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新戰國策——二戰風雲錄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八十九回戰常德日軍遭挫敗守敵後中共渡難關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八十九回戰常德日軍遭挫敗守敵後中共渡難關

第八十九回戰常德日軍遭挫敗守敵後中共渡難關

194年,太平洋戰場的形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日軍被迫由攻勢轉為守勢。在中國戰區,盟軍也在計劃反攻緬甸。日軍為了策應太平洋戰場和印緬作戰,牽制中國軍隊由川、湘南調滇緬。於194年8月8日,日軍中國派遣軍總部制定了《昭和十八年秋季以後中國派遣軍作戰指導大綱》。提出確保在中國的佔領區,在華北消滅中共的軍隊;在華中派第11軍和第1軍主力進攻湖南常德和安徽廣德。同時調遣第飛行軍團協助地面部隊作戰,擊潰在華美國空軍。

9月7日,日本大本營下達大陸令第85號,准予進行常德作戰。8日,中國派遣軍下達常德作戰命令。命令第11集團軍於11月上旬發起作戰,進攻常德附近,摧毀中國軍隊戰力;同時牽制敵人向緬甸方面調動兵力,以策應南方軍作戰。以第11集團軍主力由董市及石首附近向前推進,擊敗各地之敵,攻佔常德附近,繼而視當時敵在緬甸反攻等形勢,適時開展下一步攻勢作戰。

10月6日,日軍第11集團軍下達發動常德作戰的指示。為準備常德作戰,日本中國派遣軍總部將皖南、贛北及武漢、隋縣、棗陽、信陽等地部隊,陸續秘密向湘北鄂西第六戰區進發。計有第、第1、第4、第9、第40、第58、第68、第116師團,第17旅團及偽軍第5、第11、第1、第1、第18師與日軍第11軍直屬之田島支隊,小山支隊等共15萬餘人,由駐武漢的第11軍司令官橫山勇指揮。10下旬,日軍集結於華容、石首、沙市、江陵一帶。並在監利、沙市間江面調集艦艇0餘艘,於濱湖河汊集泊汽艇00餘艘,及徵用民船千餘艘,準備向常德地區大舉進攻。

針對日軍的部署和作戰意圖,中國方面決定誘敵深入,然後將敵壓迫至動庭湖畔殲滅。中國方面參戰部隊有第六戰區部隊和第九戰區第10、第6、第集團軍及王耀武、李玉堂、歐震兵團和江防軍共19萬餘人的兵力。由軍委會統一指揮。

10月8日,國民政府軍令部對常德會戰的力量作了部署:第六戰區王敬久10集團軍第66、第79軍,第19集團軍第44、第7軍,以各軍之一部於河沼地帶阻擊日軍,各軍之主力利用津澧河流及曖水街一帶之山地,以側擊伏擊方法擊破進犯之日軍;以王耀武第74軍駐常德桃源,其中第57師固守常德,主力置於太浮山附近準備機動;以駐瀏陽之施中誠第100軍第19、第6師直接支援常德,準備挺進至益陽待命;以中美空軍向沙市、監利、石首、華容之日軍及沙市、嶽陽間日艦轟炸;以第6、第兩集團軍各以二、三個師向日軍之弱點深入攻擊;第九戰區以兩個師兵力向岳陽以東地區日軍之弱點深入攻擊;第五戰區以兩個師兵力向京山、皂市襲擊。

11月日,常德會戰開始,日軍第11軍開始向第六戰區第10、第9集團軍防守的第一線陣地展開全面進攻。右路第9師團全部及第58師團古賀支隊由江陵、沙市向松滋方向進攻;左路第116、第68師團附第40師團戶田支隊及宮脅支隊,由藕池口、石首、華容地區分別向澧縣和南縣進攻。日軍發動攻擊後,於日攻佔南縣,4日攻佔公安,5日佔松滋。

第六戰區守軍利用沿江湖泊的障礙與工事,予日軍以消耗戰。日軍要佔領常德,必須佔領曖水街,方可保障其右側之安全。因而日軍中路主力猛攻曖水街,遭到第79軍的頑強抵抗,日軍乃轉向澧水上游,猛攻石門、慈利等地。國軍第10集團軍主力乘機向曖水街進逼,以期與第9集團軍協力夾擊日軍於澧水以北地區,但因連日大雨,部隊行動受阻,未能完成預定任務。右翼日軍攻陷安鄉後,進迫津市、澧縣,與國軍形成對峙。左翼日軍於10日進抵郝溪河、仁和坪、聶家河一線。至15日,日軍連克津市、澧縣、石門等地。並強渡澧水南犯。

第六戰區遂以主力轉至慈利以西地區,側擊石門、澧縣南下之日軍;令第18軍由三鬥坪趕到澧縣、津市地區牽制日軍;第九戰區亦抽調第10軍由衡陽北上,馳援常德守軍。

中國空軍與美軍第14航空隊(由飛虎隊改編),也進行了配合作戰。在10日至8日間,先後出動百餘架次轟炸機與戰鬥機,襲擊澧縣、津市、石門等地日軍集結部隊、轟炸日軍倉庫與江南運輸船隻,擊沉日軍艦船40餘艘。並與日本空軍展開空戰,擊落日機4架。

11月18日,日軍分三路進犯常德:第、第116師團各一部為中路,經澧縣南竄直趨城垣;第1師團一部為右翼,經慈利進駐桃源;第58、第40師團各一部和獨立第17旅團襲擾漢壽、滄港、牛鼻灘侵陷德山。以左右翼的鉗形攻勢進攻常德的側背,企圖以四面圍攻佔領常德。1日,日軍攻佔桃源。

軍委會為殲滅日軍於常德附近地區,令第74軍第57師以常德為核心竭力抵抗日軍進攻;另調集第六戰區主力及第九戰區一部,以第18軍為第二線兵團,於沅水南北地區,由南、西、北三面採取包圍攻擊;並令第九、第五戰區對嶽陽及其以東,荊門、大洪山地區及咸寧等地日軍加緊攻擊,以策應常德決戰。

4日,日軍由東、西、北三面向常德城郊發動夾擊進攻,並配以飛機、大炮轟炸,以施放毒氣。守軍第57師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常德保衛戰。

5日,日軍迫近城垣,第57師依託陣地與日軍展開激戰,陣地幾經反復,戰況甚為激烈,日軍攻勢一再受阻。與此同時,中國外圍軍隊由沅江、澧水兩岸紛紛趕至常德附近,並於6日對常德、桃源等地日軍形成包圍態勢。6日,國軍攻佔慈利,7日,攻克桃源。0日奪回常德東面的德山及常德車站。並攻擊常德沅江南岸之日軍。

至11月8日,常德守軍第57師以血肉之軀堅守常德11天,各級指揮官傷亡達595人,雜兵編入戰鬥,亦犧牲將盡,重武器被擊毀90%。日軍久攻不下,使得日本天皇大怒,乃嚴令第師團於兩天內進佔常德。

8日,日軍發動更為猛烈的進攻,國軍第57師因為傷亡過重,未及補援,被日軍突破城垣,進佔市內一些地方,中日雙方軍隊開始進行巷戰。守軍第57師師部所在地常德中央銀行,成為中日爭奪的要點。11月0日,日軍飛機轟炸常德中央銀行,並投擲燃燒彈,日軍步兵從東、西、北三門分別推進。中國守軍士兵全部戰死在自己的散兵位置上,常德城內火海一片。

1月1日,日軍繼續加強進攻,常德城內僅有興街口經中山西路和大西門這一片城區歸中國守軍掌握。日,日軍繼續推進,興街口北頭守軍被煙火薰死,其餘守軍也大部在肉搏中壯烈犧牲。

第57師從11月18日至1月日,已鏖戰15晝夜,日軍空炸、炮擊、毒攻、火燒屹不為動。槍彈不繼,代以梭標、石頭、徒手、血肉之軀相搏。部隊犧牲過大後,即以伙伕、馬伕、衛生隊,政工人員及城內警察一部;守軍彈盡糧絕,碉堡毀、房屋燒、城牆破,常德被夷為一片焦土。第57師全師及配屬部隊共859人,僅存1人,仍堅守部分街區進行殊死抵抗。常德保衛戰共斃日軍1.萬餘人。

1月4日,第九戰區援救常德的後續兵團第58、第7軍趕到,會同第六戰區常德外圍部隊,同日軍在常德近郊展開激戰。1月8日,中國軍隊克復德山;9日,第58、第7軍渡沅江會攻常德。日軍於1月11日撤退,第師團向新安、合口附近撤退,第1師團向石門附近撤退,第116師團向澧縣附近撤退。中國軍隊乘機全線出擊,收復南縣、安鄉,津市、澧縣、王家廠、枝江、公安等地。

1944年1月初,日軍敗退,返回原地。日軍大本營要求第11軍重佔常德,以利今後作戰。但橫山勇卻因該軍“這次作戰損失不小,已很疲勞,無法立即反攻”。仍令部隊後撤休整。

常德會戰歷時50余天,中國軍隊殲滅日軍近萬人,擊落飛機5架。但中國軍隊也損失慘重,民眾和財產的損失更是不可數計。這是一場消耗戰,阻止了日軍的進攻勢頭。

日軍在中國戰場完全形成戰略相持。由於兵力不足,已無力再擴大其佔領區域。在此期間,其後方已大部分被中共軍隊及游擊隊所控制,廣大的日佔區,成為中共的抗日根據地和遊擊根據地。日軍真正控制的部分,不過是中心城鎮及交通點線而已。尤其是八路軍發動百團大戰,大破襲之後,其交通點線也受到中共軍隊的威脅。為恢復後方和保障交通及戰略地位,日軍從1940年底開始,從正面戰場和東北抽調大批軍隊,集中向中共根據地進行瘋狂進攻。

與此同時,日軍對華中敵後軍民也發動大規模進攻,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當時全部陸軍10萬人,其中就有10餘萬駐防中國長城以內,用於南進的全部日本陸軍為40萬人。在駐華的10萬人中,華中日軍總兵力有9萬多人。日軍在華中抗日根據地周圍設立封鎖線,以求鞏固其佔領區,確保對主要交通線的佔領和掠奪戰略物資。並以蘇中、蘇南等中共抗日根據地為重點,反覆進行清鄉。

在日軍空前殘酷的進攻中,敵後軍民傷亡重大,部隊減員較多,到194年,八路軍、新四軍由50萬人減少到約40萬人。華北平原地區的一些抗日民主政權被摧毀,抗日根據地面積縮小,根據地總人口由1億減少到5千萬人口以下。敵後可耕地被大量毀壞,難以正常生產。日軍又大肆搶奪糧食和牲畜,造成嚴重饑荒,企圖破壞敵後抗日根據地經濟,毀滅抗日力量的生存條件。

在這期間,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蔣介石集團認為,對日戰爭的勝利是不容懷疑的。但他認為,不斷發展壯大的中共軍事力量,將成為未來中國的主要問題。因而,國民政府不僅繼續停止發放八路軍、新四軍的薪餉、彈藥、被服等物資,而且用胡宗南所部十幾萬軍隊,對陝甘寧邊區實行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斷絕外界對陝甘寧邊區的援助和經濟聯絡。

日軍在總結對敵後抗日根據地作戰經驗後認為:剿共一事,僅靠武力進行討伐,不能取得成效。必須以積極頑強的努力和統一發揮軍、政、民的力量,採取多元的綜合措施。他們以“掃蕩”為主要作戰形勢,又實行“清鄉”、“蠶食”、“治安強化運動”等多種形式的進攻。

從1941年月到194年1月,日軍在華北地區連續5次,推行以**與“建立東亞新秩序”為中心口號的“治安強化運動”,把整個華北劃為治安區(即敵佔區)、準治安區(即中日雙方爭奪的游擊區)、非治安區(即抗日根據地)。分別採取不同政策:

在其佔領區,普遍建立漢奸組織,強化保甲制度,築寨並村,組織“自衛團”、“守備隊”、“治安軍,清查戶口,頒發“良民證”;實行“十戶連坐法”(一戶抗日,十戶皆殺),搜捕共X黨人和抗日群眾,鎮壓一切反日運動;統制鋼、鐵和鋅等戰略物資,壟斷、吞併工商業,勒令種植鴉片,大量掠奪糧食,推行口糧配給制度;組編“勤勞奉公隊”,大肆壓榨勞工;進行奴化教育和政治欺騙,實行殘酷的殖民統治。

在游擊區,大量修築公路網、碉堡群、封鎖溝、封鎖牆和崗樓。以防止人民武裝深入游擊區和敵佔區活動。

對抗日根據地,則不斷進行蠶食,並發動空前殘酷的毀滅性的“掃蕩”。

中共面對如此巨大的困難,決定開展全面的對敵鬥爭。在軍事、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各方面展開鬥爭,避免單純在軍事上同敵人硬拼。要求不斷消耗和削弱敵人,儲存和積蓄自己的力量。要做到這一點,中共認為,關鍵是實行統一領導,協同各方面的工作。

根據中共中央關於“根據地領導的統一與一元化”的規定,中央代表機關(中央局、分局)及各級黨委是各地區的最高領導機關,黨委書記兼同級部隊的政治委員,嚴格實行精兵簡政。同時,健全主力兵團、地方兵團和民兵自衛隊三結合的武裝體制。主力兵團是骨幹,地方兵團和民兵則是強大的後備力量。

在敵情嚴重的情況下,可以施行主力兵團地方化,群眾化的原則,以達到有利的分散;情況好轉和便於發展時,地方兵團、民兵也可以在一定條件下集合起來,配合主力兵團或轉化為主力兵團去完成較大的作戰和發展任務。採取多種多樣的鬥爭形式,堅決打擊“清剿”之敵,挫敗日軍的“治安強化運動。”

在華中敵後,鬥爭的緊張場面和華北達到同等程度。194年春到194年末,新四軍也實行了精兵簡政政策,實行武裝鬥爭同非武裝鬥爭相配合的方法。主力兵團相機轉移和相機突擊,地方兵團和民兵就地堅持和就地開展游擊戰。地方黨政機關全部軍事化、遊擊化,在任何情況下留原地分散隱伏,堅持鬥爭。對集中的敵人採取襲擾,對分散的敵人採取圍殲,對下鄉的偽軍不讓他們安全回到原地,使日偽軍顧此失彼。由於這些正確而靈活的對敵鬥爭方針策略,打擊了日偽軍的清鄉計劃,根據地軍民在反清鄉鬥爭中鍛鍊得更加堅強。

在極其艱苦的反掃蕩、反清鄉鬥爭中,敵後軍民創造了很多極為有效的殲敵方法,如麻雀戰、地道戰、地雷戰、破襲戰、水上游擊戰、敵後武工隊等,發展了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

武裝工作隊是敵後軍民為扭轉反掃蕩的被動局面,爭取對敵鬥爭的主動而創造出來的。194年春季,在華北反掃蕩戰鬥中,首先實行敵進我進的方針,就是當日偽軍向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清剿、蠶食時,根據地軍隊也以一部分力量深入敵佔區,廣泛開展軍事、政治攻勢,鋤掉死心塌地的漢奸,爭取偽軍、偽組織的成員反正,並引導他們在實當範圍內為抗日作一些有益工作。

這部分人民武裝力量,逐步發展成為深入敵人心臟地區活動的武裝工作隊。每個隊員既是戰鬥員,又是宣傳員、組織員;既能打仗,又能獨立進行各項宣傳和發動群眾的工作。他們深入到敵佔區,以軍事鬥爭同政治鬥爭相結合,公開鬥爭同隱蔽鬥爭相結合,廣泛發動群眾揭露敵人,搜集情報,鋤奸反特,破壞日、偽統治秩序,爭取並瓦解偽軍和偽組織,發動秘密武裝,建立兩面政權,形成隱蔽根據地。把日偽統治的心臟地區變成打擊敵人的前沿陣地。在敵人的碉堡附近,常能聽到武工隊員展開政治攻勢的聲音。武工隊員還訪問偽軍家屬,要他們轉告自己的親屬早日棄惡從善。日偽軍搶糧時,武工隊員及時出現,幫群眾進行抵抗,奪回糧食。這樣,日軍在所謂的“治安區”,也得不到安寧。

從1941年至194年,八路軍、新四軍和游擊隊、民兵共作戰4萬千餘次,斃傷俘日偽軍萬1千餘人。敵後軍民的反掃蕩鬥爭,牽制消滅了大量日軍和90%以上的偽軍,成為堅持中國長期抗戰的重要因素之一。為同盟國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重要貢獻,譜寫出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如1941年8月1日,日寇包圍冀中獻縣東辛莊,威逼村民交出英勇善戰的回民支隊司令員馬本齋的母親,當場殺死數人,馬本齋的母親不忍群眾被殺害,挺身而出。敵人對她威脅利誘,要她寫信勸兒子投降。馬本齋的母親痛斥日寇說:“我是中國人,一向不知有投降二字。”她堅貞不屈,絕食而死。

在這段艱難的時期,中共還採取了各種有力的政策措施克服困難,鞏固抗日根據地。為了減輕根據地人民的負擔,主力部隊和政府機關實行精兵簡政。為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並團結各階層人士一起抗日,進一步貫徹執行“三三制”政權和減租減息的政策。為密切軍政、軍民關系,在軍隊中開展“擁政愛民”運動,在地方的人民群眾中開展“擁軍優屬”運動,團結一切力量,調動一切因素,共渡難關。

為了克服嚴重的物質生活困難,堅持抗戰而不過於加重人民的負擔,抗日根據地的大生產運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大生產運動的總方針是“發展經濟,保障供給”。針對以個體經濟為基礎的、被敵人分割的、進行遊擊戰爭的農村環境,中共中央制定了一系列具體方針:軍隊、政府機關和學校發展自給經濟,是抗日根據地大生產運動中的一個創造。軍隊的生產自給,形勢上違背了分工的原則,似乎是落後的、倒退的。但是具有重大意義,它使中共的軍隊克服了生活物資匱乏的困難,得以改善生活,同時也減輕了人民的賦稅負擔,足以支援長期戰爭。中共中央在陝甘寧邊區帶頭實行這項政策。

1941年初,中共中央命令八路軍第59旅開赴南泥灣實行軍墾屯田。從月起,王震率第59旅陸續開進荒無人煙但土質肥沃、適於開墾的南泥灣。他們在缺乏生產資金和生產工具的極端困難情況下,發揚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精神,一面動手開挖窯洞解決住宿問題,一面勘察開荒的地區,學習耕作技術,製作生產工具,動手開墾荒地。與此同時,在延安的黨政軍學各界數萬人投入大生產運動。中共的主要領導人毛X東、張聞天、朱德、任弼時等,也親自參加生產勞動。

陝甘寧邊區和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大生產運動健康發展,成就顯著。農業和工商業的產值迅速增長,人民負擔大大減輕,軍民生活明顯改善。194年到1944年的年中,陝甘寧邊區共開墾荒地00多萬畝。到1945年,邊區農民大部分做到了“耕三餘一”,部分做到了耕一餘一。八路軍第59旅到1944年,除吃用全部自給外,達到了“耕一餘一”,成為全軍大生產運動的旗幟。

陝甘寧邊區農民所交的公糧,1941年佔總收穫量的1.58%,194年降至不足9%。從194年起,敵後抗日根據地人民的負擔也只佔總收入的14%左右,按照此時的生活水平,實現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要求。中共終於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在困境中再一次站立起來了。

就在此時,抗戰的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日寇為了扭轉其必然失敗的命運,企圖打通大陸交通線,集中了近百萬大軍,向國民黨軍隊發動大規模進攻,從而使中共再次得到了大發展機遇。

在共同對抗法西斯軸心國家聯盟建立的同時,國際外交問題提到了議事日程,如何處理與英美蘇等大國間的關係,確立中國的獨立自主地位,成為國民政府的重要工作。那麼,在二戰期間,國民政府是如何進行這方面的工作呢?(未完待續)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