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武唐第一佞臣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十一章 兼左戎衛大將軍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十一章 兼左戎衛大將軍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春正月十三,未時三刻。

麟德元年年底,薛氏軟禁禪堂,標誌薛氏集團,徹底土崩瓦解。集團各骨幹,該殺的斬首,該流的長流,該貶的罷黜。總之一句話,樹倒猢猻散。大清洗的結果,那是駭人聽聞,五十餘家涉案,八百餘人牽連。

李九登基伊始,截至今時今日,共三次大清洗。高陽公主謀反,長孫無忌伏誅,薛氏集團倒武。後面兩次清洗,武康穿針引線,敬宗推波助瀾,戊戌合流是導演。

如果條件允許,李九想寫本書,忠犬武康的故事。忠實的咬人狗,幫朕肅清政敵,加強中央集權,作出了卓越貢獻。如此忠臣良將,必須加官進爵,於是頒佈詔書。

今天使者登門,武家擺出香案,恭敬聆聽詔書。李九確實大方,詔令武康檢校,左戎衛大將軍。原來擔此職的,是杜君綽將軍,兩年前去世了,一直沒有增補。

詔書同時表示,對他的官職位,重新作出調整。免去宣威將軍,加冠軍大將軍,正三品武散官。延續坑人本色,無論兼職多少,只拿一份俸祿,正三品的待遇。

現在的官職是:左奉宸衛大將軍,檢校左戎衛大將軍,檢校左羽林大將軍。知羽林訓練事,知內侍監事,冠軍大將軍。太子右崇掖衛率,上柱國楚國公。

剛逾而立之年,三個陸軍上將,一個陸軍中將。外加頂級勳爵,新星冉冉升起,武家炙手可熱。在眾多官職中,只有兩個正職,左奉宸大將軍,太子右崇掖率。其餘都是兼職,用來嚇人罷了,也就那麼回事。

詔書頒佈之後,沒有高興幾天,又有了新段子。坊間風言風語,給他起了綽號,三左將武宦官。因為內侍監,管理閹人和宮婢,多由宦官擔任。他知內侍監事,就是宦官統領,外加家中無子,被嘲諷為閹人。

小晴又氣哭了,也沒心情慶祝,整天愁眉苦臉。武康恨的牙疼,這些芊芊學子,貌似過分了吧。沒殺你家的人,沒吃你的糧食,嘲諷我做什麼,都是吃飽撐的?

懶得搭理他們,嘴在別人身上,他沒能力縫上。上元假期結束,去司戎領文書,與姜恪聊很多。他是姜維後裔,秦州上邽人氏,也是個官二代。曾隨契苾何力,安撫鐵勒九姓,同樣戰功彪炳。

原司戎太常伯,左肅機鄭欽泰,是薛氏集團骨幹,去年被流嶺南。李九讓其接班,他也十分健談,語氣沒有疏離。武康心知肚明,此人野心勃勃,也想競爭宰相。

現在宰相緊缺,李勣遠離朝政,實質上的宰相,僅僅只有四人:太子少師許敬宗,太子右中護樂彥瑋,西臺侍郎孫處約,檢校左相竇德玄。處理大唐軍政,明顯捉襟見肘,所以他有想法。

武康竊以為,他的資歷夠,說話也討人喜,於是婉言回應。如果可能的話,我會告知皇后,給你美言幾句。姜恪眉開眼笑,態度更加殷勤,甚至稱兄道弟。

走完入職流程,帶著司戎公文,以及皇帝詔書,去西大內南衙,接手左戎衛署。所謂的左戎衛,曾是左領軍衛,南衙十六衛之一。最高長官大將軍,次級長官將軍,從三品共兩人。

再往下是長史,掌管諸曹之事,然後錄事參軍,負責監察諸曹。設四曹參軍,騎曹和胄曹,倉曹和兵曹。主管戰馬鎧甲,糧倉和兵員等,是文職軍事長官。

常備軍事力量,是下轄的翊衛,長官為中郎將。左右兩個郎將,翊衛錄事一人,兵曹參軍一人。共有五個團,每團兩百人,長官為校尉。每團兩個旅,每旅一百人,長官為旅帥。

每旅兩個隊,每隊五十人,設隊正隊副。每隊五個火,每火十衛士,設火長一名。左戎衛的翊衛,軍事力量千人,類似於折衝府,卻比折衝高階,可稱為中央軍。

翊衛全部士兵,都是官僚子弟,都是官二三代。南衙十六衛中,除了左右奉宸衛,以及左右監門衛,其他十二衛,都下轄著翊衛。翊衛駐紮皇城,各大城門宮殿,保護皇帝安全,可稱南衙禁軍。

遙想顯慶五年,許州演武現場,武康大展神通,連敗羽林勇士。李九受了刺激,從南衙翊衛中,甄選精銳士兵,補充左右羽林。所以時至今日,精銳都在羽林,翊衛已經沒落。

另外南衙諸衛,除了衛宿皇城,還要拱衛京師,區域職責不同。左右衛,總領宮廷警衛;左右武衛,京師南面警衛;左右驍衛,京師北面警衛;左右武威衛,京師東面警衛;左右戎衛,京師西面警衛。

左右金吾衛,負責街道巡邏;左右奉宸衛,御前帶刀侍衛;左右監門衛,負責諸門進出;左右羽林軍,負責皇宮安全。太子十衛率,類似十六衛,負責保護東宮。

其中左右奉宸衛,以及左右羽林軍,負責宮廷巡邏。類似於督導隊,明著暗著監視,南衙諸衛禁軍。如果發現貓膩,有不正常情況,直接報告皇帝。

除奉宸衛監門衛,崇掖衛和奉裕衛,其餘南衙諸衛,其餘東宮諸衛,都遙領折衝府。左右衛領的最多,各領五十折衝府,左戎衛只領二十。京城四面八方,軍府輪番宿衛,稱之為上番。

戎衛負責城西,武康去巡查時,竟然造成轟動。今年來上番的,竟然有東陽府,是婺州折衝府。大唐軍事力量,舉關中臨四方,偌大的江南道,只有七支折衝府。婺州的早就

裁撤,什麼時候重建的?

東陽折衝府衛士,都是婺州民兵,當年滅陳碩真,就是他們完成的。東陽折衝都尉,左右果毅都尉,都是民兵長官。包括普通士兵,全都認識武康,所以徹底炸鍋。

就像狂熱粉絲,見到摯愛明星,個個興奮異常。緊緊的圍攏他,有說不完的話,有的遞來米糕,有的噓寒問暖,有的熱淚盈眶。場面太過熱烈,嚇的其餘府兵,一時如臨大敵,以為是炸營了。

武康差點哭了,熱情洋溢演講,同志們辛苦啦。離開婺州八年,整個江浙地區,還有哥的傳說。積累心頭的陰霾,自然而然消散,心被興奮填滿。在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恨你,就有多少人愛你。

嘗到了甜頭,隔三差五來這,與老鄉聯絡感情,生活也算和諧。到了二月初三,收到朝廷命令,李九巡幸東都。早在預料之中,媚娘曾經說過,今年封禪泰山,自然要去東邊。

估計兩年之內,都會呆在洛陽,最好暫時搬家。於是吩咐錢順,率領婺倭兩營,帶著全家老少,先行趕往洛陽。本人留在長安,整天都在忙碌,視察安保工作,整理戎衛儀仗。

二月初十辰時,聖駕離開長安,前往東都洛陽。保安頭目武康,穿著黃金戰甲,揹著千牛御刀。武裝到了牙齒,駕馭鬥驄烈馬,護衛玉輅旁邊。

李九夫妻兩個,貌似心情不錯,還在打情罵俏,老臉都不要了。媚娘挺著肚子,雙手輕輕撫摸,滿是母性光輝。如果沒有記錯,這是他們兩個,最後一個孩子。

臨近中午時分,開啟車簾透氣,李九瞅瞅武康,嗤笑幾聲調侃:“愛卿不必緊張,官道早就修繕,座椅改造過了,玉輅也很穩當。我是孩子父親,比你這個舅舅,要上心百倍呀。”

媚娘心情很好,故作嗔怒道:“康郎太偏心,孩子還沒來,就送各種玩具,都是親手製造。其餘四個外甥,你都不聞不問,弘兒賢兒他們,已經頗有微詞。”

這個必須偏心,那些個臭小子,年紀小城府深,懶得搭理他們。媚娘眨眨眼,煞有介事道:“當初懷旭倫時,康郎言辭鑿鑿,說肯定是皇子。那你現在說說,阿姊肚子裡的,皇子還是皇女?”

李九也來了興趣,握著媚娘的手,投來戲謔眼神。武康老神在在,裝腔作勢掐算,搖頭晃腦的說:“臣有七成把握,她是個小公主。臣要恭賀陛下,有子有女方為好,子女滿堂才是真。”

馬屁拍的舒服,李九十分受用,忽然輕嘆口氣:“如果是女子,那再好不過,我們夫妻倆,孕育有四子,就差個女子。同時我堅信,是安定回來了,她捨不得我們。”

氣氛瞬間尷尬,武康暗暗吐槽,你個殺千刀的,會不會說話啊,哪壺不開提哪壺。媚娘情緒低落,手撫凸起小腹,輕嘆息柔聲道:“如果安定回來,乳名就叫令月,陛下以為如何?”

李九不假思索,隨口引經據典,說這個名字好。它出自禮記,令月吉日加元服,令者吉皆善也。武康瞠目結舌,李令月這名字,再熟悉不過啊。餘光掃視媚娘,你是故意的嗎,收到戲謔眼神,她就是故意的。

上輩子的閨蜜,身高剛一米六,體重八十公斤,肉乎乎的胖臉。大學整整四年,都在倒追武康,狗皮膏藥似的。也是個小富婆,請他吃飯逛街,請他周遊世界。

也是個小神棍,帶他旅遊的地方,都是古代遺址。諸如去蒙古國,杭愛山博物館,參觀屠殺萬人坑。去吉爾吉斯斯坦,安西都護府遺址;韓國各個地方,諸如鴨綠江邊,參觀戰場遺址。

有次青海旅遊,放著景區不去,來到無名河邊。光腳站在岸邊,望著河岸發呆,足足兩個小時。突然抱住武康,哭的稀里嘩啦,說些奇怪的話:千萬別做傻事,無論發生什麼,都愛愛惜生命,千萬別學項羽。

當時就懵了,學項羽什麼,烏江自刎嗎,沒那麼壯烈。後來魂穿大唐,經常會想起她,和媚娘閒聊時,常常會提起她。媚娘想讓公主,也叫這麼名字,到底什麼意思?

感覺有陰謀,百思不得解,懶得多費腦子,有時間問問她。旅途比較無聊,媚娘身子又重,速度放的很慢,每天走五十裡。長安距離洛陽,大約七百餘裡,走了整半個月。

二月二十五日,到達東都洛陽,車駕入上林苑。它在洛陽西邊,最大的皇家園林,李九住的宮殿,是苑西合璧宮。宮中警衛工作,左右羽林接手,親勳三府協助。

武康開始忙碌,排查整個園林,掃除安全隱患。連壁殿的安保,左羽林軍負責,佈置重兵把守,親自帶隊巡邏。陪著兩位大佬,在宮苑裡散步,打發無聊時間。

按照朝廷慣例,李九發放福利,命令憲臺御史,處理京師諸司,雍洛兩州囚犯。三月十二辰時,合璧宮連壁殿內,李九召集重臣,召開臨時朝會。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先放重磅訊息,司戎太常伯姜恪,兼同東西臺三品,新的宰相誕生。姜恪感激涕零,向皇帝表忠心,願效犬馬之勞。同時不著聲色,投來感激眼神,武兄弟辛苦啦,他日必有厚報。

武康穿著常服,坐在武官班底,眼觀鼻鼻觀心。不用感謝我,你能做宰相,是因為功勳。媚娘的耳邊風,作用其實不大,李九讓你管司戎,已有拜相之意。

朝會繼續進行,李九淡淡開口:“

離開京師之前,太子李弘上表,請求朝廷遣使,黔州承乾故居,收葬李忠骸骨。太子性情忠厚,我想準其所請,諸卿以為如何?”

李忠大逆不道,按照朝廷慣例,要斬首棄市的。像上官儀那樣,沒人黑他收屍,屍體遺棄城外,成為野狗美餐。曝屍荒野三天,武康假惺惺的,派倭營卻收屍。

找個地方安葬,哪知被人彈劾,好心沒好報啊。幸虧李九大度,非但沒有怪罪,反而勉勵幾句。李忠可是主犯,沒人奏請收屍,不得不說李弘,心地確實善良。

話題已經丟擲,許敬宗先出列,大讚李弘寬厚,首先表示附議。其他朝臣附和,不停的拍馬屁,都在稱讚李弘。李九滿意點頭,開始下個話題:“正月吐蕃所請,實在大過荒謬,我想遣使拒絕,諸卿以為如何?”

正月二十四日,吐蕃遣使入見,請唐帝國允許,和吐渾谷和解。還請朝廷批准,吐蕃在赤水地,即黃河源頭遊牧。關於吐蕃問題,武康暗暗嘆氣,縱觀現今局勢,兩國必有大戰。

吐蕃地處青藏,其氣候環境,生產力水平,人口基數等。種種條件決定,他們若要發展,必須走出高原,拓展國土疆域,從而以戰養戰。以祿東贊為首的,吐蕃的決策層,把攻略吐渾谷,定為戰略目標。

從貞觀年開始,到如今麟德年,整整二十三年,都在打吐渾谷。終在龍朔三年,他們得償所願,佔領了吐渾谷。朝廷派蘇定方,出任安集大使,西陲抵禦吐蕃。

他們如此執著,武康表示理解,吐蕃若出高原,只能衝出青海。青藏高原南邊,有喜馬拉雅山脈,和喀喇崑崙山脈。山南邊的印度,此刻一盤散沙,沒有啥戰鬥力。

但他們有核武器,自然氣候溼熱,高原人難忍受。吐蕃至少兩次,翻過喜馬拉雅山,入侵印度半島。貞觀時王玄策,就是借吐蕃兵,滅掉印度三國。

可惜沒有卵用,印度溼熱氣候,阻斷吐蕃大軍。南進道路被阻,若是向東出兵,出劍南奔四川,也是不可能的。那有橫斷山脈,是天然的屏障,不能大規模行軍。

舉個例子說明,中國解放西藏時,飛機和汽車運輸,部隊也多次斷糧,何況此時吐蕃?東進道路被阻,向西翻崑崙山,揮師染指西域,也是不現實的。戰線拉的太長,受制於補給線,不能大兵團作戰。

只有向北出擊,以吐渾谷為基地,染指河西走廊。所以說吐渾谷,是河西走廊的,戰略緩衝區。失去吐渾谷,就唇亡齒寒,所以太宗皇帝,數次大費周折。武力介入吐谷渾,打垮反對勢力,扶持親唐力量。

如果李九大帝,能鎖死吐渾谷,阻斷吐蕃北進。那麼吐蕃王朝,會在內耗之中,逐漸走向沒落。可惜他沒做到,或者無法做到,唐朝戰略核心,在西域、漠北和遼東。

所有精銳部隊,全部派往遼東,沒實力鎖吐蕃。也不能怪李九,所有中原王朝,都不把西南方,作為主戰略方向。或者換句話說,中原王朝對西藏,沒有多少興趣。

中原主要威脅,都是來自北方,就算攻略西域,其核心目的,也是限制北方。吐蕃衝出吐渾谷,開始插手西域,煽動突厥部落,脫離唐朝統治。近年西域動盪,突厥部落叛亂,都是吐蕃搞鬼。

所以武康斷定,大唐與吐蕃,必有大衝突。近期不大可能,吐蕃正在謀劃,不會大舉進攻。反觀大唐帝國,軍事戰略核心,依舊放在遼東。只有陷落平壤,滅亡了高句麗,才能調整戰略,著手收拾吐蕃。

到了那個時候,能不能打勝仗,武康心裡沒底。在來洛陽之前,巡查左戎折衝府,發現了糟糕情況。衛士老齡嚴重,壯者不到三成,說明府兵制度,正在加速崩塌。戰力越來越弱,對陣吐蕃軍隊,恐怕會吃敗仗。

忽聽李九發飆,打斷他的思緒,聲音陰陽怪氣:“煬帝剛愎自用,拒諫言而亡國,朕常以為戒,虛心而求諫。可是沒有諫者,你們唯唯諾諾,到底因為什麼?”

現場鴉雀無聲,眾人各自端坐,猶如老僧入定。武康面無表情,心中卻在吐槽,此乃脫褲子放屁。昔日韓瑗來濟,于志寧等重臣,都是鐵骨諫臣。您老根本不聽,殺的殺貶的貶,誰還敢勸諫啊?

李九怒氣勃發,氣氛開始壓抑。李勣突然乾咳,武康同時開口:“陛下所作所為,堪稱盡善盡美,臣等無法規勸。若是強上諫言,可能弄巧成拙,有沽名釣譽之嫌。”

這馬屁拍的,太不要臉了,眾人無不鄙夷。看武康的眼神,變的更加詭異,彷彿都在說:大夥兒快來看,這個就是佞臣,除了溜鬚拍馬,什麼本事都沒。

李九臉色漸緩,視線瞄向李勣,愛卿想說什麼。李勣暗罵武康,你剛才說的話,就是我想說的。只能硬著頭皮,緩緩開口道:“武將軍言之有理,陛下所為盡善,群臣無得而諫。”

氣氛更詭異,武康是佞臣,說這話可理解。李勣可是元老,為何也說這種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