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山溝中的軍閥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六四章 這戰車好厲害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六四章 這戰車好厲害

fzd—12(十二)戰鬥機、霹靂-2(二)近程空空導彈、pl(霹靂)—3(三)中程空空導彈一戰成名,弄得海空軍的戰鬥機飛行員們眼熱不已。他們紛紛打聽自己什麼時候能夠成為fzd—12(十二)戰鬥機的飛行員。可是他們的打聽如同石沉大海一般,杳無音訊。

fzd—12(十二)戰鬥機的戰鬥力的確強悍,但按照後世的看法只能算是輕型戰鬥機,中國未來需要的是一種中型戰鬥機(後世標準)來支撐天空。

現在這種中型戰鬥機已經研制成功,正在裝備海空軍的航空兵部隊。

一百多架飛機全軍覆沒可不是小事,岡村寧次當即派人前去調查。

可調查的結果讓岡村寧次很是無語,原因無他——那些被擊落的飛行員沒一個活著回來。

這就導致岡村寧次根本無法獲得第一手詳細資料。

岡村寧次只知道,己方派出的一百多架飛機被一種冒煙的東西打得損失慘重,剩下的飛機又被沒有螺旋槳的飛機擊落大半,最後剩下的也被活塞式戰鬥機擊落了。

其他有用的資訊一點都沒有。

岡村寧次不覺有些心寒——支那人的武器越來越厲害了,大日本帝國在未來還打得贏支那嗎?

猛然間岡村寧次醒悟過來,按照以前西聯軍的習慣,在取得制空權的第一時間,西聯軍就會發動地面進攻。以前的西聯軍消失了,但更加強大的中國復興軍誕生了,那麼是不是說支那人的地面進攻馬上就要開始了?

岡村寧次剛準備下令前線部隊防備中國復興軍的進攻,結果參謀很“默契地”送來了中國復興軍已經突破鴨綠江防線的訊息。

結根據參謀送來的情報岡村寧次很快圈定了支那人突破中朝邊境的地點。

中國復興軍選擇的突擊地點和後世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期間的突擊地點幾乎沒有任何區別。

在成功將日本勢力趕出中國後,日本就在中國和朝鮮邊境大興土木,防備中國可能的進攻。

在中朝邊境上,尤以新義州擁有最強大的防御能力。

因為新義州有一座連線朝鮮和中國的鐵路大橋——鴨綠江大橋。

鴨綠江大橋位於遼寧省安東市(後世稱為丹東市)區內,大橋其實有兩座,相隔不足百米。第一座橋於一九零九年五月動工,一九一一年十月竣工,由當時的日本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所建,始為鐵路橋,十二孔,長九百四十四點二米,寬十一米,從中方數第四孔為開閉梁,可旋轉九十度,便於往來船隻航行。第二座橋始建於一九三六年(後世是一九三七年)四月,可是日本在一九三八年時不得不從中國全面撤退,第二座橋的修建就暫停了。

中日之間相互恢復和平後,日本為了保證朝鮮的安全,堅決拒絕了中國提出的兩國合資第二座鴨綠江大橋的建議。同時為了防止中國突然透過第一座鴨綠江大橋快速進入朝鮮半島,日本在新義州修築了大量的防禦工事,駐紮了重兵。

駐紮在新義州的是日本關東軍第一零三師團。

日軍第一零三師團是日軍第三師團退役官兵在中日大戰爆發後,日本緊急招募整編而成的。

日軍第三師團在南九戰役中全都喂了長江的魚,第一零三師團的日軍官兵當然咽不下這口氣。這不,中日之戰結束後,他們主動要求前往前線,抵擋中國人發動的第一波次大規模進攻。

第一零三師團雖說是乙種師團,但其中多個老兵數量確是很多甲種師團都眼熱的。讓這樣一支部隊到到前線抵擋中國人發動的第一波次大規模進攻,那不就是主動將精銳部隊松北中國人吃嗎?日本人還沒那麼傻。

可奈何第一零三師團的日軍官兵是王八吃秤砣——鐵了心,非要抵擋中國人發動的第一波次大規模進攻。

日本高層起初是不同意的,但隨著日本研製出了大量新式武器裝備,並配發部隊。日本高層終於同意了第一零三師團的請求。

在當時日本和中國最近的地方就是日本控制下的朝鮮半島。朝鮮和中國隔著鴨綠江、圖們江、長白山等天然山河將朝鮮和中國隔開。而日本為了加強對南滿(遼東半島地區)的統治,特意修築了連通朝鮮和南滿的鴨綠江大橋。

這樣一來日本高層就將第一零三師團調到了新義州。為此日本高層還將大量坦克、裝甲車、各種火炮、半自動步槍送到了第一零三師團手上。

要知道這些武器裝備大多都是裝備經歷過中日大戰且沒被西聯軍消滅的日軍甲種師團和乙種師團,第一零三師團原先根本就沒在換裝計劃內。

現在第一零三師團得到這些新裝備當然高興了。

得到新裝備的第一零三師團官兵,心裡那個樂呵呀。他們信心滿滿地認為這次一定要讓支那人吃大苦頭。

知道新義州的防御能力強悍,中國復興軍也沒有打算直接從安東攻過去。中國復興軍選擇了迂迴進攻。

河流的深度並不一致,中國復興軍就利用了這一點。在靠近新義州的地方使用新研發的輕型坦克,渡過鴨綠江。

在三二式坦克研製出來後,西聯軍方對其在山地地形條件下的執行能力進行過測試。測試的結果表明,三二式坦克在山地地形條件下的綜合作戰能力還趕不上二七式坦克,究其原因還在於三二式坦克的重量實在“太重”。

三二式主戰坦克最初的重量也的確只有三十二噸,後來為了增加它的防禦力,重量肯定上升不少,到目前為止最新型號已經上升到了三十八噸(淨重),戰鬥全重肯定超過四十噸。這一重量直接導致三二式坦克在山地地形條件下作戰大受影響。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因此一種在保持三二式坦克火力、機動力前提下,重量又大幅度降低的坦克就成為了西聯某些部隊的迫切需要。經過西聯坦克研究人員的不懈努力這種滿足了需要的“坦克”終於出世了,這就是ztq——37(三七)式輕型坦克。

在研製這款輕型坦克的時候,西聯坦克研究人員明確認定,新型輕型坦克要裝備一門倍徑暫定的一百零五毫米主炮,重量限制在二十噸以內,防護裝甲要用最新式的,該坦克的主要作戰地點是在中國南方的山地,可像兩棲坦克那樣水上航渡。

可誰曾想到這款坦克首次戰鬥的地點不是在南方,而是在北方。

這款坦克車體高度只有二點三二米(到指揮塔頂),長九點七二米(包括火炮)車體長六點四一米,寬三點二五米。淨地高三十七釐米。戰鬥全重是十八噸。最大公路速度六十五千米每小時,最大水上速度十二千米每小時,越壕寬二點五米,爬坡度三十一度。

該坦克裝備一門一百零五毫米口徑、五十一倍徑的線膛炮,彈藥基數最大為五十發,水上行駛四十發,火控系統中裝備了火炮穩定裝置和熱成像夜視儀。輔助武器為兩挺六毫米機槍,一挺為並列機槍,在火炮左側;另一挺為高射機槍,在塔克炮塔左側的艙門前。發動機為一臺兩百六十四點六馬力的柴油機換裝了老發動機。後部裝有液壓驅動螺旋槳推進器,該坦克無需準備即可直接下水,進行航渡。更重要的是,該坦克可以在水上進行行進間射擊,這是以前的兩棲坦克所不具備的。

這款輕型坦克李斌並沒有在意,後來才知道這坦克實際上就是後世瑞典的ikv-91(九一)—105(一零五)輕型坦克。

至於知道的原因,暫且不表。

為了掩護三七式輕型坦克的突擊,丹東的中國復興軍第七十四集團軍在攻擊開始前發起了大規模掩護炮擊。

“全部進入掩體,支那人打來了。”

日軍士兵在基層軍官的指揮下陸續進入掩體。

“支那人怎麼還是這樣呀?在攻擊開始前總要打很多炮彈,難道炮彈不要錢嗎?”

“這只能說明支那人越來越蠢了。他們還是用老眼光看我們。”

“沒錯,現在的大日本帝國和以前不可同日而語。這次一定要讓支那人有來無回。”

而在第七十四集團軍指揮部裡,第七十四集團軍軍長王耀武正在向下屬詢問:“偷襲部隊怎麼樣了?對面的日軍有什麼應對?”

“偷襲部隊有驚無險地渡過了鴨綠江。日本人還未發現他們的行動。”

王耀武,生於一九零四年,字佐民,漢族,山東泰安人,東國黨高級將領,黃埔軍校畢業。

王耀武在淞滬會戰期間裡有戰功,後來逐步提升為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軍長。

全國軍隊整編完成後,原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被更名為中國復興軍第七十四集團軍。

雖然以前是中央軍,不是西聯軍,但西國黨也沒有對他們實行區別對待。

以前吃的是麵粉、窩窩頭,很少有肉;現在頓頓上好的大白米,肉管夠,偶爾還有酒。

不但吃得好了很多,裝備上更是鳥槍換炮;以前沒有坦克、裝甲車,現在卻普遍配備;以前沒有空中支援,現在卻隨時可以呼叫……

可以說完全沒有其實對待。

甚至對原七十四軍在抗戰期間死、傷、殘的將士及其家人也進行了大照顧。

這些事情讓他們感到西國黨還真的是一視同仁,不似他們的姜委員長在對待嫡系和旁系時那麼分明,弄的基層部隊的士兵有些離心。

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早先是以打日本人出名的,沒想到整編更名後調到東北了,第一仗還是打日本人。

王耀武心裡那個樂呀。這下子終於可以好好“招待”一下日本人了,不將日本人以前對己方的“關照”還回去實在是對不起人家呀!

這不,既然要配合一下偷襲部隊,那動靜肯定要大點才行。

於是王耀武將部隊的所有口徑在一百二十五毫米以上的火炮,不管是加農炮,還是榴彈炮,還是火箭炮,都給拉來了。反正王耀武給炮兵部隊的命令是一定要讓小鬼子知道咋中國人炮彈的厲害。

以前被日本人炮兵“好好招待”過的前中央軍官兵,在聽說王耀武的命令後,甚至主動跑去幫炮兵搬運炮彈。要不是害怕人多,導致攻擊不順,這些人還真的要一直搬下去。

“還有多久才會到達預定位置?”

“不到半個小時。”

“希望小鬼子沒有發現我們的意圖。不然我們這支輕裝部隊有苦頭吃了。”

“我說老史,這還算輕裝部隊嗎?這支部隊可是裝備了坦克、裝甲車的。”

“你是沒見到第一集團軍,那裝備,實在是讓人流口水呀。”

“老史,你能詳細說說嗎?”

“好……”

“報告,前方發現日軍裝甲部隊,其中甚至還有日本新研發的坦克。”

“就是情報中說的那種,可以和三二式坦克正面抗衡的坦克嗎?”

“是的。”

“都是新坦克,那就看看誰更強吧。”

由於是夜間,日本坦克上面可沒有裝備夜視儀,因此日本坦克首先遭到了攻擊。

三七式輕型坦克使用鎢芯穿甲彈很輕易地擊穿了日本新式坦克的正面主裝甲。

這倒不是說日本的裝甲水平是豆腐渣,而是因為三七式輕型坦克使用鎢芯穿甲彈不是以前那種鎢芯穿甲彈,而是脫殼鎢芯穿甲彈。

脫殼穿甲彈出現前的穿甲彈在彈體中裝有少量炸藥和引信,彈丸頭部雖然已經破裂,但是彈體依然具有強大的慣性,所以仍會繼續前衝。當撞擊力達到一定數值時,引信被觸發點燃,就引起了彈丸裝藥的爆炸。這時,在每平方釐米面積上,可產生數十噸至數百噸的高壓,從而殺傷坦克內的乘員、破壞武器裝備。

而脫殼穿甲彈(apds),就是在一個比主炮口徑小的鎢合金制彈芯再套上由輕金屬製造的套環,套環和主炮口徑相同,當發射時輕金屬套環脫落而鎢合金彈芯繼續飛向目標,這是為了要兼顧以大口徑坦克炮發射高速炮彈和以小口徑炮彈較易穿透裝甲的要求,這種炮彈的彈芯長徑比不可大於一比七,以便用線膛炮發射。

更先進的翼穩脫殼穿甲彈(apfsds)還在研製中。

被突如其來的打擊震撼到的日軍裝甲兵們,心裡一震,“到底哪兒來的炮彈。”

很快透過火炮開說發出的火光,日軍裝甲兵們發現了向他們射擊的三七式輕型坦克。

看清三七式輕型坦克外形的日軍裝甲兵暗道:“這戰車好厲害,居然一炮就擊毀了帝國最先進的戰車。”

ps:後面的十多天會很忙,存在長久斷更的可能,還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