個神態又各一樣,叫那諸佛眾亦莫辨,如來在寶座上看見眾人皆有難色,心中暗喜,心說這正是賣弄我本領的時候,正欲道破,忽見南下彩雲之間,來了觀音,參拜如來,原來這也是那如來安排,你想如來叫觀音掌握唐僧西行,在其中出了多少風頭,如今可算是輪到了如來一回,如來自然要把自己的出場安排的隆重一些,至於怎麼顯得比較隆重,光靠自己乾巴巴的說顯然是不上檔次,最簡單的辦法當然是找一個以前就身份隆重的人來烘托一下,而觀音則就是那個最佳人選。

觀音對於如來這個提議倒是沒有什麼,畢竟有了什麼好吃的總要大家一起分享,若是光自己吃肉,不叫別人喝湯,那別人那裡還有人跟你玩,於是兩人便定下了這一場一問一答的計策。如來合掌道:“觀音尊者,你看那兩個悟空,誰是真假?”觀音面色做為難道:“前日在弟子荒境,委不能辨。他又至天宮、地府,亦俱難認。特來拜告如來,千萬與他辨明辨明。”如來笑道:“汝等法力廣大,只能普閱周天之事,不能遍識周天之物,亦不能廣會周天之種類也。”觀音看如來說到了得意的地方,急忙又請示周天種類,如來才道:“周天之內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蟲,乃蠃鱗毛羽昆。這廝非天非地非神非人非鬼,亦非蠃非鱗非毛非羽非昆。又有四猴混世,不入十類之種。”菩薩應和道:“敢問是那四猴?”如來道:“第一是靈明石猴,通變化,識天時,知地利,移星換斗。第二是赤尻馬猴,曉陰陽,會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縮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第四是六耳獼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後,萬物皆明。此四猴者,不入十類之種,不達兩間之名。我觀假悟空乃六耳獼猴也。此猴若立一處,能知千里外之事,凡人說話,亦能知之,故此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後,萬物皆明。與真悟空同象同音者,六耳獼猴也。”

那六耳獼猴早就知道如來說道此處,聞得如來說出他的本象,遵從如來吩咐,一動不動,彷彿沒有聽到,可是六耳獼猴想要不動,卻不覺自己的腰上一陣劇痛,不由得就縱身跳起,如來看見,按照之前的約定,先動的就是悟空,如來雖然有些懷疑自己還沒有施法怎麼悟空就跳了起來,可是一來如來也不辨二猴真假,二來如來正在得意之時,也沒有多想,於是下意識的即令大眾下手,旁邊早有四菩薩、八金剛、五百阿羅、三千揭諦、比丘僧、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觀音,一齊圍繞上前,孫大聖也要上前,如來道:“悟空休動手,待我與你擒他。”

那獼猴本來就生性多疑,雖然那如來早就與他說定,可是如今突然之間情況突變,嚇得六耳獼猴不得不懷疑這是如來欺騙自己,叫自己來給他演一齣戲,想到此處六耳獼猴不禁毛骨悚然,即忙搖身一變,變作個蜜蜂兒,往上便飛。如來見那猴子要跑,急忙將金缽盂撇起去,正蓋著那蜂兒上,落下來,蓋在地上不動。

這時候,如來也有些反應過來,自己之前與六耳獼猴說好,叫他穩住不動,可是那悟空聽了自己叫破六耳獼猴的出身,更沒有理由出逃,那麼自己這金缽盂下扣的到底是悟空還是六耳獼猴,此時候連如來也心中迷惑。可是之前如來說了那麼大堆,早已經把牛皮吹了出去,若是此時候犯了一點猶豫,或者乾脆說自己扣錯了,那豈不是毀了如來的英明形象,這個時候就顯出如來掌權的好處了,如來本是掌教,本來也沒有人知道那六耳獼猴的來歷真假,如來可不願意叫外人看出來自己抓的錯了,反正這兩個猴子都一模一樣,就算是隨便挑出來一個殺,還有一半多機率殺對了呢,更何況自己對六耳獼猴千叮萬囑,一定要按照計劃行事,若是那六耳獼猴還是先跳了起來,更怨不得自己了。

大眾不知道如來心中所想,看如來臉色變化,還以為叫那六耳獼猴走了,如來笑雲:“大眾休言,妖精未走,見在我這缽盂之下。”大眾一發上前,要把缽盂揭起,可是如來那裡能夠叫人看見那金缽下面到底如何,暗中催動那金缽中的種種禁制,裡面水火風土齊齊轉動,可憐那六耳獼猴,本來天生異類,逍遙於天地之間,這一下被如來打的神形俱滅,連渣也未曾留得。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如來剛殺了六耳獼猴,便暗叫不好,心說那孫悟空乃是五色神石,便是被自己殺了,也是塊石頭,這裡面的猴子被自己一攪怎麼就成了渣子,多半是自己殺錯了。不過這時候悟空悟空上前看那金缽裡面沒有了東西,拍手叫道:“殺的好,這妖怪假冒我的神身形,坐下惡事,趁早殺了。”如來這時候正在心中懊悔,沒有心思搭理悟空,揮手道:“你自快去保護唐僧來此求經罷。”悟空叩頭謝道:“上告如來得知,那師父定是不要我,我此去,若不收留,卻不又勞一番神思!望如來方便,把松箍兒咒念一念,褪下這個金箍,交還如來,放我還俗去罷。”如來道:“你休亂想,切莫放刁。我教觀音送你去,不怕他不收。好生保護他去,那時功成歸極樂,汝亦坐蓮臺。”

那觀音在旁聽說,即合掌謝了聖恩,領悟空,輒駕雲而去,不多時,到了中途草舍人家,沙和尚看見,急請師父拜門迎接。菩薩道:“唐僧,前日打你的,乃假悟空六耳獼猴也,幸如來知識,已被如來打死。你今須是收留悟空,一路上魔障未消,須得他保護你,才得到靈山,見佛取經,再休嗔怪。”唐僧叩頭道:“謹遵教旨。”正拜謝時,只聽得正東上狂風滾滾,眾目視之,乃豬八戒揹著兩個包袱,駕風而至。呆子見了菩薩,倒身下拜道:“弟子前日別了師父至花果山水簾洞尋得包袱,果見一個假唐僧、假八戒,都被弟子打死,原是兩個猴身。卻入裡,方尋著包袱,當時查點,一物不少。卻駕風轉此,更不知兩行者下落如何。”菩薩把如來識怪之事,說了一遍。那呆子十分歡喜,稱謝不盡。師徒們拜謝了,菩薩回海,卻都照舊合意同心,洗冤解怒。又謝了那村舍人家,整束行囊馬匹,找大路而西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