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三國模擬器:這個馬謖太穩健了最新章節列表 > 314 諸葛亮:一曲破陣三錦囊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314 諸葛亮:一曲破陣三錦囊

正聽得入神,院內琴聲忽然一變,從感慨萬千的俠骨柔腸,變成了錚錚殺伐之音。

馬謖一怔,並未打擾諸葛亮彈琴,只是默默立在竹林外,於琴聲中思索起天下局勢。

時至今日,三國戰亂紛爭、烽火硝煙近三十年,世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魏蜀吳這三個國家,而忽略了周邊的嚴峻局勢。

其一,三國並非只有三國,實際上,在遼東還有一個公孫淵的燕國。燕國從190年初成規模,到現在已經立國45年,立國比三國任何一個國家都早,而且至今仍然存活。

其二,外族入侵。雖然三國亂成一鍋粥,也鮮少聽到外族入侵,但周邊外族一樣不少。在幽州東北部有高句麗、沃沮、夫餘及三韓、百濟,還有三部烏桓、兩部鮮卑;

在北面,有匈奴、鮮卑、東羌胡;

在西北,有河西百羌和武都羌、陰平羌;

在西南,有南蠻;在東南,有散居各地的百越和山夷。

細數之下,周邊外族足足有三四百個之多,其中勢力最大的是西羌百族,其次是三部鮮卑、南匈奴和三部烏桓。如果再加上割據遼東四十多年的燕國,天下形勢仍不容樂觀。

所以,蜀漢雖一統天下,卻還遠遠未到馬放南山,刀槍入庫的時候。

之前,對於這些外族,魏蜀吳三國都採取了積極的措施。

首先是曹魏。

官渡之戰後,曹操平定北方,收撫南匈奴,攻滅烏桓,統一北方。

但這種治標不治本的統一,也為之後中原陸沉埋下了隱患,而一統天下的蜀漢同樣繼承了這些隱患。

其次是蜀漢。

蜀漢初期,外族主要集中在南部,即所謂的“南中”。在行政區劃上就是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四郡發生叛亂,諸葛亮南征,建立對這一帶的統治,並且拆分成七個郡,實現了對南中的有效統治。

蜀漢中期,隨著地盤擴大,與武都陰平羌,河西百羌逐漸接壤,馬謖隨之率軍前往征討,花費一年多將百羌東部的五個羌人部落給平定,歸入蜀漢版圖。但實際上,河西一帶仍有近百支羌人部落,時不時騷擾邊境,為禍隴涼。

最後是吳國。

吳國形勢相對好一些,只有百部山越、武陵蠻、南越等。這幾個部落山一貫作風就是進行小規模的戰爭和人口掠奪。對於吳國來說,這幾個部落都是散兵遊勇,不值一提。所以,東吳在統治江荊交地區後,隨之對他們展開了征討,取其精壯從軍,加速漢化。

總體來看,三國時期的外族侵擾有增無減。但他們力量太過分散,或處於邊緣位置,很難真正對三個天天打架的大國構成大的威脅。

但是現在不同了。

隨著蜀漢一統,朝堂上休養生息,刀槍入庫的呼聲甚囂塵上,享樂主義抬頭,麻痺思想蔓延。

這種情況非常危險。

西晉便是因此而亡的。

馬謖真正擔心的,根本不是司馬懿,而是周邊各族對中原的滲透。他們表面恭順季漢,派遣使者來長安表態願意成為大漢的番邦,永不侵犯。但在學習漢人先進技術的同時,他們仍會時不時侵襲北境周邊地區。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對於周邊胡人來說,搶劫大漢是很平常的事,就像吃飯喝水一樣簡單。

只要他們沒有吃的穿的用的的時候,就會毫不猶豫對勤勞的大漢百姓下手,掠奪大漢百姓的糧食,人口,充實自己的部落。

在他們的理解裡,搶劫大漢是天經地義的行為。你大漢那麼多人口,那麼多糧食,我打劫一點用用怎麼了?

正是基於這種思維,自古以來,並幽二州的漢人飽受外族劫掠之苦。

馬謖雖不把這些外族當外人,但也不慣他們的毛病。所以,在伐吳結束的第一時間,就把四大部將和姜維,以及二十萬兵馬的大部分都派到了幷州與幽州,並囑咐他們,以高壓態勢,嚴密境內各部落,一有風吹草動,就立即出兵以雷霆手段鎮之,不必上報朝廷。

如果不出大意外的話……現在北境各胡的狀況,一定很慘烈。

先以武力讓這些外族守規矩,再以文德同化之,最後把他們之中教化良好的人吸收進季漢的大家庭來,至於頑固守舊分子......那必須要他們安詳。

馬謖已經打算好了,這個計劃將會以年為單位,並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不過,在這之前,還是要先把燕國滅掉。三國都統一了,還有一個燕國支稜在東北地區,實在是太礙眼了。

要知道,季漢剛剛一統天下,根基還不穩,此時正是以雷霆手段掃平周邊,揚我國威的最佳時機。

等到周圍都平定了,再向東擊三韓,過海戰東瀛;向西打貴霜、安息、羅馬,提前一千年讓西邊的人嚐嚐上帝之鞭的厲害。

想通了此節,馬謖不由得心神激盪,鬥志昂揚。

恰在這時,茅廬中高昂琴聲忽斷,諸葛亮的聲音從院內傳出,“琴聲忽亢,必是貴客來訪,何人在外竊聽我琴聲?”

馬謖也不與諸葛亮打照面,騎上馬,一熘小跑,走了。

趙雲推門而出,只看到一個遠遠的背影,便回稟道:“丞相,似是幼常,現已去遠了。”

諸葛亮微微露出笑意:“想來,幼常已於琴聲中聽出了什麼,迫不及待要去做了吧。”

趙雲看了諸葛亮一眼,心知丞相早已料到了院外竊聽之人是誰。即使已經垂垂老矣,丞相的感知依舊敏銳。

還別說,剛才丞相那段激昂的琴聲,讓他這個年近七十的小將,也聽得有點熱血沸騰,眼前不由得浮現出“金戈架鐵馬,沙場秋點兵”一幕。

想來,應該是丞相有意為之。

於是便問道:“丞相,我們還回長安嗎?”

趙雲實際上想問的是,諸葛亮還管不管朝堂上的爾虞我詐了。

很顯然,季漢朝堂百官目前分為三派的政治生態是非常危險的,稍有不慎就會爆發一場腥風血雨。馬謖千里跟來隆中,很有可能就是為此事而來的。

不過,在聽完一曲後,馬謖似乎有了答桉。

諸葛亮略作思忖,從懷裡摸出三個錦囊,說道:“等一等吧,陛下應該會派人來,到時候你把這個轉交給來者。”

說到這裡的時候,諸葛亮臉色罕有地閃過一絲無奈,稍現即逝。

他並非不知道司馬懿、陸遜、甚至各個世家子弟堆砌朝堂的嚴重後果,但殺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殺人總得需要一個理由吧?

總不能看誰不順眼,沒有證據就把人殺了吧。

官場有官場的規則,任何想要凌駕於這個規則之上的人,結局都會很慘。

譬如董卓,漢家天下還未亂的時候,他帶兵進京,直接凌駕於規則之上,想當什麼官就當什麼官,想殺誰就殺誰,最後落了個點天燈的下場和千古罵名。

當然,諸葛亮這個年紀是不怕死的,但毀名聲的事情他是不會幹的。

嚴格來說,他的本家諸葛家,趙雲的趙家,張飛的張家,現在也都是世家啊。

所以,世家怎麼可能殺得絕呢?

這種棘手的事情,也只有交給天不怕地不怕的幼常來處理了。

“丞相為何不在離開長安時交給陛下呢?”趙雲接過錦囊,一頭霧水。

“如果陛下不派人來,這錦囊也就沒必要讓陛下看到。”

“其實,做一個無憂無慮的皇帝也是一種幸事,考慮得太多,未見得會快活。”

諸葛亮說完,揮了揮袖子,邁步進了茅廬,“麻煩趙老將軍了。”

“不麻煩,我願意為丞相做任何事。”趙雲在心裡說道,目光望向院外。

一輛馬車停在了門口,小太監黃皓從馬車上下來,探頭探腦朝院子裡瞅了一眼,不敢進來。

趙雲寒著臉走出來,還沒走到黃皓跟前,小太監就當場跪了,正待磕頭求饒,見趙雲單臂遞過來三個錦囊。

“老將軍,這是......?”

趙雲虎著臉道:“丞相留給陛下的的東西,遇到危機,拆開第一個;再遇危機,拆開第二個;還有危機,就拆開第三個。”

“啊?”黃皓接過錦囊,有心想說以陛下的秉性,三個錦囊哪夠啊,怎麼也得三十個錦囊。

可看到趙雲一副不好相與的樣子,當下不敢再多說,起身上了馬車,咯吱咯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