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開國領袖毛澤東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十八章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十八章

一九五○年九月三十日,政協全國委員會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國慶節慶祝大會,由政務院總理周恩來向中外友人以及各國駐華使節發表講演,闡明中國內政外交方略。

毛澤東作為政治戰略家,深得“審時度勢”這四個字的感悟,他不僅能巧妙地捕捉政治、軍事諸方面的機緣,而且還能不失時機地作出謀斷。第一個國慶節到了,在慶祝大會上講些什麼,不講些什麼,都是有著極其明確的政治目的的。毛澤東面對美國咄咄逼人的進攻態勢,以及我國政府對此可能採取的必要的自衛措施,經由中央、毛澤東親自審定,周恩來在會上發表了題為《為鞏固和發展人民的勝利而奮鬥》的講話。

這篇講話的核心之一是:人民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在這段講話中,他向中外鄭重聲明:在四年解放戰爭的作戰中,我中國人民解放軍殲滅了由美帝國主義武裝起來的八百零七萬國民黨軍隊。因此,“中國人民不但對國內敵人取得了勝利,同時也對國外敵人即美國帝國主義幹涉者取得了勝利。”上述這番話的潛臺詞,一是告訴美國人:在中國打敗美國帝國主義幹涉者並取得勝利的中國人民屹立在東方;再是暗示美國帝國主義在南朝鮮武裝李承晚集團的下場,也一定是以失敗而告終。最後,由周恩來總理兼外交部長向全世界鄭重聲明:“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但是為了保衛和平,從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戰爭。中國人民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上述這段話等於告訴美國侵略者:不要無限制地擴大朝鮮戰爭,絕不允許把侵略的戰火燒到中國的大地上來。

世界各國的新聞媒體包括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政治家,都從周恩來這篇講話中抓住了重點,那就是“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因此,“置之不理”這四個字一時成為世界各國談論的中心。遺憾的是,自以為是的美國人不屑一顧,認為周恩來這篇義正辭嚴的宣告是“虛聲恫嚇”,不僅導致了這場朝鮮戰爭曠日持久,而且還在美軍戰史上添寫了很不光彩的一頁。

一九五○年十月一日上午十時,毛澤東以及他的戰友們和政府要員準時登上天安門城樓,檢閱首都四十萬軍民為慶祝第一個國慶節而舉行的遊行。也是在同一天,侵朝軍司令麥克阿瑟根據總統杜魯門關於在三八線以北進行軍事行動的指令,命令李承晚所部首先越過三八線,向北進軍。也就是站在天安門城樓上的毛澤東向著遊行大軍高呼“人民萬歲”的時候,周恩來悄然走到他的身旁,轉交了朝鮮人民的領袖金日成首相發來的急電:請求我國政府出兵援助朝鮮。毛澤東看罷只是微微地點了點頭,又若無其事地轉過身去,繼續向著長安街上的遊行大軍頻頻揮手,不時地高呼“人民萬歲!”

毛澤東從天安門城樓剛剛回到菊香書屋,周恩來就焦慮不安地跟了進來。毛澤東笑著說:“看你的表情就知道,一定是為出兵援朝的事而來。”

“是啊!主席,你看怎麼辦呢?”

毛澤東信手點燃一支香菸,深深地吸了一口,不慌不忙地吐向空中,沉穩地說道:“像出不出兵這樣的大事,也不是你我說了算的啊!”

“可朝鮮戰局的發展,已經容不得再拖下去了。”

“這我也清楚。再急,也得等我們過了第一個國慶之夜。”毛澤東說罷走到牆下,一邊看著朝鮮軍事地圖,一邊說,“這也是大局啊!”

周恩來當然明白毛澤東如此而為的用意,那就是毛澤東在利用從容慶祝國慶節與民同樂的機會,告訴美國人:中國人民的心裡是有數的,決不會被美國在仁川登陸以後的戰局逆轉嚇倒。但是,當周恩來再一看毛澤東駐步地圖前的神態,又清楚地知道他也在為朝鮮戰局的發展傷腦筋啊!這時,毛澤東突然轉過身來,嚴肅地說道:“目前,我認為最重要的還不是我們出不出兵的問題,而是朝鮮人民軍能不能或者說至多能有多少部隊還能撤回北朝鮮。因此,我認為你應當以我國政府的名義電告金日成同志:要盡最大的努力,把多一些的人民軍從南朝鮮撤回來!”

周恩來聽後明白了毛澤東的意見:人民軍在南朝鮮的敗局,已經無可挽回了!與其在南朝鮮作無謂的犧牲,倒不如把更多一些的人民軍撤回北朝鮮,留作革命的火種。為此,他說道:“今晚,我就根據主席的意見起草致金日成的電文。”

“先不急,”毛澤東笑了,“還是那句老話: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參加完了國慶晚會,我們就召開緊急的中央會議,作出統一的部署。”

據史記載:十月一日夜,毛澤東登上天安門看焰火,與北京人民一道歡度國慶之夜。但是,也有人說,毛澤東陪著柳亞子等觀看文藝晚會。因為柳亞子先生在國慶觀看文藝演出過程中,曾賦如下這首《浣溪沙》贈毛澤東:

火樹銀花不夜天,

弟兄姊妹舞翩躚,

歌聲唱徹月兒圓。

不是一人能領導,

哪容百族共駢闐?

良宵盛會喜空前。

與此同時,毛澤東在奉和柳亞子先生《浣溪沙》一詞的時候,曾寫了如下這段自注:“一九五○年國慶觀劇,柳亞子先生即席賦浣溪沙,因步其韻奉和。”請看毛澤東這首步柳詞原韻奉和柳亞子的《浣溪沙》:

長夜難明赤縣天,

百年魔怪舞翩躚,

人民五億不團圓。

一唱雄雞天下白,

萬方樂奏有於闐,

詩人興會更無前。

毛澤東與柳亞子唱和《浣溪沙》趣事是發生在國慶之夜,還是在十月二日或三日?這是考據學家的事。筆者只想說明,在決定入朝參戰的前夜,毛澤東不僅還能做到若無其事的樣子,陪著詩友柳亞子等人觀看演出,而且還能與詩人唱和,寫出一代名詞《浣溪沙》。如無博大的胸襟,是難有其為的。

十月一日深夜,毛澤東主持召開了中央書記處會議,討論了有關入朝參戰的問題。由於周恩來是主持軍委日常工作的副主席,他首先介紹了有關情況,接著又說道:“今天,朝鮮同志發來請求我們出兵援朝的電報,我個人的意見,是贊成派一部分軍隊援助朝鮮的。其理由嘛,如果美國佔領了朝鮮,則美國侵略者將更為猖獗,對整個東亞尤其是我們中國都是很不利的。”

朱德是總司令,因此,他贊成出兵朝鮮與否,是從軍事實際著眼的。他就出兵援朝問題發表了意見:“我們既然決定出兵援助朝鮮,那就必須在朝鮮解決問題。結果,就等於我們公開宣佈與美國進入戰爭狀態。因此,我們必須準備預防美國空軍轟炸我們的大中城市,美國海軍攻擊我們的沿海地帶。”

朱德的發言是十分實際的。與會者誰都清楚:一旦與美國交戰,從軍事、經濟等方面對我進行封鎖的就不單單是退守臺灣的蔣介石的殘部了,而是以美國為首的所有在朝鮮參戰的國家。這樣一來,我們不僅要在朝鮮戰場上作出必要的犧牲,而且還要在我們的國土上燃起戰火的同時,使得國民經濟的恢復也必然要遭受巨大的損失。但是,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既是堅定的愛國主義者,又是真正的國際主義者,他們經過短暫的討論,很快就統一了意見:出兵援助朝鮮。

當與會者再議到一些具體問題的時候,劉少奇說道:“主席可否給斯大林同志發一封緊急電報:講明我們如果出兵朝鮮,蘇聯可否出動空軍、海軍幫助呢?”

毛澤東聽後微微地搖了搖頭,旋即又頗感沉重地說道:“我已經和恩來商量過,斯大林如果能出動空軍、海軍幫助我們,朝鮮同志就不會請求我們出兵了。”

“但是,從軍事角度看,我們如果沒有制空權,援助朝鮮的部隊是一定會吃大虧的。”朱德再次重申自己的意見。

對此,與會的同志誰也拿不出一個解決的辦法來。經過一段時間的沉默,毛澤東說:“我們可否先作這樣一個結論:一、同意派一部分軍隊去朝鮮,但要徵詢斯大林同志的意見;二、通知有關同志,立即趕到北京,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作出決定。”

與會者一致同意毛澤東的意見。同時決定:由主持軍委日常工作的周恩來覆電金日成,說明中國政府的立場;由毛澤東主席親自下令調動入朝部隊,以及給斯大林通報有關情況。由於這三封電文非常重要且能推倒某些回憶文章中的不實之詞,容筆者恭錄如下,以正視聽:

首先,周恩來回到西花廳起草了一封給倪志亮即轉金日成的電報,全文如下:

九月三十日經志亮同志電告情況已悉。一方面軍(即朝鮮人民軍第一軍團)八個師既被敵隔斷,請考慮有無可能將該八個師分為兩部分,以四個師將笨重武器破壞,分許多小的支隊從敵人間隙中分路撤至三八線以北,而以四個師在南朝鮮分散為許多小支隊,依靠人民堅持敵後遊擊戰爭,牽制大股敵人使其不能北進。二方面軍(即朝鮮人民軍第二軍團)所率五六個師現已撤至什麼位置,是否可以於數日內全部撤至三八線以北?總之,你們的軍隊必須迅速北撤愈快愈好,如敵人阻攔,亦應破壞笨重武器,分路從敵人間隙中插過來,不能撤者則留在敵後堅持分散遊擊。以上建議,妥否,請立復,並盼以具體情況見告。

我們由周恩來致金日成這封電報可知有兩層意思:一是向金日成提出朝鮮人民軍迅速北撤的具體戰術應用;再是瞭解朝鮮人民軍能有多少部隊撤至三八線以北,以便與我國入朝參戰部隊相配合,打敗美軍和李承晚軍的入侵。自然,這封電報沒有向金日成通報我國軍隊準備入朝參戰。

周恩來這封電報最後落款是:十月一日深夜。

隨著十月一日深夜的消失,十月二日的凌晨又悄然來臨。習慣於夜裡工作的毛澤東正在菊香書屋的寫字檯前,代表中央軍委起草如下這則《關於邊防軍隨時待命出動》的命令:

高崗、鄧華同志:

(一)請高崗同志接電後即行動身來京開會;(二)請鄧華同志令邊防軍提前結束準備工作,隨時待命出動,按原定計劃與新的敵人作戰;(三)請鄧將準備情況及是否可以立即出動即行電告。

軍委

十月二日二時

我們從毛澤東這則命令可知,國慶節之夜已經作出決定:邊防軍隨時待命出動,按原定計劃與新的敵人作戰。但是出於保密的原因,毛澤東把與美軍作戰改為與新的敵人作戰。鄧華讀後一定明白:中央軍委就要下令邊防軍入朝作戰了。

接著,毛澤東在菊香書屋又起草了《關於決定派軍隊入朝作戰給斯大林的電報》。這個電報雖然沒有發出,但在這封電報中,毛澤東已經明確告訴斯大林:中國政府決定派軍隊入朝作戰。由於這封電報不僅標誌著中國政府決定派軍隊入朝的時間,更重要的是,毛澤東作出了“志願軍入朝參戰及參戰後的戰略方針”,由此還可以看出毛澤東作為軍事戰略家的高瞻遠矚。略謂:

(一)我們決定用志願軍名義派一部分軍隊至朝鮮境內和美國及其走狗李承晚的軍隊作戰,援助朝鮮同志。我們認為這樣做是必要的。因為如果讓整個朝鮮被美國人佔去了,朝鮮革命力量受到根本的失敗,則美國侵略者將更為猖獗,對整個東方都是不利的。

(二)我們既然決定出動中國軍隊至朝鮮和美國人作戰,第一,就要能解決問題,即要準備在朝鮮境內殲滅和驅逐美國及其他國家的侵略軍;第二,既然中國軍隊在朝鮮境內和美國軍隊打起來(雖然我們用的是志願軍的名義),就要準備美國宣佈和中國進入戰爭狀況,就要準備美國至少可能使用其空軍轟炸中國許多大城市及工業基地,使用其海軍攻擊沿海地帶。

(三)這兩個問題中,首先的問題是中國的軍隊能否在朝鮮境內殲滅美國軍隊,有效地解決朝鮮問題。只要我軍能在朝鮮境內殲滅美國軍隊,主要的是殲滅其第八軍(美國的一個有戰鬥力的老軍),則第二個問題(美國和中國宣戰)的嚴重性雖然依然存在,但是,那時的形勢就變為於革命陣線和中國都是有利的了。……即使美國已和中國公開作戰,這個戰爭也就可能規模不會很大,時間不會很長了……

(四)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們決定將預先調至南滿洲的十二師於十月十五日開始出動,位於北朝鮮的適當地區(不一定到三八線),一面和敢於進攻三八線以北的敵人作戰,第一個時期只打防禦戰,殲滅小股敵人,弄清各方面情況;一面等候蘇聯武器到達,並將我軍裝備起來,然後配合朝鮮同志舉行反攻,殲滅美國侵略者。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五)……既已決定和美國人作戰,就應準備當著美國統帥部在一個戰役作戰的戰場上集中它的一個軍和我軍作戰的時候,我軍能夠有四倍於敵人的兵力(即用我們的四個軍對付敵人的一個軍)和一倍半至兩倍於敵人的火力……有把握地乾淨地徹底地殲滅敵人的一個軍。

(六)除上述十二個師外,我們還正在從長江以南及陝甘區域調動二十四個師位於隴海、津浦、北寧諸線,作為援助朝鮮的第二批及第三批兵力,預計在明年的春季及夏季,按照當時的情況逐步使用上去。

十月二日,金日成首相覆電,同意周恩來《建議人民軍部隊迅速北撤》。同時,他還電告中共中央和中國政府:朝鮮勞動黨和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政府派中央委員、內務相樸一禹持由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副委員長、政府副首相兼外務相樸憲水簽署的求援信前來中國請求出兵援朝。

周恩來接電後立即與毛澤東洽商,決定由周恩來一邊安排接待樸一禹,商談有關出兵援朝的問題,一邊有感於朝鮮戰局不利的變化,由周恩來於同日再次電告倪志亮,強調:請告金日成,除照前電精神“儘可能將被敵人切斷的軍隊分路北撤外,凡無法撤退的軍隊,應在原地堅持打游擊”,“如此就有希望,就會勝利。”

依然是十月二日,毛澤東連續收到了有關朝鮮戰局的有關情報:一說南朝鮮軍隊已在東海沿岸越過三八線;還有訊息說,美國沃克將軍指揮的部隊也開始由南而北縱穿三八線。這一切說明美國不顧國際上正義的呼籲,決定侵佔北朝鮮,決定由李承晚集團統一朝鮮半島,建立所謂傀儡政權。毛澤東經過慎重考慮,決定由周恩來透過外交途徑,向美國政府傳達這樣的資訊:“美國軍隊正企圖越過三八線,擴大戰爭。美國軍隊果真如此做的話,我們不能坐視不顧,我們要管。”

事有湊巧,印度總理尼赫魯於九月二十九日致電周恩來,就聯合國大會關於討論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臺灣歸屬和臺灣地區的緊張局勢、朝鮮戰爭等問題的情況以及印度政府的態度向中國政府作了通報。世人皆知,印度與美國有著不錯的外交關係,如果把中國對朝鮮戰爭的態度告訴印度政府,尼赫魯總理一定會如實電告美國政府的。為此,十月三日凌晨一時,由周恩來親自出面,緊急約見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由於這次接見正式向全世界表明中國政府對朝鮮戰爭的立場,現摘錄有關的段落如下:

周:關於朝鮮事件,我們曾經交換過意見。我們主張和平解決,使朝鮮事件地方化。我們至今仍主張如此。我在十月一日的報告中也宣告了我國政府的態度,我們要和平,我們要在和平中建設。過去一年中,我們在這方面已經作了極大的努力。美國政府是靠不住的。儘管在三外長會議中有了協議,不經聯合國同意,不得越過三八線,但是美國政府不一定受其約束。

潘:有些跡象已經表明,美國政府有背棄三外長會議協議的可能,麥克阿瑟對美國政府的壓力很大。昨日有訊息報告,南朝鮮軍隊已經越過三八線九英里。

周:我們也看到了同樣的訊息,據說是在東海岸。另一個訊息說,沃克將軍的部隊已經越過三八線,但是並未說明是南朝鮮軍隊還是美軍。

潘:我當即刻報告尼赫魯總理……閣下所稱朝鮮事件應該地方化,是否指朝鮮戰事應該限於三八線以南?或是指朝鮮戰事應該即刻停止?

周:朝鮮戰事應該即刻停止,外國軍隊應該撤退,這對於東方的和平是有利的。朝鮮事件地方化的意見,就是不使美軍的侵略行動擴大成為世界性的事件。

潘:朝鮮事件地方化在目前包含兩個問題……任何可能被中國接納的建議究竟應包括哪種含義?

周:這是兩個問題。第一,美軍企圖越過三八線,以擴大戰爭,我們要管,這是美國政府造成的嚴重情況。第二,我們主張朝鮮事件應該和平解決,不但朝鮮戰事必須即刻停止,侵朝軍隊必須撤退,而且有關國家必須在聯合國內會商和平解決的辦法。

潘:我必須鄭重說明時間之短促。美軍可能在十二小時之內越過三八線,而印度政府接到我的電報並採取有效行動,需要在十八小時之後。屆時,任何和平方案可能為時已晚。

周:那是美國人的事情。……

時任印度駐美國大使是尼赫魯的妹妹潘迪特夫人。她當時如實向美國政府轉達了周恩來的意思:“如果繼續進軍,勢必迫使中國採取行動,到那時將後悔莫及。”但是,“美國國務院認為我們東方國家只是說說而已。”因此,美軍按照總統杜魯門的指示相繼越過三八線,用美國學者的話說,終於釀成所謂“韓戰悲劇”。

毛澤東事前做到有備無患是一回事,但是真的要組建志願軍赴朝作戰那就是另外一件事了!他清楚:不僅中央領導層內有著很大的分歧,而且在全國人民當中尤其是在恐美、崇美的民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中,因動搖而產生的各種阻力將是很大的,但是,他作為政治家歷經審時度勢,認為到了必須下定決心的時候了。時不我待,必須立即出兵援助朝鮮。再者,毛澤東一旦作出出兵援助朝鮮的決定,他知道首要的問題就是,要選準一位能做到初戰必勝的志願軍統帥。為此,他與周恩來商議:

“恩來,既然我們決定派部分軍隊入朝作戰了,接下來就得選帶兵打仗的三軍統帥。你看誰比較合適?”

“林彪。”周恩來似早就有了人選。

“你的理由呢?”

“一、新組建的東北邊防軍的四個軍,都是四野的部隊;二、林彪同志在東北打過三年仗,對那邊的民情、地形比較熟悉;三、他從長白山打到海南島,立有不少戰功。自然,他在國外也有一定的影響。”

“另外,他不僅善於指揮大兵團作戰,而且打起仗來又刁又狠。”毛澤東不無讚賞地說道,“恩來,你先徵求一下他的意見,然後再在中央軍委會議上確認。”

毛澤東自在井岡山建立中國紅軍起始,就對林彪的指揮才能很是欣賞。即使在後來一些重大戰略決策中發生分歧,毛澤東也不計較他的過失,依然是委以重任。所以,他包括周恩來都認為:林彪不僅是當然入朝作戰的司令,而且林彪也一定會欣然從命。然而出乎周恩來所料的是,林彪一不贊成出兵朝鮮,二藉口身體不好,不願帶兵入朝作戰。毛澤東聽後一怔,久久沒有說出一句話來。

“主席,你看再選誰呢?”周恩來問道。

“彭德懷同志。”毛澤東低沉地說道。

“我贊成。”

“恩來,你立即派專機去西安,接彭德懷同志來北京,參加十月四日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

十月四日,參加頤年堂政治局擴大會議的同志已經各就各位,從他們那肅穆的表情可知;大家對此次決策入朝作戰是有著重大分歧的。有頃,毛澤東走進會場,他飛快地掃了一眼與會者,嚴肅地問道:“恩來同志,彭德懷同志怎麼沒有到會啊?”

周恩來答說:“昨天(十月三日),華北地區細雨濛濛,雲層很低,不宜飛機起飛,所以就沒能派專機去西安接彭德懷來北京開會。”接著,他又說道,“今天一早,我就派去了專機。同時,我電話通知;飛機一到西安,馬上接彭老總來北京,一刻也不能耽誤,還要嚴格注意保密。”

“請通知接彭德懷的同志,到京以後,先請他到北京飯店休息,參加明天的會議。”毛澤東說罷又環視了一遍與會者的表情,說道,“好!開會。”……

這時的彭德懷正在西北軍政委員會辦公室內埋頭審閱西北地區三年經濟恢復計劃,準備赴京向中央彙報。突然,走進兩位中央派來的幹部,說道:“毛主席請您立即乘飛機去北京開會。”

彭德懷聽後一怔,問道:“我已接到北京的電話,是原先通知的匯報會嗎?”

“不清楚。”接著,來人轉述周恩來交代的上邊那段話。

彭德懷當即驅車趕到機場,乘上專機,於下午四時飛抵北京西郊機場,一下飛機,前來迎接的人轉達毛澤東的意見,請彭德懷先到北京飯店休息。彭德懷說:“不是說不能耽誤嗎?先去中南海!”

彭德懷驅車來到豐澤園,周恩來迎上來解釋道:“會議在下午三點就開始了,來不及等你。”接著,他隨周恩來走進頤年堂會議廳。毛澤東一見風塵僕僕的彭德懷,就說:“你來得正好,美軍已開始越過三八線了,現在正在討論出兵援朝的問題,請你準備談談你的看法。”

雖說有關出兵援朝的問題在中央開過不少次會議了,但是對於彭德懷而言卻並不完全清楚。他聽了幾個同志的發言,才知道對出兵援朝有不同的意見。有的主張不出兵,或暫不出兵,其理由都是讀者已經知道的那些。恰在這時,林彪開始發言:“我也不贊成出兵。理由之一,為了拯救一個幾百萬人口的朝鮮,而打爛一個五億人口的中國,無論如何是划不來的;之二,我軍打蔣介石國民黨的軍隊是有把握的,但能否打得過美軍很難說。它有龐大的陸海空軍,有原子彈,還有雄厚的工業基礎。把它逼急了,它打兩顆原子彈或者用飛機大規模狂轟濫炸,也夠我們受的。”

毛澤東是一位民族意識極強的人,同時又是一位對外來侵略者充滿仇恨的人。所以,他聽了林彪這番長帝國主義志氣的話很是反感。他板著臉鄭重地說道:“我也公開亮明我的態度:如果說僅僅出於武器的原因反對出兵,我的答覆是:它有它的原子彈,我有我的手榴彈;它打它的原子彈,我打我的手榴彈;我相信我的手榴彈會戰勝它的原子彈。還是那句老話:無非是個紙老虎!”

林彪沒有想到毛澤東會如此當眾駁斥他,有些尷尬地說道:“如果主席一定堅持出兵,我個人的意見是,那就採取‘出而不戰’的方針,屯兵於朝鮮北部,看一看形勢的發展,能不打就不打,這是上策。”

“林彪同志,”周恩來不得不起而反駁林彪了,“現在不是我們要不要打的問題,而是美國逼著我們非打不可。我們的自衛是正義的,正義的戰爭最後一定會勝利。我再宣告一下,金日成同志又發來了請求我們出兵援助的電報,我們怎能見死不救呢!”

彭德懷回到北京飯店以後,一夜都沒有睡好。他老是在想毛澤東在結束會議的時候講的這段話:“你們說的都有理,但是別人處於國家危急時刻,我們站在旁邊看,不論怎麼說,心裡也難過。”也許彭德懷在這些方面與毛澤東是共通的,他很快就站在了贊成出兵的一邊了。

毛澤東這一夜也沒有睡好,一是還沒有說服大家贊成出兵援朝,再是彭德懷在會上沒有發言,不知彭的態度,自然也不清楚他願不願出任入朝的三軍統帥。萬一彭也像林彪那樣,毛澤東還必須再選一個入朝司令。為此,十月五日吃過早飯以後,他請鄧小平去北京飯店請彭德懷,想二人在私下談一談。所以,彭德懷一進菊香書屋,毛澤東就對他說:“老彭,昨天你沒來得及發言。我們確實存在嚴重困難,但是我們還有哪些有利條件呢?”

彭德懷是個直性子,他清楚毛澤東如此說話的意思,單刀直入地說道:“主席,昨天晚上我反覆考慮,贊成你出兵援朝的決策。”

毛澤東聽了彭德懷的表態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沒有一位史家作出過議論。就說當事人彭德懷也只是追憶道:

“你看,出兵援朝誰掛帥合適?”

“中央不是已決定派林彪同志去嗎?”

“我們的意見,這擔子,還得你來挑,你思想上沒這個準備吧?”

彭德懷當然沒有這個思想準備。但是,他沉默片時,說了這句擲地有聲的話:“我服從中央的決定。”

至此,毛澤東終於選到了帶兵入朝的三軍統帥,可以說心裡踏實多了。毛澤東略帶感慨地說:“這我就放心了。現在美軍已分路向三八線北冒進,我們要儘快出兵,爭取主動。今天下午政治局繼續開會,請你擺擺你的看法。”……

十月五日下午,中央政治局在頤年堂召開會議,繼續討論是否出兵援朝的問題。發言中,仍有兩種觀點,很難取得統一的意見。這時,彭德懷發言,講道:“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爛了,最多就等於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可是,如讓美軍擺在鴨綠江岸和臺灣,它要發動侵略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藉口。如讓美國佔領了朝鮮半島,將來的問題更複雜,所以遲打不如早打。”

彭德懷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再加上他在我軍的地位和影響,他的發言是有很大的號召力的。另外,由於毛澤東和周恩來等主戰派在會上、會下做工作,同意出兵的同志越來越多,所以,今天的政治局會議在結束之前終於作出了決定:派志願軍援助朝鮮。

毛澤東對彭德懷在會上的發言是相當滿意的。政治局會議一結束,他當即對彭德懷說:“給你十天作準備,出兵時間初步預定十月十五日。”

十月六日,周恩來主持召開軍委會議,彭德懷參加了會議。這次軍委會議的主要議題是:討論志願軍入朝方案和更換武器裝備、後勤供應及組建指揮所等問題。接著,毛澤東又與周恩來、彭德懷一道討論了有關入朝作戰的方針大計。毛澤東說道:“中央已經作出決定:出兵援朝。我將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的名義發布命令,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任命彭德懷同志你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必須立即準備完畢,待命出動!”

彭德懷自率部上井岡山之後,不知聽過多少次毛澤東向他下達作戰命令了!但是,唯有這次他感到毛澤東的語調顯得是那樣的威嚴、凝重;同時,他聽後也覺得肩上的擔子是那樣的沉重。因此,他當即起身僅僅說了一個“是”字。當他看見毛澤東衝著他微微地點了點頭,並示意落座之後,他才又正襟危坐,繼續聽毛澤東講話。

“恩來同志,”毛澤東轉向周恩來,表情依然是那樣肅穆,說道:“為解決入朝作戰的有關軍援尤其是請求蘇聯援助空軍等問題,請你也於十月八日動身,飛赴莫斯科,與斯大林同志進行商談。”

“誰與我同行呢?”周恩來問道。

“林彪同志。”毛澤東說罷看了看周恩來與彭德懷的表情,繼續說,“他不是說自己身體不好嗎?讓他順路在蘇聯休養嘛!另外,我想與老彭商量一下,為了保證安全,免遭敵機轟炸,你的指揮所可設在鴨綠江北岸一個隱蔽位置。”

“我也贊同主席的意見。”周恩來從旁說道。

彭德懷十分明了毛澤東的用意:如果他的指揮所隨軍前進到北朝鮮,隨時都會遭到美國飛機的轟炸;如果他的指揮所設在中國領土上,安全係數是很大的。自然,毛澤東還有一個更大的隱憂:入朝作戰必須做到初戰必勝,萬萬不可傷及三軍統帥。否則,影響將是非常巨大的!但是,彭德懷轉戰南北幾十個春秋,養成了一種指揮戰鬥的習慣,那就是與參戰的部隊保持近距離的接觸,隨時可以調整區域性的作戰方案,真正做到所謂臨機處置。為此,他當即表示:“我不同意!既然是志願軍,我就必須過江入朝,與金日成同志在一起,以便協調兩軍,統一指揮。”

毛澤東與彭德懷相識二十多年了,他深知彭作為我軍高級將領那獨有的個性:言必信,行必果,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干擾。彭認為自己是對的尤其是事關軍事方面的事情,他是一定要堅持到底的。為此,毛澤東不再勉強彭德懷,關切地說道:“一定要注意安全。老彭,你還有什麼意見嗎?”

彭德懷自十月五日正式領受率部入朝的命令之後,他無時無刻不在考慮有關入朝作戰方方面面的事情。為此,他當即講道:“在戰鬥打響之前,應絕對保密。打響之後,新華社報道和廣播也要注意分寸。目的是要轉移敵人的視線,使其產生判斷上的錯覺,以便我軍能迅速隱蔽過江,取得戰鬥的主動權,力爭初戰的勝利!”

“請放心,我會這樣做的。”毛澤東在聽完彭德懷的意見之後,又把話題轉向尋求蘇聯軍事援助,“恩來,你去蘇聯,一定要向斯大林同志講明:援朝抗美,是我們的國際義務。蘇聯也應責無旁貸地履行國際主義的職責。目的嘛,就是要斯大林同意出動飛機,要奪回朝鮮戰場上的制空權。”

周恩來作為一代大外交家,他早已洞察蘇聯在朝鮮問題上的真實態度。同時,他也明白毛澤東請他在此關鍵時刻出使蘇聯,就是要他盡最大努力改變蘇聯或曰改變斯大林在對待朝鮮戰爭上的態度。另外,他更清楚自己談判的對手是唯我獨尊的斯大林,絕少有成功的可能。為此,他直言說道:“主席,萬一斯大林同志不同意呢?”

“我相信你會運用我們手中的牌的。”

毛澤東這句話是相當有分量的,因為他清楚斯大林在世界政治格局中,尤其是斯大林最關心的所謂歐洲問題上是需要中國這張牌的。

對此,周恩來心領神會,他微微地點了點頭 。

毛澤東向周恩來、彭德懷交代完了公事或曰國家大事之後,又向彭德懷提出了一件私事:“老彭,我還有一件私事請你幫忙,那就是把岸英帶到朝鮮戰場上去。”

毛澤東這件私事不僅出乎彭德懷所料,就是十分瞭解毛澤東的周恩來也不曾想到。再者,他們都清楚,毛澤東為中國革命已經貢獻了多位親人,身邊只剩下了岸英和岸青兩個兒子,其中岸青身體又不好,萬一岸英在朝鮮戰場上有個三長兩短,這對晚年的毛澤東而言,其打擊實在是太大了!因此,他們二人聽後愕然一怔,誰也沒有說出一句話來。

這時的毛澤東並沒有看周恩來和彭德懷的表情,但他完全理解這二位老戰友心裡所想的事情。為此,他又十分平淡地說:“打仗是要有人上戰場的,也一定會有人犧牲。既然我是軍委主席,就應當首先把自己的兒子送上前線!”

毛澤東送走了周恩來、彭德懷之後,讓秘書叫來了時在工廠任職的毛岸英。他隨意地問道:“岸英,你在工廠的工作還滿意嗎?”

“滿意。”毛岸英扼要地向父親講了自己在工廠工作的情況後,又說道,“最令我滿意的是,工廠裡的工人對我都很好。”

“工人滿意就好。”毛澤東沉吟片時,又意味深長地說道,“過去,你在陝北當過農民,而今又當了一段工人,就是沒當過兵、打過仗啊!”

“我也感到很可惜啊!”毛岸英嘆了口氣,“連我都沒完全想到,蔣介石竟然是這樣的不經打,很快就潰退到臺灣去了,害得我這一生沒有當成兵。”

“今天,我讓你回來,就是要和你談當兵的事。”

“什麼?和我談當兵的事?”毛岸英說罷看著毛澤東微微地點了點頭,十分敏感地問道,“父親,是不是決定出兵援助朝鮮了?”

“被你猜對了。”

“好!我去朝鮮,和美國大兵較量一番。”

“像我的兒子!”毛澤東邊說邊笑了。

“放心,我會像斯大林的兒子那樣,絕不給您、給我們的祖國丟臉!”

“有你這句話,我就不需要再說什麼了。”毛澤東畢竟是毛岸英的父親,當他想到自己的兒子就要上前線的時候,他又以父親的身份和口吻說:“記住:共產黨人平常吃苦在先,戰時犧牲在前。你是共產黨員,你又是中國共產黨主席毛澤東的兒子,到朝鮮戰場上,就更要吃苦在先,犧牲在前!”

在毛岸英的心目中,毛澤東既是自己的父親,又是共產黨的領袖,因此,他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變換自己的身份——兒子或同志或部屬與毛澤東對話。今天,他聽了父親這段既動之以情、又曉之以義的講話,幾乎是下意識地站起身來,向著毛澤東行了個軍禮:“父親,您的話我記下了!我絕不會丟共產黨人的臉,也不會給您的臉上抹黑!”

十月八日,毛澤東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的名義,下達了《關於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

(一)為了援助朝鮮人民解放戰爭,反對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們的進攻,藉以保衛朝鮮人民、中國人民及東方各國人民的利益,著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迅即向朝鮮境內出動,協同朝鮮同志向侵略者作戰並爭取光榮的勝利。

(二)中國人民志願軍轄十三兵團及所屬之三十八軍三十九軍四十軍四十二軍,及邊防炮兵司令部與所屬之炮兵一師二師八師。上述各部須立即準備完畢,待令出動。

(三)任命彭德懷同志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四)中國人民志願軍以東北行政區為總後方基礎,所有一切後方工作供應事宜,以及有關援助朝鮮同志的事務,統由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崗同志排程指揮並負責保證之。

(五)我中國人民志願軍進入朝鮮境內,必須對朝鮮人民、朝鮮人民軍、朝鮮民主政府、朝鮮勞動黨(即共產黨)、其他民主黨派及朝鮮人民的領袖金日成同志表示友愛和尊重,嚴格地遵守軍事紀律和政治紀律,這是保證完成軍事任務的一個極重要的政治基礎。

(六)必須深刻地估計到各種可能遇到和必然會遇到的困難情況,並準備用高度的熱情、勇氣、細心和刻苦耐勞的精神去克服這些困難。目前總的國際形勢和國內形勢於我們有利,於侵略者不利,只要同志們堅決勇敢,善於團結當地人民,善於和侵略者作戰,最後勝利就是我們的。

既然中共中央作出援助朝鮮的決定並下達了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毛澤東於同一天十月八日,給金日成發去《關於派遣志願軍入朝作戰問題》電報:

(一)根據目前形勢,我們決定派遣志願軍到朝鮮境內幫助你們反對侵略者;(二)彭德懷同志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三)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後方勤務工作及其他在滿洲境內有關援助朝鮮的工作,由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崗同志負責;(四)請你即派樸一禹同志到瀋陽與彭德懷高崗二同志會商與中國人民志願軍進入朝鮮境內作戰有關的諸問題。(彭高二同志本日由北京去瀋陽。)

毛澤東在電告金日成之後,又在深思被截留的朝鮮人民軍的問題,為此,他於十月十日又給金日成、彭德懷發去《關於開闢敵後戰場等問題》的電報:

……

(二)現敵軍大部北進,後方空虛,建議凡人民軍無法北撤者均留於南朝鮮,開闢敵後戰場,這在戰略上是必需的而且是很有利的。如有人民軍四五萬人留在南朝鮮擔負此項任務,則對北部作戰將大有幫助。(三)敵似正在準備從鎮南浦至新義州一線可以登陸之海岸舉行新的登陸作戰,切斷平壤至新義州的交通線,而這一交通線是必須保護的,請彭與朝鮮同志研究保護方法,如敵登陸則應堅決殲滅之。

毛澤東在安排好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組建,以及入朝作戰的整體方案之後,又親自調兵遣將,做好各種戰略準備。就在這兩三天中,他一方面電告彭德懷:“同意四個軍及三個炮兵師全部出動集結於你所預定的位置,待機殲敵。”一方面又電“華東調一個高射炮團於十月十四曰從上海開動赴瀋陽轉赴前線,請高(崗)注意接轉”。同時,為了配好戰略預備部隊,他又電告華東軍區司令員陳毅:“請令宋時輪兵團(即九兵團)提前北上,直開東北。”簡言之,在他看來,萬事俱備,只欠他下達出兵朝鮮的命令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恰在這時,毛澤東收到了由周恩來和斯大林聯署發來的電報,商談結果令毛澤東大失所望。對此,《周恩來傳》作了客觀的評述:“周恩來在十月十日趕到莫斯科後,第二天,由布爾加寧陪同坐專機飛到黑海海濱的克里米亞休養地,同斯大林會談。周恩來向斯大林說明:只要蘇聯同意出動空軍給予空中掩護,中國就可以出兵援朝。斯大林表示將向中國軍隊提供武器和裝備,又解釋蘇聯不能出兵的理由,說是蘇聯雖設想過幫助朝鮮,但早已宣告蘇軍從朝鮮全部撤出,所以不能出現在戰場,更不能同美國直接對抗,否則就是國際問題了。他還表示:雖可提供蘇聯空軍支援,但不能進入敵後,以免飛機被擊落而造成國際影響。”

斯大林的算盤是:絕不提供空軍掩護入朝作戰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事後,周恩來講到這次與斯大林會談的情況,說道:“它(指美國)逼近了鴨綠江,我們就下決心,去與斯(大林)討論。兩種意見:或者出兵,或者不出兵,這是斯(大林)說的。我們問:能否幫空軍?他動搖了,說中國既困難,不出兵也可,說北朝鮮丟掉,我們還是社會主義,中國還在。談了一天,晚上就要決定,馬上電問毛主席。”

實事求是地說,毛澤東收到斯大林與周恩來聯署發來的電報大感意外,尤其是他做夢也不曾想到,斯大林會說出這樣的話來:“北朝鮮丟掉,我們還是社會主義,中國還在。”換言之,中國想出兵援助朝鮮嗎?斯大林的蘇聯是指望不上的。怎麼辦?他不得不考慮,中國在沒有空軍掩護下單獨出兵援朝,將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果?為此,他又再次審視了美國在朝鮮投入的兵力及其部署。

截至十月十日前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總兵力多達四十萬,擁有各種類型的飛機一千多架,且不包括海軍所擁有的飛機,各種型號的軍艦共有三百多艘。這時,他們的先頭部隊已有十三萬餘人越過三八線,繼而分兵多路向中國邊境推進。而這時,我新組建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僅僅有四個軍和三個炮兵師,天上既沒有空軍掩護,朝鮮半島兩邊的海中也沒有中國的海軍。從整體戰力對比上看,中國人民志願軍尚達不到所謂的絕對優勢。但是,如果在北朝鮮作戰,除去山嶽地形對我有利外,在北部戰場上我軍尚佔有相對的優勢。怎麼辦?他歷經一夜的反覆思考,作出暫緩出兵援朝的抉擇。接著,他要代總參謀長聶榮臻電告彭德懷:“蘇聯方面表示空軍未準備好,暫無法支援中國志願軍入朝作戰,要彭德懷火速回京開會。”

與此同時,毛澤東立即電告十三兵團:“十月九日命令暫不實行,十三兵團各部仍就原地進行訓練,不要出動。”同時,還電告東北各部隊:“十月九日命令暫不實行,東北各部隊仍就原地進行整訓,暫不出動。”電告九兵團:“宋時輪兵團亦仍在原地整訓。”等等。我們從上述這些電報中可知,毛澤東對出兵援助朝鮮問題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境地。

恰在這時,麥克阿瑟透過媒體向全世界播發訊息,再次向朝鮮人民軍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人民軍立即放下武器,停止作戰。印度駐中國大使潘尼迦轉交了英國外交大臣貝文致中國外交部長周恩來的電報,稱:“如果北朝鮮不願放下武器,那麼‘聯合國軍’統帥將無它途可循。”當日深夜,金日成緊急召見中國駐朝鮮大使館臨時代辦柴軍武(後改名柴成文),表示:“我們決不會放下武器,決不會投降,我們要抵抗到底。”

美國和英國的態度極大地刺激了毛澤東!同時,金日成的態度也在毛澤東的內心引起了強烈的共鳴。自然,作為政治大家的毛澤東再次作出援助朝鮮的決定,是從朝鮮和中國乃至東亞全域性出發的,然而上述事件,也必然成為毛澤東迅速作出決定的重要因素。十月十三日,毛澤東在中南海頤年堂主持召開了中央政治局緊急會議,對出兵和不出兵的利害關係再次展開討論。當毛澤東及與會者聽說美國總統杜魯門準備飛往威克島與麥克阿瑟會商,行前大講了一番十分狂妄的話後,毛澤東當即問道:“杜魯門還有那個麥克阿瑟講了些什麼狂妄的話?”

有關人員報告說:美國人瞧不起中國軍隊,認為我們出兵的可能性很小,他們堅信在南北朝鮮,所有抵抗都會在感恩節十一月二十三日前結束。因此,他們斷言:這場戰爭贏定了!

毛澤東或許被美帝國主義的強權政治激怒了,抑或是他過分同情北朝鮮以及他們的領袖金日成的處境了,他無比憤怒地再次重申了他的意見:“我再說一遍:你們說的都有理,但是別人處於國家危急時刻,我們站在旁邊看,不論怎麼說,心裡也難過。怎麼樣?我們中央可不可以作出這樣的結論:即使沒有蘇聯空軍的支援,我們也出兵援助朝鮮?”

會議最後決定,即使沒有蘇聯空軍的支援,在美軍大舉北進的情況下,不論有多大困難,必須立即出兵援朝,迎擊向北冒犯之敵。由此可見,毛澤東也是很難下這個決心的啊!對此,時任代總參謀長的聶榮臻作了如下回憶:“對於打不打的問題,毛澤東同志也是左思右想,想了很久。毛澤東同志對這件事確實是思之再三,煞費心血的,最後才下了決心。”

會後,毛澤東立即給在蘇聯的周恩來發去電文:

(一)與政治局同志商量結果,一致認為我軍還是出動到朝鮮為有利。在第一時期可以專打偽軍,我軍對付偽軍是有把握的,可以在元山、平壤以北大塊山區開啟朝鮮的根據地,可以振奮朝鮮人民。在第一時期,只要能殲滅幾個偽軍的師團,朝鮮局勢即可起一個對我們有利的變化。

(二)我們採取上述積極政策,對中國,對朝鮮,對東方,對世界都極為有利;而我們不出兵,讓敵人壓至鴨綠江邊,國內國際反動氣焰增高,則對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對東北更不利,整個東北邊防軍將被吸住,南滿電力將被控制。

總之,我們認為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

毛澤東在這封電報中還要求周恩來留在莫斯科幾天,同蘇聯領導人商議:(一)蘇聯援助中國軍事裝備,“是用租借辦法還是用錢買,只要能用租借辦法”,使我國財政預算能“用於經濟文化等項建設及一般軍政費用,則我軍可以放心進入朝鮮進行長期戰爭,並能保持國內大多數人的團結”。(二)“只要蘇聯能於兩個月或兩個半月內出動志願空軍幫助我們在朝鮮作戰外,又能出動掩護空軍到京、津、沈、滬、寧、青等,則我們也不怕整個的空襲。”

周恩來收到毛澤東的上述電報之後,立即在莫斯科約見莫洛託夫,轉告毛澤東來電的內容,並要求報告斯大林。

在毛澤東給周恩來起草上述電報的同時,為防止部隊對出兵援朝產生懷疑和鬆懈情緒,他要求彭德懷立即給志願軍參謀長解方發去急電,要求志願軍各部繼續做好出國準備。

十月十四日,毛澤東與彭德懷、高崗詳細研究了朝鮮戰場敵我雙方的動態,以及志願軍出兵後的作戰方案等問題。為了幫助周恩來與蘇方會談,他於當天把《關於朝鮮情況和我軍入朝參戰意見》電告遠在莫斯科的周恩來:

甲、朝鮮情況:

(一)美第一師、美第二師、美第二十四師,英第二十五旅及偽軍第一師集結漢城以北三八線上開城金川地區作進攻平壤之準備。本日訊,美第二師擬開到金川附近,準備立足。據此看來,美是否進攻平壤及何時進攻平壤,似乎尚未作最後決定。

(二)偽軍首都師、第三師已到元山,第六師、第七師、第八師正在逐步向元山區域集中,從海上得到補給。

(三)美陸戰第一師在漢城,美軍二十五師在大田水原線,美第七師在大邱釜山線,美第八軍軍部在大田,偽軍兩個師在南部各地被阻,朝鮮大部地區敵情是空虛的。

(四)金日成指揮的朝鮮各個尚能戰鬥的部隊在三八線堅決對敵,南部人民軍撤至三八線以北有五萬餘人,大部留在南朝鮮,人民軍克復蔚珍港。

乙、彭德懷同志在安東研究情況後,認為如果我軍能以一個軍進至平壤東北方面約二百公里之德川縣山嶽地區,而以其餘三個軍及三個炮兵師位於德川以北之熙川、前川、江界地區,則第一,可能使美偽軍有所顧慮而停止。繼續前進,保持平壤元山線以北地區至少是山嶽地區不被敵佔。如此,則我軍可以不打仗,而爭取時間裝備訓練。等候蘇聯空軍到來,然後再打。……第二,如元山平壤兩敵向北進攻德川等處山嶽地帶,則我軍可以必要兵力牽制平壤之敵而集中主力殲滅由元山方向來攻之偽軍,只要殲滅一二個或二三個完整的偽軍師,局勢就大為鬆動了。彭及高崗同志均認為打偽軍有把握,他們和我一樣,都認為參戰為必需和有利。……

接著,毛澤東與彭德懷、高崗最後商定:已集結在鴨綠江北岸的志願軍四個軍十二個步兵師、三個炮兵師有汽車團、高炮團、工兵團等,於十月十八日或十九日分批渡江,先在平壤至元山線以北適當山嶽地區組織防禦,待機殲敵。接著,毛澤東又親擬電報,把《關於志願軍入朝作戰的方針和部署》電告遠在莫斯科的周恩來。

周恩來在收到毛澤東十三日電報之後,遂於十月十四日致電斯大林,總共提出八個問題請求答覆。其中有:“蘇聯政府除派出志願空軍參加在朝鮮的作戰外,可否加派掩護空軍駐紮於中國近海各大城市?”“蘇聯政府的援助,除飛機、坦克、炮類及海軍器材外,中國政府請求在汽車、重要工兵器材及其他兵工器材方面,也給予信用訂貨的條件。”並隨電附上中國政府第一批關於各種炮類及其附屬器材的訂貨單。

十月十五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首都平壤告急。金日成派外務相樸憲永來瀋陽會見剛從北京飛回的彭德懷,要求中國儘快出兵,並希望與彭德懷早日會面。彭德懷遵照黨中央與毛澤東的指示,對樸憲永外相說:“我們中央已最後決定,預定自十月十八日或十九日部隊分批渡江,希望人民軍繼續阻止敵人進攻,遲滯敵人。”

十月十六日,彭德懷趕到安東,召開志願軍師以上幹部大會,宣佈中央的決定。關於入朝作戰的特點,他講:“過去我們在國內戰爭中所採取的大踏步前進和大踏步後退的運動作戰方式,在今天的朝鮮戰場上不一定適用。志願軍在戰術上要採取陣地戰與運動戰相結合的形式,如敵人來攻,我們把敵人頂住;一旦發現敵人的弱點,即迅速出擊,插入敵後,堅決包圍殲滅之。我們的戰術是靈活的,不是死守某一陣地;但在必要時,又必須堅守陣地。”

十月十七日,彭德懷和高崗飛回瀋陽,正與東北局、東北軍區領導人研究有關入朝作戰等具體問題的時候,又突然收到毛澤東的急電,要他火速回京,並告:“對出兵時間,以待周(恩來)十八日回京向中央報告後確定為宜。”對此,彭德懷不得不發出這樣的自問:“斯大林同志答應派飛機參戰了嗎?”

周恩來於十月十八日回到北京,出席毛澤東主持召開的中共中央會議。周恩來先介紹同斯大林、莫洛託夫會談的結果:蘇聯答應向中國提供軍事援助,說到空軍,斯大林明確答覆:將只派空軍到中國境內駐防,兩個月或兩個半月後也不準備進入朝鮮境內。簡言之,斯大林不同意出動空軍入朝掩護中國人民志願軍作戰。

就在毛澤東主持中共中央會議的時候,又迭次收到來自朝鮮的戰勢通報:敵軍向北進展甚速,平壤告急,危在旦夕。因此,毛澤東最終決斷說:“現在敵人已圍攻平壤,再過幾天敵人就進到鴨綠江了。我們不論有天大的困難,志願軍渡江援朝不能再變,時間也不能再推遲,仍按原計劃渡江。”

會後,毛澤東指示彭德懷,以毛澤東的名義給十三兵團司令鄧華等同志發電令:“四個軍及三個炮師決定按預定計劃進入朝北作戰。自明(十九日)晚從安東和輯安線開始渡鴨綠江。為嚴格保守秘密,渡江部隊每日黃昏開始到翌晨四時即停止,五時以前隱蔽完畢,並須切實檢查。為取得經驗,第一晚(十九日)準備渡兩個至三個師,第二晚再增加或減少,再行斟酌情形。餘由高崗、德懷面告。毛澤東,十月十八日二十一時。”

是日深夜,毛澤東、周恩來又與彭德懷等人反復研究了入朝作戰的方案。十九日拂曉,毛澤東把彭德懷等送出豐澤園,緊緊握住彭德懷的手,似乎這千言萬語都在這無言之中了!

彭德懷等人的轎車緩緩地駛去了,毛澤東和周恩來依然站在豐澤園門前,目送轎車遠去……(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