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山溝中的軍閥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五七章 不一樣的二戰開端(中)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五七章 不一樣的二戰開端(中)

面對蘇軍的突然進攻,波蘭軍隊、奧地利軍隊、匈牙利軍隊、羅馬尼亞軍隊,一方面節節抵抗,另一方面不斷向德國求援。

德國在透過外交手段警告蘇聯的同時,也在不斷調兵遣將。好在德國早有預感蘇聯會趁機下手,因此部署在德國境內的德軍透過各種運輸方式抵達上述國家。

對德國來說,波蘭和羅馬尼亞是必須首先保住的國家。

波蘭距離德國的心臟——柏林,實在是太近了。只要波蘭完蛋,蘇軍的槍口就會直指柏林。被人用槍指著腦袋的滋味可不好受。

一戰開始前,波蘭就已經被德國、奧匈、沙俄瓜分。一戰結束後,德國有感於自己在歐洲的盟友實在太少,因此將德國割佔的原屬波蘭的領土單獨劃出來,讓波蘭人建立一個新的波蘭。為了控制新的波蘭,波蘭政府的人全都是親德人士。後來德國又透過各種方法將奧匈帝國手中的領土交還給了波蘭。這讓波蘭成為了德國的鐵桿盟友。

有鑑於蘇聯的強大,德國一直不遺餘力地武裝波蘭,在波蘭遭到蘇軍突襲前,波蘭甚至還獲得了德國的虎式坦克、豹式坦克、me—109(一零九)戰鬥機、fw—190(一九零)戰鬥機等一大批德國現役主戰裝備。可惜這些裝備在數量上很少,不能起到決定作用。

德國本身就是缺油國,儘管德國在一戰結束後就大量囤積石油,但德國本身對石油的消耗也大,而且英法等掌握石油的國家又不會向德國大規模出口石油,即使是經濟危機爆發後這一點都沒有改變。因此德國的石油儲備量談不上很多。

既然無法從英法等掌握石油的國家手中得到大量石油,德國也不得不另尋他法。一方面德國加大了對煤化油專案的投入,煤化油專案德國一直都在做,但煤化油的成本實在是高了點,德國也只能小規模生產。

另一方面德國也在滿世界尋找石油,找來找去德國也只找到了羅馬尼亞這個位於歐洲,能夠大量向德國出口石油的國家。為了拉攏羅馬尼亞,德國可謂是不惜代價,反正經濟軍事手段一樣不少。

其實德國也在原屬德國的海外殖民地上找到了石油,但這些石油並不具備開採價值,德國也就因此放棄了。

經歷了一戰,德國當然知道石油的好處了。德國實在無法想象沒有石油,德國是否還能堅持打下去。

最先到達波蘭和羅馬尼亞的德國援軍是德國空軍。沒辦法,誰叫空軍的裝備是飛機,飛機的速度要比火車、汽車什麼的快多了。

德國空軍一抵達當地,馬上升空作戰和蘇聯飛機爭睹制空權。

在和蘇聯空軍交戰中德國飛行員們發現,蘇聯戰鬥機的戰鬥力足以和德國目前的主力戰鬥機相媲美,蘇聯飛行員也有較高的素質,一時間兩國空軍殺得難分難解。

最後還是有源源不斷支援的蘇軍獲得了制空權,在波蘭和羅馬尼亞的德軍只能等待支援部隊的到來。

蘇聯的突然襲擊也讓德國最高統帥部舉棋不定。

在戰前德國就猜測蘇聯可能會趁著德國和英法打得死去活來的時候下手,但蘇聯下手的力度絕不會很大,充其量就相當於一戰時期沙俄對德國東部邊界發動攻擊的標準。

可沒想到這次蘇聯的動作這麼大,一上來就是下死手,在短時間內就佔領了很多地方。

現在德國最高統帥部面臨著一道選擇題,是選a呢?還是選b呢?

選a就是首先集中力量在最短的時間內打垮英法,迫使英法投降。就目前的情況來說做到這點不菲絲毫之力,法國的陸軍主力已經被消滅了,天然屏障也早已成為了過眼雲煙,德軍只要打下巴黎就意味著法國的敗亡;英國海陸空三軍主力遭到了極大地重創,需要許多時間才能恢復。可英國偏偏缺乏時間,只要陸軍登上英倫三島,英國的滅亡就是遲早的事情。

只不過這樣做是犧牲盟友為代價的。

既然要先消滅英法,那麼德國的陸海空三軍主力肯定要放到英法身上,在目前蘇聯大兵壓境的情況下抽調主力打英法可不是好事。即使留守部隊在盟友配合下擋住了蘇聯的進攻,盟友也損失慘重。在未來盟友之間肯定存在縫隙。

選b則是馬上將在法國的陸空軍主力調回東面抵擋蘇軍的進攻。這樣做的確能夠抵擋蘇軍的進攻,可是英法就會得救了,未來德國肯定會陷入兩面作戰的困境,而這恰恰就是德國一直極力避免的事情。

怎麼辦?

一時間德國最高統帥部左右為難。

好在德國早就建立起了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參謀部,擁有了世界上最好的參謀人員,不然德國最高統帥部還不得愁死。

按照德國參謀們的推演,如果從法國撤出一定數量的陸空軍是不會影響到西線戰場的。單靠留下的陸空軍就足以完成消滅法國的任務。當消滅法國後,留下的陸空軍部隊再和海軍一道登陸英倫三島,英國的覆滅指日可待。當英法都被消滅後,西線已無敵手,西線只要留下少量陸空軍和絕大多數海軍就足可以保證西線的安寧。到時候和盟友一起全力向蘇聯發動進攻,蘇聯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

德國的參謀們還是有水平的,給出了這麼一個好方法。但問題是,盟友們會同意嗎?

為了讓盟友們同意,德國很是費了番力氣。除了保證大量的軍備供應外,還有大量的機器設備供應,連帶著打敗蘇聯後,對蘇聯的瓜分也定下了。

於是德國的盟友們不得不苦苦支撐,好在德國還是說話算話,答應的武器裝備立馬運來了。儘管數量不多,但也夠每個盟友裝備一個德械軍了。可別小看了這個德械軍,這個軍裡面可有一個裝甲師。

德國裝甲師在西線的戰果那是剛剛的,因此德國就開始大規模擴充裝甲部隊。德國的盟友對此眼饞不已,紛紛向德國提出建設自己的裝甲部隊的請求,說白了就是向德國購買裝備、聘請教官。可德國自己都在擴充中,哪兒來這麼多裝備給盟友。

原本德國還打算拿些將要退役的東西來湊數,可看到蘇軍那猛烈的進攻勢頭,德國只好咬咬牙,將原本用來擴充裝甲部隊的裝備交到了盟友手上。

德國是被/逼/得沒辦法了才這樣做的,殊不知這樣一來,德國反而加深了與其盟友的關係。

隨後在法國的德軍部分被撤回德國本土,投入到抗擊蘇軍的進攻中。留守在法國、比利時的德軍一部分加緊時間前往巴黎,爭取早日滅掉法國;另一部分則加緊渡海作戰準備。

前往巴黎的德軍,那是緊趕慢趕,終於到達了巴黎外圍。原以為會有一場艱苦的城市攻堅戰,可沒想到法國政府宣佈巴黎為不設防城市,德軍兵不血刃進入巴黎。沒過多久法國正式宣佈戰敗,並和德國商討停戰協議。

德國也不矯情,應下了法國的投降,但對停戰協議德國明確表示要在打敗英國之後才與法國簽署。

法國戰敗一週後,德軍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對英國發動了登陸作戰。

由於英國皇家海陸空三軍在之前的戰鬥中損失慘重,至今沒有恢復元氣。因此德軍很順利地登上了英國本土。

隨後的戰事,怎麼說呢?大仗唯有一次,小仗不斷。

英國陸軍主力早就丟在發過了,留守英國本土的都是些老弱病殘,儘管英國還擁有數量龐大的海外殖民地軍隊,但遠水解不了近渴。

在正面交戰中,英軍往往一觸即潰。可在倫敦,德國卻差點打成了凡爾登。

倫敦是英國的首都,在主力部隊損失殆盡,援軍又遲遲到不了的情況下,英國是不可能守住倫敦的。

英國政府也早早下令倫敦的軍民撤退。可是英國/軍方認為,不戰而逃是恥辱。於是部分不願撤退的英國陸軍士兵和倫敦居民開始在倫敦修築防禦工事,靜等德軍的到來。他們是打定主意要和倫敦共存亡了。

當德軍向倫敦進攻的時候,守衛倫敦的英國/軍民利用城市街道狹小,重裝備施展不開的特點,利用手中的各種武器與德軍對抗。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登陸英國本土的德軍起初也沒將倫敦放在眼裡,在他們想來,既然英國已經丟掉了海陸空三軍主力,那麼拿下一個小小的倫敦那還不是輕而易舉地。

可真當他們進入倫敦後,他們才發現著倫敦不好拿。

已進入倫敦城內,德軍就受到了來自英國守城軍民的彈雨歡迎,頓時就將防備不及的德軍打死打傷多人。

看到英國人如此“歡迎”自己,德軍也火了,調來了坦克,想要狠狠教訓一下英國人。

可是英國人早有準備,用隱藏起來的反坦克炮狠狠教育了德國人一番——別以為坦克在城市巷戰中也是無敵的。

吃了癟的德軍也只好開始了殘酷的城市巷戰。可越打德軍越心驚,坦克、大炮這些重武器在城市中作用發揮有限,真要大規模使用,那等於是將倫敦給完全打成廢墟,偏偏德國又想得到一座較為完好的倫敦城。

難啊!?

恰在此時,“中國/軍團”的表現讓的軍官兵眼前一亮。

“中國/軍團”是德軍內部對那些全套裝備從西聯進口的武器裝備的部隊的稱呼。這支部隊的戰鬥素質在整個德國無出其右,再加上先進的武器裝備,那戰鬥力……

沒說的,絕對剛剛的。

“中國/軍團”一成立就確定了其在德軍內部的絕對主力地位,這次突破阿登山口,“中國/軍團”就出力甚大。

等到打倫敦了,怎麼可能少得了“中國/軍團”。

鑑於傳統的大炮在城市巷戰中用處不大,“中國/軍團”就大量使用從西聯進口的四零火箭筒。

還別說,這四零火箭筒簡直就是為巷戰而生的。兩百米的有效射程在城市巷戰中那是綽綽有餘。只要被四零火箭筒瞄上,那基本上是和死神畫上了等號。

靠著四零火箭筒,“中國/軍團”的攻擊進度那叫一個快呀。弄得周圍的友軍部隊是既羨慕又困惑。

等到他們弄明白了原因,也向德國最高統帥部申請得到更多的四零火箭筒和相應的彈藥。

可德國最高統帥部也頭疼呀。

進口的四零火箭筒及相應的彈藥總攻就那麼多。其中一半的火箭筒和四分之一的彈藥都給了“中國/軍團”,剩下的還是為未來留著的。要是現在就給了部隊,那未來要用,怎麼辦?難道還從中國哪裡購買嗎?即使中國願意賣,拿著價錢肯定要比原來高得多呀。

好在這時候德國依據四零火箭筒,仿製出了四零火箭筒的替代品——提前誕生的鐵拳反坦克火箭筒。

這一時空,德國參考了四零火箭筒的相關設計,讓鐵拳反坦克火箭筒更加完善。最初的鐵拳反坦克火箭筒為射程六十米的鐵拳60(六零)型,等到正式生產了就變成了射程一百米的鐵拳100(一百)型。目前德國已經研製出了射程一百五十米的鐵拳150(一五零)型。根據計劃,將在未來不久就大量裝備部隊。

在四零火箭筒暫時無法大量裝備部隊的情況下,德國只好用鐵拳替代了。好在鐵拳也沒讓下面的部隊失望,在城市攻堅戰中表現優異。

伴隨著越來越多的鐵拳被投入戰場,守衛倫敦的英國/軍民壓力越來越大,最終不得不退守下水道,企圖依靠下水道繼續與德軍周旋。

決心死守倫敦的英國/軍民當起了老鼠,透過下水道頻繁襲擊進入倫敦的德軍。

經過最初的不適應後,德軍終於想出了好辦法。

你英國人不是要當老鼠嗎?

那好,我就真的讓你當老鼠。

德軍透過各種方式找來了倫敦的下水道地圖,隨後根據這些地圖將部分下水道入口用水泥徹底封死。緊接著派出部隊,攜帶自動武器進入下水道內清剿。

在自動武器方面陷入絕對劣勢的英國守軍,最終被德軍消滅。

儘管倫敦最後還是失守了,但在被德軍佔領的英國領土上,英國人憑藉著自己熟悉當地地形,不斷用小股兵力打擊德軍的運輸線,弄得德軍運輸部隊苦不堪言。更弄得德國不得不加大了對英國游擊隊的圍剿力度。

可德軍的實力要超過英軍實力太多,英國本土最終還是淪陷了。

回援盟友的德軍,那日子過得可不好,他們發現蘇軍的武器裝備絲毫不遜色與自己,某些方面甚至還要強於自己。

前面已經說過了,蘇聯使用t—34(三四)坦克的底盤改造出了大量的自行火炮,而這些自行火炮在當下的戰事中發揮出色,將德國賣給其他盟友的老舊裝備打得灰頭土臉。新裝備因為數量原因也發揮不出原有效能。

從法國調來的援軍起初對蘇軍很不放在心上,他們認為是自己的盟友裝備訓練太差,才被蘇聯打成這樣。可同樣身為德國/軍人成員的哈萊的報告卻讓這些眼高於頂的德國/軍人知道自己面對的對手倒地是怎樣的。

哈爾是德國派往波蘭的一名軍事教官。在蘇軍向波蘭發動突襲時,他所在的部隊由於是精銳,因此被首先派往了前線。在前線他和自己的波蘭戰友一道浴血奮戰。可蘇軍實在是太強大了額,不是波軍可以抵擋的。

撤到後方後,哈爾寫出了自己的報告書。由於哈爾是陸軍,因此他的報告書主要體現了蘇聯陸軍裝備的相關情況。

萊克是德國空軍的一名飛行員,也是首批與蘇聯飛機交手的德國飛行員之一。當戰鬥結束後他寫了一封報告交給了自己的上級。在報告中,他詳細描述了蘇軍飛機的效能(實際上這種描述有很大的主觀/性),提出了應對方法。

後來德國/軍方將哈爾和萊克的報告合稱為哈萊報告,透過這份報告,德國/軍方知道,蘇軍的戰鬥力還是很強悍的,他們的新式裝備也是很強大的,絲毫不亞於德國目前的主力裝備。因此他們將哈萊報告向下面的部隊全部下發,要求西面的部隊一定要打起十二萬分精神來應對蘇軍,不然等待自己的絕對是死亡。

也正因為哈萊報告,德軍全都打起了十二萬分精神,在與蘇軍交戰中他們的損失雖大,但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德軍發現,對自己威脅最大的蘇軍部隊還是蘇軍的裝甲部隊,而蘇軍裝甲部隊中威脅最大的就是裝備了一百二十二毫米和一百五十二毫米口徑主炮的坦克和自行火炮。

由於這些坦克和自行火炮裝備了大口徑的火炮,其發射的炮彈威力很大,擊中德軍坦克會給坦克造成極大的傷害。

德國引以為傲的虎式坦克在這些大口徑火炮面前都要掂量掂量自己的身板是否真的能夠扛得住。

在裝備方面蘇德兩軍平分秋色,軍隊素質上德國顯然要高一籌,但數量上要低一籌。

可德國容易得到許多盟友的支援,而蘇聯幾乎不可能得到盟友的支援,除此之外蘇聯還要留下相當一部分兵力防備中國可能的進攻。

這就造成了兩軍的戰鬥將會一場慘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