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新戰國策——二戰風雲錄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十回大蕭條迎羅氏新政讓巨利求美國軍援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十回大蕭條迎羅氏新政讓巨利求美國軍援

第四十回大蕭條迎羅氏新政

讓巨利求美國軍援

188年1月0日,在斯普林伍德莊園,一個呱呱墜地的男嬰降生了。他就是日後成為一代偉人的富蘭克林.羅斯福。出身名門望族的富蘭克林,從小就受到過良好的教育。大海與富蘭克林有不解之緣,他入神地聽外祖父沃倫講述,由德拉諾家人掌舵的快速帆船和捕鯨船,以及探訪先人故居的故事。

羅斯福家族,之所以具有活力的主要原因在於,這個家庭具有“進步性和真正的民主精神”。他們從來都不認為自己出身高貴,就可以遊手好閒而取得成功。相反,他們覺得,正因為出身高貴,如果他們不能盡到自己對社會應盡的義務,他們就會得不到原宥。

成年後的富蘭克林與眾不同,他是一個進步主義者,他的驚人毅力贏得了廣泛的稱讚。1911年底,威爾遜和羅斯福第一次會面。羅斯福和其他許多民主黨人,朝聖般地去特倫頓州議會,想看看突然成為民主黨內令人振奮的一股新力量和學者兼政治家威爾遜。威爾遜雖然此時才當了幾個月州長,但已經把黨魁專制的新澤西變成了實行進步主義的楷模。威爾遜和羅斯福接連談了好幾個鐘頭,討論了進步的立法,以及6月在巴爾的摩舉行的民主黨代表大會上,威爾遜獲得提名的前景。

191年月17日,威爾遜當選美國總統就職不久,富蘭克林.羅斯福被任命為助理海軍部長。作為丹尼爾斯海軍部長的助手。丹尼爾斯在海軍、艦艇、海洋方面的知識很少,而羅斯福卻一直對海洋事物很感興趣。丹尼爾斯來自南方,羅斯福來自北方,尤其是羅斯福這個姓很有名,丹尼爾斯因為羅斯福在他部下任職感到滿意。

一戰期間,威爾遜總統作出派遣美國部隊到歐洲作戰的決定,海軍就得承擔運送部隊的任務。第一次世界大戰在美國,標誌著行政權迅速向聯邦政府集中的開始,這種集中到羅斯福執行“新政”時達到了頂點。富蘭克林始終支援這種集中。德國戰爭機器的效率,給他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美國參戰前,就要求總統成立國防委員會以便制定工業動員計劃。

威爾遜當時不主張採取“戰爭恫嚇”手段,直到宣戰前夕,他才接受這個建議。在國防委員會的大力支持下,國家成立了一大批權力很大的機構,每一機構掌管某一經濟部門,其權力之大,是以往任何聯邦機構所不能比擬的。戰爭結束前,威爾遜手中的權力,比包括德皇在內的任何戰時領導人的權力都更大。

戰後第11個年頭,一場噩夢接踵而來,先是英國,繼而法國和美國以外的其他工業大國,都放棄了金本位。美國的一些銀行,本已由於國內債券和抵押證券的疲軟而搖搖欲墜,現在由於它們所投資的外國債券價格下跌而一一垮臺。經濟蕭條,失業人數超過1500萬,佔整個勞動大軍的1/4;農業產品價格,已經降到了最低點。同一時期的國家收入,比以前大約減少了一半。恐慌和失望的波瀾,幾乎蔓延到全國。

190年,羅斯福在贏得州長選舉後的當天下午,就開始爭奪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提名活動。路易斯.豪和吉姆.法利,設計了一種雙簧競選活動。他們試圖造成羅斯福並不謀求總統職務,而是責無旁貸這樣一種印象。他們在幕後拉票,聯合了一大批代表,而候選人則謙恭地採取低姿態,預防別的覬覦者勾結起來反對羅斯福。

191年初,豪和法利創立了一個掩護競選活動的秘密組織“羅斯福之友”,向力爭提名公開跨出了一步。

經濟蕭條給普通美國人帶來嚴重影響,無業者無休止地尋找工作,儲蓄無情地減少,持續的節衣縮食使生活變成苦難。城市裡到處可以看到施粥站,多達00萬大人和孩童,偷乘貨運列車到處漂泊。這可怕的困難時期,似乎回到了歐洲中世紀的黑暗時期。此時的羅斯福,也許是48個州中處理經濟蕭條最積極的一個。

羅斯福逐漸認識到,用一切舊辦法來醫治經濟蕭條的潰瘍,是完全無濟於事的。他在191年6月說:“至少必須試驗一下新的補救辦法。”羅斯福向議會發表演說,提出了一個後來成為“新政”基本概念的主題。他說政府的職責在於減輕公民的苦難,增進他們的福利。人民是政府的主人,而不是奴僕。

191年年底,紐約州正式成立了臨時緊急救濟署,很快被報界簡稱為TERA,成為新政機構最早的簡稱。19年初,紐約州至少有150萬失業者,不久,救濟署向全州大約10%的家庭提供救濟,每月平均美元。救濟金額雖說微不足道,但飢餓總算得到了控制。

競選結束時,羅斯福給人的形象是決心、信心和希望。人們激動地期待他!富蘭克林.羅斯福以80萬票對1575萬票獲勝,當選美國總統。

羅斯福要到19年月4日才能宣誓就職。他疑心胡佛會企圖施展手法,使他接受這屆威信掃地的政府所執行的政策。

月日晚上,當羅斯福同家人到達華盛頓時,人們注意到,在美國的這個中心地帶,工廠煙囪停止了冒煙。1個州宣佈銀行部分或全部放假,其餘的銀行也搖搖欲墜。羅斯福發現銀行危機已接近頂峰。整個晚上,羅斯福和顧問們討論了這場危機,美國銀行體系顯然沒法子頂住再營業一天的壓力了。

就職儀式結束後,羅斯福在會見國會領導人時,詢問國會能否在月9日召開一次特別會議。國會領導人表示贊同。那天傍晚,羅斯福簽署了要求國會召開會議,以及宣佈全國銀行休假4天的的檔案。全國所有的銀行都關閉了,禁止金銀外運,禁止囤積居奇,違者罰款1萬美元或者判處10年徒刑。總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和果斷措施履行他作出的“採取行動,現在就採取行動”的保證。

在銀行緊急狀態法案問題上,眾議員們經過半小時辯論後高呼“投票表決!投票表決!”這項法案在戰時危機的氣氛中,以呼聲表決透過。並提交參議院。

參議院經過激烈辯論,終於在上午8時前不久,以7票對7票獲得透過。

這項法案急忙送到白宮。羅斯福總統在他實行新政中的第一項立法成果上籤了字。

銀行緊急法案,使總統宣佈關閉銀行有了合法依據。只准資金比較雄厚的銀行重新開業,不太穩定的銀行在暫停營業時,由政府指派“監督人”管理。財政部受權發行聯邦儲備鈔票,為防止擠兌提供足夠的貨幣。

就職後的禮拜天晚上10點鐘。羅斯福總統向全國發表首次講話,共有6000萬人坐在收音機旁收聽。羅斯福敦促民眾把他們節餘的錢存入銀行。

他說:“把金錢存入重新開業的銀行比放在床墊下更保險。”最後他說:“讓我們團結一致消除恐懼心理。我們已經成立了恢復我們金融體制的機構。現在要由你們支援這個機構使它能夠發揮作用。這個問題既是我的,也是你們的。我們團結一致就能立於不敗之地。”

城市居民曾估計,銀行在次日早晨開門營業時,會有許多人取款。但恰恰相反,僅在紐約,第一天的存款數,就超過取款數1000萬美元。到了週末,財政部為銀行評級後,全國大約18000家銀行中,有75%的銀行重新開業。

從此,羅斯福開始了一個美國歷史上前所未有、令人眼花繚亂的立法時期。19年美國人民的善意勝於往常,人人都希望新政成功,甚至共和黨人也是如此。

19年至195年間,美國國民生產總值從96億美元上升到568億美元。國民收入也迅速上升,失業人數已經減少,農產品價格已經上漲,工業生產日益上升,銀行的儲戶已不再擔心存款的安全了。

從傳統上看,凡是入主白宮的政黨,在中期選舉中都丟掉它在國會的一些席位。法利和豪認識到,這次選舉會被視為“新政”是否成功的晴雨表,因此敦促羅斯福參加競選。但羅斯福為樹立一種無黨派偏見的形象,決定不介入競選。他用夏天的部分時間乘坐“休斯頓”號輪船出海旅行,從加勒比海經巴拿馬運河前往夏威夷,然後到達俄勒岡州的波特蘭,行程14000英里。

結果表明,法利關於在參議院大獲全勝的預言已成現實,在眾議院,民主黨議員佔名,共和黨員佔10名,民主黨人在地方和州的競選中也大獲全勝,只有7名共和黨人當選州長。

這次民主黨大獲全勝,普通認為是對新政和富蘭克林.羅斯福政策的大力支持。“民眾幾乎把他立為國王”。

197年1月0日,逆風凜冽,天下著雨,可大批群民眾仍冒雨聚在國會大廈前面,觀看富蘭克林.羅斯福第二次就職典禮。按照選舉人票計算,羅斯福和蘭登是5票對8票,這是自180年門羅以來懸殊最大的一次選舉。羅斯福認為,196年的選舉結果是一種授權,即是授予他實行改革的權力。

戰爭爆發,美國雖然“中立”,但美國與英國之間的特殊關係決定了美國無法置身事外。

丘吉爾臨危受命擔任英國戰時首相後,就於5月15日致電羅斯福,要求“借用你們四五十艘較舊驅逐艦,以彌補我們現有艦隻和我們從戰爭開始時,就著手建造的大批新艦艇服役之前的差缺。如果這段差缺期間,義大利參加進來,又用100艘潛艇向我們進攻,我們就可能瀕於崩潰。”到7月底,丘吉爾重提要求。他認為如果英國一旦崩潰、希特勒稱霸歐洲,掌握了歐洲所有的造船廠和海軍,則美國將處於多麼危險的境地。

丘吉爾又焦急地等待了一個月,依然毫無結果。隨後,駐美大使拍來一封令他鼓舞的電報。他說:美國具有遠見的人士終於開始感覺到,如果戰事對我不利而他們仍舊保持中立的話,他們就有完全失去英國艦隊之虞。然而,除非保證,一旦美國參戰,則英國艦隊或其殘部在大不列顛戰敗時將開往大西洋對岸,否則,要使美國的公眾輿論考慮讓我們獲得美國的驅逐艦,是極端困難的。

天以後,1940年8月日,丘吉爾致電大使:第二個辦法,即把(英國擁有的)一些基地(讓與)美國,可以答應,不過我們寧願無限期地租借而不願意賣出。不言而喻,這將會使我們能夠立即獲得驅逐艦和飛艇。

8月的第一周,美國透過洛西恩勳爵提出:用停泊在東部海岸各海軍基地船塢中的50艘經過修理的舊驅逐艦,交換英國在西印度群島的一系列基地,另外再加上百慕大的基地。這些艦隻既陳舊而且效能又低,而美國享有這些海島基地的使用權,所得到的安全則是永久的,兩者之間的真正價值當然難以比較。但入侵的威脅以及在英吉利海峽對大量艦隻的需要,使英國刻不容緩地需要獲得美國的驅逐艦。

再說,這些海島只是對美國才有戰略價值。以前,它們是從歐洲或是從英國進攻美洲的跳板。現在,由於空軍的威力,它們對美國的安全更加重要,因而必須掌握在友好國家或他們自己的手裡。

對於丘吉爾來說,另外還有一個理由,其意義比英國對於驅逐艦的需要或美國對於基地的需要更重大。美國將50艘驅逐艦移交英國,這就肯定構成了一種非中立行為。按所有歷史上的各種標準來說,德國政府就有理由對美國宣戰。

但羅斯福判斷,不會有這樣的危險,他認為德國人根本不會這麼做。希特勒對付敵手的辦法是各個擊破,這樣符合他的利益。他最不希望是在結束對英國的戰爭之前,捲入對美國的戰爭。這樣看來,支援英國堅持對德作戰,客觀上也在維護著美國的安全。

然而,在1940年8月將驅逐艦交給英國,這件事本身就肯定會使美國更接近英國,同時更接近戰爭,這是在大西洋愈來愈多的一系列非中立行為中的第一個非中立行為。它對英國極端有利,標誌著美國已從中立國轉為非交戰國。雖然希特勒敢怒不敢言,但正如丘吉爾所預見到的,舉世都瞭解這一舉措的重大意義。

由於這一系列理由,戰時內閣批准了英國租借基地,換取驅逐艦的政策,只要能說服西印度群島各有關政府,為了帝國而接受這種事情就行了。

8月6日,洛西恩大使來電說,總統切望就英國艦隊將來的歸趨立即得到答覆。他希望得到這樣的保證:如果英國被佔領,英國艦隊將在海外為帝國繼續戰鬥,決不投降,也決不鑿沉。據說,在驅逐艦問題上,這是美國國會最有說服力的論據。

丘吉爾對此表示了個人的感觸:我認為事態十分清楚。我們沒有使英國艦隊投降或自行鑿沉的意思。的確,這樣的命運更可能落到德國艦隊或其殘部的頭上。我國不能容忍任何關於本土萬一被佔領我們將何以處之的討論。在入侵的前夕,這一類的討論也許會有害於目前如此高昂的群眾情緒。此外,我們決不可陷入這樣的境地:讓美國政府到時可以這麼說:“根據我們把驅逐艦給你們的時候達成的諒解或協議,我們認為現在已經到了你們把艦隊開到大西洋這邊來的時候了。”

“我們應當拒絕發表任何像他們提出的那種宣告,把這項交易僅僅限於殖民地的租借。”

洛西恩認為這封電報的措辭恰到好處。他說目前正好有一個機會,使總統可以不經立法程式就能讓與這50艘驅逐艦。

8月16日,羅斯福總統在記者招待會上宣告說:“關於為保衛西半球-尤其是巴拿馬運河而獲得海、空軍基地問題,美國政府正在同大英帝國磋商。此外,美國政府還在同加拿大政府就西半球的防禦問題進行商談。”

羅斯福接著聲稱,美國將給予大不列顛某種東西作為交換,不過他還不知道這些東西究竟是什麼。他曾不止一次地著重指出,關於空軍基地的談判,同驅逐艦問題沒有任何關係。

羅斯福要充分考慮美國國會和海軍當局的意見,當然要竭力對國人說明這筆交易非常有利。美國用幾隻陳舊的驅逐艦,便可在這危急時刻換取無限的安全。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丘吉爾此時的心情十分煩燥,把這些有多年歷史的領土租借出去,如果對英國人說這純粹是一場交易,用英國領土交換50艘驅逐艦,那肯定會遭到激烈的反對。因此,他就設法把這一筆交易放在最高的水平上來衡量,的確如此,因為它體現並保持了英語世界的永久的共同利益。

在羅斯福總統同意下,丘吉爾於8月0日將這一問題提交議會,他當時講話稱:不久前,我們獲悉,美國也在擔心他們大西洋海岸的海、空防禦,最近,羅斯福總統曾明確表示,他願意同我們和加拿大自治領及紐芬蘭,商談有關紐芬蘭和西印度群島發展美國海軍和空軍的設施問題。當然,此中並沒有任何轉移主權的問題-這個問題從未提過-也沒有不經各有關殖民地的同意,或違反其意願而採取任何行動的問題。不過,從我們這方面來說,英王陛下政府衷心願意,在租借99年的基礎上,將防禦設施移交給美國。我們確信,這樣做對我們的好處並不少於對他們的好處,而且還符合殖民地本身以及加拿大和紐芬蘭的利益。這些措施是很重要的。毫無疑義,這種措施意味著,英語世界的兩大民主國家,大英帝國和美國,為了相互共同利益,在它們的某些事務中將彼此結合起來。

這時,洛西恩來電說,由於總統在憲法上所處的地位,他“絕不可能”把這些驅逐艦當作自願的禮物送來,而只能把它們當作給英國的“交換條件”。根據現行法律,無論是海軍參謀長或是海軍總部都不能提出證明,說這些艦隻對國防無關緊要,而沒有這種證明,除非用一種能經他們證明,有助於美國安全的措施來換取,便不能轉移。

為此,丘吉爾再次與羅斯福通訊溝通後,丘吉爾致函伊斯梅將軍:如果以我們的名義,將洛西恩勳爵轉達的羅斯福總統的要求向公眾公佈,現在就必須用第一稱。比如:“英王陛下政府對美國總統提出了如下的擬議:‘我們懷著友誼和善意準備立刻會見你們的代表,研究在下列島嶼上提供有效的海、空軍基地問題’”等等。請根據這種精神給我擬一份草稿,以便我能口授一封電報。務必在今天上午將草稿送來。

接著,就擬定電報如下:

英王陛下政府向美國總統提出了下列擬議:

我們懷著友誼和善意,準備立刻會見你們的代表,商討在下列各地建立租期99年的海、空軍基地問題。這些地方是:紐芬蘭、安提瓜、百慕大、聖露西亞、巴哈馬群島、特立尼亞、牙買加、英屬蓋亞那。細節問題,以後商定。

同時,丘吉爾建議,發表時用下述電文-美國總統為了要提出他所希望的保證而拍發的電文:

據悉,大不列顛首相曾於1940年6月4日正式向議會宣稱,在這場由大不列顛和大英帝國殖民地參加的戰爭中,如果英國戰艦不能守住英倫三島周圍水域,英國艦隊決不投降或自行鑿沉。而將開往海外,保衛帝國的其他地方。

這樣,一切問題便迎刃而解,9月5日,丘吉爾用謹慎的措辭正式通知下院,並且獲得了他們的預設。

英國就這樣得到了50艘美國驅逐艦。英國把西印度群島和紐芬蘭劃定的海空軍基地租借給美國,為期99年。

從某種情況看,美國的條件是十分柯克的。但英國為了將美國拉入戰爭,採取了一切手段,以達到這一目標。在爭取美國參戰的道路上,英國還會採取哪些辦法呢?美國是否會按照丘吉爾的設想參戰呢?(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