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新戰國策——二戰風雲錄最新章節列表 > 第十六回蘆溝橋全面抗戰起委員長廬山談話行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十六回蘆溝橋全面抗戰起委員長廬山談話行

第十六回蘆溝橋全面抗戰起

委員長廬山談話行

法肯豪森的戰略建議,逐項被蔣介石所採納,於是他以這份建議書為藍圖,逐步開展佈署。法肯豪森根據德國重建國防軍的經驗,助蔣以全副德式裝備訓練與裝備8萬中國軍隊,另成立若**兵團與裝甲旅,準備戰事一旦發生,迅速馳援前線。其中第86、88師重點駐紮在寧滬國防要地,在“八一三松滬”抗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到19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前夕,國民革命軍陸軍為18個師,又46個旅;騎兵9個師,又6個獨立旅;炮兵4個旅,又0個獨立團,總計約170萬人。空軍擁有飛機600架,(其中戰鬥機為05架)海軍軍艦約11萬噸位。

“七.七”事變前夕,中日雙方軍事力量相差懸殊。此時日本已是世界軍事大國,197年,日本已武裝50萬人,可供前線使用的兵力超過100萬,還有預備役兵員00萬。日軍經長期軍國主義和武士道精神訓練,陸軍武器裝備比中國先進得多。海軍艦艇190萬噸。航空隊擁有飛機約700架,其中陸軍飛機1480架,海軍飛機10架。

中國歷來是軍事弱國,雖然經過戰前整頓,能夠用於前線者只有百餘萬人,裝備落後,訓練很差,沒有預備役制度;海軍僅為日本1/18,空軍能用於戰鬥的飛機不過00架左右。

日本近衛內閣於197年6月上臺,即鼓吹戰爭,擴大侵略。6月5日,被派往中國東北、華北等地打探情況的陸軍教育總監本部部長香月清司,向日本內閣和參謀本部報告說:“華北形勢相當緊迫。因此,中國駐屯軍增強兵力很有必要。”6月9日,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在對政府的建議中說:“從準備對蘇作戰的觀點來觀察目前中國的形勢,如我武力許可,則應首先對南京政府加以一擊,以除去我背之威脅,相信此為最。”

於是日本增兵華北,分駐於豐臺、通縣、南口、古北口、喜峰口和冷口等地。日軍在華北各地遍設特務機關,刺探情報。為了準備戰爭,日軍連續派人到華北視察、“旅行”。197年春夏間,公平少佐和井本大尉來華北後,乘汽車沿北平、張家口、歸綏、大同、太原、濟南、青島視察。他們在北平甚至視察了第9軍的西苑、北苑、清河、南苑駐軍的裝備與防務。還到蘆溝橋察看了永定河西岸和長辛店西北地區,並以十萬分之一的軍用地圖與現地進行對照。

日軍經常在平、津近郊進行軍事演習,從6月開始,這種演習頻繁起來。尤其是駐豐臺的日軍,竟以攻奪苑平城為目標,不分晝夜舉行演習,有數次演習部隊竟要求穿城而過。6月1日,日本華北駐屯軍緊急成立臨時作戰課,一時間,平、津氛圍詭譎。日本東京政界消息靈通人士盛傳:“七夕晚上,華北將重演柳條溝一樣的事件。”

此時北平處於被三面包圍態勢,自豐臺至山海關鐵路沿線有日軍重兵駐紮;東面有日軍卵翼下的“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北面和西面有察北的偽軍;僅西南面為國軍宋哲元部第9軍駐守。自從日軍侵佔豐臺,切斷了華北與南方的聯絡後,北平西南約15公里,位於平漢鐵路線上的蘆溝橋,便成為北平對外聯絡的唯一咽喉要道。

面對日軍隨時即可發動戰爭的緊張局面,駐守北平的中國軍隊採取嚴密警戒,密切監視日軍行動。從6月開始,第9軍加強了對北平市區、郊區的巡邏和城門的守衛。在蘆溝橋一帶既設陣地,也增加了兵力,並對沙崗實行夜間警戒,由第7師師長馮治安負責指揮。

197年7月7日下午7時0分,駐豐臺日軍河邊正三旅團第1聯隊第大隊,在蘆溝橋北,進行以蘆溝橋為進攻目標的挑釁性軍事演習。午夜1時許,日軍藉口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蹤,聽到宛平城的槍聲。斷言志村菊次郎被中國軍隊打死,要求進城搜查,並鳴槍示威。

駐宛平的國軍第7師19團,團長吉星文拒絕了日方的無理要求。第9軍副軍長秦德純為避免事態擴大,乃派人與日本北平特務機關長松井久太郎等進行交涉。日軍在失蹤士兵業已歸隊,藉口不復存在的情況下,派兵包圍宛平城。

8日晨4時,中日雙方交涉人員正在宛平城內實地調查時,由豐臺站出動的日軍偷渡到永定河以西,包圍了蘆溝橋,並向宛平城開炮攻擊。中國守軍吉星文團三營,在營長金振中的帶領下,奮起抗擊。奉命到鐵路橋頭助李毅岑排守衛的第10連申仲明排長,被日軍突然開槍打死。

申排長的鮮血,激怒了第9軍戰士,他們在李排長的指揮下,打響了保衛蘆溝橋的戰鬥。兩個排的戰士,面對幾百日軍毫不畏懼,機關槍和步槍一齊,噴射出仇恨的子彈。當日軍衝上陣地,戰士們掄起大刀,衝入敵群,展開了激烈的肉搏戰,兩個排的勇士幾乎全部戰死在橋頭陣地上。日軍攻佔了龍王廟和鐵路橋東頭,在東河堤上丟下了上百具日寇的屍體。

與此同時,日軍另一部分兵力向宛平縣城東門發起進攻,並用大炮轟擊城牆。守軍營長金振中負傷。面對日寇的進攻,戰士們沉著應戰,待日軍進入我有效射程時,再予以猛烈射擊,日軍傷亡慘重,一次又一次衝鋒被打退。

蘆溝橋戰鬥打響後,秦德純、馮治安、張自忠等召集了緊急會議,第9軍軍部發出命令:“蘆溝橋即為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後退。”英勇的第9軍官兵奮勇殺敵,表現了中國軍人的氣質。

7月8日1時,牟田從北平到達宛平城東北的沙崗前線,親自指揮作戰。下午時50分,華北駐屯軍步兵旅團長河邊正三,也趕到豐臺督戰。日軍幾次進攻都被打退,河邊正三命令第大隊在龍王廟附近渡過永定河,佔領西岸,待援軍到達後,9日拂曉再攻宛平城。

日軍欺我城內只有1個營的兵力,在炮火掩護下,用8輛坦克向陣地衝來,妄圖一舉突破我軍的防線,佔領宛平城。

第9軍官兵不懼危險,用手中的步槍,手榴彈等武器,硬是把日寇的8輛坦克全部打退。日寇完全沒有料到,他們的挑釁會遭到如此強硬的抵抗。這時,何基灃旅長率西苑駐軍已開到八寶山一帶,正向大井村等地截斷日軍的後路,日軍感到形勢不妙,悉緊急退縮。

8日夜,細雨紛霏,吉星文團突擊隊用繩梯爬出城,在青紗帳的掩護下,沿永定河兩岸,向鐵路橋靠近。夜1時,突擊隊員秘密接近鐵路橋,出敵不意兩頭夾擊,大刀在敵群中翻飛閃耀,日寇猝不及防,有的成為刀下之鬼,有的跪地求饒,日軍1個中隊被全殲在鐵路上。9日凌晨,中國軍隊收復了失地,完全恢復了永定河東岸的態勢,減少了宛平城側後的威脅。收復陣地後,我軍軍心為之大振。

事變發生後,7月8日,蔣介石電令在山東樂陵老家的宋哲元,速返保定坐鎮指揮,作出了“宛平城應固守勿退,必須全體動員,以備事態擴大”的指示。同日,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發表聲明,提出抗議,要求日本停止軍事行動。

7月9日,蔣介石密電第6路軍孫連仲部,由平漢線方面調兩個師,第40軍龐炳勳部1個師另1個旅、萬福麟的第5軍以及商震部向石家莊、保定方向開進;令第10師、第17師、第1師、第5、第8師,以及第軍集結待命。

宋哲元於9日覆電蔣介石表示:華北部隊守土有責,自當努力應付當前現狀,堅決遵守“不喪權,不失地”之意旨,誓與周旋。

蔣介石仍放心不下,又於次日連續給宋哲元電報兩封,令宋哲元:從速構築預定之國防線工事,星夜趕築,如限完成為要。並強調“守土應具決死之決心與積極準備之精神應付。至談判,尤須防其奸狡之慣伎,務期不喪失絲毫主權為原則。吾兄忠直亮節,中所素稔。此後尚希共為國家民族前途互勉。”

同日,國民政府決定設立石家莊行營,以徐永昌為主任,督導冀察軍事行動。

10日晚,軍政部長何應欽由重慶飛抵南京,並於次日召開“蘆溝橋事件”第一次會議,會商彈藥、糧秣、燃料的準備與儲存。各地部隊的現狀與調動,新到武器及空軍的使用等。並傳達蔣介石指示,在熊斌與曹浩森兩位參謀次長中,選派1人赴北平,傳達中央堅決抗擊的旨意。

1日下午,蔣介石在廬山召集汪精衛、程潛、陳誠等人協商對策,決定了下列方針:應戰而不求戰,作和戰兩手準備,力求區域性解決,萬不得已時不惜一戰。基於這個方針,應擴大動員範圍。當天下午7時,蔣介石對駐守陝西、湖北、安徽、江蘇的國軍部隊釋出動員令,命令上述部隊向以鄭州為中心的隴海、平漢兩條鐵路線集結。同時命令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擔任津浦路北段的防守;令平漢、隴海、津浦三鐵路局集結軍用列車,各汽船公司將船隻回航到指定地點備用;在南昌的中央軍飛機0架,立即編隊飛行北上。蔣介石當天在日記中寫道:戰事勢必擴大,不能不亟謀應付之方。

當晚,何應欽在“蘆溝橋事件”第二次會議上,決定派熊斌北上,向宋哲元傳達蔣介石“不挑戰,必抗戰”的旨意。

14日,孫連仲部開抵石家莊。熊斌於當日到達保定,並派人赴天津,向宋哲元交待兩點:一、中央軍北上乃為增援9軍;二、如能平和解決,亦可為9軍助威。

“蘆溝橋事變”發生後,就在以蔣介石為首的中國政府作和戰雙重準備之時,日本帝國主義忙於增兵華北,到7月中旬,日軍以為對華作戰的時機已經成熟,決意擴大侵華戰爭的意圖已表現得相當明了,華北日軍雲集。

鑑於事態日益嚴重,中國政府的方針逐漸傾向於戰的方面,外交方面漸趨強硬。對日本侵犯中國主權肆意擴大事態,提出嚴正抗議。同時,將“蘆溝橋事件”備忘錄送交9國公約籤字國及蘇聯、德國等國家,敦請他們注意。同時宣佈:“中國政府已通知各國政府,凡日本強令華北地方當局所締結之協定,非經中央政府核准者,中國概不承認。”

7月17日,蔣介石發表了著名的“廬山談話”。他首先指出了“七.七”事變的嚴重性:“現在衝突地點已到達了北平門口蘆溝橋,如果蘆溝橋可以受人壓迫強佔,那麼我們五百年故都,北X政治文化中心與軍事重鎮北平,就要變成瀋陽第二。北平若變成瀋陽,南京又何嘗不可變成北平?所以,‘蘆溝橋事變’的推演是關係中國國家的整個的問題,此事能否結束,就是最後關頭的境界。”

蔣介石說:“中國民族本身是酷愛和平,國民政府的對外政策,向來主張對內求自存,對外求共存。……和平未到根本絕望,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決不輕言犧牲。”“我們既是一個弱國,如果臨到最後關頭,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國家生存。那時節再不容許我們中途妥協。須知中途妥協的條件,便是整個投降,整個滅亡的條件。全國國民最要認清楚所謂最後關頭的意義。最後關頭一到,我們只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只有犧牲的決心,才能博得最後的勝利!若是彷徨不定,妄圖苟安,便會陷民族於萬劫不復之地。”

蔣介石指出:中國政府對於“蘆溝橋事變”的總原則是,“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準備應戰而決不求戰。”

同時,蔣介石還闡明了中國政府最低限度的4點立場:一、任何解決,不得侵害中國主權與領土完整。二、中央政府所派的地方官吏,如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換。三、中國民眾的自發抵制行動,不得進行干預。四、第9軍現在所駐地區,不能受任何約束。

蔣介石在談話中強調:“蘆溝橋事件能否擴大為中日戰爭,全系日本政府的態度;和平希望繼續之關鍵,全系日本軍隊之行動。如果戰端一開,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如果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那時候便只有拼民族的生命,求我們最後的勝利。”

19日,這個演說公開發表,並送交日本大使館。

蔣介石的“廬山談話”,是國民政府自“九.一八”以來的第一個口氣強硬、態度明朗的政策性談話。表明了捍衛國家主權和抵抗侵略的嚴正立場。主席曾指出:蔣介石的談話“確定了抗戰的方針,為國民黨多年以來對外問題上的第一次正確的宣言,因此,受到我們和全國同胞的歡迎。”

蘆溝橋事變發生後,日本政府頻繁舉行四相、五相和內閣會議,研究處理事變的策略。發表了《派兵華北的宣告》,決定立即增兵華北,從日本國內派遣第0師團,並將關東軍的兩個旅團和駐朝鮮的1個師團開赴華北。

蘆溝橋事變發生時,肩負冀察重任的宋哲元尚在山東樂陵老家,他在收到蔣介石的電令後,於11日夜才趕回天津。此時,宋哲元對“七.七”事變的嚴重性缺乏必要的認識。他幻想和平,企圖以讓步達到妥協,以保冀察地區的既成局面。他誤信日本“不擴大事態,就地解決”的謊言。同時,宋哲元也不相信蔣介石會真正抗日。作為軍閥,宋哲元還想竭力保存實力。在他認為,正是因為第9軍是一支比較強大的軍隊,他宋哲元才把持了冀察平津大權。儘管蔣介石三番五次電令,他還是打算周旋於國民政府與日本之間。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正在此時,7月11日下午時,華北駐屯軍司令部收到日本國內打來的特急電話,向今井武夫傳達了東京內閣會議的決定:“為了解決中國問題多年來的懸案,現在正是大好機會。所以,當地交涉已經沒有進行的必要,如果已達成協定,也予以撕毀。”

從這時起,日本華北駐屯軍把蘆溝橋事件,上升到了華北問題的高度,並確立了武力解決的方針。

華北駐屯軍在確立這一方針後,考慮到需要拖延時間以準備戰爭,因此,仍未停止與中方代表的談判。7月11日晚,松井還煞有介事地與秦德純搞了一個《蘆溝橋事件現地協定》,似乎蘆溝橋事變真的就要以和平方式“就地解決了”。

在和平煙幕下,大規模的侵華戰爭將要開始,就在協定簽訂的當天,北平方面為表示自己的友好和誠意,當天晚上,把幾天來俘虜的00多名日本兵送回了豐臺。

自7月11日起,日軍增派華北的部隊陸續到達密雲、古北口、高麗營、唐山、通州等地,完成了對平、津的包圍。同時,大批飛機、大炮、坦克也由日本、朝鮮和東北源源不斷地運往平津一帶。佔據蘆溝橋附近的日軍,仍未依約撤退。

日軍的和談是緩兵之計,但和平對企圖保存實力的宋哲元有誘惑力。為製造和平氣氛,他於1日下令:“從14日起,北寧鐵路列車正常執行;解除北平戒嚴;釋放被捕日人,嚴禁與日軍摩擦。”為博得日本人好感,還特意將此令通報日軍。

就在宋哲元做出和平姿態的同時,7月14日,日本華北軍司令官香月清司向宋哲元提出了**、取締排日言論和團體,中國軍隊撤出華北等7項要求。

這7項要求苛刻得令人難以忍受,但宋哲元表示原則上無異議,惟希望延緩實行。在此期間,宋哲元一直沒有進行有效的抗戰準備。

宋哲元的妥協努力都是徒勞的。7月中旬,日本陸軍本部認為,對華作戰的時機已經成熟,藉口中國軍隊北上,把對華交涉政策改為有限期交涉。他們估計華北駐屯軍在7月19日前後,可以完成作戰部署,於是把限期定為19日。其最低要求是:一、宋哲元正式道歉。二、處罰責任者包括馮治安。三、撤退八寶山附近的部隊。四、在7月11日協定上改為宋哲元簽字。同時要求南京政府使中央軍恢復舊態勢,中止對日軍事行動,並不得妨礙就地解決。這實際上是向中國發出的最後通牒。

在防禦問題上,第9軍高級將領存在著兩種不同意見,一種主張以攻為守,一種主張以退為守。兩種意見爭論不下,宋哲元拿起紅鉛筆在地圖上一劃說:“既不以退為守,也不以攻為守,我們以守為守吧!”

這時,日軍第一批增援兵力已全部進入華北,不管宋哲元方面如何讓步,日本都不會滿意。華北駐屯軍發表聲明說:“從0日午夜以後,駐屯軍將採取自由行動。”日本外務省0日凌晨1時也發表聲明,認為國民政府的《備忘錄》所言,日本政府難以接受。而且,目前事態惡化的原因,在於南京政府一面阻礙現地協定,一面不斷調中央軍北上。與此同時,日軍參謀本部決定使用武力解決事變的方案,得到了日本內閣的批准。

0日下午,日軍猛烈炮擊宛平城和長辛店,以此作為當天宋哲元關於“中日兩大民族彼此互讓,彼此信任,彼此推誠”的答覆。

1日,大批日軍抵達豐臺,日軍飛機結隊在北平上空偵察、示威。日,日軍50架飛機飛抵天津,機械化部隊也秘密運到華北。據南京中央7月日獲得的情報,除關東軍增援部隊外,尚有日軍8個師團計16萬人正在來華途中,天津日軍以40輛載重汽車往豐臺運送軍火。

7月5日,日本鐵甲車載兵100多人,當天下午以修理平津之間軍用電話線為藉口,從天津抵達廊坊,強行侵佔車站,與當地駐軍8師11團發生武裝衝突,戰鬥持續到次日凌晨。日軍派援兵千餘人,在14架飛機和數輛裝甲車掩護下,向廊坊發動猛烈攻擊。車站、營房均毀於日軍炮火。中國守軍拼死抵抗,傷亡慘重,退出廊坊,轉至黃村。日軍隨即進佔北倉、楊村、落垡等車站,切斷了北平與天津之間的交通。

日軍侵佔廊坊後,向宋哲元發出最後通牒,要求9軍限期撤出北平,移駐保定地區。6日下午,日軍乘6輛卡車由豐臺向北平城內開進。到廣安門時,遇到1師劉汝珍團阻擊。由於日軍卡車以最快速度衝過城門,使日軍一部分衝進城內,另一部分被阻於城外。當晚10時左右,戰鬥停止,已入城的日軍分散隱蔽在附近高粱地裡。次日晨,入城日軍被迫按照9軍指定的路線,到東交民巷日本公使館。沒有入城的日軍退到豐臺。

7月7日,日軍向通縣發動總攻,激戰到中午,中國軍隊突圍撤退。直到此時,宋哲元才電請蔣介石速派軍隊北進,以解北平之圍。

蔣介石電令宋哲元:“應固守北平、保定、宛平各城之基礎,切勿使之疏失,保定防務有確實部隊負責固守。”

宋哲元當即答覆日方,6日提出的最後通牒,對日方的一切無理要求,均予以拒絕。並於當日召集軍政要員會議,會後通電全國,決心誓死守土。同時電令第9軍各部奮勇抵抗。

7月8日,日本中國駐屯軍對北平郊區發動進攻,日軍集中大量兵力,並配有個炮兵團,百餘輛戰車,10多架飛機,大舉進攻南苑。中國駐南苑守軍第1師,在佟麟閣副軍長和趙登禹師長的指揮下,奮起抵抗,浴血奮戰,激戰5個多小時,中國守軍傷亡000多人,9軍副軍長佟麟閣和師長趙登禹以身殉國。表現了一個中國軍人應有的氣節。

當日,南苑陷入日寇手中。

同時,日軍獨立混成第1旅團和第11旅團主力,分別向北苑等地的中國守軍發動進攻。宋哲元見大勢已去,遂派張自忠代理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兼北平市長。第9軍各部奉命於當晚經門頭溝開始南撤,9日,北平陷落。

9日凌晨,駐守天津的第9軍8師6旅一部,在副師長李文田的率領下,偕同天津保安警察部隊,向日本駐天津各機關及租界發動進攻。李文田與副指揮劉家鸞、天津市秘書長馬彥忡聯名通電:“誓與津市共存亡,喋血抗戰,義無反顧。”中國軍隊一度攻佔了北倉飛機場及日軍駐守的車站,逼近日租界中的海光寺營房,給敵人以大量殺傷。後日軍增援部隊趕到,在戰車、飛機的掩護下,向中國軍隊反撲。天津總車站、南開大學校舍等處大半毀於戰火。中國軍隊血戰一晝夜,決定放棄天津,向馬廠撤退。三日之內,平、津陷落。

平津陷落只是戰爭的開始,日本擴大侵華戰爭的意圖十分明確,隨即便開始向整個華北進攻。中日全面戰爭由此展開。那麼,日軍的下一步行動將指向何處呢?(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