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山溝中的軍閥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一四章 張漢卿要來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一四章 張漢卿要來

孔二小姐和孔令侃的被抓,當然掀起了軒然大/波。

人們無論如何也不相信以前威風赫赫的兩人就這麼被抓了,而且還被關到了軍營裡看押。

等他們真的反應過來的時候,表情不一。有高興的,有沮喪的,有傷心的,有憤怒的,有幸災樂禍的……

高興的,當然是那些被兩人禍害過的苦主了,他們認為他們討債的時候到了;沮喪的,當然是那些參與了此次行動,但卻失敗的弱小勢力,他們認為既然這兩人都被抓了,那麼他們也不得不捏著鼻子認栽了;傷心的和憤怒的,當然是兩人的親朋好友了,他們認為西國黨此舉簡直不把他們放在眼裡,是對他們的侮辱;幸災樂禍的,當然是參與了此次行動的大勢力了,他們認為自己的盟友不是只多了一些,而是多了一大群。

不管外界怎麼反應,反正西國黨的公開審判是準備開始了。

審判開始前兩人的一些親朋好友還到處託關系,希望不要對兩人進行審判,大不了自己花點錢將兩人取保候審,省得蹲監獄。

以前他們的方法百試百靈,可沒想到的是,這次他們的努力全都以失敗告終。不但花出去了大量的錢財,而且連面都沒有見到。典型的花了錢,卻沒將事情辦好。

看到這些方法不靈,他們又用起了新方法——找人直接和李斌談。

在這人選上,他們可是煞費苦心。首先呢,這人一定要人事李斌,最好是關係很好的那種。其次呢,這人的口才一定要好。最後呢,這人的身份地位也要高,雖說不能和李斌同級,但也不能差到哪兒去。

選過來選過去,他們發現還真有這麼一個人。

誰呀?

楊永泰是也。

楊永泰是姜分的首席幕僚,被姜分稱為當代臥龍。那麼他的能力肯定是頂呱呱的,再加上楊永泰曾經和李斌見過幾面。雖說不是很熟,但也算認識了,不是?

於是他們就去求楊永泰幫忙。可沒想到楊永泰直接回絕了,還說:“自己絕不會為這種禍國殃民的人說情。”

看到直接路線走不通,他們又走起了支線,希望要姜分幫幫忙勸說楊永泰接受此次任務。

姜分無奈之下,只好去勸楊永泰。沒想到楊永泰直接將姜分罵了個狗血淋頭。弄得姜分很久都沒有和楊永泰說一句話。不為別的,實在是姜分自己心虛呀!

看到楊永泰不行,他們這些人又找人,找來找去最終還真的發現了這麼一個人——被軟禁的東北軍少帥,張漢卿。

要說這張漢卿呀,怎麼說呢?腦袋時靈時不靈。

在後世,一九二八年六月四日,張作林在皇姑屯被日本關東軍炸死,張漢卿就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開始統治東北。張作林被炸死後一星期,以“東北易幟”的果斷行動,宣佈服從南京國民政府,同年七月一日,張漢卿向國民政府發出《絕不妨礙統一電》,促使中國從形式上走向統一。後被國民政府任命為陸海空軍副司令、東北邊防司令長官。

別看這段話很短,很簡單。但當時的張漢卿面臨的壓力大了去了。一方面是日本人的步步/逼/迫,當時的日本已經有了直接出兵的打算了;另一方面是國家、民族大義。

好在張漢卿在最後關頭作了正確的選擇,不然他就成了民族罪人。

一九二九年七月,張漢卿欲取消蘇聯在東北的特權,查封哈爾濱蘇聯商業機構,開始著手收回中東鐵路。八月十四日,朱加什維利命令蘇聯軍隊沿中東路一線向東北進攻,張漢卿領導的東北軍敗給蘇軍。張漢卿被迫在伯力簽訂議定書,恢復蘇聯在中東鐵路的特權。

張漢卿為了收回外國在華特權的行動,雖然失敗了,但卻值得肯定與讚揚。

一九三零年月,為爭奪中/央統治權,汪兆銘聯合嚴錫山、馬玉祥、李中仁等地方實力派發起挑戰姜分南京中/央政府及東國黨中/央會議的內戰,五月姜分宣佈“平叛”,史稱中原大戰。手握重兵的東北邊防軍司令張漢卿成為交戰雙方爭取的物件。反姜派於四月一日任命張為陸海空軍副總司令,九月反姜派成立北平國民政府後任命張為國府委員(共七人)、承諾政府一半的部長職務為奉系人員擔任,最後戰事不利時又許諾將察、綏兩省和平津地區讓與東北軍。

一九三零年六月二十一日,姜分也任命他為陸海空軍副總司令,許諾平津地區的軍政、財權均歸張漢卿掌握,黃河以北地區全由張漢卿節制,還任命張漢卿部於學忠為平津衛戍司令,王樹常為河北省主席,王家楨為外交部次長,又以數千萬元鉅款收買。應姜分請求,英、法駐華公使也出面對張施加壓力。

張漢卿在雙方矛盾之初,於一九三零年三月一日發表《勸告姜嚴息爭通電》,表示“邦家多難,非息爭不足以圖存”,聲稱自己中立並調停勸和。為表示中立,擁有東北兵工廠的張漢卿向交戰雙方都出售武器。但實際上張漢卿較為傾向姜分,張與姜的代表張群、吳鐵城、方本仁等很親近,對嚴、馬等人的代表則較為冷淡。不過由於奉系內部對是否介入中原大戰以及幫助哪方有諸多分歧,張漢卿並未下定決心入關助姜。

隨著中原戰火日益擴大,交戰雙方都極力拉攏張漢卿。一九三零年七月二日張漢卿以養病為由,避居葫蘆島一個多月。七月下旬,馬玉祥決定在隴海線發動總的攻勢,以配合晉軍奪取戰略要地徐州。但由於嚴軍配合不好,馬軍給養不足,未能如願,南方桂軍又中途受阻,回師湘桂邊界。姜分趁機調動援軍增強隴海線防務,反姜力量處於劣勢。當時張漢卿分析,如果姜分部隊奪回濟南,那麼姜在中原大戰中將獲勝的局勢就基本明朗了。至此,張漢卿感到攤牌的時機已到。

一九三零年七月十八日張漢卿密電張群:“弟擬暫不返省,刻已派車迎嶽軍(張群字嶽軍)兄來島暢談,耀(方本仁號耀庭)、鐵(指吳鐵城)兩兄如能同來,尤所祈盼”。吳鐵城、張群來島後,張漢卿向他們表示:“姜軍如果奪回濟南,就可以考慮出兵”,但仍不肯表示具體出兵時間。八月初,張漢卿從葫蘆島到北戴河,進一步觀察時局變化,把握著出兵時機。八月中旬,姜軍攻取濟南,反姜聯軍出現無法挽回的敗局。

張漢卿感到出兵時機已到,一九三零年八月三十日,他致電張作相、萬福麟:“良於卅日返省,現有事待商,希即來沈為盼。”一九三零年八月三十日,張漢卿返回瀋陽。

一九三零年九月十日,張漢卿在北陵主持召開東北最高會議。在會上張漢卿詳細闡述了他決定出兵華北武裝調停內戰的原因。他指出:第一,東北地處邊陲,日本窺伺已久,欲抵禦日寇,必須國內統一,南京政府是全國統一的政府,支援了這個政府方能保證國內的統一;第二,擴大會議內部派系多,分歧大,嚴馬反覆無常,不能成大事;第三,姜分亦系一陰謀野心家,對東北無特殊關係,如想搞垮東北會不擇手段,為防止姜分繼續分化東北軍,只有從速實現全國統一,早停內戰;第四,姜軍已攻下濟南,“應實踐對姜的諾言”。張漢卿的精闢分析是經過數月冷靜思考後得出的,其有理有據,使一向反對出兵的張作相也無話可說,與會者一致同意張漢卿的主張。應該說,張漢卿做出擁姜入關的決定,既是維護自身所在的奉系集團的利益,又有維護國家統一的愛國心的考慮。

一九三零年九月十八日,,張漢卿發出擁護中/央、呼籲和平的“巧電”,不失時機地出兵華北,十多天時間,東北軍即完成了對平津地區的佔領。十月十五日,嚴錫山、馬玉祥、汪精衛聯電張漢卿,表示接受和平解決。隨後,嚴、馬聯袂下野,晉軍、西北軍分別為張、姜收編。

中原大戰後,張漢卿成了贏家。張在中原大戰勝負已分時入關,未受到任何損失,他卻不僅在戰爭中靠賣軍火和索要軍費發了一筆財(張部一入關姜即發開拔費五百萬元),還於戰後獲得了晉、冀、察、綏四省和平、津、青島三市的地盤,整編後的晉軍和西北軍一部也歸張指揮。政治上張漢卿還獲得了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的職位,成為姜分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人物,其部下也有多人進入南京中/央政府。中原大戰後的張漢卿,實力和聲望達到了其人生的頂點。

但是,因為處理中原大戰的善後事宜,張漢卿對東北事務的精力被分散;而且中原大戰後入關的大批東北軍沒有回防,一九三一年張漢卿為了討伐石友三又再度徵調部分東北軍精銳入關,導致了東三省兵力的進一步空虛。這些都給圖謀東北已久的日本帝國主義以可乘之機。正好是張漢卿入關的一年之後的九月十八日,日本少壯軍人發動了九一八事變。

在世界經濟危機的環境下,在南滿擁有鐵路特權的日本和長期處於內戰狀態的中國發生衝突的可能/性/升高了。一九三一年七月六日,張漢卿電告東北政務委員會說:“此時如與日本開戰,我方必敗。敗則日方將對我要求割地償款,東北將萬劫不復,亟宜力避衝突,以公理為周旋”。九月六日張漢卿又致電臧式毅、榮臻:“對於日人,無論其如何尋釁,我方務須萬方容忍,不可與之反抗,致釀事端,即希迅速密令各屬,確實注意為要。”是年九月十八日,日本關東軍發動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駐守北大營的一萬多名東北軍將士因遵循張的嚴令沒有抵抗。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一九三一年九月十九日,張漢卿在北京協和醫院對天津大公報記者談話時說:“吾早下令我部士兵,對日兵挑釁,不得抵抗。故北大營我軍,早令收繳軍械,存於庫房”。

九月二十二、二十三日,姜分和國民政府也分別發表講話和告國民書,要求“暫取逆來順受態度,以待國際公理之判斷”、“希望我全國/軍隊,對日軍避免衝突”,事實上預設了張漢卿的不抵抗政策。張要求其率領的東北軍力避衝突,並退守錦州。

在“不抵抗政策”指導下,張漢卿和姜分都寄希望於國聯,但到一九三一年十月二十四日,國聯作出決議,要求日方撤軍,而日本不但不加理會,反而於十一月進攻嫩江黑龍江守軍,日本野心已暴露無遺,張漢卿自謂:“國聯自身本無實力,僅能調解糾紛,不能強判執行,中日事件最好能自謀解決辦法。”但在嫩江橋戰役中,當日軍和偽軍張海鵬部向嫩江橋進攻時,張漢卿令守軍於兆麟部和平撤退,以免靡亂地方,仍舊依賴國聯。

江橋抗戰,馬占山可謂孤軍奮戰,未獲駐防錦州一帶東北軍的實力援助,張漢卿駐錦州隊伍毫“無戰鬥準備”。江橋戰鬥結束後,張漢卿受到社會輿論猛烈抨擊。上海救國聯合會說“黑省馬軍,孤軍抗日,效忠疆場,張漢卿未能撥援”。市民聯合會致電國民政府,指責“張漢卿坐視日寇侵略東北,辱國喪地,放棄職守”。全國學生抗日救國聯合會亦電請政府“嚴懲張漢卿,剋日出兵”。

南京政府在認識到日軍必將佔領東三省的野心和國聯的軟弱後,逐漸改變政策,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十四日東國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一次大會透過決議“嚴令各省文武官吏若遇外侮入侵,應做正當防衛,嚴守疆土,與城存亡,不得放棄職守”。

而十一月錦州事變中,張漢卿仍未下抗日決心,而是鍾情於“錦州中立化”方案,十一月二十九日,張漢卿致姜分密電,稱“惟個人對此亦頗贊成”,並在與日方代表談判之同時,開始安排東北軍撤出錦州。顧維鈞於十二月三日電文中極力勸阻道:“兄(指張漢卿)擬將錦州駐軍自動撤退,請暫從緩”;後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五日顧維鈞又與宋子文聯名致電張漢卿:“現在如日人進兵錦州,兄為國家計,為兄個人計,自當力排困難,期能防禦。”姜分亦於十二月八日致電張漢卿:“錦州軍隊此時勿撤退。”但十二月二十一日,張漢卿致電第二軍司令部:“當最近日本進攻錦州之時,我軍駐關外部隊理應防範,但若現政府方針未定時,自然不用錦州部隊進行防守,因而撤至關內”,“部隊駐地為遷安、永平、灤河、昌黎”。當日軍進攻錦州時,國民政府多次電令張漢卿抵抗,十二月二十五日,令其“積極籌劃自衛,以固疆圉”;張漢卿部隊開始從錦州撤退後,十二月三十日國民政府還急電其“無論如何,必積極抵抗”,但日軍兵不血刃佔領錦州。日軍佔領錦州及綏中一帶後,實現了對東三省的完全佔領。

一九三二年日本策劃的偽滿州國成立,從此東北數千萬民眾開始遭受日本長達十四年之久的殘酷統治和掠奪。抗戰勝利後,每年的九月十八日都被中國人視為國恥日。

過去長期認為九一八事變為姜分一貫的“不抵抗政策”所致。但近些年的研究表明,實際上“不抵抗政策”是張漢卿和姜分在面對日本威脅問題上的共識。張漢卿之“不抵抗”,是由於東北軍沒有能力單獨抵抗日本的軍事攻擊,日本最希望能夠挑起戰端,所以不斷升級挑釁行為,而張一旦與日本開戰,他也不可能得到任何來自中/央政府的支援,結果只會是丟掉東北的領土和損耗自己的軍事實力,所以他嚴格命令軍民百姓“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不給日本人挑起戰端的藉口;而姜分之“不抵抗”,則是為了貫徹他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路線。

在九一八事發當時,乃是張漢卿下令撤退,而姜分日記表明其遲至一九三一年九月十九日晚才從上海方面得知“事變”訊息。張自己也在晚年口述的回憶錄中說,“是我們東北軍自己選擇不抵抗的。我當時判斷日本人不會佔領全中國,我沒認清他們的侵略意圖,所以盡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給他們擴大戰事的藉口。”

張漢卿在東北一九三四年二月張任豫鄂皖三省剿總副總司令。一九三五年三月,任武昌行營主任,十月,兼任西北剿總副總司令。此時,日本侵華日亟,國民政府一再妥協。中工駐工農國際代表王名在莫斯科以中工中/央和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的名義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簡稱“八一宣言”),全國要求停止內戰實行抗日的呼聲日益高漲。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四日,姜分到西安督戰。張漢卿與西安綏靖公署主任、第十七路軍總指揮楊虎城共同向姜面諫,卻遭到姜拒諫。姜分令張漢卿、楊虎城立即進攻陝北紅軍,否則將其所部分別調往福建、安徽。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九日,中國工產黨組織大規模的群眾遊行示威,紀念“一二九”運動一週年。特務軍警開槍打傷一名學生,群眾非常激憤,決定到臨潼直接向姜分請願示威。姜分強令張漢卿制止學生運動,必要時可以向學生開槍。張漢卿接到命令後,趕上遊行隊伍,極力勸說學生回去。東北大學學生高呼“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東北軍打回老家去,收復東北失地!”等口號。張漢卿向群眾表示一週內以實際行動答覆學生要求。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張漢卿與楊虎城兵諫姜分,共同逼姜聯共抗日,造成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時的當天,張漢卿、楊虎城向全國發出關於救國八項主張的通電,提出:“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共同負責救國。停止一切內戰。立即釋放上海被捕的愛國領袖。釋放全國一切政治犯。開放民眾愛國運動。保障人民集會結社一切政治自由。確實遵行孫總理遺囑。立即召開救國會議”的要求。

西安事變發生後,東北軍、西北軍內部出現主張殺姜和放姜的爭執,但張漢卿、楊虎城二人都主張釋放姜分。據楊虎城的機要秘書王菊人回憶,西安事變發生後,楊虎城曾找張漢卿商議釋放姜分的四項條件:一是姜分之“安內攘外政策”必須改變,至少以談話方式向全國公開宣告(當時考慮由南京政府正式發表聲明是辦不到的);二是改組東國黨政府為抗日聯合政府,應有行動表現;三是東北軍、十七路軍的駐地和政治地位不變;四是紅軍問題,由以後組成的抗日聯合政府解決。

西安事變最終還是和平解決了。

西安事變結束後,張漢卿主動乘飛機送姜分返回南京,結果卻遭到了扣押。楊虎城則出國考察去了,知道抗戰開始了才回國。可楊虎城剛回國沒多久,也被姜分扣押了。

張漢卿與楊虎城在一九三八年十一月起被囚禁在貴州省修文縣陽明洞,一九四一年五月張漢卿轉囚貴陽市麒麟洞,由於和市區距離很近,不久很多貴州人都知道張漢卿關在麒麟洞,於是在一九四二年二月把張移往貴州省開陽縣劉育鄉囚禁,一九四四年春天再移貴州息烽縣陽郎壩,冬天再到桐梓縣天門洞小西湖,一九四六年四月九日姜分在貴陽市黔靈公園會見張漢卿。不久之後,張漢卿被押往重慶歌樂山戴公館,一九四六年十月被送到臺灣,一九四七年移住井上溫泉(新竹縣)。一九五七年十月移至高雄市西子灣,一九六一年秋移居臺北市北投居所,在三地都過著軟禁生活。張漢卿原配夫人于鳳至,生三子一女,後有情婦“趙四小姐”。他後期信奉基督教,這是他早年讀教會學校的早期信仰,一九六四年受洗。依照一夫一妻規則,姜中正令張與于鳳至離婚,和趙四小姐結婚。

張漢卿最終於二零零一年在美國病逝。楊虎城則在一九四九年於重慶被殺。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縱觀張漢卿的一生,在九一八事變前很有頭腦,做事也很有條理。雖然因中東路事件被蘇聯狠揍了一頓,不得不簽訂城下之盟,但那是因為雙方的實力相差實在懸殊。等到了九一八事變了,突然間腦袋不靈光了。最終丟了自己的東三省老家。好不容易在西安事變的時候腦袋靈光了,可沒想到事變一結束腦袋又不靈光了,居然主動送姜分回去。此後他的腦袋一直不靈光。好不容易等到姜分死了,自己終於有機會回到東北老家了,他卻遠遁美國,最終客死異鄉。如果當年張漢卿輾轉回到中國大陸,中國早就完成統一了。

可別認為這是說笑。

事實上,當年的張漢卿雖然手中無一兵一卒,但他的影響力還是有的,特別是對那些從大陸來到臺灣的老兵來說。要是當年張漢卿回到大陸了,那些老兵十有八九都會嗷嗷叫地回來,要是臺灣方面膽敢彈壓,勢必會引起兵變,到時候大陸方面可以毫不費力地拿下臺灣。

而且當時的國際局勢對中國的國家統一是十分有利的。因為當時美國正處於戰略收縮期,蘇聯處於戰略擴張期。面對共同的敵人——前蘇聯,中美兩國必定會聯合起來。到時候身為臺灣主子的美國一發話,要求臺灣方面和大陸方面進行和平統一的談判,臺灣方面敢不答應嗎?相信到時候中國的統一指日可待。

要是上述真的成為了現實,哪兒還有後世一直存在的臺海問題。中國,整個國家的安全形勢,勢必大為改觀。日本都要仔細掂量掂量稍微惹中國不高興的後果。美國也不敢明目張膽地欺負中國。可以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張漢卿是國家罪人、民族罪人。

偏偏這樣一個人在後世還被評選為“百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想想也是,在後世,儘管工農黨在陝北實現了三大方面軍的成功會師,但總的來說,工農黨的軍事實力也太弱小了點,兵不過五萬,彈藥數量也少得可憐。那時候的姜分正集結重兵,準備對工農黨發動最後一擊,徹底消滅工農黨。結果誰知道張漢卿給他來了一出兵諫,弄得姜分不得不當著所有人的面,放下了手中正砍向工農黨的刀。可以說張漢卿挽救了垂死的工農黨也不為過。這樣一個大恩人,要是都不好好感謝一下,那還了得!?

這一時空的西安事變後,張漢卿還是被姜分扣押了,這一扣押就到了抗戰結束了。本來姜分還想將張漢卿繼續扣押下去,但張漢卿卻像姜分表示自己要去見李斌,要李斌任命自己為東北地區軍隊的最高指揮官,相信李斌一定會答應的。

本來姜分是不打算讓張漢卿去的,但因為孔二小姐和孔令侃的事情,宋美琳心煩意亂,眼下宋美琳突然發現一個就處二人的機會擺在了她的面前,他當然要積極爭取了。

於是姜分被迫同意讓張漢卿去見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