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山溝中的軍閥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七四章 真的要從地圖上毀滅嗎?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七四章 真的要從地圖上毀滅嗎?

日本南方軍與澳洲軍被迫退守菲律賓,開始了艱辛的撤退之路。

在澳大利亞的美軍、英澳軍趁機北上收復失地,最終打到菲律賓,將日本人徹底趕回日本本土。

中國東南亞戰區的部隊趁勢攻下了荷屬東印度、加裡曼丹島在內的廣大東南亞地區。

中國緬甸戰區的部隊忙著鞏固緬甸的防禦,防備著英國從印度方向突然打過來。

英國在印度的部隊不斷厲兵秣馬,想要重新打回東南亞。

可以說東南亞地區不但是戰火不斷,而且還暗流湧動。

有鑑於此,中國東南亞戰區的部隊在佔領了除菲律賓、新幾內亞島等少數幾地之外的東南亞大部分地區後按兵不動,開始專心恢復生產,特別是石油、天然橡膠這類戰略物資的生產。

而在蘇聯遠東地區,張孝準則在苦惱到底該不該這麼打?

蘇聯遠東的交通狀況決定了要想打敗蘇聯在遠東地區的軍隊就必須破壞西伯利亞鐵路,而這條鐵路破壞掉容易,恢復起來就實在是太難了。一個地質條件和氣候條件就足以讓中國方面頭疼不已。而且中國方面還打算繼續發揮它的價值,為日後的對蘇作戰立功。

此時的張孝準也不得不佩服布柳赫爾的先見之明——主動將貝加爾湖以東地區的工業裝置、平民、糧食已經開採出來的礦藏,等等戰爭必須的資源撤往貝加爾湖以西地區,並加大在貝加爾湖以西地區的糧食生產力度。蘇聯海軍太平洋艦隊也撤往堪察加半島。

從戰術上來說,布柳赫爾這樣做有未戰先怯之嫌,但從戰略上來說,布柳赫爾這樣做也留下了足夠的本錢。

蘇聯遠東地區儘管面積十分廣闊,但糟糕的自然條件和交通條件決定了其狹小的作戰地域——只能是西伯利亞鐵路沿線。

同時蘇聯遠東地區的人口數量也決定了遠東蘇軍並沒有足夠的後備兵員,承受不起太大的損失。

之前中蘇遠東衝突就讓遠東蘇軍一下子損失了超過二十萬精銳,後來又被中國人的大規模反擊消滅了幾十萬,可以說遠東蘇軍的老底子都差點被打沒了。

現在的遠東蘇軍還能撐下去,那都是布柳赫爾打好了基礎。

布柳赫爾生前就意識到中國對蘇聯遠東領土是志在必得的,單單是拿回清政/府時期被沙俄強行割佔的領土就決定了中蘇之間不存在和平,而遠東蘇軍在中蘇遠東衝突的慘敗更是讓布柳赫爾對此深信不疑。

因此布柳赫爾一方面搬遷機器設備、遷移人口能戰爭必需品;一方面加大屯墾力度,將所有能用來種植糧食的地方都種上了糧食種子,哪怕是產量太低也要儘可能保證糧食供應;另一方面還加大了軍隊的訓練力度、廣度,特別是新兵的訓練力度。布柳赫爾甚至下令凡年滿十五週歲且生活在遠東的蘇聯人,無論男女都必須進行軍訓……咳咳咳,殘疾的人可以不軍訓。

也正是因為這樣,在中蘇相互宣戰後,即使遠東蘇軍又損失了幾十萬人,但也在最短的時間裡恢復了編制,就算戰鬥力不可避免地下滑了,但下滑的幅度還在可接受的範圍內。否則遠東蘇軍早就被張孝準趁機一鍋端了,哪兒會像現在這樣感到頭疼不已。

張孝準也因此破口大罵:“布柳赫爾這老家夥連死了都不讓人安心。”

不管張孝準怎麼咒罵,反正問題是必須要解決的。

現在的情況已經表明了,遠東蘇軍即使損失慘重也會堅持下去,直到歐洲方面的戰事分出勝負。

反正蘇聯在歐洲戰事方面獲勝,蘇聯就贏得了整個戰爭的勝利,敗了也就亡國了。

這點,明眼人都明白。

因此,遠東蘇軍能夠堅持得越久越好,哪怕堅持不住,至少也不能讓中國人打到烏拉爾山一帶。

從地圖上看就知道中蘇之間除了在遠東地區接壤外,還在中亞地區接壤。

如果中國從新/疆出兵中亞,那就意味著中國直接一拳打向了蘇聯的軟腹部,蘇聯駐守中亞的部隊大多都是三流的部隊,戰鬥力並不強,能否堅持到援軍到來都是問題。

如果出兵中亞後直接北上,那就徹底切斷了西伯利亞鐵路,讓遠東蘇軍徹底成為了孤軍,遠東蘇軍戰敗就是遲早的事情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一旦遠東蘇軍覆滅,中國方面肯定會長驅直入,甚至是打到烏拉爾山——這一蘇聯目前最重要的工業中心地帶。

蘇軍的武器裝備還能大量生產,烏拉爾工業區功不可沒,否則單單是因為拆遷靠近前線的工廠裝置造成的影響就足以讓蘇軍感受到武器裝備的缺乏之苦。

張孝準不是沒想過開闢中亞戰線,而是現在的中國有那個本錢開闢中亞戰線嗎?

答案是,沒有。

儘管西國黨早就拿下了除陝西以外的西北地區,但西北地區那糟糕的自然條件決定了其不能憑藉自身資源養活大量人口,連最基本的吃飯問題都解決不了,還怎麼養活大軍。

再加上其糟糕的自然條件,當地的道路交通建設速度也不是很理想。沒有發達的交通,怎麼運輸兵員、武器裝備、各種物資……

西國黨早就意識到了這點,因此在拿下西北的第一時間,一方面改善道路交通條件,另一方面改善當地環境。二十年下來,能改善的都改善得差不多了,只要等一年左右的時間,西北的道路交通就足以滿足五十萬乙種部隊大軍的後勤運輸需求,在此之前是不要考慮動用大軍的可能了。

既然無法打擊蘇聯腹地,張孝準也只能自己想辦法了。

之前的戰事已經證明了儘管遠東蘇軍損失慘重,但始終還有一戰之力,想要輕鬆取勝是不可能的。唯一的方法就是正面硬撼動。

正面硬撼的代價就是彈藥的消耗多了些。

好在東北工業的第一期建設已經進入尾聲,完全可以支撐起遠東軍區的消耗。

中國東北有著發展工業所必須的資源,而且這些資源的儲藏量十分豐富,又經過了日本人的大量開發,可以說東北的工業產量、產值在整個中國都是數得上名號的。

後來西國黨收復東北,也趁機對當地的工業進行了考察研究,進而形成了一份新的東北工業發展計劃。

按照計劃,東北將建設成為一個十分強大的工業基地。這個基地除了有強大的生產能力,還有強大的研發能力。按照計劃東北工業基地將以瀋陽,哈爾濱、長春、齊齊哈爾四城為核心來建設,讓其附近的城市分擔主城市的一部分功能。

按照計劃,東北工業基地將在兩個五年計劃裡建成,其中第一個五年計劃始於民國二十八年終於民國三十二年。

當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後,東北工業基地將獨自承擔起為東北軍區、朝鮮戰區、遠東戰區提供各型武器裝備和相應彈藥的能力(各型導彈、磁導魚雷、線導魚雷除外)。除此之外還要為海軍北海艦隊建造與維修除重型導彈巡洋艦和航空母艦外,其他各型戰艦的能力。

這都是現實因素決定的。

中國最強的造船能力在原西聯轄區,其他地區的造船能力實在是讓人慘不忍睹。為此西國黨不得不將一部分造船人員抽調到其他地方,希望以此以老帶新,擴大造船人員的規模,可這都需要時間。

而且不同等級噸位的艦船建造難度是有區別的。

舉個實際的例子吧。

後世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長期以來都是使用的老式裝備。後來還是因為經濟發展了,各種技術得到突破了,這才開始大量造艦。

在大量造艦的初始階段,四千噸級及其以上噸位的主力水面戰艦一般來說都是一次造兩艘,以此試驗新裝備,積累經驗教訓。

零五一c型驅逐艦(二零零五年服役,七千噸級)、零五二型驅逐艦(一九九四年服役,四千噸級)、零五二b型驅逐艦(二零零四年服役,五千噸級)、零五二c型驅逐艦(二零零五年服役,六千噸級)、零五四型護衛艦(二零零三年服役,四千噸級)都是這樣的產物。

後來技術得到了驗證,海軍的造艦計劃基本上翻了一番,多種戰艦開始大批量建造,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同型號只製造兩艘。

其中尤以零五四a型護衛艦(二零零八年服役,四千噸級)的大規模服役為標誌。自零五四a型護衛艦開始,pla海軍的戰艦開始大量服役,依據實際情況,每批次同一型號的戰艦都會同期建造至少四艘,甚至更多。

從上述各型驅護艦的服役時間和排水量上看,中國的造艦能力在穩步提高,從四千噸級開始起步,逐步提升,目前達到六千噸級。

每級戰艦的噸位越來越大、裝置越來越先進、戰鬥力也越來越強。

李斌有理由相信,未來pla海軍驅逐艦的噸位會更大、性/能會更強。

因為六千噸級的驅逐艦對中國這樣的大國來說還是小了點,排水量最好接近一萬噸,達到美國阿利伯克3級驅逐艦的水準。

pla海軍的發展道路被外界稱為“小步快跑”,不但使用有限的資金更新海軍戰艦,還從中吸取了大量的經驗教訓,為後來更大更先進戰艦的研發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教訓。

自二零零八年始,中國各大造船廠開始大量造艦,讓國外直呼——pla海軍在暴兵了。

在這一時空,從原西聯轄區抽調到東北的造船人員,最開始的任務不是造船,也不是修船,而是調查船廠的情況,看看到底該怎麼改造造船廠,或者乾脆直接放棄另作他用。

造船廠改造完成後,他們的第一件任務就是修理商船,然後才是修理軍艦,進而建造軍艦。

他們最開始建造的軍艦都是排水量在一千噸級以下的輔助型軍艦,後來技術上來了,特別是那些新造船人員的後來技術上來,他們才慢慢開始建造排水量更大的戰艦。目前最大噸位的戰艦是八千噸級的正名級驅逐艦。

另外說一句,在本時空新的中國海軍艦艇規劃中,只有標準排水量在一萬噸以上的主力水面戰艦才能被稱為巡洋艦。

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了,東北工業基地不但可以建造、維修海軍所有型別的艦船,還可以生產中國復興軍的所有武器裝備與相應的彈藥、燃料、被服等必需品。

至於某些東西,因為地域侷限/性,東北工業基地是肯定生產不了的,比如說雲南白藥、金雞納霜、天然橡膠之類只能生長在南方的東西。

現在的東北工業基地根據前線部隊的反映和實際情況,開始了新的生產計劃。

各型三二式坦克的產量開始逐步降低(前期型號早已不生產,這裡指後期型號),而四一式步兵戰車和zzt-54(五四)/55(五五)主戰坦克的產量開始全面提升。前者主要提供給攻城部隊和後勤運輸部隊使用,後者主要提供給王牌部隊。

同時也開始試生產fzg-12(十二)戰鬥機、pl-2(二)近程空空導彈、pl-3(三)中程空空導彈、線導魚雷、磁導魚雷,爭取早日完成第二個五年計劃。

有了強有力的後勤保障,張孝準也很難下定決心去正面硬撼。

因為正面硬撼的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張孝準不喜歡這種打法,也不願意採用這種打法。

這時候,有一個參謀提出來,乾脆仿照庫爾圖克案例,將西伯利亞鐵路沿線的蘇聯城市給炸成廢墟,然後再拿下沿線城市。

可這不就意味著西伯利亞鐵路沿線城市真的要從地圖上毀滅嗎?

ps:此處的排水量都是指滿載排水量,而不是標準排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