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射鵰之武穆遺書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六十四章 寧以強亡,不以弱滅!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六十四章 寧以強亡,不以弱滅!

北伐軍大營,中軍帥帳之內,嶽無笛和韓侂胄辛棄疾三人,輪流看了一番金國的求和文書之後,相互對視了一眼,都看到了對方眼中的笑意。

嶽賢侄,果然一切都如你所料,蒙古人在金國境內,為所欲為,完顏洪烈終於是承受不住了啊。辛棄疾看罷文書,對嶽無笛笑呵呵地說道。

嶽無笛也笑道:但凡草原上的蠻族,進入中原的花花世界,哪還能指望他們守規矩呢當年女真人如此,如今的蒙古,自然也不會有什麼區別。

韓侂胄卻是先冷笑了一聲,才道:但是完顏洪烈也太過自不量力了,居然要求我們退還淮水大散關一線,將此次北伐的戰果全盤放棄,而其代價,僅僅只是金國向大宋稱臣,年年繳納歲幣。

呵呵,這世上又哪來這麼便宜的事情

嶽無笛道:完顏洪烈的要求我們當做沒看見便是了,想必他自己心裡,也不曾真正奢望我們能夠將吃到嘴裡面的肉,給吐出來。

事實上,所謂的議和章程,早在戰爭之中,就已經定下來了。河南山東,以及河北南部,已經被我們北伐軍掌控了,金國既然無力收回,那麼不管怎麼樣,也就只能歸北伐軍了。完顏洪烈在文書上這麼寫,只是走個過場罷了。

韓侂胄點了點頭,道:嶽少俠說的沒錯,自古以來,都只有戰勝國才有權力規定議和的章程,至於戰敗國,能做的只有俯首聽命罷了。當年大宋戰敗的時候,金國可不曾給我們什麼提出要求的權力

哦嶽無笛略微思索了一會兒。而後問韓侂胄道:這麼說,韓相心裡面已經有章程了,不妨說來聽聽。

韓侂胄道:我們北伐軍勢如破竹,兵鋒直逼金國中都城下,眼下雖被蒙古人所阻,但是金國也正在飽受蒙古人之患。我們北伐軍一日不退,完顏洪烈就一日不能安枕。所以,我們這次,應該趁機向金國最大限度地爭取利益。

光是稱臣和繳納歲幣,是完全不夠的,還須割地,燕雲之地,是時候應該歸還我們了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辛棄疾聞言,也贊成道:不錯。燕雲之地,自大宋開國以來,就一直被異族人掌握在手,如今我們兵鋒正銳,的確是將燕雲之地收回來的最好時機啊。

倘若完成了這件連太祖皇帝都沒有完成的大事,韓相在朝中的威望,勢必無以復加,封王都不足以酬其功勞啊。

嶽無笛一直在沉默著聽兩人說話。待兩人說完後,卻是搖搖頭。道:我知道二位都是名臣勇將,一直都有光復中原的夙願,但是眼下真的不是時機。

一旦我們將燕雲之地,給大宋收了回來,韓相的功勳,固然是蓋壓滿朝。連官家都要禮讓三分,但是這樣一來,韓相和官家的矛盾,也就必然會顯露出來。

我們的目的,只是讓韓相做一個鐵打的宰相。天子更替,而宰相不變。為的只是,就算大宋有朝一日滅亡,也能憑藉韓相的羽翼,保住這個朝廷遺留下來的大部分財富。要做到這一點,恢復舊都的功勳,就已經足夠了,收回燕雲之地這個功勞太大,我們不能接手。

聽到嶽無笛親口說出大宋滅亡這樣的話語,辛棄疾和韓侂胄眼睛都是微微縮了一下,雖然這件事情,三人之間,早就心知肚明了,但是像今天這般的宣之於口,還真是第一次。

不是我嶽無笛大逆不道,說句實話,大宋朝廷早就腐爛到了根子裡,二位都是在朝中久經宦海之人,想必不會不明白這點。這種腐爛,已經不是一兩位聖明的君主,一兩批中直能幹的臣僚,就能夠挽回的。

就算今日我們全無一點私心雜念,耿耿忠心輔佐宋皇,助他收回燕雲之地,甚至掃滅金國,追亡蒙古,蕩平西夏,遠征西域,達到漢唐最鼎盛時期的功業,那又如何呢

我敢說,若是這個朝廷不變,根本不變,也許還沒有到我們老去的時候,這個朝廷,必然會再次疲軟下來。一旦草原民族復甦,再次南下,勢必又要回到眼下甚至比眼下還要糟糕的局面。

韓侂胄神色定定,辛棄疾卻是頗有些苦澀,卻是沒有說話。

嶽無笛知道辛棄疾光復中原的執念太深,今日必須與他說個清楚,否則難免他會覺得自己根本就是為了趙家而代之。

事實上,我大宋一朝,文臣璀璨,勇將如雨,自春秋以來,沒有哪個朝代能夠相比。而我大宋的君王,既不寵信內宮外戚,也不倚重宦官,潔身自好,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可謂君明臣忠。

可是為何,本朝在對外戰爭中,卻是屢戰屢敗是我們的國庫不夠充盈,是我們的兵甲不夠鋒利,還是我們的將軍太過無能

辛棄疾搖搖頭,道:都不是大宋之富庶,遠邁漢唐,大宋的機巧,不弱於先代,大宋的將軍,也不乏勇決三軍之輩從範文正公到狄青將軍,從你先祖嶽武穆到韓世忠將軍,他們任何一位,都堪稱是蓋代的名將。

然而我們還是屢戰屢敗我想二位也曾思索過這裡面的原因,不知可曾有了什麼答案嶽無笛問道。

辛棄疾道:本朝武備方面,弱於番邦,無非是因為當年太祖皇帝定下的強幹弱枝的祖制所致,賢侄以為,還有其他原因嗎

嶽無笛道:豈止如此世人都知道習慣的可怕,一個染上了賭博惡習的人,往往終生難改。殊不知若是一個朝代也養成了某種習慣,那麼這種習慣就會代代沿襲,深入每一個人的心裡。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鮮有例外。

就算有一二個清醒者,試圖改變整個朝廷的這種習慣。也勢必會招致滿天下因這種習慣而獲益的人,不約而同的反對。

當年神宗皇帝天賜英明,王安石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的大勇氣,試圖改革,不也是遭到了朝野上下。一致的反對麼在全天下這股滔滔洪流之下,縱使神宗威望再高,王安石權勢再盛,也終歸難以抗衡啊

今日若我等沿襲神宗皇帝和王安石的舊路,何嘗又不會成為第二個失敗者

辛棄疾沉默半晌,才抬起頭,睜開眼,問道:賢侄說的這種習慣,究竟是什麼

嶽無笛呵呵冷笑數聲。才握緊拳頭,而後又鬆開,慢悠悠地道:強幹弱枝的軍事策略易改,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祖制難變啊

此言一出,辛棄疾手裡的求和文書,當即掉落在地,韓侂胄本沒有什麼表情的臉,也倏然變色。

我若是對一般大儒。是決不會說出這句話的。因為我知道一旦說出這句話,不管先前如何支援我的人。只要是一名讀書人,勢必都會與我離心。但我相信,辛大人與韓相,決計不會說著雙眸張開,定定地瞧著辛棄疾和韓侂胄二人的臉色。

見二人半晌怔怔的無言,嶽無笛又冷笑一聲。緩緩地道:這就是大宋積弱的根本原因,我想二位,無論如何也不曾真正地想到過吧。二位身為朝廷最頂級的士大夫,向來為國盡忠,又怎會想到。造成國家疲弱的罪魁禍首,又正是和你們自己有關呢

辛棄疾的手仍有些發抖,半晌才艱難地開口,問道:賢侄如何證明,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是本朝積弱的罪魁禍首

韓侂胄雖然沒有說話,但是一雙眼睛,卻也是定定地看著嶽無笛,想要聽他說出個理由,一直以來,韓侂胄雖是明教光明左使,但他內心之中,恐怕最為堅信的,還是儒家的治國平天下之道。

之所以毫不保留地效忠嶽無笛,一半是因為嶽無笛武功高強,是明教教主,另一半,也是因為在嶽無笛的身上,他看到了華夏復興的希望,才矢志追隨。可現在嶽無笛卻說,導致國家積弱的罪魁禍首,竟然是他這樣的人,讓他如何能不心驚若是這樣,即使幫助嶽無笛得到了天下,他又能得到什麼樣的好下場

嶽無笛見了二人的神態,卻是反而一笑,不慌不忙地道:二位有些過於擔心了,我說導致本朝積弱的罪魁禍首,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這條祖制,而非士大夫。

辛棄疾和韓侂胄二人微微一愣,思索片刻後,神色一動,臉色稍稍緩和了下來。但即使如此,二人也還是在等待著嶽無笛的理由。儘管罪魁禍首是祖制,而非士大夫,畢竟也與士大夫有關,他們如何能等閒視之

嶽無笛道:士大夫這個階層,並不是本朝才出現的,自古有之,自古以來,就是國家朝廷的中堅力量。只是在古時,他們的稱謂不同罷了。先秦時,貴族掌握知識和官路,貴族便是士大夫。漢魏南北朝至隋唐時代,門閥掌握知識和官路,門閥便是士大夫。而到了本朝,名門寒門,都可以讀書入仕,這些讀書人,便是新的士大夫。

士大夫從來都是治理天下的中堅力量,而本朝太祖,卻是將這個事實,提升到了祖制的程度上,導致士大夫的力量變得前所未有的強大。自此文人獨尊,武人的地位空前下降,重文輕武的風氣,綿延近兩百年,似乎已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如果說大宋是一株大樹的話,那麼它所結出來的果子,都是文人果子,若是出現一兩個武人果子,便會遭到滿樹文人果子的一致排擠,大宋這株大樹上,沒有武人果子的生長空間啊。

一個重文輕武,沒有絲毫尚武風氣的國家,若是獨佔一隅也就罷了,偏偏佔據了最為富饒的土地,周遭還有強敵環伺。呵呵,可以想象,它會遭受到怎樣的下場。

而最為可怕的,還是這種風氣,已然深入了這個國家的骨子裡,除非再造新骨,否則絕對無法改變。所以這兩百年來,大宋先受契丹欺壓,再遭女真凌辱,現在又面臨蒙古的威脅。就連天南一小國,也都能割裂山河,數百年稱皇稱帝。

一番話說得辛棄疾和韓侂胄盡皆默然,低頭不語,臉色都有些蒼白起來,二人都是武功高強之士,出現這樣的情況,也真是罕見稀奇之極了。

二人沉默了一會兒,辛棄疾忽然開口說道:賢侄所言,固然是甚有道理,讓老夫數十年未曾想通的問題,今日豁然開朗。

嶽無笛知道辛棄疾必然還有後話,因此沒有介面,只是在等他繼續說。

果然,辛棄疾凝眉片刻後,再度開口說道:正如賢侄所言,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祖制,導致了本朝重文輕武的風氣綿延,深入骨髓,才導致多次遭受外侮。

然而,若不重文輕武,難道重武輕文不成太祖皇帝平定了五代十國,紛紛擾擾的戰亂,總結前代教訓,才想出了這麼個重文輕武,強幹弱枝的國策,二百年來,大宋始終沒有因為內亂而遭受浩劫,可見這條國策,並非無用。

若是賢侄你再建新朝,重武輕文,那麼漢末諸侯之亂,晚唐藩鎮割據,五代戰火連綿,豈不是又要再次出現了

重武輕文,容易導致內亂,卻能贏得對外的勝利;重文輕武,容易導致外侮,卻容易遭受內亂的劫數。這兩者,都並非是全然只有好處,都同時存在著弊端。本朝再多的不是,也只不過是選了重文輕武這一種罷了。若是賢侄能夠建立新朝,又會做怎樣的選擇

辛棄疾本以為嶽無笛會猶豫很久,就算不猶豫很久,也至少要思忖一番,卻沒想到,嶽無笛毫不遲疑地就脫口而出:國以弱滅,必是外族入侵;國以強亡,不過改朝換代。若是由我在這之間做一個選擇的話,我嶽無笛,寧以強亡,不以弱滅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