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新戰國策——二戰風雲錄最新章節列表 > 第九十回同盟國重慶談廢約中英美開羅立新規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九十回同盟國重慶談廢約中英美開羅立新規

第九十回同盟國重慶談廢約中英美開羅立新規

卻說194年元旦,世界6個反法西斯國家在華盛頓簽訂共同宣言,中國成為舉世公認的世界反法西斯大國。蔣介石成為中國戰區的最高統帥。194年四國外長莫斯科宣言,標誌著中國成為四強之一。

這時,美、英若還保持對中國奴役性的不平等條約,是十分不合時宜的了。但英、美、蘇出於自身利益考慮,仍堅持“廢除在華不平等條約俟至戰後解決”。並在許多重大問題上排除中國的參加。

身為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領袖的蔣介石,深感這是近百年來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不平等條約的遺害。既妨礙中國發揮大國作用,也影響自己在國際舞臺上的形象。他認為,既然中國已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就應成為名符其實的四強之一。既然自己是大國的領袖,就絕不能處於受歧視的屈辱地位!

藉助全國軍民抗戰的威力和功績,蔣介石把廢除不平等條約提到了議事日程。

194年4月日,宋美齡在《紐約時報》上發表《如是我觀》一文,提出取消外國在華的種種特權。由此發端,開始了中國與美、英等國之間的廢約談判。

但英、美不願意立即廢除不平等條約。

為了開啟疆局,熊式輝主張中國自行廢約,以提高國際地位,遭到外交部長宋子文的反對。中國駐美大使胡適對此並不熱心。於是,熊式輝又改變方式,6月,他向白宮行政助理居里建議,中國對日抗戰犧牲慘重,既然美國對華物資援助有限,就應該取消不平等條約,以資“精神鼓勵”。

面對上述形勢,在是否廢約的問題上,羅斯福總統用深遠的目光作了權衡利弊的審視。羅斯福和丘吉爾親手訂立的《大西洋憲章》中,聲稱的“在自由、平等原則上建立新的國際關係”的精神必須遵守,只有這樣,才能繼續高舉反對納碎暴政的大旗,團結大多數反法西斯國家與軸心國血戰到底。而憲章第三條中明確規定有:“各民族中的主權和自治權力有橫遭剝奪者,兩國俱應設法予以恢復。”

同時,美國“先歐後亞”戰略的實施,必須藉助中國軍民的抗日力量,擋住日軍在亞太地區的凌厲攻勢。繼續拖住日軍主力,使英美能夠集中力量對付德國。正如他自己所言:假若中國被打垮,你想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而調到其它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打到澳洲、打到印度,……並且可以一直衝向中東,日本有可能與德國會合,舉行一個大規模的反攻。

自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大肆鼓吹建立“大東亞共榮圈”、“亞洲是亞洲人的亞洲”、“要進行種族戰爭”。並以廢除不平等條約為誘餌,引誘蔣介石政府投降。而且故作姿態,宣佈了日本放棄在滿洲國的特權,同偽滿簽訂了所謂廢除治外法權的協定。

羅斯福決定在廢約問題上向中國做出讓步。於是,5月以後,他便透過各種渠道向蔣介石轉達,願意主動廢除近百年來與中國歷屆政府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從而另訂平等條約。

9月,中國駐美大使魏道明,從華盛頓打電報給蔣介石:今日美國國務卿,面交關於取消治外法權等問題草案約共18條,要點如下:……

蔣介石得知這件事後很激動,在當天的日記上寫道:接獲美、英自動放棄治外法權之通告,此為總理革命以來,畢生奮鬥最大的目的。而今竟由我親手達成,心中快慰,實為平生唯一幸事。

其實,自日軍侵華以來,中國沿海、沿江口岸及重要城市,均為日本侵佔。美、英在華享有的許多特權,實際上早已不復存在。廢除不平等條約,既可緩和中國民眾的不滿情緒;又不至嚴重損害美、英的實際利益。

美英兩國協商後,於194年10月9日(華盛頓時間),由美國國務卿赫爾、英國外相艾登分別正式通知中國駐美大使魏道明、駐英大使顧維鈞,聲稱美、英兩國政府,決定從即日起放棄在華種種特權,另訂新約。

緊接著,加拿大、荷蘭、巴西等國,相繼表示了同樣的態度。

194年10月10日下午4時,重慶夫子池廣場人潮湧動,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這是中國國民黨在舉行中華民國建國1週年大典。蔣介石以高亢的聲音宣佈:“我國百年來所受各國不平等條約束縛,至此已可根本解除。國父解除不平等條約的遺囑,亦可完全實現。我國同胞,從今日起,應格外奮勉,自強自立!”

與此同時,大洋彼岸的美國,費城獨立廳的自由之鐘,也重重地敲響了1下遙致祝賀。至此,中國人民經過多年的奮鬥,終於揭開了新的一頁,看到了新的曙光。也使得與日本侵略者血肉搏殺中疲憊的人們,為之大振。

其後,中、美、英三國之間開始改訂新約的談判。蔣介石透過《紐約前鋒論壇報》,表示與世界各國在平等互利的原則基礎上,建立友好關係。

由於美、英廢約行動是迫於194年形勢做出的,並不是真正出於對中國人民的友好。他們想在改訂新約中重新得到某些在華利益,因而改約談判進展緩慢。

特別是英國,始終不肯放棄在1898年強行租借為期99年的九龍租借地。一直到預定簽訂新約之日,即194年元旦即將屆臨時,還未達成協議。為了不致因“九龍”一事而中斷新約的締結,國民政府做出了讓步。可是,英國仍然片面要求延期,美國也持同樣態度,加以阻擾,致使新約不得不延期簽訂。

對此,蔣介石在日記中發出慨嘆:美英新約不能在元旦如期舉行,乃為平生遺憾,更知外交被動之苦。

直到194年1月,汪偽政權發表了徒具形式的交還租界,廢除治外法權之所謂“新約”後,才有所進展。日本與汪偽廢除治外法權這本是一曲滑稽戲,但客觀上卻對美英增加了壓力,迫使美英加速了與中國談判程序。並於194年1月11日,正式簽訂了“中美、中英新約”。

“中美新約”籤字儀式,在美國華盛頓外交會議室舉行,這一莊嚴的時刻終於到來了。美國國務卿赫爾偕中國駐美大使魏道明步入會議室,兩人分坐於長桌一端。赫爾以詼諧的口氣詢問魏大使:“簽字時,是以書寫英文的方法,還是按中文書寫習慣,從上至下?”

魏道明大使笑而不語,他先以毛筆簽寫中文署名,然後用鋼筆簽署英文名。

赫爾則以自備墨水筆簽字。

這一時刻,這一情景,均被攝成新聞影片及照片,兩人之談話亦製成留聲片運到重慶。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中英新約籤字儀式,在重慶國民政府外交部新廈進行。簽字的英方代表是駐華大使薛穆,中方代表是外交部長宋子文。

中英新約共九條。縱觀全約內容,第二條最為重要,故在中英換約的附件裡,又明確規定了英國政府應放棄的特權。除九龍、香港外,英國政府從政治上、軍事上基本放棄了在中國享有的特權。

中美新約,除個別地方不同於中英新約外,主要內容相同。

所廢除的特權,是指自184年《中英南京條約》以來,美、英歷次與中國政府所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中享有的特權。中美新約、中英新約宣佈廢除兩國特權共有九項:

一、領事裁判權:今後美、英在中國領土內的人民或團體,應依照國際公法的原則用國際慣例,受中國政府管轄。

二、使館及駐兵區域:美英兩國依《辛丑條約》所取得的特權,如使館界、北寧路駐兵權等一律撤銷。使館界的行政與管理,連同使館界一切官有財產與官有義務,均移交中華民國政府。

三、租界:一律撤銷英、美在中國的租界。其行政與管理,及一切官有財產與官有義務,均移交中華民國政府。

四、特別法庭:放棄公共租界特別法庭一切特權。

五、外籍引水人等特權:美英兩國在中國各口岸,使用外國引水人等的特權一律撤銷。

六、軍艦行駛的特權:撤銷美、英軍艦駛入中國領土的特權。以後中國與美英兩國間軍艦互訪時,均依通常國際慣例相互給予優禮。

七、英籍海關稅務司之特權,英國放棄其要求中國任用英籍海關稅務司之特權。

八、沿海貿易與內河航行權,撤銷英美兩國人民在中國沿海貿易及內河航行的特權。

九、影響中國主權的其他問題。

5月0日,中英、中美交換批准書後生效。

隨後,中國又與比利時,挪威、加拿大、瑞典、荷蘭、法國、瑞士、丹麥、葡萄牙等國簽訂了類似的條約。

這兩項是中國人民值得慶賀的事情,它表明經過5年多團結奮戰,中國的國際地位確實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但當時中國的各派政治勢力,對於中美、中英新約簽訂形成了不同的認識。

新約一經公佈,國民黨中央很興奮,頓時士氣高昂,這是中國國民黨從同盟會時代即開始為之奮鬥的希望。多少志士為之奮鬥,為之流血犧牲。194年1月1日,蔣介石發表《告全國軍民書》,稱從此中國已經完全獨立自主,與英美並列的世界強國。全國軍民更應奮發圖強,服從中國國民黨的領導。

重慶7萬人大遊行,各省也紛紛舉行慶祝活動。宣傳的中心內容是:國民黨一貫光榮偉大;蔣介石是當之無愧的唯一民族領袖;全國只有完全團結在國民黨及蔣介石周圍,才能有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

中共為代表的延安為中心的各地抗日根據地,也洋溢著一片喜慶氣氛。《解放日報》指出:新約的簽訂是中國人民多年來犧牲奮鬥的光輝代價,它不僅鼓舞了中國的抗戰,同時也加強了同盟國的團結,有利於反侵略、反法西斯戰爭。

中共領袖毛X東也嚴正指出:“新約的訂立,並不就表示中國在實際上已經取得了真正的平等地位。中國人民必須打走日本帝國主義,收復一切失地。不如此,中國的獨立解放便不能實現。中美、中英間不平等條約的廢除,還是一紙空文。”

國民黨中的許多有識之士也提出:我們在歡欣鼓舞之餘,還要冷靜地想一想,我們的國際地位平等以後,是不是和其他強國並列,毫無愧色?換句話說,就是我們在法律上雖然獲得了平等,同我們的盟友――美、英、蘇稱為四大強國,但在事實上,我們究竟有沒有具備強國的條件?

事實上,在國際事務中,英美兩國,尤其是蘇聯,都沒有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中國政府。蘇聯政府並沒有就放棄在華利益與中國進行談判,而且也沒有放棄這些特權的意向。斯大林的這一強硬態度,也直接影響到盟國間的重大決策。由於蘇聯的反對,盟國間的重大決策都是三國決定,然後通知中國政府。甚至為自身利益和三國間的關係,犧牲中國利益。

英國當權者尤其看不起中國政府及蔣介石。至於丘吉爾,更毫不含糊地說:“如果把中國當作名符其實的四強之一,那真是笑話!”

雖然英國人如此無理,但目光深遠的羅斯福,還是決心邀請蔣介石飛往開羅,共商世界反法西斯大計。

開羅會議是在國際局勢大變化的前夕召開的。194年夏季,在歐洲及太平洋戰場,盟軍開始加強了對法西斯軸心國的反攻。9月8日,義大利無條件投降,三國軸心瓦解。

美國總統羅斯福一直有把美、英、蘇、中四國樹立為世界“四大強國”的構想。他說:“有5億中國人站在我們一邊,這在緊接著戰爭以後的時期是非常有用的。美國支援的國民黨政府,肯定是親美的。四大國中,中、英站在美國一邊,戰後即可孤立蘇聯。”

對於美國的如意算盤,蘇聯自然是強烈反對。在美國的壓力下,蘇聯參加了四國外長會談。會議在莫斯科召開,決定共同對法西斯國家採取行動,儘快成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

四國外長會談會議發表了《普遍安全宣言》。

“美英蘇中政府根據194年元旦之聯合國宣言及其後各項宣言所共同決定,各向其現與作戰之軸心國家進行戰爭,直至此種國家在無條件投降下屈服為止之決心。且鑑於為其本身與其為與國對於侵略之威脅謀得解放所負之責任,並鑑於戰爭至和平其演變必須迅速而有秩序,且為建立維護國際和平及安全,俾全世界人類及資源用於武裝者可達最低限度起見,用特聯合宣言。”

在宣言上簽字的四國外長,分別是赫爾、艾登、莫洛託夫、傅秉常。由此,中國算是進入了四強之列。並為戰後中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奠定了基礎。

接著,羅斯福又以極大的熱情,發起召開四大強國首腦會議,目的是討論盟國將要取得勝利的協同作戰問題。

10月8日,11月1日,羅斯福總統兩次電邀蔣介石出席“四巨頭”國際會議,地點在開羅或亞力山大港附近。

經過慎重考慮,蔣介石在收到第二次邀請後,回電羅斯福“同意”,表示贊同。

可是,斯大林對參加四方會議遲遲不予答覆。提出“因未加入對日作戰,所以不便與中國同席討論對日問題”。斯大林不想與蔣介石會見,此時,蘇聯也的確沒有能力同時對日宣戰。斯大林必須避免雙面作戰。羅斯福為謀求國際大局的平衡,決定“四巨頭”會議分兩次進行。中美英三國在開羅會議;美英蘇在德黑蘭會議。

蔣介石認為蘇聯反對中國列為四強之一,不願出席“四巨頭”會議,更是瞧不起他本人,心中怏怏不樂。

194年冬天,對開羅來說,是一個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時刻。在開羅西南部,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附近的梅納飯店,戒備森嚴,駐有一旅英國軍隊,高射炮筒高高昂起。這就是中英美三國會議的地點。

11月0日晨7時,蔣介石和夫人宋美齡及隨行人員王寵惠、俞國華、史迪威、陳納德等0餘人,乘坐一架四引擎巨型飛機到達開羅。蔣介石稍事休整,便於下午6時前往拜訪丘吉爾。儘管蔣介石不太情願。

丘吉爾於當晚乘軍艦到達,隨從有英軍參謀長布魯克上將、艾登及他的女兒等100多人。

緬甸問題是中英雙方最大的分歧所在。

蔣介石決心在開羅會議的談判桌上,提出共同反攻緬甸,他要求英國從南緬登陸,配合中國遠征軍南北攻擊,收復緬甸全境。以恢復滇緬公路,確保中國補給線。

英國首相丘吉爾稜角分明的臉上嚴肅冷峻,毫無表情。他根本不管滇緬公路對中國抗戰的重要性,只要中國在緬甸北部作戰,牽制日軍不向英屬印度進攻就行了,他要先顧歐洲戰場。

但話不能直說,望著蔣介石期待的表情,丘吉爾說道:“閣下說的極對,反攻緬甸是我們的共同事業,開羅會議必須對此做出最後決定。但是,我們還有一個更龐大、複雜和激烈的歐洲戰場。”他繞著圈接著說:“依我之見,開羅會議的第一階段,我們應首先對歐洲戰場統一看法,以便同斯大林會晤。等德黑蘭會議後,我和羅斯福總統再返回開羅,繼續進行開羅會議第二階段會議,再從容討論緬甸作戰。這樣,你以為如何?”

丘吉爾堅持認為,開羅會議是德黑蘭會議的前奏。在德黑蘭,美、英與蘇聯將就歐洲戰場作戰方針最後攤牌。“斯大林是個強硬的傢伙,閣下想必早有耳聞。開羅會議期間,我們和羅斯福總統應集中精力,討論歐洲戰場,以便在德黑蘭會議上共同對付斯大林!”丘吉爾知道,蔣介石很討厭斯大林。

但是牽涉到國家利益,個人好惡是次之,蔣介石對丘吉爾的主意深為不滿。把緬甸作戰取決於歐洲戰場,這不是貶低中國戰區的地位嗎?想到這裡,蔣介石譏諷說:“如果把緬甸作戰推到德黑蘭會議以後討論,那中國代表團來幹什麼?我們乾脆先回國好啦!”

“大可不必,德黑蘭會議開不了幾天,這期間你們先散散心,休息一下。金字塔、獅身人面像、古城盧克蘇爾,名勝多著呢。相信你們會愉快的。”

蔣介石被激怒了:“我們是來討論戰爭,還是觀光遊覽啦?”

邀請蔣介石參加會議,是羅斯福的主意,丘吉爾曾頑強地反對過。原因之一是,蔣介石曾熱烈支援印度甘地反對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同時認為美國人大大誇大了蔣介石和中國政府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作用和能力。他最關心的是不讓日本進入印度,以及收復新加坡,仍然保持英國在亞洲的殖民利益。

羅斯福還是以把中國拉入大國的行列,戰後將會發揮作用等理由,說服了丘吉爾。

11月1日晨,羅斯福姍姍來遲,丘吉爾、蔣介石前往迎接。他的遲到,在會議之前造成了一種奇妙的局面,中、英意見相左,美國的意見成為關鍵,造成了羅斯福可以左右會議的地位。當然這個地位,是由於美國的強大軍事和經濟實力。

羅斯福在開羅告訴蔣介石,他應該做的事情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要參加對日作戰,使中國牽制住日本軍隊。如果蔣介石始終站在盟國一邊,勝利之後,美國將保證中國戰後取得應有的利益。”羅斯福還希望蔣介石能承認中共的力量,共同打擊日本。至少在世界大戰結束之前,不要發動內戰。總之,一要打敗日本,二要建立一個親美的政府,這是羅斯福的盤算。

11月日晚間,羅斯福與蔣介石進行了長時間的私下密談,宋美齡和美國總統秘書韋爾斯在場。蔣介石認為“氣氛十分融洽”。

但羅斯福卻失望了。他向秘書韋爾斯說:“我1年來在同蔣介石打交道的過程中,遇到了無數困難,他是非常神經質的。”羅斯福激憤地說:“蔣政府對中國人民大眾的苦難無動於衷的態度,令我十分厭煩。”

在美國人眼裡,支撐中國局面的,除了美國人就剩下蔣介石了。“不管蔣介石的軍事視野多麼有限,他的軍隊的作戰多麼糟,他仍然是戰後唯一能使中國人民保持團結的人。”羅斯福對他的小兒子說:“儘管蔣氏夫婦的缺點很多,我們還是得依靠他們。”

在蔣介石和羅斯福私下談話後,羅斯福又來到丘吉爾住處。

“委員長好象對你參觀金字塔的安排不太滿意。”羅斯福幽默地說:“中國是我們非常重要的朋友。一個強大的中國,不僅在大戰中具有重要意義,而且戰後,必須讓中國填補日本戰敗留下的真空。不然,蘇聯就會不僅在歐洲,也在亞洲產生重要影響。一個與我們靠近的中國是至關重要的戰略問題。”羅斯福此時已經在設計未來的世界藍圖了。

“這只是一種良好的願望。”丘吉爾說:“我不同意人們這樣高地估計中國力量和中國戰爭的作用。我始終認為,開羅會議只是八天後德黑蘭會議的準備。主要任務是使我們不必用一些枝節問題分散我們的注意力。”

羅斯福繼續分析說:“中國如果得不到盟國的有力支援,一旦屈服於日本,將大大增加歐洲戰場的困難。美國將不得不從歐洲抽身,把全部力量投向太平洋戰場。這樣將會大大延長戰爭。”

羅斯福的這一觀點,對丘吉爾來說是個軟釘子,有威脅的成分。其中有丘吉爾最不願接受的方面,即美國加強在亞洲、太平洋方面的力量,從而削弱對歐洲戰場的重視。經過一番私下商談,三方終於坐到了一塊。

會議正式開始。蔣介石代表中國政府,在開羅會議上要達到兩個目標:第一、爭取更多的援助。第二、收回被日本侵佔的中國領土東北、臺灣及小笠原群島。

會談中主要涉及到兩個問題:政治問題,主要是戰後對日本的處置問題。由羅斯福總統的高參霍普金斯起草的關於政治問題的幾項意見,蔣介石完全同意,一字不改。只是經楊宣誠提議,在日本應歸還中國的領土上,加註了彭湖。因為彭湖本來就屬於臺灣省管轄,加註只是重複其意義。

軍事問題,在討論歐戰計劃時,英國主張在地中海採取“鐵鑽行動”;美國則主張在諾曼底登陸的“霸王行動”。雙方爭執不下,只得留待與蘇聯商定。

在討論亞洲行動計劃時,蔣介石拿出史迪威起草的建議書,要求:英國海軍攻佔緬甸的安達曼群島,並登陸攻取仰光。在欽敦江上建立橋頭堡,派空降部隊攻佔英都,以控制通往密支那的鐵路線。中國軍隊及在印度的中國遠征軍進入緬北,配合行動。這就是蔣介石提出的“海盜計劃”。

馬歇爾認為:蔣介石同意從雲南出兵,打通緬北交通便有了保證。他支援這項計劃。

英國堅決反對,丘吉爾惱火地對馬歇爾說:“海盜行動會削弱英軍在歐洲的兵力。”

蔣介石參加會議的目的之一,便是爭取美援。在堅持緬甸作戰的同時,蔣介石提出:“喜馬拉雅航線的物資運輸必須每月保證1萬噸,並提供50架飛機。”

英國人終於找到了反駁的藉口,年輕瀟灑的蒙巴頓將軍站了起來,質問道:“即使能搞到這麼多飛機,翻越喜馬拉雅山運輸如此大量的物資也是難以保證的。”針對海盜計劃,蒙巴頓說:“英國不能在緬甸沿海進行兩棲作戰,在緬甸的雨季進行空襲,無法辦到!”

“那我方就不能單獨派兵進入緬甸!”蔣介石威脅道。

英國人很不客氣,在三國元首在場的情況下,經常使蔣介石難堪。具有典型英國人作風的總參謀長艾倫.布魯克元帥認為:“對外國人就應該予以冷落,如果這個外國人又是非白種人,就還應該再踩他一腳!”這是殖民主義者長期養成的習慣。

當會議結束時,英國人就用嘲笑的口吻說“純碎是浪費時間。”他們朝著馬歇爾聳聳肩:“只是由於馬歇爾和美國的觀點,我們才不幸遇上了這種令人掃興的事情。”

蔣介石對丘吉爾等人如何評價呢,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開羅會議之經驗,英國決不肯犧牲絲毫之利益以濟他人。英國之自私與貽害,誠不愧為帝國主義楷模也。”對於丘吉爾,蔣介石認為:丘氏為英國式政治家,實不失為盎格魯撒克遜式之典型人物。其思想與精神氣魄不能與羅斯福同日而語。而其深謀遠慮,老成持重,則現代政治家中實所罕見。

經過爭論及私下的面談,在美國的決策人物中產生了這樣一種認識:國民黨辦事效率低下,政治腐敗,軍隊戰鬥力弱,蔣介石把**看得高於一切。這樣,美國人擔起心來,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打通緬甸,向國民黨提供更多的援助,是否能收到預期效果?軍援物資會不會被蔣介石保存起來,用於打內戰,而不打日本?美國不禁對收復全緬甸的計劃產生了動搖悲觀的情緒。

但是,中國仍然是美國B—9型遠端轟炸機的有效基地。中國戰場消耗著日軍的主力,為了最後戰勝日本,沒有中國軍隊對日作戰,簡直是無法想象的。如果國共分裂,蔣政權垮臺,對美國不利。想到這裡,羅斯福下定決心,支援蔣介石!

羅斯福誠懇地對蔣介石說:“我知道由於中國遠征軍在緬甸戰場上吃了虧,所以你現在變得小心了。英國人是很狡猾的,在談判桌上他們不肯讓步,這不要緊,我以人格向你擔保,如果英國不能適時在孟加拉灣部署海軍,那就由美國來彌補這一空間。此外,我們將派遣經過嚴格訓練的000名遠端突擊隊參戰,在物資供應上,保證滿足你的要求。

11月6日下午,以安排二次大戰結束後國際問題的《中英美三國開羅宣言》定稿透過,但要等待羅斯福、丘吉爾會晤斯大林後,才能發表。

蔣介石夫婦懷著大國領袖地位的自豪感,帶著會議成果,於11月7日晚乘飛機離開埃及,取道印度回國。那麼,丘吉爾、羅斯福與斯大林會談,又會產生哪些重大決策呢?(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