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科幻 > 異時空黑科技最新章節列表 > 第21章 三大機床廠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21章 三大機床廠

為了能儘快的審閱這份費馬大定理證明過程的合理性,準確性。

楊校長把姜餘的手上的原始文稿接過來,讓數學系的幾個教授先去影印多份後,再仔細檢查一下。

如果確實可行的話,那就儘快投稿《數學進展》等專業期刊雜志。

這是京都理工自創辦以來,第一次向數學界的著名難題發起挑戰。

若是成功,京都理工大學將在國內數學領域與京大、復大、山東大學形成四強之勢,甚至有極大可能超越。

姜餘給出的這份解答題,充分運用了20世紀之前的數學模型和公式。

基本上所有數學家都能夠看懂,也有一部分的資深數學教授也能看明白。

如果按照存儲系統給出的解題答案,其實也就十張a4紙就可以搞定。

有一部分數學模型和公式根本就不是現在這些人能夠理解的。

所以他才多花了幾個小時時間分析、重新整理這些答案。

吃完午飯後,姜餘就在學校提供的對外招待所休息了一天。

現在還沒有正式開學,宿舍也很亂。

再說,他還打算在外面租個房子,或者乾脆買個房,這樣才舒坦些。

第二天吃完早飯後,他找了個藉口就開車出去了。

這一次他準備去機械工業部,看看附近有沒有好一點的機床廠給他收購。

他在北美下的訂單,貨物早就發出來了,至今還停在天津港。

到現在已經被催了兩次了,得趕緊把這個事擺平。

機床行業是一個需要大量投入,並需要多年積累的領域。

姜餘如果從零起步創業,需要太多的精力管理,而且不確定的因素非常多,明顯是不合算的。

他從機械工業部的企業名錄中,找到了九家機床相關類的企業,其中京都就有三家。

他們分別是京都第一機床廠,第二機床廠,第三機床廠。

嗯,名字很順溜!

很明顯的,這三家廠肯定是國營企業,甚至是央企。

他先去市政府企業辦,準備找相關領導瞭解一下情況再說。

此時的他,打扮起來更像一個歸國華僑,很有一番成功人士的味道。

一個小時之後,他就打聽清楚了這三個廠的基本資訊。

三個廠都是國營廠,廠子的規模可以參照廠名判斷,算是名副其實了。

三個廠從91年開始就基本沒有太多業務,都是入不敷出,到現在已經虧損了三年。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這三個廠都是五六十年代成立的,外債基本沒有,主要是拖欠工資比較多。

由於歷史性特殊原因,我國機床行業相比歐美、日本等工業發達國家,已經落後了很多。

當時基本上還處於普通機床為主的狀態,數控機床、多功能、多軸機床方面更是落後多年。

同樣,重型機床作為行業標誌性的產品,也落後了10年以上。

五軸聯動以上的數控機床更是空白。

而現在的國內因為機床落後,很多高精尖的工業沒法發展。

比如航天、航空、高鐵、車用發動機等諸多工業領域。

而落後的機床剛需市場又不大,這樣就導致所有的機床企業產能過剩。

這樣的後果就很嚴重了。

大家的產品都差不多,就看誰家的產品更便宜。

利潤就降低了,附加值嚴重縮水。

有時候生產一臺機床,只賺個幾百元,甚至保本銷售。

他首先來到第三機床廠,結果連門都沒能進去。

據附近的人說,工廠已經快一年都沒開工了。

工人們大都擺攤去了,或是走街串巷打零工,只為養家餬口而拼搏。

姜餘聽完後,也只能無奈搖搖頭,又向下一個目的地出發。

第一機床廠的門倒是開著的,但裡面的工人卻寥寥可數。

要知道這可是有著6000多人的大廠啊!

現在整的跟鬼屋一樣的,讓人悶的心慌。

姜餘在沒有任何阻攔的情況下,直接把車開了進去。

好空曠啊!

偌大的廠區,除了保安室一個老頭子之外,很難再看到其他人。

估計都在廠裡面幹活吧。

“喲呵!”

他居然還看到了幾個老人在樹底下鬥象棋。

從他們幾人的面部表情能夠看出來,戰況很是激烈。

姜餘在路邊上停下車,走了過去欣賞下兩方的對戰。

他走近一瞧,頓時就有些失望了。

雙方棋手都是臭簍子,兩個臭皮匠呼天喊地殺了半天,愣是沒有將軍對方。

兩方採用的都是兩敗俱傷的換子戰術。

虧得還有一個老家夥老神在在的坐在一邊,指點江山。

給他一把破扇子,還真有點像諸葛亮再世。

姜餘興趣缺缺,正準備轉身走人。

“諸葛亮”抬頭看了他一眼,笑著說道。

“嘿,這位小哥,要不要來一局?”

姜餘趕緊雙手抱拳,謙虛的說道。

“前輩乃高人是也,在下甘拜下風。”

得趕緊走,這幫老家夥太無恥了。

“誒誒誒,別走啊!”

“今天廠裡又沒人,你來拉貨,還是下訂單跟我談就行。”

“諸葛亮”站起來趕緊把他攔住。

姜餘不想耽擱時間太多,直接表明來意。

“我今天就是過來瞧一瞧,就是看看你們廠有沒有合作的價值?”

“但你們自己看看,這肯定讓我白跑一趟了。”

1990年,京都第一機床廠已發展成為一個總廠、兩個分廠。

也真是因為這一次發展,讓他們失去了最後的一次騰飛的機會。

他們把盈利的錢,全部都用來擴張,卻沒有用到提高技術水平這一點。

結果就可想而知了,工人越來越多,市場越來越小。

越來越多的工人沒事做,卻照樣領著工資。

這個場的面積可不小,地處位置也非常不錯。

就算是不考慮發展工業發展經濟,坐吃等死幾年,堅持熬下去。

就憑這個地皮,也能賺個盆滿缽滿。

總廠廠址在京都建國門外大街4號,全總廠佔地面積674910平方米,相當於1015畝地,有6000多的職工。

重型鑄造分廠廠址在京都建國門外郎家園98號;探礦分廠廠址在京都市通縣半壁店大街9號;兩個分廠的建築面積443587平方米,相當於672畝地,職工有3000多人。

三個場所有的職工總數加起來就是9501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950人(高階工程師125人、工程師294人)。

擁有裝置2288臺,其中精大稀裝置263臺、部管裝置8臺,固定資產(原值)1.6億元。

歷年銑床品種389個,當年品種50個,工業總產值8861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