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山溝中的軍閥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五六章 不一樣的二戰開端(上)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五六章 不一樣的二戰開端(上)

一九四一年九月二十九日,德國突然對荷蘭、比利時、法國發動了大規模突襲行動。

首先發動突襲的是德國空軍。在天亮前,德國空軍大規模出動,對三國靠近德國的機場進行了狂轟濫炸。面對德國空軍的突襲,三國空軍倉促迎戰之下損失慘重。在極短的時間內,三國失去了制空權。

成功奪取制空權後,德國陸軍兵分三路向三國進發。

一戰結束後德國雖然沒有戰敗,但也對塹壕戰十分頭疼,德國總參謀部認為下次戰爭一定要堅決避免陷入塹壕戰中。因為一旦再次陷入塹壕戰中,德國會步一戰的覆轍。可是法國、比利時沿著法德、比德邊境修築大規模防禦工事,這擺明了兩國想要和德國打塹壕戰。德國當然不可能就這樣和兩國打塹壕戰。於是德國總參謀部不得不制定突破兩國防線的作戰計劃。

起初德國總參謀部拿出了“黃/色/方/案”作為突破法比兩國防線的計劃。

按照該計劃德軍主力從荷蘭、比利時等國穿過,在此過程中儘可能多地消滅法軍和儘可能多地佔領土地。總之,此方案可以看做是一戰時“史裡芬”計劃的翻版。

德國在一戰時使用了“史裡芬”計劃,但最終卻打成了塹壕戰,德國差點因此輸掉戰爭。因此這一方案被捨棄。

德國總參謀部冥思苦想,發現自己一直找不到好方案。直到德國和西聯舉行了一次秘密的兵棋推演,德國的參謀人員才找到了這樣一份曙光。這次突襲對荷蘭、比利時、法國三國,實際上就是這份曙光的產物。

德國將對荷蘭、比利時、法國三國的突襲方案稱之為“鐮刀方案”。按照該方案,德國將在德國與三國的邊界處集結三個作戰集團。從左到右依次被稱為b集團軍群、a集團軍群、c集團軍群。

倫德施泰德上將指揮的a集團軍群擔負主攻,下轄四個集團軍,共五十二個師(其中十個裝甲師和五個摩托化師),由第三航空隊提供空中支援,展開於亞琛至摩澤爾河一線,翻越阿登山區,向英吉利海峽沿岸地區實施突擊,分割法國北部和比利時境內的英法軍。

博克上將指揮的b集團軍群,下轄三個集團軍,共三十五個師(其中五個裝甲師和三個摩托化師),由第二航空隊提供空中支援,展開於荷蘭、比利時國境至亞琛一線,作為右翼,突破荷蘭邊境防線,佔領荷蘭全境和比利時北部,然後再向法國推進。

勒布上將指揮的c集團軍群,下轄兩個集團軍,共二十二個師(其中兩個裝甲師和兩個摩托化師),位於鋼鐵防線正面,擔負佯攻,牽制當面法軍。

德軍在萊茵河地區還部署六十個師(其中四個裝甲師、六個摩托化師),作為預備隊,其中二十五個師作為各集團軍群的預備隊,聽從於各集團軍群的調遣,另外三十五個師則作為總預備隊,由最高統帥部直接指揮。

九月二十九日,戰鬥一打響,德國c集團軍群當即向正面的鋼鐵防線發起正面進攻。在空中轟炸機和地面超大口徑重炮的支援下,德國c集團軍群對守衛防線的法軍造成了十分巨大的傷亡。在較短時間內就摧毀了已經查明的各種堡壘上百個。

德國b集團軍群和a集團軍群也在戰鬥打響的時候向自己的目標發起了進攻。

有鑑於在不久前才結束的中日戰爭和中蘇遠東衝突中,德國生產的飛機(英法等國先入為主地認為那些飛機時德國生產後,賣給西聯軍的)表現得實在是太優秀了,比利時等國都不約而同地加強了要地的防空火力。

因此突襲比利時埃本·埃馬爾要塞的德國傘兵部隊在突襲過程中遭到了比軍防空火力的巨大殺傷,好在隨行的空軍飛機及時支援,不然突襲的傘兵部隊全軍覆沒都有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西聯賣給德國的對地攻擊機在對地支援中發揮了巨大的效果。按照那些得到支援的部隊說法,這些飛機只要盯上目標,就沒有摧不毀的,而且在摧毀目標的同時還保證不傷及附近的友軍。

這樣優異的表現,一方面是因為這些飛機本身就有十分優良的/性/能,另一方面是因為駕駛這些飛機的飛行員都是德國的精銳飛行員。

埃本·埃馬爾要塞被攻克意味著德國進軍比利時的道路順暢了很多。

面對德國的進攻,早就有所準備的法比英三國/軍隊,按照計劃行動了。

法軍一部進入鋼鐵防線法國段防備德軍的進攻。法軍另一部和英國遠征軍則進入比利時境內,幫助比軍抵擋德軍的進攻。

可就在這當口,德軍真正的主力部隊卻向阿登山口發起了突襲。

在法比聯合修建的防線上,阿登山脈由於地形原因,被法軍認為是裝甲部隊難以突破的地段。可即使這樣,在戰前法國還是特意抽調了部分部隊和武器裝備加強阿登山脈的防守。

等到德國的主力部隊真的向阿登山口發起突襲時,才發現阿登山口的防御能力要比想象中高得多。好在德軍準備充分,不然還真的要栽個大跟頭。

為了保證成功突破阿登山口,德國最高統帥部集中了最強大的陸空軍部隊。

承擔主要突擊任務的部隊全部使用德國從西聯購進的裝備,其中就有三二式坦克、二七式坦克、各種自行火炮……

以至於德軍內部將這支部隊稱為“中國/軍團”。

原來在阿登山口駐防的法軍大多都是不入流的那種,新調來的部隊不是新編的,就是裝備差的。但即使這樣他們也在阿登山口死守不退。他們知道一旦讓德軍突破防線,法國就完了。

德軍也知道要是自己不突破防線,德國也完了。

抱著類似目的兩軍就在阿登三口展開了十分血腥的攻防戰。

看到在未來兩天內從正面不可能突破法軍防線,倫德施泰德決定使用最後的殺手鐧——空降兵。

本來德國的空降兵也和其他國家的空降兵一樣,但受到西聯空降兵的影響,德國空降兵開始大量裝備四零火箭筒、無後坐力炮這類重武器。

按理說這樣的空降兵本質上來說也只是相當於一支裝備了較強大輕型重武器的輕步兵部隊。可是德國人居然提前研製出了me—323(三二三)運輸機。

這款運輸機可以運載一百三十名士兵或者十到十二噸的裝備,更重要的是這款運輸機可以在野戰機場起降。

在先遣的空降部隊建立起一個野戰機場後,me—323(三二三)運輸機立刻起飛,到達機場後馬上卸下裝載的裝備。這些裝備中就包括了德國新研發出來的一百零五毫米輕型野戰炮。

這讓空降兵部隊得到了陸軍師級部隊的火力支援,在以前這是不可想象的。同時在必要時前線部隊也能及時得到火炮,而不用從後方千辛萬苦運來。

在得到火力志願的情況下,德國空降兵部隊向阿登山口法國守軍的後方發動攻擊。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在兩面夾擊之下,守衛阿登山口的法軍最終潰敗。

阿登山口的失守標誌著德軍圓滿完成了戰前的突破計劃,接下來就該圍殲在比利時境內的法比英三國/軍隊主力。

在裝甲部隊的快速突擊下,法比英三國/軍隊的防線像是紙糊的那樣。往往防線剛建立德軍就來了一個摧枯拉朽的進攻。

至十月十日,德軍將法比英三國/軍隊主力包圍在敦刻爾克附近地區。

為救援被圍部隊,英國皇家海軍和空軍竭盡全力為被圍部隊提供各種支援。

得知英國皇家海軍大舉出動,德國公海艦隊也即可起錨,最終雙方在敦刻爾克附近爆發了大海戰。

在空軍裝備質量上有相對優勢的德軍,最終依靠空中優勢打敗了英國皇家海空軍。據不完全統計英國在這次海戰中損失了超過五百架各型飛機,一百多艘一千噸以上的戰艦。

隨後被包圍的法比英三國/軍隊主力在德國海陸空三軍的聯合打擊下全軍覆沒。

經此一役,英國失去了軍隊的精華部分,連保衛英倫三島都成問題。

德國在西線取得巨大成功,不禁把全世界都嚇了一跳。蘇聯的反應最為劇烈。

在德國在西線得手的第一時間蘇聯就向英國表示了結成盟友一起抗德的想法。

身為堅定反/共/人士的丘吉爾,面對艱難的局勢,當即同意了蘇聯的想法。兩國在短時間內簽訂了同盟條約。英蘇簽訂了同盟條約,連帶著英國的盟友,法國也與蘇聯簽訂了同盟條約。

在簽訂盟約的第一時間,蘇聯就以收復失地的名義對波蘭等佔有原沙俄領土,或者是從原沙俄領土上分/裂出去的國家宣戰,隨後發起了進攻。

本來朱加什維利是打算趁著英法與德國打得死去活來的時候,再趁機出來向德國的背後捅刀子。可誰曾想到,英法敗得這麼慘,英法的陸軍主力玩完了;英國海軍主力也玩完了,法國海軍主力雖然尚存,但不起作用呀。眼看著德國將要對英國發起登陸作戰,要是德國真的登上了英國本土,憑藉著德國陸軍那強大的戰鬥力,英國的淪陷也是時間問題了。

英國被佔領了,下一個是誰?

朱加什維利用腳趾頭都想得到——肯定是蘇聯。

隨著英法的戰敗,德國在西線已經沒有敵手,德國稱霸歐洲即將成為現實。可是蘇聯時不會讓德國這樣做的,兩國註定一戰。與其事後遭殃,倒不如先下手為強。

吸取了與中國復興軍交戰經驗教訓的蘇軍在與波軍交戰的第一時間就讓波軍知道了什麼叫做真正的鋼鐵洪流。在裝備數量和質量都不佔優勢的情況下,波軍節節敗退,眼看就要敗退到華沙了。

德國在蘇聯動手的第一時間就警告蘇聯將伸出去的爪子收回去,不然德國不介意幫蘇聯修修指甲。

朱加什維利還是很看重德國的警告的,他也不想在這時候直接與德國發生衝突。但形勢比人強啊,真要讓德國將英法滅了,蘇聯就真的是孤軍奮戰了。即使美國想要援助都要看德國和日本的海軍答不答應,再加上東面那態度搖擺不定的中國,這裡面的風險實在是太大,朱加什維利不敢拿蘇聯的國運去賭。

於是朱加什維利不得不硬著頭皮拒絕了德國的警告。

看到蘇聯一意孤行,德國留守在東部邊境的部隊馬上行動起來,在波蘭的引導下進入華沙,準備和波軍一道抗擊蘇軍。

當然了,德國也不忘記在宣傳上表明自己行動的合法性。同時德國的盟友們也對蘇聯宣戰。

隨後的一段時間裡,德國還和盟友一起成立了一個公開的同盟組織——歐洲同盟。

一戰結束後德國將在一戰期間的盟友聯合起來成立了一個叫做,中歐經濟技術合作組織,的組織。

明面上這個組織是加強成員國經濟交流和技術合作的,實際上是準軍事同盟。

這事兒明眼人都知道,都沒說破。

中歐經濟技術合作組織最初只有一戰期間德國的盟友,也就是德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義大利、土耳其。

後來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成員國又變成了德國、奧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亞、義大利、土耳其、芬蘭、立陶宛。

中歐經濟技術合作組織在一戰結束後的那段時對成員國的經濟恢復發揮了巨大作用,即使是經濟危機爆發後,得益於該組織的協調,成員國的經濟在危機發生三年後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回升。

在二戰爆發前,幾乎所有中歐國家都加入了該組織,甚至南歐和東南歐的國家都尋求加入該組織。

現在該組織改頭換面成了歐洲同盟,原本的經濟合作淡化了,但軍事同盟卻大大加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