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新戰國策——二戰風雲錄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十九回美原子彈首戰日本蘇百萬軍直擊關東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十九回美原子彈首戰日本蘇百萬軍直擊關東

第一百十九回美原子彈首戰日本蘇百萬軍直擊關東

日本軍國主義分子是世界上最死硬的法西斯分子,儘管日軍的處境已極為困難,但日軍仍然在作最後的垂死掙扎。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針對《波茨坦公告》向記者表示:“除了完全不予理睬,並堅決把戰爭進行到勝利結束以外,別無其他道路可走。”

美軍在太平洋的島嶼作戰中,對於日本人的那種頑強表現是深有體會的。僅美軍在日本沖繩島的登陸作戰,整個戰事持續9天,傷亡7萬5千人,損失飛機76架,驅逐艦以下艦艇400餘艘。這些軍艦大多數是被神風自殺飛機擊毀的。美國統帥部認為,美軍要在日本本土登陸,共需要動用150萬以上的部隊,並付出50萬人員傷亡代價。如何減少美軍的代價迫使日本法西斯投降呢?美國人採取了兩個方案,其一是敦促蘇聯早日出兵,形成對日夾擊之勢;其二是集中精力研製原子彈。

就在波茨坦會議的前一天,也就是1945年7月16日,美國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地區阿拉默果爾,成功地爆炸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原子彈。當天下午,在波茨坦的繼任美國總統杜魯門感到快慰,他的眼前一片光明。原子彈在美國首先試驗成功,杜魯門在內心深處感謝他的前任羅斯福總統,以及在美國勤奮為此工作的數十萬科學家和工程師。

人類對於原子彈的最初認識,那是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物理學家們已發現了存在一種能使原子裂變的中子,科學家們便把注意力集中於一個目標――揭開原子裂變的奇特秘密。這個秘密一旦揭曉,既能服務於戰爭,也能夠服務於人類社會的發展。

198年1月,德國柏林威廉大學化學研究所的著名科學家奧托.哈恩和史特萊斯曼,他們花費了6年時間,終於掌握了分裂原子核的基本方法。這項成就馬上引起了德國軍方的注意,希特勒要搶先研製原子彈這一大規模毀滅性武器。

但萬幸的是,希特勒的狂暴以及與知識分子對立,納粹德國的種族法把猶太人看作德國社會的汙穢,是要處理掉的人類廢物,就連能夠揭開原子分裂秘密的猶太科學家也不例外。二千多位歐洲科學界精英人物,一個個離開了德國、義大利、以及匈牙利,他們流落到了英國、北歐和美國。

包括愛因斯坦、剛剛獲得諾貝爾獎金的斯齊拉德、在核物理方面有輝煌成就的義大利科學家費米、德國著名物理學家弗蘭克.貝蒂、史特萊斯曼、邁特納、弗裡斯等人。這批頂尖的科學巨人,都逐漸聚集到了美國。

這些科學巨人們認識到,一旦德國擁有原子彈,將會對世界帶來巨大的災難。其他國家唯一能夠抵禦這種威脅的辦法,就是用自己的原子彈同法西斯的原子彈相抗衡。199年8月日,由斯齊拉德起草,愛因斯坦簽名,給羅斯福總統寫了一封長信,建議美國應刻不容緩地研製原子彈。

雖然當時羅斯福總統對此一無所知,經過瞭解以後,199年10月19日,他果斷拍板,對愛因斯坦等人所提建議作了肯定回答。為了保密,研製原子彈的計劃稱之為“曼哈頓工程”。

美國政府為“曼哈頓工程”確立了兩個原則:一是造出原子彈供給軍隊使用;二是要在德國人之前造出原子彈。這些科學家不負所望,終於於1945年7月16日試爆成功。

原子彈的爆炸,使方圓一公里半內變成了沒有任何生命的焦土。其能量大大超出了他們的設想。

美國不惜血本製造出了原子彈,當然要派上用場。由於還在戰爭中期,美國開始考慮戰後世界局勢問題。即便是在軍事上已經沒有必要,杜魯門總統也決定把原子彈扔出去。因為他對蘇聯的戒懼日益加重,蘇聯利用對德作戰,一步步控制了東歐,並且表示要在進攻日本的戰爭中擔任主要角色。如果不在戰爭中顯示威力,美國將可能在戰後處於不利地位,必須給日本法西斯以重大打擊;同時給斯大林一個當頭棒喝。

英國首相丘吉爾一直在給杜魯門打氣:“一次或者兩次襲擊可能結束戰爭,這樣可以解除日本決死作戰的武士道精神,摧毀日本的抵抗意志。”

杜魯門最後下定了決心,7月4日,美英簽署一項協定,對日使用原子彈。

7月0日,杜魯門總統發布命令:鑑於日本政府拒絕接受無條件投降,美國空軍可在8月日以後,在天氣許可的條件下,立即在日本的廣島、小倉、新瀉和長崎四城市中選擇一個目標,投下原子彈。

美軍認為,廣島是最理想的原子彈轟炸目標。它是日本陸軍的重要軍運港口,也是日本海軍護航隊的集結點,駐有日軍第軍和一個軍區司令部,有軍隊5000人,該市人口為4.5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00人,同時工業也很發達。是投擲原子彈的首選城市。

小倉是日本九州島北端的一個重工業城市,小倉兵工廠是日本最大的兵工廠之一,從事多種類型的武器和其他防禦材料的製造。

長崎在九州島西部,是一個港口和工業城市,是日本最大的船舶製造和修配中心之一。是生產海軍裝置的重要軍港。

1945年8月6日凌晨時45分,蒂貝茨上校駕駛B—9“埃諾拉.蓋伊”號,飛出提尼安機場跑道,直奔廣島。機上載著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

8時整,飛機在廣島上空出現,隨著一聲令下,投彈手將原子彈投擲出去。原子彈脫離彈艙五十秒鐘後,在離地面六百米的空中立即放出令人眼花目眩的白色閃光,隨即是震耳欲聾的大爆炸。

整個廣島靠近爆炸中心的人,大部分死亡,當天就有78150人死亡,負傷和失蹤的人數為51408人。全市的建築物幾乎全部被摧毀。據日方資料,共死亡11.8661萬人、佔總人口的8%;傷7.910萬人,生死不明者677人,佔總人口的5%。受害者合計0.1468萬人,佔總人口的6%。

16小時後,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聲明,要求日本政府趕快接受波茨坦發出的最後通牒,以便日本人民免受其難,否則就將再次遭受來自空中的毀滅。

日本政府雖然得到了廣島第軍司令部,關於“美國使用了具有從未見過破壞力的高性能炸彈”,和廣島悲劇的報告,但仍沒有立即同意接受“無條件投降”。他們把希望寄託在蘇聯進行調停上。

出乎日本意外,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託夫於8月8日告訴日本駐蘇大使:因為日本仍在進行戰爭,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所以日本請求蘇聯調解遠東戰爭的建議沒有希望,蘇聯政府遵守蘇、美、英三國首腦在雅爾塔會議的義務和要求,參加對日作戰。

8月9日凌晨,蘇聯對日宣戰。百萬蘇聯紅軍從三面向日軍發起攻擊,日軍遭到毀滅性打擊,很快被擊潰。

8月9日上午,日本最高戰爭指導會議在皇宮地下防空洞舉行,討論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正當會議在激烈爭論時,10時58分,美國在長崎投下了第二顆原子彈。

按照預定計劃,美國的第二顆原子彈應於8月11日投在日本小倉。由於氣象原因,決定提前到9日投擲。但是9日這天小倉的氣象情況仍不好,美機次進入該地區都未發現目標,於是臨時決定投在長崎。由於長崎地處山谷,所遭受損失較廣島小,但死亡仍在7萬人以上。

由於美國投了兩顆原子彈,給日本造成了很大的震憾。美國一再聲稱是這兩顆原子彈才迫使日本無條件投降的。事實上,當時日本法西斯已經處於窮途末路了,投擲原子彈是促使日本投降的一個重要因素,加速了日本投降的程序。

中美英三國“波茨坦公告”發表後,日本仍然把希望寄託在蘇聯身上,企圖透過蘇聯的斡旋,在對日本有利一些的條件下結束戰爭。然而,這是日本的一廂情願。

8月5日,斯大林讓莫洛託夫於8日接見日本駐蘇大使佐滕,交給了他蘇聯對日宣戰的宣言,要佐滕通知日本政府。該宣言指出:

“美、英、中三大強國,今年7月6二日關於日本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的要求已被日本拒絕,因此,日本政府要求蘇聯調解遠東的建議已失去一切根據。鑑於日本拒絕投降,盟國建議蘇聯政府參加反對日本侵略的戰爭,這樣使戰爭結束的時間更加接近,減少犧牲者數目,並加速一般和平的最早恢復。蘇聯政府忠實於其對盟國的義務,接受盟國的建議,並參加盟國今年7月6日的公告。由於以上各點,蘇聯政府宣佈:從明天即9日起,蘇聯將認為其本身與日本進入戰爭狀態。”

蘇聯的宣戰,對日本是晴天霹靂。日本企圖爭取蘇聯為居間人結束戰爭的最後一線希望徹底破滅了。

這次作戰,蘇軍是在佔絕對優勢的條件下發起的。為了參加對日作戰,蘇聯紅軍以80個師的陸軍、.6萬餘門火炮、5500餘輛坦克和自行火炮、800餘架飛機,500餘艘軍艦(艇)和1500餘架海軍航空兵飛機,總計達150餘萬人的強大兵力,從西、東、北個方向,同時向日本關東軍發起攻擊。並在南庫頁島和千島群島實施登陸作戰。

從8月9日零時蘇軍發起對日作戰,至9月日日本正式簽訂投降書,歷時4天。蘇聯把這次戰略性進攻戰役稱之為“遠東戰局”,中國稱其為遠東戰役。是役,包括五個戰役,即在中國東北地區進行的三個進攻戰役,南庫頁島和千島群島登陸戰役。

此時的日本關東軍轄有第一、第三方面軍、6個軍和1個航空軍,共4個師團、1個旅團70餘萬人。擁有火炮5000餘門、坦克160輛、飛機650架,另有偽滿軍和偽蒙軍0餘萬人,日軍總兵力近100萬。在邊境線上,關東軍建有17個建築地域,總長1000餘公裡,共有8000餘個永久性工事和土木建築的發射點,具有較強的防御能力。

日軍大本營估計,蘇聯軍隊最早要到9月底或者更晚一些時間,才能夠集中足夠的兵力發起進攻。並判斷主要進攻方向是蘇聯的遠東濱海地區。因此,日軍的防禦重點在中國東北東部方向。

7月5日,日本大本營確定關東軍對蘇作戰方針是,利用滿洲廣闊地域粉碎敵之進攻;不得已時,也要堅守長春到大連以東、長春到圖門線以南要地,堅持長期作戰。

依據上述方針,關東軍將第一方面軍的4萬人佈置在中國東北東部。將獨立第4集團軍約10萬人佈置在東北的北部和西北部;將第五方面軍約0萬人集結在長春、瀋陽地區作為機動部隊;第17方面軍約1萬人佈置在朝鮮境內,作為戰役預備隊。

出乎日軍預料,蘇軍將打擊重點放在了關東軍兵力薄弱的中國東北西部方向。組成了個方面軍,共11個陸軍集團軍,1個坦克集團軍,1個騎兵機械化叢集、個航空集團軍、個防空集團軍、太平洋艦隊和黑龍江艦隊也參加了戰役。並組建遠東總部,以華西列夫斯基元帥為總司令。由馬利諾夫斯基元帥為司令員的後貝加爾方面軍,從西部向瀋陽、長春方向突擊。同時在張家口、承德和海拉爾、齊齊哈爾兩方面實行輔助攻擊。以麥列茨科夫元帥為司令員的遠東第一方面軍,從東部興凱湖東南地區向綏芬河、牡丹江方向突擊,爾後向吉林、哈爾濱推進。以普爾卡耶夫大將為司令員的遠東第二方面軍,從北面沿松花江向哈爾濱方向突擊。其戰略目標是迅速奪取瀋陽、長春、哈爾濱、吉林,切斷關東軍與中國派遣軍的聯絡。以及中國東北與朝鮮的聯絡,殲滅關東軍主力,佔領中國東北全境。

9日零時,蘇軍各部隊先後發起攻擊,日本士兵在強大的進攻面前被打得暈頭轉向。1時0分,蘇軍轟炸機群攻擊偽滿洲國首都和關東軍司令部所在地長春。爆炸聲、防空警報聲、人群的哭喊聲交織在一起,長春一片混亂。此時,關東軍總部不斷收到各方面的告急電報。留守總部的參謀長秦彥三郎中將當即下令,總部遷到長春郊區的南嶺地下指揮所,由於南嶺地下指揮所從來未使用過,積水嚴重,無法使用。秦彥三郎只得命令部屬再返回長春總部。

中午1時,關東軍總司令山田乙三大將從大連回到長春,他是來收拾最後局面的。山田乙三趕往偽滿皇宮,對溥儀說,關東軍總部準備遷往中朝邊界的通化,並勸溥儀遷往臨江。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10日,日本大本營令關東軍擊破蘇軍進攻,並正式允許關東軍總部實施轉移。在倉促的準備下,關東軍總部於1日開始向通化逃亡。由於全軍指揮中斷,關東軍各部處於極度混亂之中。

蘇軍參加遠東戰役的部隊,比較昔日的裝備已提高了一個水平。這些部隊許多是在攻克柏林後從西線調來的精銳部隊,他們擅長大兵團協同作戰,運用多路機動迂迴戰術,步、炮、坦、空密切配合,充分顯示了現代化武器裝備的強大威力。其炮火之猛,坦克叢集衝鋒之快,都是關東軍從未見過的。

蘇軍的攻勢排山倒海。至8月14日,蘇軍僅用6天時間,就在不同方面推進了50至500公里,完成了對瀋陽、長春、吉林、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地日軍的分割包圍。其西線右翼方面的攻擊部隊,於14、15日佔領了多倫和張北。

偽滿洲國政府,作為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東北實行殖民統治的工具。隨著日本關東軍的滅亡而走向滅亡。

1945年8月9日凌晨,蘇聯紅軍開始越過中蘇邊境,向日本關東軍發動猛烈進攻。當日拂曉,偽滿總務長官武部六藏召集有關人員討論應急對策,並以偽滿洲國國務總理張景惠的名義通知各偽省長,可根據當地情況獨斷專行,不必請示中央。上午,日本關東軍司令山田偕參謀長秦彥三郎和“御用桂”、(關東軍安置在溥儀身邊的監視人)吉岡等前往皇宮同德殿,面見溥儀,通報了蘇軍進攻的情況,要求溥儀立即同關東軍向通化大票子溝轉移。溥儀極度驚慌,認為馬上行動有困難。最後雙方達成協議,緩期天轉移。隨後,溥儀即安排逃跑。

10日,日本發出乞降照會。當天上午,關東軍司令山田通知武部六藏,偽滿政府的最高官吏和日本在東北實行經濟編制的特殊社會的首要分子,11日晚10時向通化轉移。隨後,武部六藏又透過偽滿洲國國務會議和偽中央銀行總裁會議,要求他們8月11日晚8時在總務廳集合,向通化逃跑。與此同時,溥儀諭令偽宮內府大臣熙洽,召集偽國務總理大臣張景惠、偽參議府議長藏式毅、偽尚書府大臣吉興和偽侍從武官張文鑄5人,傳達向通化轉移的決定。隨後,日偽各方面均進行潰逃準備,偽滿洲國覆亡。

蘇軍進入東北後,關東軍一觸即潰,長春的解放指日可待。在這種情況下,日偽按預定計劃開始實施潰逃。11日深夜,吉岡安置帶人帶車將溥儀接出皇宮,隨即向新京火車站駛去,轉換火車向通化逃跑。經過一天的行駛到達通化。溥儀與關東軍司令山田相見後於1日又逃到大票子。

山田和溥儀逃出長春後,長春城內一片混亂。偽滿總務長官武部六藏與各部次長留在長春,應付殘存局面。1日,武部六藏等人要求偽滿首腦全部撤離長春。正當滯留長春的偽滿首腦準備撤離之際,14日晚,傳來了日本已決定無條件投降的訊息,大小漢奸見大勢已去,紛紛作鳥獸散。

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偽滿洲國也宣告解散。8月18日,偽滿洲國漢奸在通化大票子溝召開所謂重臣會議,偽滿皇帝溥儀宣讀《退位詔書》,前後只10幾分鐘。《退位詔書》由日本方面炮製,對日本帝國主義進行頌揚和吹捧,正式宣告解散偽滿洲國政府。

19日,蘇軍在瀋陽機場逮捕了準備逃亡日本的溥儀一行,拘押於蘇聯伯力。1946年8月被押解至東京,為遠東軍事法庭作證。1950年8月被引渡回國。

那麼,在盟國的重大打擊下,日本法西斯是如何無條件投降的呢?(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