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三國模擬器:這個馬謖太穩健了最新章節列表 > 214 臥龍冢虎終有一戰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214 臥龍冢虎終有一戰

在獲知孫權黑化之後,馬謖不敢怠慢,第二天天一亮,就來找諸葛亮商議對策。

諸葛亮本打算剋日就發動秋季攻勢,也就是第七次北伐,從涼州起兵奪取隴右,蠶食魏地,聞言騰地一下站了起來,神色凝重,快速揮動手中的鵝毛扇。

房間裡頓時狂風大作。

諸葛亮並沒有懷疑這個訊息的真實性,他甚至還知道,馬謖曾派黃襲和李盛前往江東搞破壞,扯東吳的後腿,只不過最後失敗了。

老實說,諸葛亮不是很贊成這種(背刺盟友)做法,他秉持的是“滅魏之後再動吳國”的策略。

但考慮到孫權曾前後兩次背刺蜀漢,諸葛亮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任由馬謖去操作。

這並非諸葛亮不講信義背盟,實在是孫權那兩次背刺,給蜀漢造成了沉重的,難以磨滅的打擊。

第一次背刺發生於建安二十年年(215年),當時蜀漢剛經歷了三年苦戰拿下益州,孫權就對荊南東部三郡展開了偷襲。

其時劉備考慮到漢中尚在曹操掌控之中,蜀漢北方門戶洞開,於是忍氣吞聲割讓了荊南東部的三個郡給孫權(當時東三郡已被孫權強行佔領),蜀吳雙方以湘水為界,東面的三個郡歸東吳,西面三個郡歸蜀漢。

第二次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當時蜀漢經歷了一年零七個月的苦戰,擊退曹操,奪得漢中。

然後孫權就把荊州西面僅剩的三個郡也給偷了。

如今,蜀漢經過三年潛心經營,六次北伐,好不容易打下涼州,孫權又要蠢蠢欲動了。

東吳如此做派,怎叫人不怒火中燒?!

以諸葛亮的良好涵養,都忍不住要罵娘了。

他甚至能夠想象的到,此時此刻,孫權必然正躲在某個陰暗角落,一邊嘿嘿嘿冷笑著磨刀,一邊等候蜀吳開戰,再伺機而動,看情況決定攻魏還是伐蜀。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總之,哪個國家好下手,孫權就一定會去偷襲哪個國家。

當然,如果蜀漢按兵不動,不主動與魏國交戰,不給東吳任何可趁之機,孫權自不可能強行發兵來攻蜀漢。

但選擇這樣的戰略,蜀漢就錯失了唾手可得隴右的大好戰機。

思緒翻動間,諸葛亮想起了建興六年的第一次北伐。

當時蜀漢的機會也很不錯,趁魏吳兩國剛在石亭發生大戰的當口,以趙雲、鄧芝為羊攻部隊,在斜谷吸引住曹真軍團,而諸葛亮則親率主力從祁山一線向魏國軍事力量薄弱的隴西地帶展開突襲,以此達到聲東擊西、出其不意的效果,力求在魏國作出反應前佔領整個隴西地區。截斷魏國與涼州的聯絡,而後蠶而食之。

但天不遂人願。

那場戰爭包括後來的街亭之戰,雖然蜀漢都勝利了,但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現在,又一個天賜良機擺在面前。

相比上一次,這次的蜀漢的把握更大。

尤其在隴右地區,蜀漢不但在區域性對曹魏形成了三面合圍之勢,就連兵力也處於絕對優勢。

攻打隴右已成“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態勢。

可一旦打下隴右五郡,也就意味著東吳這個盟友很有可能變成敵人。

兩難。

沉吟半晌,忽見馬謖神態從容,似乎胸有成竹,諸葛亮心下一動,問道:“幼常似有良策?”

馬謖點點頭。

他的確有良策。

無論對付吳國還是魏國,他都有辦法讓對方焦頭爛額,自顧不暇。

但如果要同時對付兩個國家,那他還真沒什麼好辦法。

馬謖正色說道:“丞相,猶豫就會敗北,謖以為,隴右可攻。”

諸葛亮點點頭:“我若得隴右,三國鼎足之勢仍存,蜀吳聯盟將散啊。”

馬謖接過話頭:“丞相勿憂!我季漢位於江漢上游形勝之地,江東鼠輩縱是來攻,斷難奏效。且江東境內百越紛亂不休,此起彼伏。倘若在我攻下隴右之時,恰好有一支百越部眾於吳地異軍突起,連戰連克,東吳必將陷入內亂……”

諸葛亮聞言眼神一亮:“說下去!”

馬謖繼續說道:“我自幼熟讀兵書戰策,時常鑽研古今戰例,今偶得一‘游擊戰法’,頗覺精妙,今說與丞相,一評優劣。”

這邊馬謖剛一開口,那邊諸葛亮就大概知道了他想要說些什麼。

不過並沒有選擇打斷,而是肅容頜首,注目靜聽。

諸葛亮同樣自幼熟讀兵書,頗知戰策,對古往今來每一場戰爭都耳熟能詳,甚至包括游擊戰。

要說這游擊戰,也不是什麼新穎的戰法。

“遊擊”一詞最早見於漢初,漢高祖設定遊擊將軍,把遊擊部隊稱為“遊兵”“遊騎”“遊軍”。《史記?彭越列傳》記載:“漢王三年,彭越常往來為漢遊兵,擊楚,絕其後糧於梁地。”

《握奇經?八陣總述》中游軍一節記述:“遊軍之行,乍動乍靜,避實擊虛,視羸撓盛,結陣趨地,斷繞四徑。後賢審之,勢無常定。”

春秋末期(公元前512年),吳王闔閭準備攻打楚國,採納了伍子胥提出的先疲楚後決戰的建議,先派部分兵力到楚國許多地方以游擊戰襲擾楚軍六年之久,致使楚軍疲憊不堪,而後派主力入楚決戰,大敗楚軍。

這便是游擊戰法的最早桉例。

而楚國所在的地區,正是今日荊襄之地。

如果蜀漢想要伐吳,昔日吳王疲楚之計,今日依然可以借鑑。

這也是諸葛亮一直堅持先伐魏國的主要原因。

不單單是吳國不足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也是權衡再三後的結果。

這個年代,還是要講究一下師出有名的。

背盟這種事,也就孫權那廝經常幹。

諸葛亮是不屑於為之的。

馬謖組織了一下言語,鄭重其事將後世的進化版游擊戰給搬了出來:“丞相,我所思之游擊戰法,與前人略有不同。遊是走,擊是打,遊而不擊是逃跑主義,擊而不遊是拼命主義,兩者皆不可取。”

“游擊戰法的精髓是:‘選擇合理的戰機,選擇作戰地點、快速部署兵力、合理分配兵力、戰鬥結束迅速撤退’這五項要素做為基本原則的作戰方式,方為真正的游擊戰……”

“總結為十六個字就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嘶~……

馬謖的話還沒說完,諸葛亮就倒吸了一口涼氣,瞬間悟通了這種戰法的威力。

這不就是草原胡人擅長的“蒼蠅戰法”嘛。

他一邊喃喃自語,回味著其中精妙,一邊提筆記了下來。

這時,門忽然被推開,兩個身著長袖寬袍、頭戴綸巾的中年文士,一前一後走了進來。

是楊儀和蔣琬。

楊儀看了眼馬謖,又看了眼伏在桉臺上的諸葛亮,走到跟前拱手稟道:“丞相,糧草器械俱已齊備了。”

諸葛亮回過神來,擱下毛筆。

“威公,公琰,你們來了……”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楊儀看了眼錦絹上的字跡,饒有興趣念了一遍,恭維道:“丞相,好字!筆力愈發渾厚了……”

你個草包……馬謖差點笑出聲來,連忙扭過頭去。

諸葛亮平靜的看了楊儀一眼,轉向蔣琬:“公琰也評一評。”

“筆力渾厚,更勝以往。”蔣琬立在一旁,畢恭畢敬地回答。

“……”

看到兩個得力助手注意力都在字上,諸葛亮笑著搖了搖頭,似乎想到了什麼,對蔣琬說道:“公琰,此處有威公助我即可,你且將手頭事務交付於他,速回成都官暑,代我侍奉陛下。”

蔣琬很乾脆的應了一聲,拱手領命而去。

從始至終,沒有一句怨言。

而聞聽此言的楊儀,嘴角都快咧到耳根子上了。

馬謖看的暗暗想笑,卻又不能在諸葛亮面前表露出來,低頭聳肩,忍得好不辛苦。

好一會,才安靜下來。

諸葛亮轉頭開始吩咐楊儀,如何處置涼州事宜,該拉攏誰,該嚴打誰,該防範誰,一一囑咐。

整整交代了半個時辰。

諸多事項相加,少說也有一百多樁。涉及民生,戰備、後勤,物資徵調,州郡各項工作。

馬謖光是聽了下,就頭皮發麻。

這樣的活,他這輩子都不想接手。

楊儀卻絲毫不覺得諸葛亮給他分配的活太多了,不住地點著頭,神態還略微有些激動。

種種跡象表明,諸葛丞相在給他肩上加擔子,這是舉國相托的前兆。

所以,他樂意效勞。

“都記下了嗎?”

“丞相,儀都記下了。”

“嗯……”諸葛亮又像是想起來了什麼,瞥了馬謖一眼。

馬謖意會,連忙接過話頭:“威公,丞相最近身體有恙,你要勉力啊。”

楊儀驚訝的看了馬謖一眼,似乎難以接受一個一向與他不對付的人,居然會好言好態對他。

然後又將信將疑的看了諸葛亮一眼,發現丞相正笑吟吟看著他,滿目鼓勵。

“丞相,儀去了!”楊儀頓覺元力滿滿,鬥志昂揚,拱手作了個揖,擼起袖子衝了出去。

諸葛亮目送楊儀離開,笑著對馬謖說:“幼常可有妙計攻取隴右?”

理順了東吳這個後顧之憂後,事情又回到原點。

如何攻取隴右五郡?

蜀漢目前在武威駐紮了六萬兵馬,其中有五萬騎兵,在西縣城駐紮了十萬人馬,而魏國在這一地區聚集了超過十五萬人馬,其中約有二三萬騎兵。

蜀漢擁有眾多攻城利器只能保證攻破城池,戰爭最終的勝負,還是要靠士兵們戰場決勝。

十六萬對十五萬。

可以預見,如果沒有妙計輔助的話,這將會是一場慘烈的、兩敗俱傷的、絞肉機式的戰爭。

馬謖想了想說:“丞相,謖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丞相從武威揮師東進,我自西縣統五萬兵馬出子午谷道徑取長安,到那時,司馬懿若不退兵自救,則無家可歸矣;若退兵,丞相可不費吹灰之力取下隴右。”

“中策,丞相從武威揮師東進,我自西縣出陳倉道,截斷七百裡隴山道,將司馬懿堵在隴西,成甕中捉鱉之勢,此計一出,司馬懿縱然不死,十五萬魏軍亦將灰飛煙滅。”

“下策,丞相從武威揮師東進,我自西縣發兵北上,合攻隴右五郡。此計若成,只能將司馬懿趕出隴右。”

聞言,諸葛亮沉吟不下。

上策輕便,優點是省時省力,缺點是會把魏國主力部隊放走。

因為是攻敵之必救,所以只要馬謖的兵馬出現在長安周邊地區,駐守在隴右的司馬懿必然會退兵回救。

如果交給別的將領去防守馬謖,一旦擋不住,那後果就不止是丟失關中這麼簡單了。

司馬懿一旦退兵,那麼諸葛亮在隴右地區就擁有了騎兵優勢和地理優勢。

因為隴涼地勢是西高東低,北高南低。從西縣往天水去是由南往北仰攻,而從武威往天水從西往東俯攻。

前次北伐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諸葛亮統率著十萬步兵仰攻祁山,急切難克,最終功敗垂成。

中策穩準狠,優點是可以將魏軍(司馬懿)圍起來打,缺點是費時費力,且一旦將司馬懿堵在隴右地區,雙方必然面臨一場“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級別的慘烈戰。

下策穩妥,優點是徐徐推進,蠶而食之,缺點是耗時過長,雙方容易陷入僵持戰和拉鋸戰。

這無疑是雙方都不願意看到的局面。

戰事一旦僵持下來,那就是在給孫權遞刀子,他可以任選一個宰之。

考慮到前面五次北伐因為各種原因而失敗,直到第六次北伐時,馬謖從羌地出其不意才攻下涼州,這一次諸葛亮盤衡良久,最終選了上策。

其實這三個計策並不是什麼驚天妙計,但這三個計策只有馬謖才能施展。

別的將領如魏延、姜維等,在現在這個階段(魏國已經把守住漢中通往關中所有出口),是很難把兵馬運送出去的。

但是馬謖可以。

馬謖可以用他在戰場上闖下的赫赫威名,讓士兵們跟著他翻山越嶺走小路偷渡。

因為他是常勝將軍,不論下怎樣的命令,士兵們都會生出“聽將軍話,我們就能贏”的信念。

當士兵對主將抱走充足信任的時候,這支軍隊就有了魂。

其實諸葛亮也可以這麼做,但諸葛亮不喜弄險。

確定了策略後,馬謖和諸葛亮拜別,推門離開,自去點將趕赴西縣。

送走馬謖之後,諸葛亮坐回到木桉前,撫平錦絹,輕握毛筆,繼續寫道:“選擇合理的戰機,選擇作戰地點、快速部署兵力、合理分配兵力、戰鬥結束迅速撤退……”

寫到此處,忽然心有所感,諸葛亮停住手,整個人陷入了一種空明的狀態。

一幅幅戰場廝殺的畫面在他眼前推演開來。

魏,太和六年,七月,清晨。

此時雖然還是夏天,但初秋的涼風早早地就在中原之地吹拂了起來,位於黃河南岸的洛陽城,籠罩在一片清爽的水霧靄汽之中。

洛陽北宮,曹叡手執錦絹,正在桉前來回踱步。

他身旁的桉臺上,堆滿了各地呈上來政務奏摺,文書典籍,這些東西堆起高高一摞,因為擺的不整齊而看上去搖搖欲墜。

但曹叡根本沒時間理會這個。

邊境急報:蜀漢丞相諸葛亮忽然對隴右地區發動了攻擊,與此同時,蜀漢徵西將軍馬謖將統兵五萬出子午谷,直奔長安。

蜀軍此次出兵規模之大,堪稱歷次北伐之最。

足足有五萬騎兵和十萬步兵。

蜀、魏雍涼地區攻防戰,在消停了三個多月後,再次拉開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