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山溝中的軍閥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九六章 這次完了(十六)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九六章 這次完了(十六)

三六式步兵戰車通常選擇在距離蘇軍坦克、自行火炮不到五百米的地方用高初速的鎢芯穿甲彈射擊。

鎢芯穿甲彈由於其造價和生產數量,一直都是配屬於少量王牌部隊。教導師作為王牌部隊,自然配屬了鎢芯穿甲彈。而其鎢芯穿甲彈的配屬數量只能用恐怖來形容,平均下來,每一輛能夠發射鎢芯穿甲彈的車輛都配屬了至少十發,少部分甚至配備了超過三十發。而那些普通部隊,就只有王牌才能配備了。

製造鎢芯穿甲彈最難的地方就在於鎢的處理。

鎢是世界上熔點最高的金屬之一,鎢在三千四百一十攝氏度左右會融化,在五千五百五十五攝氏度會沸騰。

而想要達到這麼高的溫度,高耐火材料是必不可少的。

相應的模具也是必不可少的。

相應的工具也是必不可少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大串東西要擁有。

可世界上到底有多少個國家能夠擁有這些東西呢?

細數下來還是那麼幾個——中國、美國、德國、蘇聯、英國、法國、日本、奧地利、義大利,就這九個……呃,不對,應該還要加上加拿大,應該是十個國家才對。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其中,英國丟掉了本土,只能依靠海外領地、殖民地來生產軍需產品。法國早已敗亡,其工業生產已經全部為德國所用。奧地利、義大利是德國的小跟班,其生產的軍工產品和德國軍工產品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相容/性,目前正在加緊改造中。德國、日本都陷於鎢礦或者鎢礦成品不足導致部隊不能大規模生產鎢芯穿甲彈。

蘇聯倒是有鎢礦,但這開採難度和需求量簡直讓人發瘋,蘇聯只好少量生產,生產出來的鎢芯穿甲彈蘇聯也只配給王牌使用。

細數下來,只有中美加三國能夠憑藉國內儲藏量巨大且開採難度不大的鎢礦,大規模生產鎢芯穿甲彈。

而中國無疑牢牢走在了最前面。

中國的鎢礦儲量達到五百五十二萬噸,為國外三十個產鎢國家總儲量(一百三十萬噸)的三倍多,產量及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再加上先進的鎢資源冶煉加工技術,相同種類的鎢成品,中國的要比外國的質量好、價格低。可是由於國家統一後,西國黨頒佈了禁止重要戰略資源出口的法令,中國所產的鎢,無論是最初的礦產品也好,還是成品也罷,都沒能出口到國外。

主要還是害怕這些鎢被製成武器來打中國。

目前世界各主要交戰國中就只有德國對鎢的需求最大也最為迫切。因為德國急需將鎢做成穿甲彈,用來對付蘇聯的坦克。

對德國陸軍來說,蘇聯人的坦克像打不完一樣,眨眨眼就冒出來很多。而己方的坦克卻是損失一輛少一輛,下一次補充還不知道是什麼時候呢?

再加上蘇聯的坦克也比較難以擊毀,德國陸軍就更是頭疼了。

德國不是沒想過向中國購買大量成品鎢,但是中國以運輸的安全為由婉拒了。只是表示願意像上次大戰時那樣,用潛艇運輸。

對此德國也只好答應下來。有總比沒有強吧?

可是隨著戰爭的進行,德國對鎢的需求越來越大,德國也數次向中國再次表達了購買大量成品鎢的意願。可中國也已戰爭急需為由婉拒了。

看到中國實在是不想給,德國只好自己想辦法。一方面從佔領區裡找鎢,另一方面從黑市上買。

這樣一折騰下來,德國發現在德國控制區內,鎢還真的沒多少。最多的一處就在德國海軍的彈藥庫中。

說起來德國海軍的彈藥庫中有鎢還是西聯的功勞。當年西聯秘密向德國出口了以鎢為主要材料的複合穿甲彈。這種穿甲彈被德國海軍視為主力艦對戰的絕對利器。唯一一次大規模使用就是卑爾根海戰的時候。

一戰結束後,德國再次向西聯訂購了一批複合穿甲彈,西聯也爽快地交付了。

二戰開始後,德國海軍的主力艦一發複合穿甲彈都沒打過。因此德國陸軍對此就上心了。

德國陸軍向德國海軍表示,希望海軍將這些複合穿甲彈交給陸軍,陸軍則願意在其他方面做出補償。

德國海軍對陸軍的要求分成了兩派。一派主張答應,另一派則明確反對。

贊成派認為未來的海戰是航母的天下,戰列艦的用處大大降低。與其留著這些到時候不知道有沒有機會發射出去的複合穿甲彈,倒不如趁著現在有人要,賣個好價錢。

反對派認為這些複合穿甲彈是花費巨大才得到的,給陸軍就是在浪費海軍寶貴的財富。

其實贊成派和反對派的爭論就在於未來的海戰中究竟是航空母艦是主力還是戰列艦是主力。

也不知德國空軍從哪裡得知了德國陸海軍在商量複合穿甲彈的事情,德國空軍也摻合進來了。

對德國空軍的不請自來,德國陸軍可是滿腔怒火——這是我們海軍和陸軍的事情,你空軍來幹什麼?

德國空軍也是來要鎢的。

在目前的戰鬥中德國空軍不但要和蘇聯空軍爭奪制空權,還要負責對地面的蘇軍坦克發動打擊。德國空軍發現,讓裝備有三十七毫米炮的ju—87(八七)斯圖卡俯衝轟炸機對蘇聯坦克進行打擊是一種很好的手段。

其裝備的三十七毫米機炮炮彈能夠擊穿蘇聯坦克的頂裝甲,殺傷裡面的蘇軍坦克乘員,甚至是引爆炮塔內部的炮彈,從而直接毀掉蘇軍坦克。

面對德國空軍的反坦克用斯圖卡,蘇聯也加厚了己方坦克的頂部裝甲。弄得德軍不得不在飛機上加裝或者換裝口徑更大的火炮。目前主要是五十七毫米,最大的是七十五毫米。

不是德國空軍不想將口徑更大的火炮加裝到飛機上,而是七十五毫米已經是最大極限了。再大的話,火炮射擊時產生的後座力可以直接讓飛機在空中解體。除非德國換新飛機,否則還是算了吧。

德國空軍的說法讓德國陸軍也頭疼起來。

在以往的戰鬥中,空軍對陸軍的幫助巨大,往往陸軍啃不下的骨頭,空軍能輕鬆啃下。而且空軍還保證了陸軍盡量少得到來自蘇聯的“空中禮物”——炸彈。

可以說空軍保護了陸軍的腦袋也不為過。

現在空軍也來插一腳了,陸軍也感到為難了。

真正感到為難的是德軍最高統帥部。三軍都要鎢,可鎢就那麼多,給誰多了都不好。

商量來,商量去,這些鎢最終還是被德國陸空軍給瓜分了。

作為補償,德國海軍從德國陸軍手中拿到了新式坦克和裝甲車,從空軍手中拿到了大型遠端偵察機、戰鬥機、俯衝轟炸機。

拿到鎢的德國陸空軍將其全部變成了一枚枚鎢芯穿甲彈而德國海軍則將從陸軍手中得到的坦克、裝甲車編入了海軍陸戰隊中,用於反擊英美的登陸,至於那些飛機則編入了海軍航空兵中,根據其具體情況,其中一部分被改裝成艦載機,部署在航空母艦上。

獲得了大型遠端偵察機的德國海軍航空兵岸基部隊,在英美戰鬥機不刻意打擊的情況下,憑藉大型遠端偵察機的遠航程,可以輕鬆監視英倫三島周邊一千公裡內的地方。這大大提升了德國海軍的遠洋預警能力。

只要英美艦隊進入這一千公裡的預警區,德國海軍就能迅速做出決定——決定到底採取那一套應對方案。

(說了這麼多,還是迴歸正題吧。)

使用鎢芯穿甲彈的三二式步兵戰車讓蘇軍坦克知道了,什麼叫做步兵戰車也不是好惹的。

“怎麼回事?赤塔不是才剛丟沒多久嗎?中國人怎麼這麼熟悉赤塔城內的狀況?其熟悉程度比我們都要強。”蘇軍快速部隊的指揮官很納悶。

“我哪兒知道?”蘇軍快速部隊的參謀長苦笑著回答道。

蘇軍丟失赤塔的時間的確很短,按常理來說,奪取赤塔的部隊的確很難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熟悉當地情況。但是,奪取赤塔的有教導師、近衛七團,他們能夠做到在短時間內熟悉被佔領地區的地形,從而進行佈防工作。自然就知道選擇何處為最佳的伏擊地點、隱藏地點。

三六式步兵戰車主炮發射的一百零五毫米口徑鎢芯穿甲彈很輕易地穿透了蘇軍坦克、自行火炮的正面裝甲,在其內部爆炸。

爆炸產生的衝擊/波/和光熱引爆了蘇軍坦克內部的彈藥,而蘇軍坦克內部彈藥的殉爆更是雪上加霜。

在這種情況下,能夠活下來的蘇軍坦克手們只能說是命大。

其實當下世界各國的坦克,為了保障火力的連續/性,都將炮彈放在坦克乘員身邊。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裝彈手不必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就可以拿到炮彈,以免貽誤戰機。壞處就是,只要炮彈殉爆,坦克乘員難逃一死。

三六式步兵戰車的不斷出擊,打得蘇軍坦克、自行火炮完全沒有了脾氣。戰鬥又有回到了僵持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