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玄門道教最新章節列表 > 豎三世佛之未來佛彌勒佛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豎三世佛之未來佛彌勒佛

【彌勒尊佛】

即未來佛,藏語謂“強巴”。“彌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譯簡稱,新稱彌帝隸,梅低梨,迷諦隸,梅怛麗,每怛哩,梅怛麗藥,昧怛[口*履]曳。菩薩之姓也。譯曰慈氏。名阿逸多,譯曰無能勝。或言阿逸多為姓,彌勒為名。生於南天竺婆羅門家。紹釋迦如來之佛位,為一生補處菩薩。先佛入滅,生於兜率天內院。彼經四千歲(即人中五十六億七千萬歲),下生人間,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正覺,初過去之彌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稱為慈氏。乃至成佛,猶立是名也。

注維摩經一曰:“什曰:彌勒,菩薩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婆羅門子。”

法華嘉祥疏二曰:“彌勒,此雲慈氏也。過去值彌勒佛發願名彌勒也。出一切智光仙人經,彌勒昔作一切智光仙人。值慈氏佛說慈心三昧經,故曰慈也。

華嚴經雲:“初得慈心三昧,故名慈也。”

天台淨名疏五曰:“言彌勒者,有云從姓立名,今謂非姓,恐是名也。何者?彌勒,此翻慈氏。過去為王名曇摩流支,慈育國人,國人稱為慈氏。自爾至今常名慈氏,姓阿逸多,此雲無勝。有言阿逸多是名。既不親見正文,未可定執。”

俱舍光記十八曰:“梅怛,此雲慈。儷藥,此雲氏。菩薩於慈姓中生,從姓立名,故名慈氏。舊雲彌勒,訛也。”

玄應音義二十五曰:“梅怛麗藥,此雲慈,即舊雲慈氏者也。慈有二因緣:一值慈佛發心,二初得慈心三昧。因以名焉。言彌勒或雲梅低黎,並訛也。”

慧苑音義下曰:“彌勒,具昧怛[口*履]曳,此翻為慈氏也。”

慧琳音義十四曰:“彌帝隸,古云彌勒,皆訛略不正也,正音雲每怛哩。”

西域記七曰:“梅怛麗耶,唐言慈,即姓也。舊曰彌勒,訛略也。”

在密教,胎藏界之彌勒,坐於中臺八葉院東北方之蓮上,金剛界之彌勒在賢劫十六尊中,坐於東方,羯磨會三十七尊中之西方金剛因菩薩,即為此尊之本誓,大輪金剛者,此尊之教令輪身也。密號曰迅疾金剛。

彌勒佛是中國民間普遍信奉、廣為流行的一尊佛。此佛常懷慈悲之心。窺基在《阿彌陀經疏》中解釋說:“或言彌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勝,名無能勝。”他的名字叫阿逸多,即“無能勝”。據佛經記載,彌勒出生於古印度波羅奈國的一個婆羅門家庭,與釋迦牟尼佛是同時代人。後來隨釋迦出家,成為佛弟子,他在釋迦入滅之前先行入滅。現在兜率天內院與諸天演說佛法,直到釋迦佛滅度後五十六億六千萬年時,從兜率天宮下生人間。據《彌勒下生成佛經》所說,到那時,娑婆世界(即我們所生活的世間)閻浮提有翅頭末城,其王名儴佉的,彌勒屆時將託生於此城中一個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出家、成道、說法,其經歷一如釋迦牟尼佛。彌勒繼釋迦成佛後,將在華林園龍華樹下以三會的說法,化度無量無邊的眾生。

在我國彌勒信仰的流行也很早。西秦時就已出現了繪製的彌勒像,如甘肅炳靈寺石窟中即有。五代、宋以前的彌勒像,主要有菩薩形和如來形兩大類,分別根據《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經》創作。菩薩形的彌勒像主要表現了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宮為諸天說法時的形象。這時的彌勒像是菩薩裝束,兩***叉而坐,或是以左腳下垂,右手扶臉頰的半迦思維形,而如來形的彌勒像則是下生成佛後的形象,與釋迦佛的造像沒有多大區別。大致從北魏開始,中國逐漸流行對彌勒下生的信仰,同時也開始出現穿上佛裝的彌勒佛像。由於彌勒作為未來佛在信徒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因此還有一些彌勒的巨像產生。最大的彌勒木雕像在北京雍和宮萬福閣(又稱大佛樓)。佛像高十八米,埋入地下部分八米,總長二十六米,由一根完整的白檀香木雕成。最大的石雕彌勒佛像則為四川凌雲大佛,此佛立於四川樂山市岷江東岸凌雲山上,大佛依斷崖造成,坐像世稱“樂山大佛”。通高七十一米,肩寬二十八米,雕像相好莊嚴,比例勻稱,氣魄雄偉,臨江端坐,也是世界第一石刻坐佛像。藏密也非常崇拜彌勒,最大的銅製彌勒佛就是西藏札什倫布寺中的強巴佛。

【彌勒生緣】

彌勒上生經曰:“佛告優婆離:彌勒先於波羅捺國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羅門生,劫後十二年二月十五日,還家本生處結跏趺坐,如入滅定。身紫金色光明豔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陀天。”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曰:“佛住摩伽提國寂滅道場彌伽女村自在天祠精舍,時有迦波利婆羅門子名彌勒,軀體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彌勒出世】

彌勒為賢劫千佛之第五佛。自今經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出世於第十之滅劫。繼紹釋迦佛。於龍華樹下以三會之說法,化了一切之人天也。

一切智兀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曰:“時誦經仙人者,今此眾中婆羅門子彌勒菩薩摩訶薩是。我涅盤後五十六億萬歲當穰佉轉輪聖王國土華林園中金剛座處龍華菩提樹下得成佛道,轉妙法輪。”

菩薩處胎經二曰:“彌勒當知:汝復受記,五十六億七千萬歲於此樹下成無上等正覺。”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彌勒淨土】

欲界六天中第四之兜率天有內外二院。其內院常為補處菩薩之生處。今彌勒菩薩生於此。故謂之為彌勒之淨土。彌勒上生經說淨土之相。以勸願生。兜率淨土彌勒三尊是彌勒菩薩、法華林菩薩、大妙相菩薩,復有他方諸大菩薩發心而來,古來大德發願往生者眾,其中有阿難尊者、戒賢大師、道安法師、法遇法師、玄奘大師、窺基大師、無著菩薩、世親菩薩、智者大師、智晞、灌頂、玄朗、道宣律師。近代虛雲老和尚、太虛大師、慈航法師……

【彌勒三尊】

中尊是彌勒佛,左是法華林菩薩,右是大妙相菩薩。

【布袋和尚】

大約在五代以後,江浙一帶的寺院中開始出現笑口彌勒佛的塑像。其實這是按照布袋和尚的形象塑造的。

布袋和尚,明州(寧波)奉化人,或謂長汀人,世人不知道他的族氏名字,自稱契此,又號長汀子。世傳為彌勒菩薩之應化身,身體胖,眉皺而腹大,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見物就乞,別人供養的東西統統放進布袋,卻從來沒有人見他把東西倒出來,那布袋又是空的。假如有人向他請問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還不懂他的意思,繼續再問,他就立刻提起布袋,頭也不回地離去。人家還是不理會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

布袋和尚應化事蹟不勝枚舉,在這裡略舉一二,若有人問怎樣做才不可墮他人是非,布袋和尚就以偈回答:

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寬卻肚皮常忍辱,放開泱日暗消磨。

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要使此心無掛礙,自然證得六波羅。

有人問和尚有法號否?布袋和尚又以偈答:

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開啟遍十方,八時觀自在。

問大師有行李否?又以偈答曰: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睹人青眼在,問路白雲頭。

曾有居士恭請和尚再留齋宿,以盡弟子恭敬之意。翌日一早,大師復書一偈於居士之門上曰:

吾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不塑亦不裝,不雕亦不刻。無一塊泥土,無一點彩色。

工畫畫不成,賊偷偷不得。體相本自然,清淨常皎潔。雖然是一軀,分身千百億。

布袋和尚有歌曰。

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

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

騰騰自在無所為。閒閒究竟出家兒。

若睹目前真大道。不見纖毫也大奇。

萬法何殊心何異。何勞更用尋經義。

心王本自絕多知。智者只明無學地。

非聖非凡復若乎。不疆分別聖情孤。

無價心珠本圓淨。凡是異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無量清高稱道情。

攜錫若登故國路。莫愁諸處不聞聲。

他在後梁貞明二年(916年)三月三日,示寂於奉化嶽林寺東廡下石凳上,留有辭世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偈畢安然而化。其後在其它州有人見和尚亦負布袋而行。於是四眾競圖其像。今嶽林寺大殿東堂全身見存。

之所以示時人,時人不識,因為他“日日攜空布袋,少米無錢,卻剩得大肚寬腸,不知眾檀越信心時,用何物供養;年年坐冷山門,接張待李,總見他歡天喜地,請問這頭陀得意處,是什麼來由?”(清·王廷諍題福山湧泉寺聯)有人曾贊其像曰:“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讚語反映出作者及大眾的心聲。

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哲宗皇帝賜號布袋和尚為“定應大師”,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嶽林寺住持募建閣時,將彌勒菩薩塑像於寺內,宋徽宗賜閣名為“崇寧”,從此天下寺院才開始供奉布袋和尚。

杭州靈隱寺前飛來峰上五代、宋元時所刻的各種佛教造像中,就有這樣一尊彌勒像,所雕的彌勒佛像倚坐於山崖上,光頭現比丘相,雙耳垂肩,臉上滿面笑容,笑口大張。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個按著一個大口袋,一手持著一串佛珠,樂呵呵地看著前來遊玩進香的人們,人們見此像,往往受他那坦蕩的笑容感染而忘卻自身的煩惱。很多寺院的彌勒殿還有這樣一幅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瑜伽師地論】

彌勒講述,無著筆記,梵名Yogacarabhumi,略稱瑜伽論。為瑜伽行學派的基本論書,亦為法相唯識宗最重要的典籍。內容記錄作者聞彌勒自兜率天降至中天竺阿逾陀國之講堂說法之經過,其中詳述瑜伽行的觀法,主張客觀物件乃人類根本心識的阿賴耶識所假現之現象,須遠離有與無、存在與非存在等對立之觀念,始能悟入中道,為研究小乘與大乘佛教思想之一大寶庫。

本論全書判為五分,名稱是本地分,攝抉擇分,攝釋分,攝異門分,攝事分。五分的大要為:一、本地分:這是前五十卷的內容,此分廣說瑜伽禪觀境界十七地之義,以境、行、果三相攝十七地,這是本論的主體。二、攝抉擇分:次三十卷,略攝十七地,顯揚本地分中未盡要義,發揮唯識道理,於境談八識,於行詳菩薩,於果說無住涅盤。三、攝釋分:次二卷,略攝諸經,解釋諸經之儀則。四、攝異門分:次二卷,略攝經中所有諸法名義差別。五、攝事分:後十六卷,明釋三藏之要義。參閱本地分十七地。

瑜伽一卷五頁雲:云何瑜伽師地?謂十七地。何等十七?一者、五識身相應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尋有伺地,四者、無尋唯伺地,五者、無尋無伺地,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八者、有心地,九者、無心地,十者、聞所成地,十一者、思所成地,十二者、修所成地,十三者、聲聞地,十四者、獨覺地,十五者、菩薩地,十六者、有餘依地,十七者、無餘依地。如是略說十七名為瑜伽師地。

二解瑜伽釋八頁雲:地、謂境界、所依、所行,或所攝取義。是瑜伽師所行境界,故名為地。如龍馬地。唯此中行;不出外故。或瑜伽師、依此處所,增長白法;故名為地。如稼穡地。或瑜伽師地所攝智、依此現行,依此增長;故名為地。如珍寶地。或瑜伽師、行在此中,受用白法;故名為地。如牛王地。或諸如來、名瑜伽師。平等智等、行在一切無戲論界無住涅盤瑜伽中故。是彼所攝,故名為地。或十七地、攝屬一切瑜伽師故。如國王地。是故說名瑜伽師地。

瑜伽釋八頁雲:三乘行者、由聞思等,次第習行如是瑜伽,隨分滿足;展轉調化諸有情故;名瑜伽師。或諸如來、證瑜伽滿;隨其所應,持此瑜伽、調化一切聖弟子等,令其次第修正行故;名瑜伽師。地、謂境界、所依、所行,或所攝義。是瑜伽師所行境界,故名為地。如龍馬地。唯此中行;不出外故。或瑜伽師、依此處所,增長白法;故名為地。如稼穡地。或瑜伽師地所攝智、依此現行,依此增長;故名為地。如珍寶地。或瑜伽師、行在此中、受用白法;故名為地。如牛王地。或諸如來、名瑜伽師。平等智等、行在一切無戲論界無住涅盤瑜伽中故。是彼所攝,故名為地。或十七地、攝屬一切瑜伽師故。如國王地。是故說名瑜伽師地。問答決擇諸法性相、故名為論。欲令證得瑜伽師地而說此論,故以為名。如對法論。或復此論、無倒辯說瑜伽師地,故以為稱。如十地稱。或復此論、依止此地,故以為號。如水陸花。由是論名瑜伽師地。

(小夢語:彌勒佛未成佛前,名為彌勒菩薩,成佛後其佛土名為彌勒淨土,又因其在法華菩提樹下成佛,故又稱法華淨土。)(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