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山溝中的軍閥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五三章 笑裡藏刀的蘇聯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五三章 笑裡藏刀的蘇聯

一戰讓沙俄失去了太多的領土,繼承了沙俄衣缽的蘇聯剛成立的時候的確想要拿回這些失去的領土,可卻悲哀地發現,對手的實力實在超出自己太多。因此蘇聯選擇了等待,等都自己實力足夠的時候再去拿回那些失去的領土。

等了二十年,蘇聯終於積累起了足夠的實力,有了實力的蘇聯第一時間就想付諸行動。可那些失去土地的大多都掌握在與德國親近的國家手中,蘇聯可不敢保證在自己動手的時候,德國不會橫插一腳。自肅/反以來,很多有經驗的指揮官或被殺,或被囚,這導致部隊的戰鬥力下降得厲害。身為蘇聯最高領導人的朱加什維利知道這樣的軍隊是打不贏的,即使打贏了也是慘勝。

再說了蘇聯剛生產出來的武器裝備,新研究出來的戰略戰術總要經過檢驗才行呀。在檢驗物件的選擇上,朱加什維利很是思索了一番。

選擇西面的國家容易遭到德國的干涉,進而可能會直接引發蘇德之間的直接戰爭。這對蘇聯的未來計劃來說可不是一件好事情。

朱加什維利本來的打算是趁著英法與德國打得死去活來的時候,出兵德國東部,收復沙俄時期失去的領土,然後再攻入德國本土。最終實現掌控整個東歐和中歐的計劃。要是蘇聯和德國直接先幹上了,那不是要讓英法樂死了。因此西面的國家絕對不能先打。

西面的國家不能打,那就只有打東面的國家了,而東面的國家就只有日本和中國。

想要打日本,沒有強大的海軍是不行的。可日俄戰爭之後沙俄的海軍早就走下坡路了,繼承了沙俄海軍衣缽的蘇聯海軍裝備的主力艦只還是沙俄時期的老式戰艦,新艦都是萬噸級以下的輕巡洋艦、驅逐艦、潛艇之類的輔助艦隻。拿這些戰艦去和世界第四海軍——日本海軍相抗衡,那只能說明朱加什維利瘋了。可朱加什維利卻是清醒無比。

既然如此就只能打中國了。

中國的西聯政府當年收留了沙俄的流亡人士,這些人可是無時無刻不想打回來。

眼看世界將再次被戰火籠罩,朱加什維利深知蘇聯也會被捲入。蘇聯的主要敵人是德國,而不是那背後捅刀子的白俄和中國。為了防止沙俄和中國背後捅刀子,朱加什維利認為應該教訓一下中國人,讓中國人直到蘇聯是強大的,不是中國猴子可以對抗的。

於是中蘇之間在遠東爆發了一場衝突。朱加什維利本以為蘇聯穩操勝券,可沒想到蘇聯反而被一直看不起的中國人教訓了一頓。不但損失了大量精銳士兵還損失了大量的武器裝備。更重要的是面子上的損失,在衝突爆發短短的七天時間裡就有了這麼大的損失。這簡直就是打臉呀。而且打得十分的重,直接將蘇聯的臉都打腫了。

對此朱加什維利很生氣,嚴令布留赫爾一定要給中國人一個深刻的教訓。可布留赫爾不但當起了縮頭烏龜,還將遠東地區的民眾和工業裝置來了個大遷移,全都遷移到了貝加爾湖以西地區。

對此朱加什維利很生氣,想要幹掉布留赫爾,可很快白俄對海參崴的蘇軍發起了,在短時間內拿下了海參崴,接著兵鋒直指共青城。

海參崴是蘇聯雜遠東地區最大也是最好的港口。共青城是蘇聯在遠東地區十分重要的工業城市,可以說它是蘇聯遠東地區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工業城市。

什麼?你說你還是不知道共青城到底有多重要?

好吧。舉個例子吧。在後世,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的蘇—27(二七)系列戰鬥機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共青城生產的。這下你明白了吧。能生產一代名機,蘇—27(二七)系列戰鬥機的地方能不重要嗎?

海參崴的丟失和共青城將要丟失在訊息讓朱加什維利震驚又憤怒,他想不明白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布留赫爾可是深知怎麼回事。白俄軍隊在戰前準備完成後,就發動了大軍進攻,偏偏這時候遠東蘇軍根本就沒有恢復實力;而且白俄軍隊使用的武器裝備和中國人使用的武器裝備一模一樣。因此在突襲之下,蘇軍丟掉了海參崴。好在海參崴的人員、裝置早就搬完了,帶不走的全都被炸燬。白俄得到的只是一座遭到毀壞的空城。

殊不知白俄的行動更讓布留赫爾堅定了堅壁清野的想法。

布留赫爾知道白俄的人口數量是其最大的軟肋。要是讓遠東的民眾留下,沒準兒這些人就會成為為白俄服務的人,甚至他們中的人會拿上槍走上戰場,參與到對蘇作戰中來。這是布留赫爾不願意看到的。

中蘇遠東衝突也讓朱加什維利看到了各種新式武器裝備的表現,於是他對部分新式武器裝備下達了生產、改進命令。

在中蘇遠東衝突中,儘管t—34(三四)坦克被打得滿地找牙,但他還是被證明是一種十分優秀的坦克。針對t—34(三四)坦克在火力、防護力上的不足,朱加什維利下令科什金一定要想方設法增強t—34(三四)坦克在火力、防護力上。

有意思的是朱加什維利這個命令下達的第二天科什金就拿出了t—34(三四)坦克的火力、防護力增強方案。

在該方案中科什金將使用新式的炮塔和八十五毫米主炮作為第一個選項;將使用新式炮塔和一百毫米主炮作為第二個選項。

朱加什維利在科什金的勸說中同意先使用第一個選項,因為這樣做的風險小很多。第二個選項則作為未來發展選項。

朱加什維利也知道t—34(三四)坦克無論如何挖掘潛力,也只是一種中型坦克,在防護力上是先天不足的。因此朱加什維利下令研製一款裝備有一百毫米以上主炮的重型坦克。

至於這款坦克的研發工作則交給了研發了kv系列坦克的科京。

科京原打算在kv系列坦克的基礎上進行研製,可伏羅希洛夫私下裡提醒科京,朱加什維利要的是一種戰鬥力遠超kv系列和t—34(三四)系列的新坦克。

科京經此提醒也明白朱加什維利的打算,於是科京決定乾脆退到原來在kv系列坦克上研製新坦克想法,改為全部重新設計。

這次射擊科京吸取了之前在t—34(三四)坦克上的教訓,開始關注t—34(三四)坦克的研製工作。得知t—34(三四)坦克將裝備新炮塔和新的大口徑主炮,科京決定新坦克直接使用八十五毫米主炮。為了保證以後新坦克能夠換裝更大口徑的主炮,科京特意留下了巨大的改進空間。

在一九四零年末,科京拿出了他的新作品。不同於以往的kv系列,反而像t—34(三四)坦克的最新改進版——t—34(三四)/85(八五)坦克(使用新炮塔並裝備了八十五毫米主炮t—34(三四)坦克)。

弄得當時參觀的不少人都認為科京抄襲了t—34(三四)/(八五)坦克的設計。

實際上科京可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在當時t—34(三四)/85(八五)坦克的炮塔外形是最防彈的,使用的八十五毫米主炮也是當時蘇聯最好的坦克炮了,科京也是沒得選擇了。沒想到這樣做還坐實了抄襲的罪名。

也許是這種坦克和t—34(三四)/85(八五)坦克實在是太像了,而且兩者在戰鬥力上也不相上下。在同等生產時間上,t—34(三四)/85(八五)坦克的產量和要比這種坦克多得多,而消耗要少得多。最終這種坦克只製造了幾輛原型車。

這件事對科京打擊很大,為了找回面子,科京投入了緊張的新坦克的研製中。

終於在一九四一年中旬,科京完成了新坦克的研製。不同於目前最強的t—34(三四)/85(八五)坦克,新坦克使用了一門一百二十二毫米口徑、四十三倍徑的主炮,根據測試該主炮能夠在相當遠的距離擊毀一百二十厚毫米的裝甲。而該型坦克在機動力、防護力上也相當不錯。可以說是當時蘇軍最強的坦克。

面對這種比t—34(三四)/(八五)坦克還要強大的坦克,朱加什維利將其稱為is—1(一)坦克。

後來為了科京表示這種坦克是在與t—34(三四)/85(八五)坦克競爭失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朱加什維利的臉色頓時變得不好看。

好在伏羅希洛夫聰明在關鍵時刻上前解圍,說什麼沒有曾經的失敗就不會有今日的成功,朱加什維利的臉色才變得正常起來。

後來這種坦克被正式冠以is—2(二)的名稱加以生產。在二戰爆發前,蘇聯已經擁有了三百輛該型坦克。該型坦克全部都在朱加什維利的親信手上。

可即使這樣,在二戰爆發前,蘇軍的新式坦克中很大一部分都是,t—34(三四)系列坦克,因為這種坦克的生產相對其他新坦克來說是簡單的,完全可以批次建造。

有了大量新坦克朱加什維利仍然感到坦克數量的不足,於是朱加什維利下令使用新坦克的底盤研製自行火炮。

好在自行火炮不需要坦克那複雜的炮塔,設計、製造起來也相對簡單。

蘇聯使用t—34(三四)坦克的底盤,先後製造出了裝備七十六毫米主炮的su—76(七六)自行火炮,,裝備一百二十二毫米主炮的su—122(一二二)自行火炮,裝備一百五十二毫米主炮的su—152(一五二)自行火炮,八十五毫米主炮的su—85(八五)自行火炮。

蘇聯使用is—2(二)坦克的底盤,先後製造出了裝備isu—122(一二二)自行火炮,isu—152(一五二)自行火炮

其中su—152(一五二)自行火炮後來使用is—2(二)坦克的底盤生產,被冠以isu—152(一五二)自行火炮的新名稱。

在中蘇遠東衝突中,蘇軍也發現了自己在步兵、炮兵、空軍裝備上的差距。因此蘇聯也開始了這幾方面的補充。

蘇軍的svt—38(三八)和svt—40(四零)半自動步槍雖然遠比蘇軍普遍裝備的莫辛納幹手動步槍射速高,但故障率高,內部結構復雜,對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的蘇軍士兵來說就等於難以就地維修。因此蘇聯開始設計研發一種新式半自動步槍。

在一九四零年末蘇聯成功研製出了後世一九四五年才出現的sks半自動步槍。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什麼?你不知道sks半自動步槍到底是什麼樣子?

好吧。那你知道中國國產的五六式半自動步槍嗎?

什麼?你也不知道?

那你去看中國的國慶閱兵裡面負責升旗任務的三軍儀仗隊吧。他們拿的步槍就是蘇聯sks半自動步槍的中國國產版本。

這種步槍裝彈量十發,使用和莫辛納幹步槍一樣的七點六二乘以五十四毫米子彈,既可單發裝填也可使用十發彈夾裝填。

炮兵上蘇聯動作不大,只是加大新型火箭炮的研發力度和研製更長身管的火炮。

空軍上蘇聯的動作就很大了。不但加大了新戰機的研發力度,還對已有的戰機進行改進。

其中的米格—3(三)戰鬥機被再次強化了高空/性/能,換裝新型發動機,採用全金屬加壓座艙,改進起落架。蘇聯代之以米格—7(七)的新稱號。

這樣的改進使該機的飛行/性.能有了質的提高,成為了/性/能優秀的高空戰鬥機。在高空中與中國空軍的主力戰機fzd—8(八)戰鬥機有得一比。

拉格—3(三)戰鬥機在中蘇遠東衝突中表現也不盡如人意,身為拉格—3(三)戰鬥機總設計師的拉沃奇金(有的地方寫為拉沃契金,實際上為同一個人)決定對其進行改進。

拉沃奇金決定使用m—82(八二)發動機來增強飛機的動力。

m—82(八二)a型發動機是風冷式發動機,重一千八百九十五磅(約合八百九十五點五七公斤),其效能如下:一千七百馬力/低空,一千五百四十馬力/六千七百二十五英尺(約合兩千零四十五米),一千三百三十馬力/一萬七千七百英尺(約合五千三百九十五米)。相比之下,m—105(一零五)p引擎在任何高度都只能產生不超過一千一百馬力的動力。由於m-82(八二)的直徑為十八英尺,遠大於m-105(一零五)p型發動機,所以拉格—3(三)的前機身必須返工以容納更大的m—82(八二)發動機。飛機最初被裝上了四門舍瓦克二十毫米機炮,但是為了解決發動機散熱問題又拆除了其中兩門,因為要騰出空間在機身兩側安裝兩個額外的發動機散熱器。

裝備了m—82(八二)a型發動機的拉格—3(三)戰鬥機原型機表現出了其強大的戰鬥力,蘇聯方面很快以新的名稱——拉格—5(五)戰鬥機,投入生產。在正式生產的時候,武器裝備換成了位於機頭的兩艇二十毫米機炮。

在正式裝備部隊後,

以前駕駛拉格—3(三)戰鬥機的飛行員們抱怨這種飛機的機身過重,機翼控制面也太小。這些要求使得後期生產的拉格—5(五)戰鬥機進一步增大了升降舵和尾鰭面積,前風擋也換成了五十七毫米厚的鋼化玻璃,增加了飛機的外掛架,但是在水平尾翼部分仍然沒有變化。

這時候新的m—82(八二)f型發動機也生產出來了,改進過的增壓器使得發動機能工作在10000英尺高度,此外該發動起能在兩千六百英尺高度輸出一千七百六十馬力。為了能裝下新的發動機,飛機的引擎罩進行了修型,同時增加了增壓器進氣口以滿足m—82(八二)f更大的進氣量。此外,每兩架拉格—5(五)戰鬥機配備一部rsi-4型無線電。更加重要的是,為了改善駕駛艙內視野,後機身高度被降低並在駕駛艙後部也安裝了防彈玻璃。蘇聯將這種戰鬥機稱為拉格—5(五)f戰鬥機。

可在此之前配備燃油直噴系統的m—82(八二)fn在什韋佐夫工廠完成臺架試驗。此外,由於m—82(八二)引擎在拉格—5(五)機身上已經出現了過熱的問題,m—82(八二)fn為此進行了重新設計以改進在戰鬥中的冷卻效能,在內部,發動機的活塞和連桿都進行了加固,每個氣缸都配備了單獨的排氣管,最後,燃油直噴系統被安裝到了原先m—82(八二)發動機上化油器的位置。發動機輸出提升到了:一千八百五十馬力/低空、一千六百七十馬力/五千英尺(約合一千五百二十四米)、一千四百六十馬力/一萬五千英尺的水平(約合四千五百七十二米)。為了使新的發動機發揮最大效用,拉沃奇金對機體進行了大量的改進,增壓機身、可伸縮的尾輪,增大了面積的尾翼使得操作性更好,杆力更小。但是伸出的無線電桅杆和為了擴大進氣而在在發動機罩上安裝的齒輪傳動增壓器都造成了更大的空氣阻力。字母fn和一個菱形圖示被刻到發動機短艙側面。儘管有著更好的效能,但是拉格—5(五)fn(蘇聯事後的稱呼)並沒有立刻得到生產,因為飛機需要的m—82(八二)fn引擎產量不足。事實上,高爾基工廠直到一九四二年秋才得到足夠的m—82(八二)fn引擎轉產拉格—5(五)fn。而其他工廠直到一九四三年初才開始製造拉格—5(五)fn戰鬥機。

這時候的拉格—5(五)f戰鬥機和拉格—5(五)fn戰鬥機的武器裝備已經改為三門二十毫米機炮。

這一時空,蘇軍提前裝備了後世二戰末期的裝備,這對德國/軍隊和中國/軍隊來說可不是一個小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