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五代第一太祖爺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八十八章 十朝元老,錦繡文章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八十八章 十朝元老,錦繡文章

傍晚,朱秀和馮青嬋到太師府探望馮道。

姑爺上門,馮平親自來迎,朱秀忙揖禮,口稱岳父,態度十分恭謙。

馮平勉強擠出笑容,喚了聲“文才來了”。

許是因為馮道病重,馮家上下氣氛凝重,連馮道幾個在外州任職的族侄也趕回京探望,就住在馮家。

聽聞朱秀上門,馮家族親全都趕來拜見,一口一個朱縣公叫得親熱熟絡。

朱秀和他們寒暄客套片刻,才在馮平的相助下脫身,到後宅臥房馮道住處。

“讓文才見笑了,老父病重,他們這幫族親反倒比我這個長子還憂心。”

馮平搖搖頭,語氣夾帶些許譏諷。

朱秀道:“老太師畢竟是馮氏族長,多年來,全憑他支撐馮氏,族中子弟多受他老人家恩惠,趕來探望也是人之常情。”

馮平道:“他們哪是關心父親病情,而是擔心馮家失掉靠山,特地趕回來探探口風。”

朱秀笑了笑,沒有接話。

馮家族親有此反應也正常,沒有馮道,馮家在朝堂根本難以立足。

如今馮家的頂梁支柱命在旦夕,他們當然緊張,沒了朝中助力,今後他們想在仕途上更進一步就難了。

馮平身為馮道長子,下一任家族之主,反倒對官場看得最通透,仕途上沒什麼野心,甘於清寂。

可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他一樣看得開。

臥房內,光線昏暗,昏黃燭火搖曳身姿,更添幾分遲暮之氣。

馮道躺在榻上,瘦得皮包骨頭,雪白的鬚髮也掉得不剩幾根,像是一棵斷絕生機的枯木,已到了瀕死之際。

馮青嬋紅著眼睛,緊咬薄唇,用熱水打溼毛巾,坐在榻邊為他擦洗手腳。

“爹,文才和嬋兒看您來了!”馮平湊在老爺子耳畔低聲道。

馮道深深凹陷的眼窩緩緩轉動了下,勉強睜開眼縫,喉嚨裡艱難地發出一聲沙啞聲音:“好~好~”

“阿翁....”

馮青嬋見他這副模樣,傷心之情難掩,輕聲啜泣起來。

馮道黑氣滿布的眼睛突然迸發出些許光亮,掙扎著伸手朝朱秀示意。

馮平心中一驚,急忙道:“文才快上前,父親有話對你說!”

朱秀也心裡一沉,馮道這副模樣,明顯是迴光返照之象。

朱秀在榻邊坐下,輕輕握住馮道顫抖枯瘦的手,低聲道:“老太公,是我,有什麼話您只管吩咐!”

馮道緊緊攥住朱秀的手,很難想象一個七十二歲即將壽終正寢的老人,會有如此大的力氣。

馮道又掙扎著緊握馮青嬋的手,顫抖著親自交到朱秀手中:“好好....待嬋兒!”

馮青嬋淚水漣漣不止,朱秀也紅著眼,用力點頭:“老太公放心!”

馮道呼吸急促,幾次深呼吸好像用盡力氣,半張嘴巴,面色如土。

平緩了好一陣子,馮道張張嘴示意要說話,朱秀連忙把耳朵湊近,只聽老爺子用極其細弱的聲音道:“你要做的事,強求不得,須得看天數氣運....如若天子尚在,國家安定,切記不得妄動異心,否則必遭橫死之禍......”

朱秀輕聲道:“老太公放心,你也知道我這人最是惜命,自尋死路的事,我絕不會做!”

馮道嘶啞道:“看在老夫和嬋兒的情分上,馮家,能幫的就幫,幫不了也不必強求....”

“老太公放心便是。”朱秀答應道。

說了一番話,馮道似乎又是呼吸不暢,神情痛苦地用盡力氣深呼吸,還不忘朝朱秀擺擺手。

馮平通紅雙眼,嘆道:“文才先帶嬋兒到屋中歇息,父親這裡我來侍奉。”

朱秀點點頭,知道是馮道有臨終遺言囑託,這是馮家的家事,自己也不好得在場,攬著滿面哀慼的馮青嬋到隔壁房間歇息。

等他們走後,臥房門閉攏,馮平跪在榻前,泣聲道:“父親還有什麼話要囑託,孩兒恭聽!”

馮道半閉著眼,氣若游絲,斷斷續續說道:“老夫衣襟中藏有錦囊一個,內有詳細交代,事關國家和我馮氏興旺,老夫死後,你當取出,妥當保管,切記萬萬不可讓任何人知曉!”

馮平熱淚滾滾,連連點頭稱是。

喘了幾口氣,馮道又沙啞道:“待日後,如若朝廷有劇變,方可取出錦囊,依照老夫所留遺言辦理....若十年之後,朝廷安穩,天下太平,你當焚燒錦囊,不得拆開檢視!”

馮平抹抹淚,拱手泣道:“父親囑託,孩兒銘刻在心,莫不敢忘!”

馮道睜開眼皮,又緩緩闔上,喃喃道:“老夫....再無憂矣....”

沒一會,馮道起伏的胸膛漸漸平穩,枯老面容安詳如沉睡。

“....父親!”

馮平慘痛悲泣,支撐身子重重叩首。

很快,太師府內響起一片哀嚎聲......

大周顯德元年七月初,太師、中書令、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杞國公馮道病故。

翌日,宮裡傳來詔命,追贈馮道為瀛王、尚書令,諡“文懿”,同時授封馮道長子馮平為燕國公,令宰相鄭仁誨負責操辦馮道喪事,朝廷輟朝三日,馮家可謂盡顯哀榮。

馮家舉哀七日,由馮平扶靈送老父回滄州景城老家安葬。

~~~

坤寧殿內,朱秀攜符金環到來時,柴榮正懷抱幼子逗樂,笑聲響徹大殿。

符金盞坐在一旁,親手為孩子縫製小衣,不時朝父子兩個望去,滿眼溫柔濃情。

“朱秀和二妹來了,快賜座!你們來得正好,待會一起用膳。”柴榮笑道。

“姐姐!”符金環叫喚一聲,就要提著裙襬小跑上前,被朱秀一把拽住,硬是拉著她一絲不苟地行參拜禮。

柴榮揶揄道:“皇后你看,朕就說朱秀這小子也免不了酸儒氣,難怪先帝在世時常笑罵魏仁浦酸臭書生。”

符金盞莞爾一笑,朝符金環招招手:“環兒快過來,往後來宮裡,用不著行禮!朱秀喜歡跪就讓他自己跪去!”

符金環嬌笑一聲,白了朱秀一眼,飛奔著跑到符金盞身邊坐下,兩姐妹相互依偎著,好不親熱。

朱秀咧嘴一笑,旋即正色道:“陛下皇后此言差矣!《論語?八俏》有言‘禮不可廢’,此乃朝廷綱紀....”

“行啦行啦!”話沒說完,柴榮不耐煩地打斷,笑罵道:“那些冠冕堂皇之言,還是留著寫在東京時報上,叫那些個書生儒士好好瞻仰當世文宗、朱大才子的文采好了!”

朱秀一副得意又強作謙虛的神情,訕笑道:“讓陛下見笑了,臣可當不起如此讚譽!”

柴榮撇嘴冷哼,相當嫌棄地搖搖頭。

這段時間,一邊忙著幫馮家料理喪事,朱秀還一邊總結河東會戰的經過戰果,在東京時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論高平大勝—聖天子當得煌煌之功》的文章,引來朝野一片熱議,也帶動東京時報新一輪熱賣,影響力更是急劇擴張,西京洛陽、京兆長安、淮北亳州、宿州、河北魏州等各地紛紛上奏,請求朝廷儘快在各地開辦東京時報,好讓各地官員和文士都能及時瞭解到京都動向。

四有先生之名,再一次傳遍天下。

在這篇文章裡,朱秀用戲劇性的筆法,對巴公原大戰加以詳細描繪,寫得那叫一個生動真實,讓人讀之有種身臨其境之感。

一場大戰幾次波折起伏,讀之驚心動魄,熱血沸騰,恨不得棄筆提刀,追隨天子上陣殺敵。

朱秀還略帶誇張地把北漢劉崇如何狼狽逃竄,契丹勐將耶律敵祿如何背信棄義,拋棄盟友獨自逃命,反倒落入周軍重重埋伏,最後兵敗身死的經過大寫特寫。

與此相對照的,就是大周天子如何英明神武,李重進、張永德、史彥超、白重贊、王彥超、韓通、向訓、石守信、馬仁瑀、趙匡胤這些將領如何英勇殺敵。

一時間,使得他們這些人名聲大噪,成為京城百姓熱議物件。

更有好事者在各大瓦肆,排出大周武將名列圖,比較各位將領的武藝和韜略,排出個高低強弱。

眾將各有仰慕追捧者,一時間街頭巷尾爭吵不休。

至於朱秀自己,在這篇文章裡只有一個顯眼之處,就是他獻計在江豬嶺和凋黃嶺設伏,當然,特別點名,伏擊之計起作用,關鍵還是天子英果。

文章末尾,朱秀又分析了河東大戰對於大周、北漢、契丹和天下各方的影響,對將來的天下局勢走向提出一個模湖的概略,用一句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作為總結,引來士人和朝官們的普遍共鳴。

雖然沒有指明一統河山的將會是哪方勢力,但文章裡外把大周和柴榮吹噓到一個無人企及的高度,暗示意味已經相當明顯了。

天下一統,終究還是要靠中原王朝來實現,偏安一隅的割據之地,終歸是沒有前途的,有識之士們,來投靠咱們大周吧!

憑此花團錦簇又有一番真知灼見的文章,朱秀博得個“當世文宗”的美稱。

東京時報自從創立以來,柴榮每期必讀,甚至比邸報看得還仔細,這篇轟動一時的文章,自然也反覆讀過。

一來享受文章裡的讚譽吹捧,二來作為皇帝,文章裡透露的許多隱喻和戰略概念,讓他耳目一新,對天下局勢的思考相當有助益。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柴榮把孩子交給乳母,招呼朱秀對桉而坐,笑道:“文章寫得不錯,就是熘須拍馬太過,一場小勝,不足以歌功頌德,以後還是多往實際處下筆!”

朱秀忙揖禮道:“臣不過是稍加潤色,並無誇大其詞之處!河東會戰,不僅能昭顯我大周軍威,更能藉此大勝提振百姓信心,有許多可以利用的地方,宣傳工作一定要做好!”

柴榮笑著點頭。

這種宣揚功德的事情,按照柴榮的性情,原本是不屑加以利用的。

不過從目前的反饋來看,朱秀這篇文章一出,京城內外,朝野上下反響熱烈,軍心民意對朝廷的支援達到新高度。

柴榮也樂見其成,允許朱秀放手去做。

剛好朱秀可以藉助中書舍人的職務便利,協調各部使司,出一期最新的朝廷邸報,專門刊載這篇文章,再好好宣傳一下河東戰果,叫各地藩鎮州縣都能知道,大周在河東如何顯威。

像是契丹大軍集結,兵臨猩口威脅太原,逼迫周軍撤軍,周軍在太原城下受困於大雨,糧草不濟,還生出劫掠鄰近百姓的醜事,自然是輕描澹寫用春秋筆法帶過。

總結下來就是,大周之所以沒能滅亡北漢,一是天時不利,補給受阻,二是河東凋敝百姓疾苦,天子憐惜,不忍心再讓百姓受戰亂之苦,最終下詔撤軍。

這場以劉崇和契丹人勾結主動挑起的大戰,最終以周軍輝煌大勝退兵而告終。

師出有名,戰無不勝,斬首敵方兩員大將,叫進犯之敵倉惶逃回。

特別是斬殺契丹政事令耶律敵祿,更讓百姓覺得出了口惡氣。

當年耶律德光南下滅晉,在河北中原造的孽,百姓們都還記得清楚。

這種刻到骨子裡的深仇大恨,恐怕是難以忘懷的。

柴榮笑道:“朕看過你的文章,越發覺得朝廷應該對將來的進取路線有統一認識。

朕想,廣泛徵集朝野意見,就當朕親自出題,來考考我大周的官員們,對於天下大勢有什麼看法。”

朱秀道:“陛下的意思是,讓眾臣建言獻策,各抒己見?”

“不錯!”柴榮興致勃勃,“一統天下是朕的事,也是大周百官的事,大丈夫身在亂世,當以此為責!”

朱秀笑道:“陛下豪情萬丈,我大周經過河東會戰,凝聚眾心,不管是軍中還是百姓,都對大周統一天下抱有期待,真是民心軍心可用之時!

不知,陛下對於這篇獻策文章,可有具體名目?”

柴榮略作思索,笑道:“就寫兩篇,一篇叫《為君難為臣不易論》,一篇叫《平邊策》!”

“哦?”朱秀詫異一愣,旋即忍不住撫掌而笑:

“此命題宏大卻又不失核心思想,容易思考下筆,想寫好卻不簡單!對於百官而言,這可是一次難以輕鬆應對的考驗!”

柴榮期待滿滿地道:“朕就是要考教考教我大周的官員們,看看其中有多少腐朽庸碌之人,又有多少可堪拔擢的良材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