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宣德大帝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百三十章 太子監國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五百三十章 太子監國

看著方政滿內臉的疑惑,皇帝笑著解釋道:“根據錦衣衛刺探回來的訊息,在欽察汗國控制的勢力範圍之內,有一個有別於西北各族的勢力,他們自稱是東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在蒙古西征的時候,他們的前身留裡克王朝被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所滅亡,拔都在這片廣闊的區域建立起了遊牧、農耕混合的欽察汗國。

留裡克王朝滅亡之後,一些散落的族人以及附庸部落匯聚在一起在一個叫莫斯科的地方建立一起一個大公國,這個國家建立之初利用欽察汗國賦予的徵稅權力,獲得了大量的財富,正是這些財富讓他們有了反抗欽察汗國的底氣和實力。

現在欽察汗國發現汗國已經漸漸失去了對莫斯科公國的控制,雖然說雙方的實力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欽察汗國如今也不敢輕易的對莫斯科公國隨意打壓。

這就是我們不能太過削弱欽差汗國的原因,我大明只要讓欽察汗國明白,大明的實力絕對不是他們可以挑戰的,然後就能與他們坐下來談判。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韃靼也好、瓦剌也罷,包括欽察汗國和亦力把裡都是蒙古人的後裔,對於大明來說他們並沒有什麼區別,完全可以與他們達成友好的協議和平相處。

不過這莫斯科公國他們卻是另一個種族,就是蒙古人對他們也是毫不信任,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句話不是只有我們懂。當我們提出向欽察汗國買年輕女人,你覺得欽察汗國會去哪裡找女人?”

“陛下是說這些蒙古人一定會去這些他們認為的異族部落裡掃蕩人口,原本不願意進攻這些異族是因為他們太窮,實在是沒有什麼油水可搜刮,現在有了大明對女人的需求,欽察汗國再對這些部落發動戰爭就變成了非常有利可圖的戰爭。”

“方愛卿覺得這可能發生嗎?”

“一定會發生,這些草原部落發動戰爭的本質就是掠奪財富,當他們在一個方向上得不到財富的時候,立刻就會掉頭離開,歷史上與中原王朝爭鬥失敗的部族除了滅亡的,無一例外的選擇了遷徙。

他們選擇遷徙的目的就是換一個地方獲得財富,只要我大明將欽察汗國伸過來的爪子剁掉,他們一定會換一個方向進行掠奪。

尤其是我大明給他們指出了財富之路,他們會毫不猶豫的將矛頭指向更加容易換得財富的地方。”

方政後知後覺的明白了這些隱藏在此次作戰背後的目的之後,不由得後背發涼,就這麼一場在他看來是比拼實力的戰爭,可是在皇帝與王閣老的眼裡卻是能夠實現多種利益。

看來自己只適合當一個純粹的軍人,老老實實的為陛下統領兵馬,玩兒政治太累了。

朱瞻基見方政明白了這次戰爭的政治意圖,也就不再多說什麼揮揮手道:“咱們也出發吧!”

二人連忙應是,在各自的護衛保護下,跨上戰馬追著前方的大隊人馬而去。

朱瞻基登上御駕也開始跟著大隊人馬向著居庸關的方向緩緩而行,此次出行,朱瞻基將全部的軍政大權都委託給了太子,在皇帝不在京城的這段時間裡,是太子向天下證明自己才能的一個機會。

同時也是皇帝給他的一個考驗,是不是一個合格的儲君,將在這段監國的時間裡展現出來。朱瞻基告訴太子,沒有特別重大難以決策的大事,一切都可以自決。

這樣給太子放權的皇帝,除了太祖朱元璋之外,還沒有任何一個皇帝能夠做到。若是這次監國能夠做好,從西北回來之後,朱瞻基就準備把權力移交給太子。

當然這些內心的獨白,太子朱祁鈺根本不知道,接受父皇的監國的旨意,在軍官學堂學習的太子殿下,心中無比的忐忑,他一方面擔心自己做不好,會讓父皇失望,一方面又擔心父皇是在試探他是否有非分之想。

有一個最難當的職業就是太子,太優秀了會被父皇猜忌,太窩囊了又會被父皇嫌棄,弄不好連太子之位都保不住。

朱瞻基對權力並沒有表現的多麼有控制欲,可是這麼多年做出的政績,讓他在大明朝堂百姓心裡有著無與倫比的威望,這種威望根本不是朱祁鈺這樣含著金鑰匙出生的皇家子弟所能比擬。

從朱祁鈺十幾歲開始明白了父皇在天下臣民中的威望之後,就讓他對自己的父皇產生了無比的崇拜之心,他一心希望自己也能如父皇一般獲得天下臣民的認可。

這在無形中給了朱祁鈺非常大的壓力,他無時無刻不在模仿父皇的言行舉止,也一直都在努力表現以圖獲得父皇的認可。

朱祁鈺的表現在朱瞻基的眼裡就是一個孩子在向自己的父親努力證明自己已經長大了,朱瞻基對於兒子的表現給予的回應就是給他更大的空間讓他施展,想要獲得認可首先就得自己證明自己。

皇家的子女從朱瞻基開始就再也沒有按照傳統接受儒生的教育,而是都送進了新式學堂,這些皇家子弟進入學堂,必須隱姓埋名與普通百姓的子弟一起接受教育。

朱祁鈺就是這樣被丟進了學堂,他在學堂學習非常刻苦,每一門功課都是名列前茅,他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向父皇證明了自己在智商上絕對是一個合格的繼承人。

在學堂學習到十八歲,在別的百姓家的孩子選擇了進入各種專業學校,以謀取以後的出身,朱祁鈺卻被父皇丟進了軍官學堂。

進入軍官學堂,與普通的基層官兵接觸之後,他才明白父皇為何要讓他進軍官學堂學習,能夠進入軍官學堂的學員都是各個部隊中最優秀的年輕官兵,這些人如果不出意外將來都會成為大明軍隊中的中堅力量。

朱祁鈺與這些學員有了同學情誼,在未來這些同學不出意外都會成為他忠實追隨者,除非他在學堂表現太過差勁,讓學員們對他沒有任何的好感。

接到監國的旨意,朱祁鈺在忐忑之餘,還是有一些竊喜的,這是父皇第一次將監國的權力給了自己,以前的太子監國不過是個名義,權力都在母親與內閣手中,自己不過是擔了一個名義而已。

這一次父皇可是明旨太子監國,可以處置朝廷一切政務,也就是父皇將大明朝的朝政盡數託付給了自己,這讓朱祁鈺感覺肩上的壓力巨大。

為此朱祁鈺親自到內閣向唐三任請教,請求唐三任給自己指點迷津,要說大明朝廷誰最瞭解父皇,唐三任認第二,沒有人敢認第一。

“臣華蓋殿大學士內閣首輔唐三任拜見太子殿下!”

“唐叔叔!祁鈺是晚輩,您不必客氣!”

“太子殿下!尊卑有別,禮不可廢,若無上下尊卑,豈不是禮崩樂壞了嗎?”

朱祁鈺也知道自己的身份註定不可能跟唐三任這樣的重臣有過深的交往,不然自己的父皇就該睡不著了。

這一點上朱祁鈺看的很清楚,大臣們都會與太子保持微妙的距離,不同於舊式的儒生教育,東宮屬官與太子殿下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

如今的皇太子可沒有這些屬官作為班底,朱祁鈺所能依靠的只有父皇帶給他的身份,想要獲得大臣的認可,那就必須做出相應的成績。

朱祁鈺明白唐三任的心思,也不多做糾纏,大方地受了唐三任一禮後問道:“父皇離京之後,唐首輔認為眼下朝廷的首要任務是什麼?”

這樣的問話已經沒有了私人感情,完全是公事公辦,唐三任不慌不忙地說道:“今年除了既定的各項生產規劃任務之外,有兩項是額外推進的任務。

第一項是全力推進三教合一,推動舉辦三教論壇,在辯論中去蕪存菁,形成新的思想理論,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今年只是一個開端。

第二項就是全力保障西北前線的後勤供給,不能讓前線的將士們餓著肚子打仗,拿著沒有彈藥的槍支打仗。

其他的各項工作都有專門的負責人進行推進,朝廷的職責就是做好監督工作,保證各項投入的資金用到實處。”

支援前線朱祁鈺明白,保證前線的供給是朝廷的重要職責,可是這三教合一是個什麼東西。

“唐首輔,這三教合一是怎麼回事,孤怎麼沒有聽說過?”

“這是陛下去年年底定下來的,陛下認為儒釋道三教各有各的優點,又各有各的缺點。

陛下希望透過辯論讓三教互相印證,思想的碰撞才能激發出靈感的火花,大明需要更加深入細致的理論指引大明前進的方向,構建大明的思想體系和價值觀。

一旦這些價值觀成熟起來之後,這些價值觀完全可以向全世界輸出,讓全世界的百姓都認可我們的價值觀。”

二十多歲的朱祁鈺還無法理解文化影響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更不明白文化輸出的重要性,年輕人的思想裡認為只要大明武力強大,想打誰就打誰,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可是歷史上武力強大的國家和勢力有很多,最後卻一個個的消亡,整個世界已經分成了信耶穌、信真主、信儒釋道這三大勢力。

這三大勢力每一個都有其獨特的文化氛圍,都在構建他們自己的文化核心。

“首輔能給講一講這麼做的意義嗎?”

唐三任沒有直接回答朱祁鈺的問題,而是反問道:“當年的蒙古人強不強大?”

朱祁鈺想了想說道:“蒙元在最巔峰的時候不比我大明現在差,可是他們還是衰落下去了。”

“那麼他們為什麼會衰落,蒙古人衰落之後除了留下了隻言片語的史料,可留下什麼讓人念念不忘的東西?”

“是不是他們佔據的土地太多,攤薄了他們的力量,幾乎在每個地方他們的自己人都是少數,一旦出現問題,就會引發各個地方的效仿。”

“這只是其中一個微不足道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蒙古人沒有自己的核心文化,不管他們打到什麼地方,想要統治那裡都要與當地的習慣妥協,時間一長他們的各個地方都形成了不同的文化。

當年作為中樞的蒙元朝廷已經無法將這些地方勢力整合到一起,朝廷在修《元史》的時候能夠清晰地感受到當年蒙元武力的強大,這天下就沒有蒙古人打不敗的軍隊,沒有蒙古人佔據不了的城池。

然而他們的分裂卻是在他們最巔峰的時刻,原本用血緣為紐帶連接起來的給個勢力,在遇到重大的利益糾葛的時候,分裂就在所難免。

如今我大明的疆域已經是有史以來最大,這麼大的疆域如何保證在未來不會分裂,這就需要我們找到一個核心文化理念,文化核心的認同才是大明未來努力的方向。”

“那我們要如何去管理這個論壇,要是這幫人聚在一起胡說八道,煽動百姓禍亂天下怎麼辦?”

唐三任冷笑一聲說道:“量他們也沒有這個膽子,就算是有那也沒什麼,百姓輕易就被煽動起來,那就是朝廷的工作沒有做好,正好給我們一個發現自己不足的機會。

大明不能抱著一條規矩走到黑,任何的法令今天合適,不代表明天合適,朝廷的主要職責除了關注民生,發展經濟之外,就是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調整已經不合時宜的法令。”

朱祁鈺若有所思,他記事以後正是大明新政如火如荼展開的時候,那個時候社會上對祖制這個詞非常敏感,只要牽涉到祖制這個詞,總會有一番論戰。

就連學堂裡也無法避免,一種觀點是祖制是華夏百姓的行為準則,首先要明確什麼是祖制,比如說孩子必須隨父姓,這就是祖制,難道這也不用遵守嗎?

一種觀點是認為,好的規矩就應該保留,壞的規矩拋棄掉也是一件好事,有些原則底限不能破,其他的規矩就應該根據實際情況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