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重生在70年代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章 漬酸菜,命中註定的傷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章 漬酸菜,命中註定的傷

時間一晃,菜地裡的菜成熟了,河岸邊山野上已經大面積枯黃。

南風北轉,樹上的葉子在風中瑟瑟發抖,葉根已經變成黃色,只有一點葉尖還泛著點綠。

不時的有葉子被風從樹上扯下來,隨著風舞動幾下,飄落到地面上,告訴人們,已是深秋。

東北的秋天很美,地裡成熟的莊稼正是它一生中綠的最濃時,而山上的野草已經憔悴泛黃,腰身也低伏下來,漸漸枯萎走到生命的終點。

山上的樹木在遼闊的天空下筆直的聳立著,針葉的松柏更顯得蒼翠,濃的發黑,闊葉樹木上卻是還有新出的綠葉,但大部分葉子已經泛紅,老葉子已經枯黃開始脫落,遠遠的看去,或濃或淡的幾種葉子擁擠在一起,在風中搖擺著,一片連著一片。

河水會顯得更藍,更深,風中帶著涼意。早晚的溫差能達到十度,正是亂穿衣的季節。

在那個年代,東北一進秋人們就開始忙著準備冬天的菜品。

九月風涼,十月生霜,十月底十一月就開始下雪了,土地裡就再也不能產出任何的東西,進入長達七個月的休息期。

從進了九月開始,不管城市農村,不管窮的富的,家家開始進入繁忙狀態,農村忙著從地裡收,城裡忙著從副食商店買,大蔥,白菜,蘿蔔,土豆,這是主要的四樣。

地瓜,茄子,黃瓜,豇豆,芸豆(南方叫四季豆),辣椒這些則是看運氣,有的時候能買到,但大多時候沒有貨,或是搶得一點點,吃個幾頓就沒了。

買得到的,也沒有捨得直接吃的,把茄子用大鍋煮個八成熟,然後在秋陽下曬乾,把豇豆從中間劃開,曬乾,芸豆可以煮,也可以直接曬,反正做成幹,然後收起來,等到冬天大雪封天再拿出來吃。

那時候能做這幾樣冬天吃的,一般都是比較富裕的家庭了。一般人家要麼弄塊地自己種,要麼農村有直系親屬地裡收了給大包小包的送來些,卻也不會很多。

那時候整個東北其實冬天就幾樣菜:大蔥,白菜,蘿蔔,土豆。一般都是幾百斤幾百斤的買回來,由其是白菜,買個上千斤的家很普遍。

大蔥把蔥葉挽起來,幾根一捆,用鐵絲掛在層簷下,蘿蔔土豆放到菜窖裡,一般要在地下挖個三四米深的坑,上面搭個結實的頂,頂上在覆上一米多厚的土,才能起到貯藏的作用,只留一個勉強能鑽個人的洞口。

白菜則比較復雜了,先是挑百十斤長的好的出來,削去老葉,然後放進菜窖,叫黃秧白,一般也就能吃到十一月,因為白菜易爛,放不到很久。

其餘的白菜就是用來漬酸菜了。

把白菜削去老葉,削根,然後大鍋燒水,把修整好的白菜根朝下放入鍋中燙煮,在白菜蕊裡剛熱葉子稍有卷屈的時候撈出來,碼在敞口陶缸內。

燙的時候火候很重要,蕊裡還是涼的就撈出來,不容易酸,就是酸的慢,別人都吃上了,你家還沒反應,很容易斷了頓,就是沒菜吃了,而且吃起來很硬。酸菜必須好了才開缸,就是才可以撈出來吃,要不然就全壞了。

燙的太熱太熟也不行,酸的倒是快了,可是很容易爛,這東西一爛一缸,沒個跑。

而碼缸的時候要把菜葉子捏緊向根部卷一下,然後一顆擠一顆的根朝外碼齊,要碼的很緊密才行,一般都是碼一層,然後大人穿上刷洗乾淨的雨靴站進去往下踩,感覺松了就再添幾顆。碼好一層,撒一些大料鹽,精鹽不行,不能做酸菜,不好吃。

鹽其實主要是用來防腐的,精鹽防腐功能弱些,放多了就鹹缸了,吃不得了。

一缸碼好,白菜要高出缸口三到四層,由缸口向裡階梯裝一層層收進去,最後,在碼好的菜上面,放一塊小豆石。小豆石的重量要看缸的大小,比如一號缸,要用三十斤左右的石頭。

一缸只能放一塊完整的石頭,不能放好幾個小塊這樣,壓不住,就爛了。

小豆石就是石頭斷面看上去像一堆小豆擠在一起那種,青灰色,比一般的石頭更重一些。為什麼要放小豆石而不是其他的石頭,不知道,祖祖輩輩傳下來就是這樣。

一塊石頭會一年一年一輩一輩不斷的用下去。我姥姥家那塊壓缸石就至少用了一百多年,石頭泡過的水都是酸的。

白菜裝缸壓好後,就擺在戶外,有時候溫度太低了,還要給缸穿上棉衣。

住平房時還不覺得怎麼樣,家家有院子,後來上樓了,家家門口一個酸菜缸,冬天的時候一進樓門,整個樓道裡的味道那叫一個酸爽。酸菜漬好以後,聞起來是酸臭味。

那時候城裡的日子比農村苦,糧不夠,吃不飽,菜不夠,買不到,而農村只要有塊地,菜想吃啥種啥,還能吃飽,所以那個年代好些人想方設法到農村去,說啥也不進城當工人。

但城裡也有城裡的好處。

張興明老爸是選礦廠的職工,每年一進入九月份,福利就來了。

每個員工,雞蛋十斤,豬肉二十斤,牛肉十斤,海刀魚十斤,鱈魚十斤,豆油二十斤,十幾釐米長的竹節蝦五斤,蝦片五斤,白麵五十斤,大米一百斤。

大蔥一百斤,有時候二百斤。白菜五百斤,有時候八百斤。土豆二百斤或是三百斤。蘋果五十斤,秋梨五十斤。還有粉條,腐竹,海帶,蘿蔔,有時候還會增加一樣二樣,每年固定的。

從九月到十一月底,工人就不停的往家裡扛東西,今天分這個明天分那個,熱鬧到年底。家家戶戶都喜氣洋洋的,東西拿回來,幾家人湊一起收拾,這就是年貨了,收拾妥當,也就到了年根。

到95年的時候,雞蛋就是每個工人每個月十斤了,而每年的豬牛羊肉都是二十斤往上,記憶裡最多的一次是四十斤。

魚的品種也多起來,不只是發海刀鱈魚了,還有鮁魚,魷魚,黃魚,晶魚(語音,不知道到底叫什麼,梭形海魚,銀白色的,很好吃)。

分雞蛋是帶著摺疊拎網的,金屬的,每月一個,到年底就有人到處收,幾塊錢一個。

除了廠裡分的,像大蔥,土豆和白菜,每家還是要買的,分的不夠吃。

張興明家都是在九月底十月初的時候,去臨近的農村直接包地,買幾根壟的白菜。東北的菜壟一般都很長,一般都有幾百米,論公里的也是很常見的。

定了地壟,交了錢,就是全家齊動員了,拉上帶車子(和標準牛車同樣大小,靠人力推拉),帶上菜刀,張興明和哥哥坐在車子上,老爸老媽一個推一個拉,從家裡出發走個幾公裡到買菜的地頭,然後老爸老媽砍菜,張興明和哥哥就往帶車子上抱,要把白菜在帶車子上碼平整整齊。

砍白菜是個累活,(好像地裡活沒有不累的哇)人要半蹲著,用一隻手扶住白菜,另一只手用菜刀把白菜的根砍斷,即不能傷到菜,又不能連根,然後不停的向前,向前。

全蹲下去是不行的,會大大降低工作效率,而且一蹲一起的,人更容易累。

碼滿一輛車,就要拉回去,用軟繩把白菜攏一下,老爸一個人拉著回去,老媽留在地裡繼續砍,張興明和哥哥也繼續抱,在地頭碼一個堆,等車回來了再裝。

後來他倆大些了,就一個留在這裡抱,一個要跟著車幫著推了。

一般拉個兩到三趟就差不多了,這個量每一家都算的挺準的,很少有不夠或者超出太多的。

最後一車的時候,天肯定是黑了的,冷風嗚嗚的吹起來,就覺得臉上麻辣麻辣的,那時候沒有路燈,沒有娛樂場所,到處漆黑一片。偶爾有人家的燈光,也只是昏黃的一個亮點,沒有人捨得用大燈泡,根本就照不到房間外面來。

老爸老媽一個推一個拉,張興明和哥哥就跟絆絆蹌蹌的跟在後邊,剛開始一般還會假模假樣的去推一會,不過太小了,很快就跟不上了,就扯著老媽的衣服跟著,根本看不清腳下的路。

白菜買回來了要攢堆,就是重新碼堆,要透氣,不然就會上熱,就是菜堆的內部發熱,菜就特別容易爛。話說蔬菜和水果都有這個特點,特別容易上熱,而且一旦上熱就爛的特別快,一個晚上就爛掉一大堆。

它的熱量是哪來的呢?弄不明白。

把白菜碼好才是做飯吃飯,每年的這幾天孩子都是餓的亂叫才吃到飯的。

第二天,老爸在院子裡支上大鍋,鍋口的直徑有一米二以上,灌大半鍋的水,開始燒。

這個要用劈材燒,不能用煤。老媽就在一邊清缸,缸裡必須要洗淨,不能有油,也不能有水。這個事挺奇怪的,不能有油可以理解,可是明明白菜燙出來就是帶水的,為什麼不能有水呢?可是就是不能有,要反覆的擦。

然後張興明和哥就開始抱白菜,往鍋裡抱,然後再用盆端著燙好的送到缸邊。

老媽燙,老爸碼缸,半天時間就弄好了,然後把刷洗乾淨的小豆石壓上去,這一年的酸菜就漬好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說到碼缸,這裡還有個樂事,就是不知道為什麼,所有人都說,平時性格比較酸的人碼缸,酸菜會酸的快,而且好吃。而在東北,說人臉酸,是貶義的。臉酸就是指一個人心眼小,特別愛生氣,愛計較,小氣。

然後在廠裡你就總能聽到:“老王,明天去我家幫碼缸唄。”“……草尼嗎。”

或是:“哎,老李他家酸菜好吃,酸的還快。”“……草尼嗎。”

或是:“哎呀,你們都吃上了啊,俺家這還沒翻沫呢。”“……滾尼嗎”,這個是群嘲模式。

酸菜漬好,廠裡東西分完,就已經是銀妝束裹的時候了。

下雪總是很突然的事。

某一個清晨,醒來就會覺得空氣中帶著一絲清爽,哪怕你人還在被窩裡。

套上衣服,捲起窗上厚厚的棉簾,刺眼的白光便透過玻璃晃到眼睛裡。

這時候的玻璃窗肯定是半透明的磨砂狀。

大人便說一聲:“哎,下雪了唉。”

小孩就跳著叫:“下雪嘍,下雪嘍。”從被窩裡急慌慌的鑽出來扯衣服。

穿好衣服洗把臉,大人小孩就都往外面奔,大人要出去看看有沒有被雪壓壞的東西,院子裡道路上的雪要清掃,孩子們就是單純的要出去玩了,拍雪人,堆雪人,打雪杖,就只是在雪地上踩一串腳印都充滿著樂趣。

那時候下場雪幾十釐米厚是很正常的,有時候一場大雪近一米深,把樹壓折,把房子或是牛棚豬圈壓塌都是很正常的事。

2000年以後,雪就下的沒有這麼厚了,氣溫也在每年提高,過了2010年,雪也下的少了,溫度更是只有零下十幾度,已經不像是東北的冬天了。

下大雪的早晨出門是個力氣活,雪會把門堵住,要使很大的力氣才能把門推開。

有時候雪太大了,要別人在外面幫忙把雪鏟了才能打開門,跳窗是不行的,冬天都要用厚塑料布從外面把整個窗密封起來。

左鄰右舍的大人們拿著木頭釘的推雪板或者平口鐵鍬,嘴裡噴著濃重的白氣除雪,自家院子裡,外面的道路,人少或者只有老人在家的鄰居家院子,豬圈雞舍的頂上。

三四十釐米厚的雪鏟起來很累人的,幹一會,就會有人把棉襖脫下來往路邊圍牆或是欄子上一搭,整個上半身都冒著白煙。

總看到書上說掃雪,也看過電視裡拿著大竹掃把掃雪的,但雪真的不能用掃的,根本掃不動。除非只下一點點,一兩釐米厚。

清出來的雪就堆在菜地裡或是路邊低窪的地方,來年開春就化成水了,沒有必要花力氣運走。

東北的冬天天很短,早上要近七點鐘才會亮天,下午四點半就開始黑了,不過下了雪之後,天黑了也一樣什麼都能看見,只是沒有白天那麼清楚。

大雪一下,整個世界就變成了只有黑白兩色。

溝壕被填平了,河面被掩蓋起來,房子,牆頭,樹木,所有的一切都被壓在了厚厚的雪色下面。平面是白的,斜面和立面是黑的。

在雪地上走路人會很累,整個身體都要使力,不然就會摔倒。如果是新下的雪,還要把褲角紮起來,不然走幾步雪就進了鞋子裡,褲管裡,融化成冰水,走起來時只是溼漉漉的還沒什麼,只要停下來站一會,有個十幾分鍾就能把整個腳和小腿凍成一塊冰坨失去知覺。

一旦腳失去知覺人走路就會摔跤,沒有了平衡感,嚴重的腳趾都會爛掉。

在那個時候因為大意鼻子耳朵腳趾凍掉的大有人在。

當然大部分不會有這麼嚴重,不過,只要凍著了,等你進了屋稍暖一點,凍的部位就會迅速回溫,那種癢,叫癢到骨頭裡的癢,癢中還夾著疼,越疼越癢,摸不得抓不得,那滋味,也就是天龍八部裡天山童姥的生死訣了。

金庸肯定是被凍過的。

凍傷是很可怕的,剛開始還只是覺得有點冷,一會兒就是有點疼了,不過這會還只是凍,還沒傷,只是凍著了,如果還不在意,覺得自己牛逼不怕或者能挺住,接下來就會失去知覺,慢慢的即不冷也不疼了,傷了。

一旦凍傷就沒辦法了,輕點的用雪輕輕搓搓,別到溫度太高的地方,慢慢的緩,等感覺到癢就有一定的可能恢復,就是得疼幾天,鑽心刻骨的疼。

傷的重的就壞死了,暖過來就掉了。掉了就掉了,如果養一段時間用點藥就沒有什麼問題了,這也是幸運,糟的是掉了還沒完,暖過來後化了膿或是淌黃水,這可能就得再去截肢了。

一場雪下來,天地間就換了個模樣,接下來的日子就會時不時的下一場,漸漸菜園子裡和路的兩旁就變成了巨大的雪堆,小孩子走在路上都沒有路邊的雪牆高。

有愛動的大人就拿把鍬把雪堆拍實修形,慢慢的澆上水,就成了一架滑梯,每天都有穿得像粽子一樣的孩子們在上面歡叫著滑下來,再笨笨的爬上去。

雪後的冬天是非常乾淨的,怎麼滾爬摔打也不會髒了衣服。

雪過天晴以後的日子,會比沒下雪之前冷上那麼幾分,風也變得凜冽刺骨,北風總是夾著一蓬雪屑,打著旋兒,嗚嗚的叫著,貼著層頂地面不斷的掠過,吹在臉上像用砂紙磨過,生疼生疼的。

張興明家算是這片家屬區的最頂端,再往下就是一大片菜地,有幾十百八畝的樣子。

菜地過去是公路,公路再過去就是細河,河面有三十四米寬,河兩岸住著的,基本就是廠子佔地回遷的農村戶了,每家廠裡也給了一個名額上班,屬於大集體,待遇比全民這邊差了好大一截,過年分東西都少好多。

這些農村戶都有地,不過只是種菜,主要還是供給廠裡的工人家庭,地是廠裡給分的。

廁所和鍋爐房挨在一起,鍋爐房的水是四季不停的,嘩嘩的從每家門前的不到一米寬的水溝內流過,流到菜地邊上一道更大的橫著的水溝裡,再順著菜地的邊沿彎彎曲曲的匯入學校門前的水渠。

水渠的上頭連著澡堂的鍋爐房,從學校大門前向下,透過一片自建房,穿過公路,流入細河。

冬天的菜地被厚厚的大雪蓋著,北風呼嘯著在這片空曠裡肆虐,大雪在風中表皮會形成一層硬殼,小孩在上面跑也不會塌。

鍋爐房裡的水流到這裡拐了一個彎,由於水裡冰層的不斷變厚,水就從拐彎這裡漫出來凍成冰,冰面不斷擴大,有時候整個菜地這裡,有一多半是鏡子一樣的冰面。

於是這裡就成了孩子們的樂園,從幾歲的到十幾歲的,三兩個一起的,七八個一起的,聚在冰面上打冰劃,玩土冰鞋和單腿驢,家裡有門路的能從廠裡拿冰刀和冰劍出來,就會被一堆人圍著討好,只為玩上幾分鐘。

土冰鞋就是在鞋底綁上薄的竹片,這個也要講技術的,即要綁的牢固,又不能讓綁繩接觸到冰面,那就滑不動了。

大人是不會管這些事的,就是孩子自己瞎琢磨著弄,自然有弄的好的,就成了眾孩公認的高手,被大家圍著恭維,好讓他幫忙給自己弄一弄。

單腿驢就不是孩子能玩的轉的了,這個東西就是一塊比雙腳並在一起略長略寬的木板,在木板的前面橫著釘一條木方,防止腳從前面滑出去。

木板的中間再豎著立一塊木板,上面高下面低,上面的就夾在兩腳中間,下面的就是滑冰用的單腿了,要固定一條鋼筋在上面增加滑力。

人就雙腳踩在上面,夾住中間的立板,靠下面單腿上的鋼筋滑動。不過這樣還不行,站不住,上去就會摔倒。得用更粗一點的鋼筋,一頭磨尖,一頭裝上車圓的木柄做成雪杖,雙手拄著雪杖維持平衡,蹲到單腿驢上面,再利用雪杖施加動力,就滑起來了。

這玩藝兒速度很快,不但對玩的人的平衡能力要求相當高,對製做工藝要求也高,所以有一個單腿驢並能滑好,那是相當牛逼的。

經常幾個十幾個孩子守在一邊,輪著每個人滑一會,沒有計時,倒了就換人。也有性子比較獨的,就自己滑,不給別人玩,不過這樣的孩子大家都不喜歡他,平時玩也不會找他。

年前年後,這片冰面上每天都充滿了喊叫聲和歡笑聲,順著北風飄出好遠。

在暖暖的炕上睡一個暖暖的午覺,一切是那麼的美好。張興明揉著眼睛從小被窩裡坐起來,四下打量了一下,就自己一下人,笨拙的套上小棉襖,趴在炕沿上往下看,沒找到鞋子,想來是被老爸或老媽放到灶臺上去烘了。

低頭找了一下,只有老爸的一雙大頭皮棉鞋,雙手扒著炕沿翻身從炕上爬下來,用腳摸索著找到老爸的大鞋,把腳踩進去,費力的拖動著走出屋子。

昏暗的廚房裡只有平姐在那鼓搗著在吃什麼,張興明打了個哈欠,問:“小姐,我哥呢?”

平姐向大門晃了晃腦袋,說:“剛剛還在院裡,這會跟你二哥他們去大地滑冰去了吧。”

張興明看了看灶臺,平姐在烤土豆吃,沒啥興趣,就拖著大鞋鑽到厚重的門簾裡,使勁推開房門,來到了院子裡。

外面一片銀白,張興明縮著脖子眯著眼睛四處看,沒人,黑虎都沒在窩裡。

攏了攏袖口,他拖著老爸的大鞋走向院外,想去邊上大地找哥哥。

院子裡的小路出口連著外面大道的地方是個小斜坡,不算陡,但是今天張興明穿著的鞋實在是太重了,導致他剛上了斜坡兩步便控制不住,啪嘰一下臉朝下摔倒在冰雪路面上。

也沒有感覺到有多疼,但是張興明知道自己要去醫院縫針了,上一世發生過的事,這輩子仍然沒有躲過,這簡直是宿命裡的傷。

重重的大頭皮棉鞋墜在他的腳上,他掙扎了幾下想爬起來結果根本不行,血順著腦門淌下來滴到冰面上,滴落的瞬間就凝結成了冰,一個一個的紅色冰花。

“哎呀媽呀,二明。”和上一世一樣,大姐第一個發現了他,急慌慌的跑過來,手裡拿的東西也扔了,到他邊上還摔了一跤,也沒顧上疼,一把把張興明抱起來摟在懷裡,看著他額頭上還在流血,脫下手套翻了個面就按在傷口上,緊緊的捂著。這是怕傷口凍著了。

可能是太慌亂了,大姐抱著張興明,還得幫他捂著傷口,使了幾次勁也沒能站起來,急的坐在冰上大聲喊:“小平,小平。小力子。”這個時候在屋裡的只有平姐和二哥,哥哥當然也在,不過太小,被忽略了。

窗戶都封著,又裝著厚厚的棉門簾,雖然就十幾米遠,還是使勁喊了幾聲,平姐才推開外屋門露出腦袋來看著這邊。二哥帶著哥哥還在大地那邊的冰面上玩,屋裡只有平姐在。

“咋了這是?啊?咋的了?”平姐趿拉著棉鞋跑了出來,手裡的土豆也扔了。

“我一進來就看見二明倒在這啊,腦袋上卡了個大口子,你在幹什麼玩藝兒啊不看著點,啊?”大姐很生氣,臉都紅了,衝著平姐就吼。(卡:摔倒)

平姐有點慌神,這事確實是她有錯:“咋整啊?我就一眼沒看著啊,這大半天就我一人看著的,就這一轉身功夫。”

“扶我起來呀。”大姐瞪著平姐。平姐這才想起來大姐還坐在地上,伸手挽著大姐的胳膊把大姐連著張興明拉了起來。“把東西撿回去,我抱二明去醫院,一會嬸回來了你說一聲,讓她們別耽心。”大姐噼裡啪啦安排了一下,抱著張興明就往醫院走。

平姐呆了一下,跑過去把大姐剛扔在地上的東西撿了起來,想了想,轉頭跑到房間頭,衝著大地這邊喊:“二哥,小力子,快回來。”二哥一隻手拉著哥哥從冰面上滑過來,兩人玩的頭上直冒白煙。

“咋的了?”二哥問。

平姐伸著手說:“把小軍給我,你快去追大姐,二明卡了,大姐抱著去醫院了。”

“啊?”二哥把哥哥抱起來走到地邊遞給平姐,撒腿就跑,跑了兩步又回來,說:“給我點錢哪,有錢沒?”平姐在兜裡掏了掏,掏出二塊幾毛錢,遞給二哥,二哥拿了錢就跑,去追大姐。

二哥跑遠了,平姐才反應過來,抱著哥哥喊:“大姐有錢,你拿我錢嘎哈呀?”

從張興明家到郭堡醫院有二里多地,不算遠,但是在這北風煙雪的時候抱著個孩子,就不那麼輕鬆了。二哥追上大姐的時候,已經快到糧站了,大姐幾乎是抱著張興明一路跑著到這的。

二哥追上來,從大姐手裡接過張興明,一隻手按著捂在張興明腦袋上的手套,邊走邊問:“卡挺厲害啊?”大姐滿頭是汗,呼出來的白氣足有半米長,氣喘吁吁的說:“腦門上一個大口子,嘩嘩淌血我也沒看清,不輕活。你說小平,看個孩子也看不住,張嬸回來咋說呀這事。”

張興明心裡很感動,想想,上一世也是大姐抱著自己跑到醫院的,伸出小手到大姐頭上抹了抹汗,說:“沒事姐,不嚴重,別著急啊。”大姐握緊他的小手,說:“二明真懂事,不急,別怕啊,抹點二百二就好了。”

到了醫院,也沒掛號,直接就衝進外科門診室,張大夫戴著個花鏡,正坐在那看報紙,抬頭看了他們一眼,問:“咋地了這孩子?”站了起來。

“卡了,腦門卡破了,張叔你快給看看,出了不少血呢。”大姐扯著二哥走到張大夫面前。

張大夫用手掀了一下手套,已經粘在傷口上了,回頭去找鹽水,嘴裡說:“別著急啊,別著急,沒啥大事,小孩子好的快。”拿了生理鹽水過來,用棉籤沾著,一點一點把手套潤了下來,扳著張興明的腦袋左右晃動著看了看,“這誰家孩子啊?把你急這樣?”

這裡是職工醫院,醫院上班的也住在家屬區這片,基本上相互都認識。

大姐接過手套揣到兜裡,說:“我張叔家老二,俺家小平沒給看住,自己去院裡,就卡那了,嚴重不張叔?”

張大夫檢查了一下,回手把鹽水放到桌子上,說:“沒凍著,口子有點大,得縫幾針,沒事,幾天就好了。”就去牆邊櫃子裡拿東西。

大姐愣了一下,說:“媽呀,都縫針了還不嚴重啊?這不得落個疤瘌了呀?這咋整個,這個死小平,完了張嬸說不上怎麼生氣呢。”張興明欠身摸摸大姐的臉,說:“沒事大姐,我都不疼,別著急啊。”

張大夫從櫃子裡端出一個法蘭盤,聽張興明說話樂了,說:“這小玩藝兒挺懂事啊,你家對屋是吧?他爸是不是那個幹部轉業來的那個,張,張慶芝,是吧?”大姐握著張興明的手說:“是,是我張叔。”

張大夫拿著一個深藍色的細針管,這是麻醉針。推了一下,甩了甩,用一隻手把著張興明的頭,說:“別怕啊,打完這針就不疼了。他爸我認識,老當兵的了,也是個老實人哪。”說著在張興明傷口上扎了兩下,把麻醉針放回法蘭盤。

“這次廠子革委會開會,把他給頂出來了,人太老實了,挨欺負。”張大夫拿著鑷子穿線,邊對大姐說。

“啊?那我張叔不是幹部了啊?”大姐有點吃驚的問。

“現在還是,以後就不好說嘍,誰知道呢,現在這世道,啥也不好說喲,反正老實人就吃大虧。”穿好線,張大夫伸手在張興明頭上按了按,對二哥說:“抱好啊,別晃。”二哥答應一聲,把身子靠到辦公桌上,讓自己更穩當一點。

縫了三針,打了麻藥也不疼,麻麻癢癢的就完事了,張大夫又用黃藥布給包了一下,用白膠布貼好,邊收拾東西邊說:“好了,回去吧,養幾天就好了,這幾天看好了,別叫小家夥出門,別凍了。三天來拆線。”

大姐就去掏兜,說:“謝謝啊張叔,多少錢?”

張大夫把法蘭盤放回櫃子裡,擺擺手說:“算了,錢啥錢,也沒用啥藥。”大姐就一溜感謝,二哥摘下帽子給張興明套在腦袋上,把傷口蓋好,三個人就出了醫院回家。

那個時候職工看病是免費的,直系家屬制度上是半價,不過都沒怎麼認真執行,都是小毛病,大病也不會在這看。

那個時候全民職工的福利待遇是真好,像張興明這樣的,一出生,老爸的工資裡就多了幾筆錢,洗理費,是給剪頭洗澡的,副食補貼,是給買菜買肉的,兩樣加起來七塊多錢,在那時候真心不是小錢了。

而且看病廠子出一半,上學廠子給免費,也難怪那個時代的工人真能愛廠如家,這就是一個家呀。

等回到家,天已經擦黑了,老爸老媽都回來了,平姐正在那承認錯誤。

老媽把張興明抱過去,摘掉帽子,傷口包上了,也看不到,就只是心疼的看著,張興明說:“沒事啊,就破點皮,是我趁小姐沒注意跑出去的,也不怨小姐呀。”大姐說:“縫了三針,張大夫說傷不重,就是破口有點大,縫了長的快。”

老媽才放下心來,長出了一口氣,說:“抱著跑那老遠,累著了吧?花錢沒?”大姐搖搖頭,說:“沒花錢。累倒是沒啥累的,走幾步道,就是那一下嚇夠嗆,當時我腿都軟了,站不起來了。”

老爸開門看了一眼,說:“沒事啦,吃飯吃飯。”

大夥張羅著吃飯,這事就這麼過去了,留下的就是張興明額頭上那塊疤。

飯後。

平姐:“二哥,是不是忘點啥事?”

二哥:“啥事?”

“你好好想想。”“……”

“想起來沒?”“啥事啊?”

咬牙切齒:“你把我錢還給我。”“啥錢?”

“你給不?”“啥事啊?”

“錢。”“啥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