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諾亞的旅途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十三章 半人馬α星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十三章 半人馬α星

地球從太陽系到半人馬三星旅途一共有四個過程。

剎車過程,逃逸過程,加速過程,減速過程。

從太陽系第一次軌道加速到現在,已經過去7000多年了。

7000年後,地球已經進入了減速過程的末期,目前的地球,毫無疑問的已經被半人馬三星的引力所捕獲了,若沒有外力的干涉,進入半人馬三星系已經是鐵板釘釘的事情了。

這期間卡拉文明一直沒有追來,不知道是他們真的沒有發現地球的蹤跡,又或者是已經如諾亞料想的那樣在火星上定居,不管如何,這對於文明來說都是一個好消息。

地球在半人馬三星的公轉軌道半徑將遠遠超過了在太陽系時的1億5千萬公里,諾亞預設的軌道半徑整整翻了近三倍多,地球最終會進入一條平均半徑大概5億公里的橢圓軌道上。

畢竟半人馬三星不是一個太陽,而是三顆恆星,太陽系遠遠不能比擬的頻繁恆星風一直在這個星系中肆虐著,這裡並不適合行星的生存,但在二十一世紀初,歐洲多國天文學家聯合撰寫的報告說,他們利用位於智利的拉錫亞天文臺觀測時在半人馬星系發現了一顆行星。

由於那個行星離半人馬B星非常接近,所以應該不會有生命的存在,但諾亞對那顆行星抱有巨大期待,它可能成為諾亞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資源庫。

由於離任何三體系統遠一點是行星生存的基本素養,諾亞不打算在這個星系修復地球的環境,這裡只是諾亞臨時的落腳點,當諾亞完全解析了衝量引擎所擁有的科技後,擁有真正意義上跨星際旅行的能力後,再給地球尋找一個更加安定的星系。

在距離半人馬星系相當近的時候,諾亞懷著期待用光學望遠鏡對三星系統展開了第一次觀測,而三星系統卻潑給了諾亞在旅途上的第一盆冷水。

那顆在1世紀初被觀察到的行星,不見了。

諾亞不知道它去了哪裡,可能是在漫長的逃亡路途中被三體系統毀滅了,也可能實際上並沒有存在過。

但有一個東西的存在超出了諾亞的預期,那就是在圍繞半人馬座α星C近4億5千萬公里的區域,有一條被拉得極長的小行星帶。

由於距離很遠,這條小行星帶應該不來自人們所觀測到的那顆行星。

或許在這個三體系統形成前其中某一顆恆星擁有過行星,後來卻被三體系統毀滅了,經歷了無數年恆星風的吹拂,這條小行星帶居然可以被保留下來,不得不說真的很奇蹟。

這也是壞消息中的一個好消息,意味著諾亞有可能可以在三體星系得到礦產資源的補充。

地球的減速工作進入了末尾,在預定的軌道上,當行星發動機最後一次給地球提供了合適的公轉與自轉速度後,那燃燒數千年的蒼藍火光,就逐漸在大陸架上熄滅了下來。

不出意外的話,地球將會在這條公轉軌道上一直圍繞半人馬座α星C公轉……

“條件達成,許可權移交開始……”

“最高許可權個體——Noah(諾亞),休眠解凍……”

Ark(方舟)黑暗了數千年的主控室內,一道幽藍的光束緩緩降下,熒光的碎片在那道光束裡緩緩飄落,一個少女的身影出現在光束中,潔白的絲制睡裙,赤足,身後的長髮和如同她飄浮半空的身體一樣浮動,能看到星辰光芒的雙眸古井不波……

少女微微撇過頭檢視了原子鐘上的時間,現在已經是公曆一萬多年了……

“睡得真是夠久了……”

諾亞考慮自己是不是也該像人類一樣擦擦眼睛伸個懶腰打個呵欠什麼的,但終究是放棄了這個想法,又不是以前了,做出這些明顯賣萌的動作也沒人看到。

諾亞將眼光投向了全息影幕上,遠處那三顆“太陽”靜靜的圍繞著互相旋轉。半人馬座α星又是由三顆恆星組成,其編號分別為A星、B星和C星,其中半人馬座α星C被命名為“比鄰星”,是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距離為4.光年。

“這裡就是半人馬α星嗎……”

少女有點好奇的看著5億公里外的三體系統,如此近距離的觀測三體系統在人類歷史上可以無數天文學家想做而做不了的事。

在舊文明中,三體系統的不可求解是無數天文學家與數學家想要攻破的難題,由於這三個天體的質量、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都是任意的。在一般三體問題中,每一個天體在其他兩個天體的引力作用下的運動方程都可以表示成個二階的常微分方程,或6個一階的常微分方程。

因此,一般三體問題的運動方程會為十八階方程,必須得到18個積分才能得到完全解。然而,人類只能得到三體問題的16個積分,因此還遠不能解決三體問題。

雖然這樣近距離的觀測三體系統說不定能帶給諾亞某些靈感,但少女並不想做那種吃力不討好的事,就算找到了三體問題的求解方法也對目前的自己沒有任何幫助,如今發展自己的常規科技與徹底解析衝量引擎,才是應該做的事。

諾亞檢視了一下自己目前擁有的能源,核聚變燃料在開啟旅途前儲備了很多,即使有行星發動機這樣一個吃燃料大貨吃了數千年後也依然留有儲備,暫時不需要為能源發愁。

不過半人馬α星終究只是臨時的落腳點,未來自己還要去更加遙遠的星系,能源不管多少都是不夠用的,這讓少女必須尋找更加有效率的能源獲得方式,但這根本不用去找,人類很久以前就幫她找到了。

那就是——重元素聚變!

所謂重元素,指的是除去氫和氦之外的所有化學元素,不得不說,基於氫的同位素氕氘氚的核聚變發動只是核聚變的最基礎用法,因為聚變到氦就停止了,然而在真正的恆星演化過程,這樣的聚變還遠遠不是終點。

在恆星內部,氫聚變後的氦聚變可以把三個氦原子核聚合成一個碳原子核。由此生成的碳原子核又可聚變吸收一個氦原子核,生成氧原子核。氧原子核還可聚變吸收一個氦原子核,生成氖原子核,每一次聚變都可以釋放大量的能量。

目前已知的恆星聚變規律是氫(H)~氦(He)~碳(C)~氧(O)~氖(Ne)~鎂(Mg)~矽(Si)~硫(S)~鈣(Ca)~鐵(Fe)。

但像這樣的重元素聚變當然不可能在常規條件下實現,就算是太陽內部的極端環境,也無法將聚變推進到鐵元素,恆星一般是以氫聚變為主,當氫耗盡時,氫元素就會被聚變成氦然後是碳,此時恆星已是紅巨星階段,當矽被聚變成鐵時鐵就會吸收掉恆星向外膨脹的能量,這一平衡被打破恆星就會開始坍縮……

理論上想要聚變到鐵元素的話,至少需要質量在太陽100倍以上的超級恆星才可能做到。

而像銀金鉑那樣的稀有金屬,更是只有在超新星爆發的時候才會發生的鐵元素之上的聚變中誕生,這也是這些稀有金屬稀少的原因。

但如果諾亞可以在常規條件下實現重元素聚變的話,根本就不用再去收集氫的同位素氕氘氚,地球上的物質,甚至是一粒灰塵,都可以成為諾亞的能量來源,而且能源獲取量,將會比現在的核聚變高得多得多。

那樣的話,沒有能源了,隨便找個星系採集點物質,實在不行就在地球上挖幾噸石頭,就可以變成大量的能源。

地球文明曾經已經在理論上完善了碳聚變,而在卡拉文明留下的技術中,他們已經可以在實用中做到氧聚變,這也意味著他們的能源獲取能力遠遠超過了地球文明。

但沒關係,很快諾亞也能再超過他們。

宇宙戰艦可不單單是武器,其龐大的體積還有武裝能力與靈活性也可以讓其成為最佳的建設區,特別是諾亞目前的伽馬級戰艦,內部可以容納的人口至少在十萬人以上,而且還是每個人都能分到一定空間的獨立房間,不用像舊時代的學生宿舍擠成沙丁魚罐頭的那種。

這樣許多設施與科研工作室的建設,就可以直接在飛船內部進行了。

獲得了卡拉文明遺留下來的大量技術,諾亞要儘快將技術變成自己的實力,現在已經不用逃亡了,資源問題也暫時不用擔心,那文明的所有資源,就開始朝科研工作上傾斜了。

畢竟,一個文明真正可以威懾到其他文明的,終究只是文明的科技實力。(未完待續)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