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三國模擬器:這個馬謖太穩健了最新章節列表 > 215 四位巨頭的打算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215 四位巨頭的打算

事實上,對於蜀漢的這幾年密集的北伐攻勢,曹叡只在最初(第一次北伐時)有過震驚,之後便習以為常,派遣大將軍司馬懿前往隴右坐鎮,總領步騎十五萬兵馬,以抵禦來勢洶洶的諸葛亮。

與此同時,曹叡頒發聖命:再次移駕長安,為司馬懿督運糧草,搖旗吶喊。

一想到隴右地區面臨的危急態勢,曹叡就頭皮發麻。

按理說,即使丟掉了涼州,魏國對蜀國仍處於絕對優勢一方。

但實際上恰恰相反。

單就兵力而言,擁有五六萬精銳騎兵的蜀國,此刻毫無疑問處於優勢一方。

事態到底如何發展到今天這一步的?

自認為是個明君的曹叡想不通。

明明在九年前,也就是劉備夷陵之敗後,蜀國就陷入了絕對低谷,無法再對魏國產生威脅。

怎麼短短九年過去,蜀漢就以更為強大的姿態崛起了?

曹叡無法理解。

………

在曹叡移駕長安的時候,諸葛亮正在武威厲兵秣馬,馬謖正趕赴西縣,準備配合諸葛亮作戰。

而遠在數千裡之外的建業,孫權也在思索著,以當前的局勢,他應該扮演一個什麼角色?

旁觀者?挺盟者?背盟者?

似乎都不太妥當。

當然,覺得不妥並不是因為名聲,而是無處下手。

孫權知道自己的名聲在蜀、魏兩國早就爛透了,他也不在乎名聲有多壞。

在他眼裡,從來都只有利益。

只要有利可圖,親兒子他也照殺不誤!雖然他現在還沒有殺自己的兒子,但他心裡已經有了這個狠勁。

名聲?

能當飯吃嗎?能攻城掠地嗎?

所以要那玩意幹嘛?

在這個人人都把儒家思想當治世經典,以信義行著於四海的時代,反覆無常和見縫插針才是混世寶典。

每每夜深人靜時,孫權甚至忍不住會感慨:“最初,民風淳樸,不厚不黑。你不能制我,我亦不能制你,後來,孤橫空出世,又厚又黑,耍完曹操耍劉備,懟完關羽懟曹丕、無人是孤一合之敵,哇哈哈哈……”

在孫權看來,自己對於蜀漢的兩次攻擊,充滿了正義性和合法性。

關於荊州的歸屬,他是這樣認為的。

第一階段:荊州大亂。

這個階段,南陽郡和南陽郡靠北的兩個郡,被曹操從張繡和劉琮手中奪走;江夏歸了劉琦;其他四郡零陵、桂陽、武陵、長沙自立。

第二階段:赤壁戰後。

這個階段,曹操在荊州北方的勢力收縮,在孫權的允許下,劉備以劉琦的名義乘機收了零陵、桂陽、武陵、長沙四郡,加上劉琦原本佔有的半個江夏郡,地盤來到四個半郡。

同時,孫權派周瑜擊退曹仁並且佔領了南郡(由於南郡大部分地區被東吳佔領,襄陽無所隸屬,曹操只得將周圍幾縣拿出來,與襄陽縣一起成立了襄陽郡)。

第二階段的最後結果是,劉備成了最大贏家,拿走荊州4/8地盤,孫權1/8,曹操3/8。

第三階段:魯肅促成兩家建立更牢固的聯盟,不但將大半個南郡讓給了劉備,以便讓劉備徹底站穩腳跟,孫權還把自己的妹妹也送了過去。

可說是下了血本。

至於回報,雖然沒有白紙黑字標明,但也是達成了共識的――即劉備奪取西川後,要把整個荊州都歸還東吳。

因為赤壁之戰是東吳打贏的,確切來說是周瑜打贏的,劉備在這個過程中看了一場好戲。

沒道理一個在戰場上毫無作為,自始至終都在看戲的人,最終卻摘走了赤壁之戰的最大利益果實吧?

劉備不會天真的以為,先下手拿到荊南四郡,這幾個地方就姓劉了吧?

不會吧?!

第四階段:劉備在荊州站穩腳跟後佔領益州。

此時雙方因為荊州問題談不攏,關係破裂,孫權的妹妹東歸東吳,孫權要求收回妹妹的嫁妝南郡,以及聯盟之初約定的荊州全境。

劉備不肯,別說荊州全境,甚至連南郡也不想還了。

至此,雙方即將因荊州開戰。

第五階段:孫權怒而出手,奪回荊南三郡,兵臨城下,準備攻打整個荊州。

此時,劉備正在和曹操爭奪漢中,根本不可能兩線作戰。

孫權覺得自己吃定了劉備。

果不其然,孫劉雙方很快開始談判,結果是長沙、江夏、桂陽屬孫權,南郡、零陵、武陵屬劉備。

談判結束後,孫權還用憐憫的口吻對劉備說:荊西三郡自赤壁之戰以來,都是我東吳不可分割的戰利品,念在你正與曹操開戰,暫借你居住一段時間,等你拿下整個益州,趕緊麻熘的還回來。

第六階段:劉備全據益州,魯肅亡故。

魯肅死後,孫劉關係急轉直下,加上劉備已經奪取了整個益州,還有上庸三郡,與此同時,關羽北上圍攻襄陽、樊城。

孫權在劉備剛拿下漢中的時候,就派出使者索要荊州,然而劉備避而不見,見了也是東拉西扯,不談正事。

孫劉聯盟至此破裂。

第七階段:武力奪回荊州(偷襲關羽)。

雖然在蜀、魏控制區,都說是孫權偷襲關羽,但在孫權看來,這就是武力奪取。

該階段最終結果是,孫權佔領了荊州大部分領土(不包括南陽、襄陽,和江夏郡北部,這些地區一直在曹魏手中)。

第八階段:夷陵之戰和戰後。

因為劉備夷陵大傷,他再也沒有收復荊州的可能,而且還羞憤而死,再加上曹丕三路伐吳,孫權不想兩頭作戰,就派人與諸葛亮復盟,三國鼎足之勢形成。

所以,荊州地區的歸屬在孫權看來,從來都是清清楚楚,沒有任何湖塗賬。

他孫權只不過是拿回自己應得的,借出去的東西。

雖然劉備借荊州只借了南郡,不是荊州全部地區,零陵、桂陽、武陵、長沙是劉備自己打下來的。但這是在孫權默許下的舉動。嚴格來說,這些地方都是東吳的戰利品,只不過暫時借給無家可歸的劉備容身而已。

而且,南郡的出讓也令東吳失去了西進奪取益州的機會(南郡可通往益州),這些損失都是需要補償的!

在孫權看來,從建安十四年攻克南郡,到建安二十四年呂蒙白衣渡江,本來已經到手的荊州,卻讓一個一無所有的人(劉備)白白使用了十年,才兜這麼個大圈重新奪過來,是血虧無比的。

更別提還搭上了個妹妹。

每每想到這,孫權都氣得牙疼,借荊州本來就是同情弱小友方的善舉,最後卻成了非常嚴重的戰略失誤,所謂的“多操之敵”結果變成了“多己之敵”,不但白白浪費了赤壁之戰後十年的大好發展機會,還落下了個“小人”的罵名。

所以,從徹底奪回荊州那一刻起,孫權就帶上了無情面具。

只要有利益,他什麼都敢幹!

至於會不會成功,那是另外一個問題,也是目前正困擾他的問題。

蜀國和魏國在隴右開戰了,但孫權卻忽然發現,自己似乎無處下手。

助蜀攻魏?似乎有點傻。

由於吳國優勢在水軍而不在陸軍,所以最好的攻擊物件其實是蜀國,然後全據長江天塹,與魏國劃江而治,共分天下。

但蜀國籬笆扎得很緊。

急切間,東吳竟然無處下嘴。

孫權緊鎖眉頭,在皇宮裡踱來踱去。

………

與此同時,武都郡,西縣。

馬謖一邊整頓兵馬籌備出征事宜,一邊思考隴右戰局。

隴右這塊地方,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自春秋以來,就有“得隴右者得天下”的美譽。

狹義上的“隴右”,指的是隴山以西(右)的南安、天水、隴西、安定、廣魏五郡,這片區域位於黃河東岸和其最大支流渭水的上游,西邊是黃河,東邊是渭水,南邊是西漢水,東倚秦嶺,西連關中平原,丘壑縱橫,水道密佈,沃土千里。

廣義上的“隴右”,還包括了涼州乃至西羌人居住的青海高原等河西地區。這片區域不但水草豐盛,盛產駿馬,更是民風彪悍,男子個個英勇善戰。

“烈士武臣,多出隴涼”便是東漢末年到三國時代的真實寫照。

先秦是最早將隴西郡納入有效統治的朝代,秦獻公西征狄戎後,將這一地區置於秦國統屬。到了戰國末年,秦昭襄王在隴右始置隴西郡,郡治狄道。從此隴西郡的邊界得以明確。

後來,西漢陸續在西北地區開疆擴土,整個隴右地區也逐漸被西漢納入掌控,隨著州郡二級行政制服的確立,隴右地區便劃歸了雍涼二州。

後來因涼州多生叛亂,曹丕只得把涼州單獨設州以便實行有效統治。而在民族構成上隴右地區則以漢、羌、戎部落“混居”為主。所以這樣的半農半牧地區可以為軍隊提供大量的糧草與戰馬。

魏國第一任雍州刺史是張既,張既早年曾經跟隨曹操擊破過馬超,在任上政績斐然。

曹丕繼位後,涼州的武威、酒泉、西平等郡發生了叛亂,曹丕便將張既改封為涼州刺史,命後者前去平叛。原雍州刺史一職改由郭淮接替。張既到任涼州後,迅速平定了叛亂。隨後整頓當地內政,教化羌氐,改善羌人和漢人的關係,並設立了烽火臺、城塞等軍事設施。至此,魏國才算是在涼州實行了有效統治。

由於雍涼二州羌胡多而漢人少,因此魏國駐紮在此的軍隊也很少,兵力主要集中了鄴城、洛陽、合肥等地。所以到了蜀漢第一次北伐前夕,諸葛亮對於奪得隴右地區有著很大的自信。

那一次北伐,可以說天時地利人和都站在蜀漢這邊,最終還是失敗了。

這讓馬謖不得不對此次北伐顧慮重重。

三國時代,從來都不是“兵多者勝”,而是多算者勝,天助者勝。

縱觀“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漢中之戰”、“夷陵之戰”、這些決定性戰役,都是兵力更少的一方獲勝了。

要說第一次北伐,蜀漢優勢相當之大,除兵力優勢外(當時隴右地區只有數千人馬),魏國在任命雍涼最高統帥的人選上,也犯了巨大的錯誤。本來曹丕在黃初二年(221年)讓宗室大將曹真領雍涼都督,鎮守關隴。但在黃初三年(222年)時,曹真被調去伐吳,魏國新設的雍涼都督成了庸才夏侯楙。

而造成這種錯誤的根本原因其實就是誤判了蜀漢北伐決心和方向。

因為此階段的蜀漢剛經歷了夷陵慘敗,所以曹丕把國內大部分兵力都用在孫權身上。

曹丕在位期間,總共有過三次用兵,分別是伐吳、伐吳、還是伐吳。

甚至到了227年(魏太和元年,蜀漢建興五年),諸葛亮親至漢中後,魏國朝堂上下都認為就算諸葛亮出兵,其主攻方向也應該是關中,而非隴右。

而面對滿朝文武對於蜀漢的輕視,只有雍州刺史郭淮則展現了清醒的一面。在諸葛亮北伐前夕,為防備蜀軍,郭淮親自前往廣魏郡、天水郡、南安郡等地巡視防務,對此三郡加強了佈防,這也導致了在後來的北伐中,諸葛亮統領的大軍未能及時攻克天水郡,拖住了相當多的蜀軍,為魏國從關中調兵支援爭取了便利條件和時機。

假設當時隴右地區被蜀軍一鼓而下,那麼被派去狙援張郃的,必然會是兩萬五千名可以以一當十的無當飛軍和更多精銳,絕不止兩萬五千新兵蛋子。

雖然可以肯定是楊儀在調兵上動了手腳,但從事後楊儀沒被治罪的結果來看,這個舉動很有可能也是無奈之舉。

當時蜀漢精銳士兵的確不多,滿打滿算也就三千騎兵和兩萬五千無當飛軍可以與魏國精銳騎兵正面相抗。

在這種背景下,馬謖當時作為初上戰場的將軍,是很難帶走全部精銳兵馬的。

時至今日,馬謖對此事(楊儀暗算)已經釋懷了。

但今日伐魏之事能不能成,心裡還是沒底。

隆中對的基礎就是必須同時擁有益州和荊州,但是荊州現在在哪裡?

在曹操和孫權手裡。

考慮到孫權是個不可靠的盟友,隆中對是實際上已經夭折了一半,只剩下“出兵秦川”這一條路了。

其實隆中對的戰略,諸葛亮也是最近才放棄的。

建興四年(227年),諸葛亮上了《出師表》後就去了漢中。但是在一年之後才開啟了北伐。

在漢中停留一年不單單是籌備戰事,很大程度上還因為一個人:孟達。

因為孟達佔據了一個比較核心的地方:上庸三郡。

上庸地區地處漢水、長江之間的武當山脈以西地區,西南連漢中,東南接荊北襄陽,南通夷陵,正北面則是雍州的京兆郡,也就是長安的所在郡。所以在“天下之爭在荊州”的漢末三國時代,上庸的軍事地理價值不言而喻。而最早為劉備攻取此處的就是孟達。

但是關羽被殺之後,孟達因“坐視不救”而降魏,曹丕便任命他為新城郡太守,轄房陵、上庸、西城(後改名魏興郡)。

諸葛亮平定孟獲,移駕漢中之後,便開始想要策反孟達。對於諸葛亮來說,上庸無疑就是自己的“後花園”,所以得到上庸無疑就是找到了一條最近的北伐路線。

因為如果諸葛亮拿下了上庸,那麼從漢中至荊州北部的水道就將被蜀漢掌握,這將極大增強運糧的便利性,和蜀漢進攻方向的多樣性,也為拿下荊北襄陽的增加了可能性。

一旦襄陽被蜀漢拿下,不但可以直面宛洛,關羽丟失的荊州很有可能會重新被蜀軍拿回來。

如此一來,諸葛亮的“隆中對”中南北夾擊曹魏的戰略就得以展開。因此上庸的得失,也關乎到了當時蜀漢北伐的全域性。

但是當得知孟達反覆無常,待價而沽,與蜀漢眉來眼去的同時,還與孫權暗通款曲,諸葛亮憤怒之餘,也只能獨自率軍北伐。

之後,在一個合適的時機,在馬謖的建議下,孟達“造反”的訊息傳到了司馬懿耳中。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從此以後,諸葛亮對於重新控制上庸以取得荊州這條路線的設想就不再報有任何期望。因此當“隆中對”中“跨有荊、益”的路線中,荊州這條路徹底走不通以後,就只能走益州的路線了。

事實上,諸葛亮自己也知道憑益州一隅之地,想要一口氣完成北伐,根本不現實,所以只採取了“隆中對”中“西和羌戎”的路線,放棄了“從荊州向宛洛”的構思,把首次北伐的攻擊目標定在了隴右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