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弘治大帝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四十二章 拉王守仁上船(求訂閱)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四十二章 拉王守仁上船(求訂閱)

“皇上,那三家商行可能目的不純。”

跟著朱佑樘一起到了皇宮之後,王守仁終於還是忍不住開口提醒道。

“朕知道,他們將這當成獻金,以為給朕送了五十萬兩銀子從今皇后便高枕無憂。”朱佑樘回答道。

“可是皇上今後要清算他們的話,恐怕會失信於天下人,而且……”王守仁有些欲言又止道。

“怎麼伯安也相信天子不應該與民爭利這一說法?”朱佑樘看著王守仁的表情便猜到王守仁想要諫言什麼,於是率先發文的道。

“皇上,天子富有四海,確實不應該與民爭奪蠅營小利,而且今天三家商行今日向皇上你貢獻了一百五十萬兩白銀,恐怕日後想要得更多。”王守仁向朱佑樘諫言道。

“天子不與民爭利這句話是沒有錯,但是這個民卻是有區別的,伯安,不與民爭利應該說的是不與小民爭利,而不是豪奢鉅富之家。”朱佑樘同王守仁解釋道。

王守仁面露疑惑之色看著朱佑樘:“皇上這有什麼區別?”

“伯安,這區別可就大了,再這之前,你先告訴朕漢為何滅亡,唐又是因為什麼滅亡?”朱佑樘問道。

“漢已強亡,唐之所以滅亡是因為藩鎮割據。”王守仁回答中規中矩,這是普遍士大夫總結的漢唐的滅亡原因。

“伯安,漢唐的滅亡其實都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富人俞富,窮人俞窮。”朱佑樘看著王守仁說道。

聽了朱佑樘這套新奇的說法,王守仁還真想知道朱佑樘到底是如何總結那些前朝的滅亡興衰史的?對於皇帝朱佑樘,王守仁還是有些瞭解的,畢竟給他做了兩年多的陪讀,朝夕相處總探聽一二。

王守仁知道朱佑樘是一個有著宏圖大志的君主,他也下定決心為這樣的君主貢獻自己的一生。

而朱佑樘對於王守仁,可是寄予厚望,未來大明改革派的旗手,這是朱佑樘給他的定位,所以朱佑樘一直在刻意的改造王守仁的思想。

“皇上你的意思是說漢唐滅亡是因為土地兼併嗎?”王守仁開口問道。

“沒錯,伯安,土地兼併其實只是一方面,豪大家與小民爭利可不僅僅體現在土地上,在讀書做官,還有經商,只要有利可圖的他們都要和小民爭奪一番。”

朱佑樘給了王守仁漢唐滅亡的又一種說法。

王守仁突然覺得朱佑樘這一番漢唐滅亡的說辭有些道理,於是王守仁鄭重地一稽到地,接著開口道:“請院長教我!”

看著王守仁如此鄭重地行禮,朱佑樘知道他此時行禮不是因為他是皇帝,而是因為他的學識,他的學識讓王守仁折服。

看到這朱佑樘暗松了一口氣,不枉他這麼多年的努力,還有堅持不懈地洗腦,如今他有信心將大明未來的思想家拉到同他一條跑道上。

“嗯,伯安,我們先說說漢之滅亡。”

朱佑樘開口道:“漢以強亡,這個強只是豪大家強,而普通的平民小戶卻越來越弱,上無上升通道,下無立錐之地。如此才導致了後來的黃巾之亂。”

“皇上,若是當初漢朝嚴格執行他們的察舉制度,如此平民的上升通道有了,後面也就不會有黃巾之亂?”王守仁假設出一種可能。

“不會,最多只是能將漢勉強續命,最終還會免不了滅亡一道。”朱佑樘肯定道。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還請院長給學生解惑!”王守仁懇求道。

“看看後面的魏晉便知,魏晉基本延續了漢之制度,察舉制度也基本保重了公道,但他們還是走向了滅亡。”朱佑樘說道。

“魏晉不是因為外族入侵嗎?”王守仁的求知慾徹底被激起。

“外族入侵那只是外因,若是魏晉能保重足夠的強大,何懼外敵,如漢之初匈奴何其強大,但最終被漢所滅,所以一個王朝的興滅從來都不是外敵,而是家賊。”

這些朱佑樘不光是說給王守仁聽的,也是說過他自己聽的,自從登基以來,他也常常思考那些歷史更迭的原因。

既然上天讓他坐到這個位置上,他總得做些什麼,才能不負來到此間一遭。

在其位謀其政。

若是因為他的存在,後續華夏再也不會有那些屈辱史,那真能稱之一句“不負年華”。

其實一個王朝保持內在清明,只能保持政權長久而不能保證長久強盛,因為內部資源是有限的。

最好的辦法就是開啟國人的眼界還有思想,將這個政權引入外向型。

要想開啟國人眼界,開放思想是首當其衝,而王守仁就是朱佑樘想要的開山刀,一把思想的開山刀。

所以朱佑樘他是一定要將王守仁的思想改造成完全同他一條心。

“院長,如果說漢是因為豪大家的強取豪奪,那麼唐不是因為藩鎮割據嗎?”王守仁繼續問道。

“所謂的藩鎮割據其實本質上和漢之豪大家並無二致,唐之藩鎮與漢之豪大家並無本質的區別,他們都是用自己地盤,有自己的武裝,在他們的地盤予取予奪。”朱佑樘解釋道。

“院長如此說,好像確實是一家。”王守仁正處於思想萌芽期,很容易被朱佑樘的“邪說”所蠱惑。

“想想唐初的五家七姓,不都是從漢便延續下來的世家,他們崇尚的是所謂千年世家,百年王朝。”朱佑樘繼續說道。

“嗯,確實是如此。”王守仁點頭贊同道。

“所謂的千年世家,百年王朝這種說法難道不可笑嗎?”

屁股決定腦袋,朱佑樘如今可是帝王,他怎麼可能允許這種“千年世家”歪理邪說大行其道,如此以來就沒有人尊重皇權,皇權統治就會陷入不穩。

“一旦內因外因同時爆發,國中民不聊生導致有人學陳勝吳廣舊事,揭竿而起,這些所謂的世家,豪大家便首當其衝,暴亂面前,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朱佑樘苦口婆心道。

“院長,我明之一朝並無這樣的豪大家存在吧?”王守仁很快就聯想到了大明本朝。

“所謂的豪大家,世家也不是一開始就有的,都是靠這多少代人慢慢積累而成,大明現在還不明顯,但是若是不加以改革,五十年,一百年難保有這樣的豪大家存在。”朱佑樘悠悠地說道。

聽到朱佑樘的話,王守仁徹底被震住了。

皇帝朱佑樘的眼光已經不是放在了當下,而是往後五十年,甚至是一百年,這才是帝王胸懷。著眼的是未來,而不是當下的得過且過。

跟著這樣的帝王,才應該是他們這些士大夫畢生所求。

“院長,這就是你一直希望改革大明的初衷嗎?”王守仁激動地問道。

“不錯,伯安,我之所以要進行改革,並不是為了當下,若是只是為了當下,朕只需整頓一大軍隊,整頓一番吏治便能打造一番盛世景象,但是五十年,一百年之後難保還是回到滅亡的老路。”朱佑樘今天算是徹底同王守仁交心起來。

“院長,既然是改革,那應該從何處開始?”王守仁已經決定參與其中,於是迫不及待地問道。

“任何改革都得從思想改革開始,只有將世人的思想轉變過來,一切事情便可順水推舟。”朱佑樘說道。

“院長,您最近的一系列動作是不是就是為了讓世人接受新事物,進而接受新思想?”王守仁有些明白朱佑樘之前的動作,問道。

“伯安,孺子可教也。沒錯,朕做這一切就是為了讓大明慢慢接受新事物,慢慢接受改革之思想,若是大明天天新事物層出不窮,那麼改革在他們眼裡也不是什麼驚世駭俗之事。”朱佑樘說道。

“院長,這些我能為之做些什麼?”王守仁熱切的問道。

“放心,伯安,以後可有得你忙,在這之前,朕想問伯安,想要成為豪大家,需要哪些條件?”朱佑樘考校道。

王守仁思考了一會兒,試探地問道:“土地,還有錢財,進而擁有武裝?”

“沒錯,土地和錢財是先決條件,至於武裝是天下將要大亂順理成章之事。”朱佑樘說道。

“那如何阻止他們擁有這一切?”王守仁問道。

“其實世家都是靠慢慢積累,任何耕讀之家透過百年積累都有可能成為世家,豪大家,你們王家其實也有這樣的機會!”朱佑樘戲虐道。

“皇上,我們王並無此意。”王守仁大驚失色道。

突然扯到他自己家,這真是讓王守仁沒意料到之事,劇然被朱佑樘提到,嚇得王守仁不清。

“伯安,不要大驚小怪,朕只是戲虐之言,其實大明任何耕讀之家都有可能成為豪大家,只是看他們的家主會不會經營而已,而朕作為君王就是要平衡此間關係,不讓耕讀之家成為豪大家,普通平民之家也能成為安康之家。”朱佑樘解釋道。

“皇上,您後續將會如何行動,需要臣下如何效勞?”王守仁試探道。

“清丈田畝會繼續深化下去,你們政務學院第一年的實習就會是清田。”朱佑樘事先透漏了他們政務學院明年的實習內容。

“皇上,這是遏制土地兼併,那錢財,皇上打算如何動手?”王守仁繼續問道。

“開銀行,伯安你今天已經聽到了。”朱佑樘說道。

王守仁面露憂色,擔心道:“皇上,看您的這動作,似有相仿王安石之青苗法?”

“確實是有青苗法的身影,不過比之更完備。”朱佑樘回答道。

“可是……皇上青苗法已經失敗了,而且朝臣恐怕不會答應此事。”王守仁但心道。

“這就該你們政務學院出場的時候。”朱佑樘信心十足道。

“我們?我們要如何行事?”王守仁不解地問道。

“等明天朕去給你們政務學院上一課,你便知曉。”意味深長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