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山溝中的軍閥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一二章 紛亂的戰局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一二章 紛亂的戰局

開始於一九四一年的世界大戰進入到了第二個年頭——一九四二年。一九四二年的上半年就在戰火中過去。

德國和蘇聯還在蘇德戰場上死磕,雙方誰也奈何不了誰。

德國集中全力給了蘇軍一個當頭棒喝,讓蘇軍不得不撤退佈防。德國起初也是趁勝追擊,但追得有些過頭了,部分追擊部隊甚至因此全軍覆沒。這樣的結果當然不是德軍想要的,於是德軍開始採用逐步推進的陣地戰,而且每次作戰都是以在己方損失儘可能小的情況下,盡最大可能殲滅蘇軍有生力量。畢竟,德國的人口就那麼多,適合當兵的青壯年就更少了。蘇聯的人口是德國的兩倍多,堆也把德國堆死了。

而且蘇聯實在是太大了,就單單算蘇聯歐洲部分的領土,那也是德國領土總面積的幾倍。德國每佔一地就必須從自己那並不多的兵員中抽掉一部分來擔當地方守備隊,弄得前線兵力相對缺少。德國不是沒想過扶持當地對蘇聯不滿的人,但問題是蘇聯居然將德佔區的人給遷移得差不多了,剩下的人本就不多,而且其中一部分還是蘇聯特意留下的雙面間諜。德國實在是不敢用,也是無人可用啊!

再說了,集中全力打了這麼一場打仗,不休息一下怎麼行。真以為德國/軍人個個都是鐵金剛啊?都不需要休息啊?都不需要補給物資、修理裝備啊?

而損失較大的蘇軍也不得不休整,反正現在只能一邊練兵,一邊等待援軍和補給了。

中國則選擇機會時不時給貝加爾湖一帶的蘇軍來一下,以此提醒他們——中國人遲早要打過來了。

殲滅了遠東蘇軍主力的中國復興軍也因為各種原因不得不選擇休整,但為了讓遠東蘇軍有個警惕感,還是時不時去/騷/擾一下,讓遠東蘇軍不那麼悠閒。可/騷/擾的結果是讓遠東蘇軍在烏蘭烏德的部隊全都撤退到了貝加爾湖以西。考慮到貝加爾湖附近的伊爾庫茨克是遠東蘇軍目前最重要的基地,中國方面沒敢輕舉妄動,但每天例行的偵察行動還是要的。有意思的是,蘇軍每次想要打下中國的偵察機,都會無功而返,有時候還會損兵折將。

這是因為執行偵察任務的是經過特殊改裝後的fzd—12(十二)z戰鬥機,其中末尾的“z”代表“偵查”,意即偵查專用型fzd—12(十二)戰鬥機,也許用fzd—12(十二)z戰鬥偵查機來稱呼更為合適。

fzd—12(十二)z戰鬥偵查機與原型相比,換裝了更省油的發動機和容積更大的可拋棄式副油箱,再加上專用的偵察裝置,其偵查能力與以前的活塞式偵察機相比有了質的提高。就算在偵查期間與敵機遭遇,機上裝備的航炮和兩枚近程空空導彈也保證了該機不至於沒有還手之力。

可能該機作為偵察機唯一的缺點就是航程短,在執行直線偵查任務的時候作戰半徑也只是達到了一千公裡的樣子,多點就要冒險了。

這樣的問題也促使中國的偵察機研究人員不得不絞盡腦汁研究新的偵察機,而這款新偵察機的一項重要指標就是必須擁有大航程。

透過fzd—12(十二)z戰鬥偵查機的有效偵查,中國方面知道了目前貝加爾湖一帶的蘇軍正在那裡加強守備,但由於布柳赫爾身死,遠東蘇軍群龍無首的狀態依然存在。可中國方面也只能哭看著這個機會丟失。

丟掉本土的英國還在加拿大舔傷口,同時為了保住蘇伊士運河,更為了保住印度,英國集結重兵於埃及,希望可以擋住德國北非軍團。

到達北非的埃爾溫·隆美爾指揮起北非的德意聯軍來,那也是一連打了好幾個勝仗。但北非的德軍數量就那麼多,義大利軍隊又是那種打醬油的角/色,弄得隆美爾空有雄心壯志而手上卻無強有力的王牌,心裡那叫一個鬱悶啊!

唯一讓隆美爾高興的事,是從德國本土來了新的增員部隊,隆美爾頓時有了底氣。

底氣十足的隆美爾向著埃及的阿拉曼前去,隆美爾知道阿拉曼不好打,對面的英國守軍是英聯邦國家軍隊的精銳所在,這是一場硬仗。

儘管有了心理準備,但真的打起來了還是出乎隆美爾的預料。雙方的人員傷亡沒有多少,但彈藥消耗實在是太多了點,以往預計能打十天的彈藥現在往往在一天內打光。

英軍到不擔心彈藥的補給問題,因為英國守軍能夠得到更多的彈藥補給。

德軍就要擔心了,德軍的彈藥必須要從德國本土運來,意軍的彈藥由於與德軍彈藥口徑不和,德軍想用都不可能;而且在地中海的英國皇家海軍潛艇部隊不懼死亡,頻頻襲擊己方的海上運輸船隊,弄得己方的海上運輸船隊損失巨大。

看到這樣打下去不是辦法,隆美爾不得不撤兵。

也不得不說隆美爾的撤兵決定十分正確。隆美爾前腳撤兵,後腳英國人的反擊就來了。要不是撤得快,隆美爾能不能逃出生天還兩說。

這樣的結果當然讓德國最高統帥部大發雷霆,隆美爾在一天內收到了不下十封批評電報。但北非那個地方實在不是人待的地方,隆美爾也沒有因此解職回國。

就這樣,激戰了一個多月後,北非戰線暫時安靜了下來,雙方又陷入了對峙狀態。

而澳大利亞的防務則交給了澳大利亞和美國,英國實在是沒辦法了,只能這樣做。至於印度本身的安全,英國不得不選擇在印度大規模徵兵,英國希望這些由印度人組成的軍隊能夠為了保衛自己的祖國而戰。

為了得到來自印度的全力支持,英國不得不和印度各主要黨派簽署條約。

條約的內容很簡單,歸納起來就兩條:一、在戰爭期間,印度務必全力支持英國。二、在戰爭結束後,英國將會給予印度完全獨/立。

有了這份條約,印度的各主要黨派紛紛行動起來,開始為了戰後印度的獨/立而奮鬥。甚至是原先在英印軍中服役的印度士兵也像打了雞血一樣亢奮不已。無論是在平時的訓練還是在戰鬥中都有出色的表現。弄得十分瞭解他們的英國/軍官也不得不佩服這個條約實在是厲害啊!直接就將原本懶散的印度人變成了勤勞的印度人。

決定下一步進攻澳大利亞的日本,在部隊、物資還未完全到達的情況下突然對澳大利亞發起了進攻。

其實日本也不想在準備不充足的情況下發動進攻的,但一個偶然的情報讓日本的不得提前動手。

日本得知有從美國本土出發的援軍,正在駛向澳大利亞。

本來澳大利亞的軍力就不是很強,日本有信心在短時間內拿下澳大利亞,但現在美國人既然派出援軍來了,那日本就不得不重視了。

根據戰前日本在美國的間諜發回的情報,日本對美國的工業實力有了更深的認識。

日本知道自己的工業實力趕不上美國,工業資源也趕不上美國,人口數量和質量更趕不上美國。

因此日本不得不在短時間內佔領有大量有豐富資源和人口的國家和地區,以此來增強自身實力。

日本原來的目標是中國,日本也一直念念不忘吞併中國。長期以來,日本的國策都是以此為基本的。可是日本萬萬沒想到,自己卻在一直不顯山不漏水的西聯面前吃了大虧,最終丟掉了全部在華利益,弄的日本不得不轉變進攻方向。這樣一轉,日本就只有將目光落到了東南亞一帶。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東南亞是英法美荷這些西方國家的殖民地,這些殖民地有豐富的、日本急需的物產和大量的人口。而且英法美荷這些西方國家在東南亞地區的守備兵力並不多,戰鬥力也不那麼強,日本相信自己打下來絕對沒問題。更重要的是,東南亞地區的當地人並不滿意西方國家的殖民統治,日本認為只要自己到了東南亞地區,打出反殖民主義的旗號,當地人的民心會很快歸附。

事實上,日本也是這樣做的,效果還不錯。等到佔領了東南亞地區了,日本一方面將當地所產的物資,特別是石油、銅、鐵、錫等戰爭所需的物資運回日本,更是大量徵召當地人組建治安部隊,說白了就是偽軍。可是當地人的懶散程度實在是讓日本人感到頭疼,不得已之下,日本只好將這些徵召起來的當地人用於對付膽敢反抗日本統治的的當地人。還別說,這樣以夷制夷的做法還真的起到了成效,至少保障了日本對當地的有利統治。

現在美國增兵澳大利亞,日本用腳趾頭想都知道美國人的打算,美國這是打算以澳大利亞為跳板,威脅日本最重要的資源來源地啊!

日本本身的資源並不豐富,早先從中國和其他國家得到的資源全都被用到了戰爭籌備中,現在的日本可是缺少資源的。好不容易有了一處有大量資源的供給地,日本怎麼可能放手?

儘管不知道美國派往澳大利亞的援軍詳情,日本還是決定獅子搏兔亦用全力。反正往大了想、往強了想準沒錯。

要是以前,日本絕不會這樣想,這都是被西聯教訓一頓後,所產生的後遺症。

提前行動的日本佔了先手,很快消滅了澳大利亞北部的澳軍,在澳大利亞北部的達爾文港登陸,並在很短的時間內將部隊、裝備、給養運送上岸。

面對日軍的突然登陸,澳軍猝不及防之下死守也是可以理解的,隨後澳軍派兵北上想要將日軍趕下海;但日軍的動作也實在是太快了點,將現行北上的澳軍前鋒幹淨利落地殲滅,隨後又重創北上的澳軍主力。這下子澳軍只能選擇固守待援了。

正在澳大利亞上下心驚膽顫之際,從美國來的援軍終於來到了澳大利亞南部,於是日美兩國的陸海軍圍繞著澳大利亞開始了漫長而血腥的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