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大時代之1983最新章節列表 > 第325章 《廢都》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325章 《廢都》

經過兩年多的學習和鍛鍊,戈文現在的文筆就連巴老、冰心等老先生都贊口不絕,這一,從他寫的那些短文可以清晰的感受到。

戈文也不缺少新奇的腦洞和創意,後世的閱歷讓他的見識和想法不同於這個時代的人。他穿越後的第一篇通俗短篇是在《民間文學》上發表的,此後他更是筆耕不輟,時不時會寫一些有趣的短篇投稿,當初在北京買了四合院,身上拮据時,更是靠著寫文章等來了《瓦爾登湖》的稿費。

在文學創作領域,戈文現在唯一缺乏的或許就是的佈局和技巧應運。這一從他創作的長篇《達芬奇密碼》、《士兵突擊》和《亮劍》中就能察覺到。

這幾部長篇,都是戈文參考了前世看過的一些文學作品之後,進行的再創作,都是有原型和底子的。

不好戈文版的和前世的原著孰高孰低,可就算是戈文寫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但是,這卻始終是一個汙和短板,這對於戈文來就是他心中的一根刺。

什麼時候當他再也不拘束於前世的記憶和印象,真正靠著自己的能力創作出一篇成熟的長篇,什麼時候他才能真正的拍著自己的胸脯,自己是一個真正的大作家。

而這不僅僅是巴老的期待,也是他自己的一個夙願和夢想。

所以戈文看著自己面前的稿紙上的字句,拿著筆劃拉了劃拉,便有了決定。

自己欠缺的是對長篇佈局的掌控,那就要彌補自己的短板,要從這方面的練習著手。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這一次的創作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戈文將《上山上山愛》、《黃金時代》等幾部的段落劃掉,用筆重重的圈起《白鹿原》和《廢都》。

再然後《白鹿原》也被戈文淘汰了。

一方面這部與戈文這次想創作的主題不太相符,另一方面卻是這本書的結構和佈局四平八穩,起不到鍛鍊的作用。

而賈平凹的《廢都》則不同,且不中的關於性的描寫極多,這部就是以莊之蝶與幾位女性情感的糾葛為主線,以阮知非等諸名士穿插敘述為輔線,刻畫了唐宛兒、柳月、牛月清等一系列鮮明的女性人物。

更重要的是,《廢都》可以是建國後第一部回到“五四”以前中國傳統的作品,同時又是中國古典美學和現代思潮的一次成功的接軌。採用了中國古典的草灰蛇線手法,而融入了西方的意識流和精神氣質,中西合璧,也創造了一種新的語言,這在文學史上是不可多得的。

80年代隨著西方思想文化的入侵,好多人張口閉口都是蹩腳的英文洋腔,更是以外國的文化為時髦,拼命撇清華夏的歷史和文化。很多作家也過分追求西方藝術,先鋒派、實驗派橫行,中國古典文學的美學被他們棄之如履,結果弄得自己不洋不中,不倫不類。

五四以後,中國古典傳統出現了斷層,中國現當代大體是五四後在西化的基礎上產生的。

戈文正想借《廢都》讓大家知道中國古典美學的價值和意義。

而且《廢都》中既有現實主義又有非現實主義,兩者相輔相成融於一爐,既融傳統與現代於胸臆之間,中西美學滲合,更融合中國現實原本就存在的種種東西,看似大雜燴,實則精嚴結構,逼真。

戈文自覺《廢都》就是自身鍛鍊佈局能力和寫作技巧水平的最好範本。

唯一可慮的是,他前世看《廢都》時,是衝著這本書被認為是“黃色”的名頭去的,並沒有深入的研讀,只有一個大概的印象。當發現這本書其實並沒有太多露骨的描寫,原版中的“此處刪去字”只是作者賈平凹玩的一個唬頭時,戈文便將這本出色的拋到一邊,因此也錯過了學習的機會。

不過這樣也正好,正好可以讓戈文不侷限於賈平凹的原著,充分調動自己的寫作水平和能力,創作出一本屬於他自己的《廢都》。

而之所以選擇《廢都》,他還看中了一,這本可以具有跨時代的預測意義或者是前瞻性。

賈平凹是在199年開始創作《廢都》的,這本成於90年代的作品直到1世紀後依然能夠稱得上是一面鏡子,是現實社會的真實寫照。

這一也不知讓人該驚歎,還是讓人感到悲哀。

那麼,就寫《廢都》了!

戈文將寫滿了字的那頁稿紙撕掉,然後在空白的稿紙上列起了大綱。

原版的《廢都》以歷史文化悠久的古都西安當代生活為背景,記敘“閒散文人”作家莊之蝶、書法家龔靖元、畫家汪希眠及藝術家阮知非“四大名人”的起居生活,展現了濃縮的西京城形形色色“廢都”景觀。

賈平凹以莊之蝶與幾位女性情感的糾葛為主線,以阮知非等諸名士穿插敘述為輔線,筆墨濃淡相宜。在諸多女性中,唐宛兒、柳月、牛月清為他塑造最為成功也最傾心的鮮明人物。在這些充滿靈性、情感聰慧而富有古典悲劇色彩的人物身上,體現出他至高的美學理想。

戈文不計劃完全按照賈平凹的想法寫《廢都》,他要加入自己的想法。

對西安不熟,將背景改為北京。

依然是“四大名人”的起居生活,展現的卻是這個時代的人文景觀。

要寫“性”,要寫“廢”,卻不會全部都是“性”和“廢”。

賈平凹的《廢都》裡,寫了四大文人的墮落,這其實是在象徵著知識分子的整體墮落。

戈文並不計劃讓這四大文人全部墮落。

書法家龔靖元沉迷賭博多次入獄臭名昭著最後自殺,兒子沉迷毒品最後發瘋。

這個結局要保留。

龔靖元因為賭博從藝術家淪落為“手藝人”。安身立命的字畫沒了,失了做人的骨氣,多次入獄,世人的壓力,以及兒子的不爭氣,後代的無望,現實的絕望讓他不得不死。他在死前瘋狂的舉動,每一件都是為了爭一分顏面,最後在牆上的潑墨是他一生最後的大作。最後用宣紙蓋體也是頗有用意,他興於藝術,毀於藝術,最後與筆墨宣紙為伴,充滿著溫情的人文關懷。

同時這也是隱喻。

龔靖元的死有很大部分源於他的性格,基於文人的脆弱和悲哀,命比紙薄。

藝術家阮知非不搞文人創作,辦了舞廳收入頗豐。被人打傷雙眼,就動手術換狗眼。他是四大文人中最具有新思潮的人物,大劫過後依然勇往直前。他提倡實用主義,不斷開放向前,具有光明前景。

所以阮知非不是文人,不是藝術家,他就是一個帶著“文人”帽子的商人。

這個也要保留。

在84年底的四合院裡,戈文知道經常出現在四合院裡的一些人已經離開北京,離開了文壇、文藝界,他們去了南方、去海南淘金去了。

作家莊之蝶,四大文人之首,名譽金錢雙豐收,成為眾多人的偶像。十幾年來苦苦打拼終於成功,然後成功之後陷入更大的困擾,創作情感的枯竭,過盛的讚許,金錢、女色、虛榮處處受到引誘,成為公眾人物的他再一次被束縛。

正如書中所:你已經不是你自己的莊之蝶,你是西京的莊之蝶。他被更大的責任和義務所捆綁,他的人性和**一直被壓抑著,全書體現著他內心的壓抑和不停地釋放,不斷來回,折磨著他的精神。他只得被**和現實推著走,在現實面前不斷地變市儈、狡詐、圓滑、貪婪,這樣的自己與內心的善良、感性、純潔、浪漫相鬥爭,最終依然無力回天。

社會扼殺了一個作家,也扼殺了一個莊之蝶。他與四個女性有染,改變了她們,賦予了她們新的生命,最終又毀了她們。

這個同樣要保留。

這是對知識分子、對文人作家的告誡,也是自省。

畫家汪希眠,這個人物在原著中出現的戲份很少,他是一個畫藝高超的畫家,但倒賣畫假畫,陷入困境,他患病乙肝,沒有子嗣。

這個就需要改一改了!

賈平凹的原著中刻畫了一大群鮮明的角色,隨便掰著手指頭數一雙手都不夠用,要是讓這些人物打麻將湊上七八桌沒有一問題。

可就是書中的這十幾二十號人,到了的後半篇一一散去,死的死,瘋的瘋,或家財散盡,或人生反轉,一個個合情合理。到主人公莊之蝶家破人亡、聲名敗壞、精神失常,一個“廢”字躍然紙上。

原著的四十萬字緩緩讀來,盡是沉重如鉛的無助感,給人一種悲涼甚至絕望的感受,讓人有一種找不到出路的痛苦與孤獨。

自己寫的《廢都》要寫性,要鍛鍊能力,是預言和警告,但不能讓讀者們絕望,要給讀者希望和夢想!

所以,畫家汪希眠要在中作為一道光,一個火炬,一個夢想出現。

他會以一個真正的文人、知識分子形象出現!

正是因為畫家汪希眠在中出現的戲份很少,才能夠做到這一。

所以畫家汪希眠是一個畫藝高超的畫家沒錯,但是他不會倒賣假畫,不會患乙肝,不會沒有子嗣。

戈文要寫他追求藝術的真善美,為畫痴狂,有家庭矛盾但會和解,有兒有女,破繭重生,當莊之蝶最後灰溜溜的踏上南行列車的時候,畫家汪希眠會獲得成功,會實現自己的理想。

戈文要讓讀者在失望乃至絕望中看到希望的曙光。

……

……

這段情節,是叛兒一直期待寫的一段情節。

就是要寫出主角為了夢想而獻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感覺,希望大家會喜歡(表擔心主角的未來,故事早已考慮好了)。

還有就是感謝書友低調的陰謀家一百元的打賞,多謝!

上一章釋出後,收到了很多打賞,讓叛兒很是吃驚。

不知道大家是喜歡上一章的私貨還是摘錄的片段,土豪們可以在書評區吱一聲,叛兒冒著被遮蔽的風險也要滿足土豪的要求,只要土豪們肯把大腿露出來讓叛兒抱。(*^__^*)

……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