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山溝中的軍閥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十四章 繼續等待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六十四章 繼續等待

原本應該在1929年10月24日爆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被推移到了1930年4月24日,被推遲了整整半年時間,有趣的是1930年4月24日還是星期四。這一時空由於李斌的存在,受到經濟危機影響的國家都被李斌趁機狠狠地宰了一翻。當然了李斌知道有些事還是不要曝光為好,悶聲發大財才是王道。

不得不說日本侵佔東北的確是找到了一個好時機。1929年張學良為了收回蘇俄在中國東北鐵路的特權而發生的中國東北軍和蘇聯遠東紅軍的軍事衝突。武裝衝突以中方失敗告終,東北當局損兵折將,實力大為削弱。

按照1919年7月25日,時任蘇俄外交官的列夫*米哈伊洛維奇*加拉罕發表了《加拉罕宣言》,史稱《第一次加拉罕宣言》。《第一次加拉罕宣言》宣佈:廢除帝俄與中國、日本、協約國簽訂的一切秘密條約,放棄以前奪取中國的一切領土和中國境內的一切俄國租界,並將沙俄政府和俄國資本家階級從中國奪得的一切,都無償地永久歸還中國,廢除帝俄在中國的領事裁判權和租界,放棄庚子賠款的俄國部分,放棄帝俄在中東鐵路方面的一切特權。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日後引發中國東北軍和蘇聯遠東紅軍軍事衝突的中東路是應該歸於中方所有的。可是當時的中國中*央政府——中國北洋政府卻因為自身的原因沒有接受《第一次加拉罕宣言》的內容。從而為日後的軍事衝突埋下了禍根。

要說當時蘇俄也是迫不得已才發表《第一次加拉罕宣言》的。當時蘇俄一邊要應付白衛軍和乾澀軍,一邊要穩定國內的局勢,可謂是內憂外患。而且當時中國北洋政府還派兵進入蘇俄遠東地區,以期收復滿清時期被沙俄割佔的包括海參崴,伯力在內的原中國領土。可是在1920年隨著白衛軍和干涉軍被擊敗,出兵蘇俄遠東地區的中國部隊也不得不退回了東北。

在穩定了國內局勢和打敗白衛軍和乾澀軍後,蘇俄變卦了。1920年9月27日,加拉罕發表了《第二次加拉罕宣言》。《第二次加拉罕宣言》重申了《第一次宣言》中的大部分內容,但有關中東鐵路無償歸還條款已經變為了願意展開談判。而在列寧口中,無條件交還沙皇俄國侵佔中國領土的問題也成了後來人需要談判解決的問題。

《第二次加拉罕宣言》中聲稱的那麼美,中國最為在意的外蒙古問題,蘇方並未承諾撤軍,只是承認中國對外蒙古主權。雙方承諾在兩國各自境內不準存在圖謀以暴力反對對方政府的各種機關團體及其舉動。中東鐵路可由中國贖回,而不是《對華宣言》中所稱的無條件歸還,分文不取。而且,俄羅斯還透過人員調配加強了對鐵路的控制。

由於忙於國內的事務處理(實際上是爭奪北京政府的最高權力),中方並未與蘇俄進行任何有關中蘇間相關問題的談判。

可以說蘇俄或者說蘇聯完全是變臉大師,1923年12月加拉罕以華俄通訊社的名義,重新釋出1919年和1920年蘇俄政府兩次對華宣言的譯文,刪去了1919年第一次對華宣言中無償歸還中東鐵路及其附屬產業的一段文字,並照會中國北洋政府外交部,要求北京政府以其修改後的文字為準。此舉當然引起了不小的爭議,但似乎中方的不滿並未取得什麼效果。

這樣中國喪失了收復被沙俄侵佔領土的最好時機。

按照1924年5月31日,中國北京政府外交部長顧維均與蘇聯外長加拉罕於北京簽定的《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協定及聲明書》的相關規定。中蘇應該合營中東鐵路。可是蘇俄實際上並未認真履行簽訂的《奉俄協定》,對應歸還中方的非鐵路本身之營業,如電報、電話、礦山、圖書館、天文臺、學校等並未交付中方。鐵路管理局也由蘇俄單方面控制,在2700多名職員中,中方人員佔400人,且多為翻譯及低階職員。路局機關行文,除了理事會公文及路局會議決議系中俄文並行外,其餘均為俄文,一切財政結算也以盧布為準。對歷年鐵路收入餘款如何處理,中蘇雙方意見也大有分歧。對此,東北地方當局早已不滿。這就是中東路事件的緣起。

1929年,張學良下令回收中東電話權,蘇聯予以預設,但蘇聯駐奉天領事庫茲涅佐夫就東三省交通委員會收回中東路電話權問題,向張學良提出抗議,要求償還百萬元安裝費。

1929年5月27日,張景惠即派軍警搜查了蘇聯駐哈使館,搜走兩箱秘密資料,並稱蘇共定於本日正午12時至下午3時在哈爾濱蘇聯領事館地窖內召開“第三國際共產宣傳大會”,以“俄人宣傳赤化,顯違奉俄協定”為由,在搜查中將前來領事館的中東路沿線各站、三十六棚地區各工廠職工聯合會、蘇聯商船局,遠東煤油局、遠東國家貿易局等負責人39人逮捕,甚至抓走蘇聯駐哈總領事,同時封閉了蘇聯職工會,並強迫中東路蘇方正、副局長停職。晚10時,張景惠電令“沿線軍警嚴加防範”。5月29日,張景惠下令封閉哈爾濱、齊齊哈爾、海拉爾等地蘇聯領事館。1929年5月31日,蘇聯政府向南京政府提出抗議。此即為“中東路五二七事件”,成為中東路事變的開端。

隨後中國東北政府和蘇聯政府的關系惡化,最終演變成了大規模武裝衝突。當時一些被蘇聯控制的賣國賊居然喊出了“武裝保衛蘇聯的口號”。真不知他們到底是中國人還是蘇聯人。

中東路事件以中國東北軍的失敗告終。1929年11月16日蔡運升與蘇方代表斯曼諾夫斯基、梅里尼可夫在伯力外交公署開始舉行中蘇預備會議。22日,蔡運升與梅里尼可夫在伯力簽訂《中蘇伯力會議草約》,規定兩國立即息爭,中東鐵路恢復中蘇合辦,蘇軍儘速退出滿洲里,彼此釋放所俘軍民,重設領事館。蘇方推薦魯德義、簡尼索夫為中東鐵路正、副局長。

東北軍在中東路事件中遭到了損失,但還未到傷筋動骨的地步。日本從中看到了號稱中國最強的東北軍的實際戰鬥力並不強。經濟危機爆發後,一些下層的日本軍官迅速制定了出兵中國東北的計劃,最終在1930年9月18日付諸行動。當時的張學良卻聽從某人的指示率領東北軍退回關內,結果自己卻背上了不抵抗將軍的罵名。結果沒多久東北全境全落入日本手中,日本隨即對東北進行開發,想要透過掠奪東北的資源,來走出經濟危機。

在接到九一八事變的訊息後,中國西部聯合自治政府當即發表了反對日本侵佔中國東北的宣言。在日本人看來代表中國中央政府的南京國民政府都沒有發表任何宣言,你一個小小的地方政府在那兒叫什麼?因此日本直接無視了中國西部聯合自治政府發表的宣言。

日本人是無視了中國西部聯合自治政府發表的宣言。可是日本人並不知道此時的中國西部聯合自治政府內部差點吵翻天。

以陳武、徐榮、林寒生三人為代表的部分西聯軍高級將領在李斌的辦公室強烈要求已經擔任中國西部聯合自治政府主席的李斌馬上下令西聯軍出兵東北,收復失地。可是無論他們怎麼說,李斌都不為所動。只是淡淡地問道:“陳武你告訴我,如果我們出兵東北,那麼我們的後勤補給能夠保證嗎?”

“應該能吧。”陳武有點底氣不足。

“那好我們就假設後勤補給能夠保證。”李斌轉過頭向徐榮問道:“徐榮,如果我們出兵東北,那麼你能保證其他人,也就是其他軍閥也會和我們一條心,共同出兵抗日嗎?”

“這……我不能保證。可是我想只要對他們講清楚,他們會和我們一條心的。”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你想得太天真了。”李斌搖搖頭。“軍閥之所以稱之為軍閥就是因為他們不肯放棄自己的既得利益,當然了我自己也可以被稱為軍閥。你別忘了中原大戰(1930年5月—11月4日)正在進行,中原大戰的發生地已經是一片瘡痍。你想要其他軍閥相互放下槍和我們一起抗日,那是妄想。現在的國家需要的是休整,不是戰爭。雖然我也很想出兵,可是我並不想馬上就把我們的優勢毫無保留的展現在列強面前。而且日本並不是我們的最終對手,現在對日動手只會給我們添麻煩。”

“我同意大老闆的意見。現在我們西聯的新式軍隊正在建設磨合期,這時候對日開戰不是明智之舉。更重要的是新式海軍的建設已經進入了最關鍵的時期。只要新式海軍建設完成,那麼無論是日本海軍還是英美等國海軍都將不是我們的對手。”這時蔣方震發言了。

聽了蔣方震的話眾人陷入了沉默中,他們都是西聯軍的高級將領自然知道西聯自己編練的新式海陸空三軍的真實威力。他們也相信只要新式海陸空三軍建成,那麼日本肯定要倒大黴。

於是陳武道:“我明白了大老闆。我會繼續等待,直到那一天的到來。當然了你一定要給我一個好機會讓我好好地表現表現。”

“你們呢?”李斌看看其他人。

眾人相互看了看然後異口同聲道:“我們也是這個意思。”

“好吧。告訴下面的官兵,那支部隊訓練得好,哪只部隊就當抗日的先鋒。我會讓那支部隊成為西聯第一批出兵抗日的隊伍。”

聽到李斌的話,陳武等人眼前一亮,都下決心讓自己的部隊一定要讓自己的部隊成為西聯第一批出兵抗日的隊伍。於是西聯軍基層部隊的苦日子來臨了。

“大老闆,你為什麼執意不出兵呢?”眾人走後蔡鍔向李斌問道。

“我在等。按照研究人員的說法“夸父計劃”第一階段在未來的三年內有可能完成。那才是我真正的底氣。”

聽到從李斌口中說出“夸父計劃”,蔡鍔等人並不驚訝,他們很清楚“夸父計劃”是什麼。只是他們沒想到“夸父計劃”第一階段在未來的三年內有可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