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重生之科技新貴最新章節列表 > 第459章 對未來科學發展的一點想法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459章 對未來科學發展的一點想法

葉子書為了能夠在預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不僅將上午的時間給用上了,就連晚上工作時間也延長了到了凌晨1點。

要不是他覺得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如果在壓縮學習的時間,學習的進度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醫學和生物學知識的學習,對他來說很重要,不說還有那麼多的藥方等著他去開發,這些很多都是有現成的技術資料。

就說將來的技術升級,生物學就必須要涉及的領域,現在多學一些知識,未來面對問題的時候,就多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路。

所以現在壓縮了數學和高階軟件技術的學習時間,雖然這些對他同樣重要,但是並沒有那麼緊急。

現在拿出來的人工智慧技術,足以應付大多數場景的使用,已經領先現有軟件技術太多了,沒有必要再次進行升級。

就算現在研發出來了更先進的人工智慧,大機率還是他自己使用,因為這種級別的人工智慧,已經具備真正的智商了,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模擬出來的。

真正具備智商的人工智慧和模擬出來的人工智慧,具有本質性區別,雖然都還處在工具的範疇,還沒有突破生命的禁區,但是也算是巨大的躍遷。

具備智商的人工智慧,只要算力支援足夠,比人聰明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到時候大部分工作都可以交給人工智慧來解決,而不需要他親自參與。

甚至當人工智慧積累的知識足夠多,還能自行進行科學探索和研發,這個能力也是葉子書一直心心念念想要研發出更高階人工智慧的原因。

別看地球人類很多,科技工作者也是多如牛毛,但是真正想要實現文明的快速發展,光是憑藉人類自己,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夠取得質的突破。

史上除了上次科學大爆發外,現在的科學領域發展速度越來越慢,研發難度也是越來越高,似乎人類的智力已經跟不上科學發展的需求了。

就是葉子書這樣的人,有時候也明顯感覺到人力有窮時,想要突破極限,讓人類科學得到進一步發展,進入新的繁榮期,必須要實現技術上的突破。

如果真的依靠人類自身的進化,總有一天會觸碰到天花板,人類自身進化太慢了,特別是智商上的進化,幾千幾萬年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而他覺得從兩個方面可以著手解決天花板問題,第一個就是使用更加先進的工具,讓人類的能力得到延伸和放大。

而他的目標就是放在更高階的人工智慧上,透過機器的算力大爆發,打破人類自身固有的侷限,實現人類社會科技的突破。

雖然這樣看上去有點像歪門邪道,但是他認為這反而是最安全的方式,只要保證人工智慧不是真正的生命,其實並沒有多少危險。

當然,這樣的人工智慧掌握在誰的手上也很重要,人工智慧是正是邪,完全取決於掌控人工智慧的人,這是唯一的危險點。

第二個就是從人體自身著手,透過生物學和基因學技術,讓人類生命層次得到躍遷,從而讓人類的智商得到突破性提升。

但是這種方式他認為危險性很大,如果沒有完全把握,最好是謹慎使用,一旦發現變故,將會帶來災難性後果。

有人會說可以先小範圍使用,將危險範圍縮小,這麼做看上去好像沒問題,但是實際上問題更大。

人類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矛盾體,是很難完全掌控,如果未改造的人掌控這些人,不一定就掌控得住,因為智商和身體素質不在一個層面上。

這就像是人類和螞蟻在一起玩,人類想要玩弄螞蟻,根本就不需要花費多大心思,兩者完全不對等。

如果由改造後的人類管理自己,難免會有族群歧視現象,現在人類之間的本質差別不大的情況下,就已經有各種精英理論出現了,甚至有人公然宣稱普通人就是浪費糧食。

如果真的有生命本質上區別,他不太相信這些改造後的人會善待普通人,大機率會奴役普通人類,甚至是覺得這些人根本就沒有存在的必要。

只要想想就能感覺這樣到底有多恐怖,這也是葉子書絕對不願意看到的情況,以其如此,還不如大家都一樣。

如果大家全部改造了,一旦技術出現瑕疵,那麼就有可能出現群滅的情況,這就像是人類面對自然災害一樣。

人類之所以有差別,甚至從基因層面上就有差別,目的就是為了避免出現被自然群滅,讓人類火種得以保留。

就像是人類和病毒的關係一樣,人類時時刻刻都會面臨病毒的威脅,但是從來還沒有一種病毒能夠將整個人類毀滅。

就是因為人類之間個體也是有差異的,沒有一種病毒能夠針對所有人都有危害,從而會讓一部分人類無視這種病毒的威脅。

這也是為什麼多細胞動物很少有單性繁殖的現象,因為單性繁殖的變異性很差,多樣性無法得到保證。

而多細胞動物主要的威脅就是來自病毒和細菌這樣的微生物,一般很難處理,只能透過生物個體的多樣性來保證族群的存活率。

自然之手才具備巧奪天工,人工之手,不管多麼巧妙,都有可能存在瑕疵,如果只是個體瑕疵倒還罷了,如果是群體性瑕疵,大家都要完蛋。

實際上他就找到過改造人體的技術,例如體內生物芯片技術,可以讓人類具有計算機一樣的超強算力,直接就可以突破人腦的極限。

人腦本身是具備超強的能力,但是人腦的功能是多樣性的,並不只是專注於計算,更像是電腦當中的CPU,需要忙碌的工作太多了。

反而在計算上不如GPU來的專精,而體內生物芯片就像是GPU一樣,能夠專注於計算和儲存,可以大幅拓展人類的能力。

只是他就算有這樣現成的技術,也不敢隨便拿出來用,因為他自己承擔不起這個後果,不管成功還是失敗,帶來的影響都太大了。

這兩種方法裡面,他更傾向於第一種,那就是使用人工智慧技術配合強大的計算機技術,用工具來實現人類本身無法達到的高度。

只要這條路沒有觸碰到天花板,一直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未嘗不可,而且這條路走通了,帶來的技術爆發,也可以促進第二種路線的發展。

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第一條路都是優先要走的路,如果優先選擇第二條路,危險性和可行性都有待商榷。

葉子書現在熱衷於學習醫學和生物學,不是為了提高人類本身的能力,而是想要實現技術上的突破。

目前他旗下很多高精尖技術的實現,都是透過機械、化學和物理學技術實現的,就算是他經過了最佳化,過程也十分繁瑣。

例如生產太陽能發電材料,需要的單分子薄膜製造技術就非常困難,他拿出來的技術,已經是人類操縱分子結構材料的巔峰技術了。

就拿石墨烯材料來說,前世製作石墨烯就那麼困難,很多還只是從石墨這種本就有石墨烯結構的物質當中提取,難度就那麼高。

而太陽能發電材料,卻是完全人工合成的單分子結構材料,難度比大規模生產石墨烯要難得多,更何況還是要大面積成片生產,難度進一步提高。

這還不算最難得,單分子結構材料需要和其他單分子結構材料層疊起來,而且還不是普通的層疊,要形成一定的角度。

這樣才能讓光照射到這種材料表面,能儘可能吸收光子能量,使得電子能夠脫離單分子薄膜的束縛,有序向下層單分子薄膜方向移動。

這個過程中會持續不斷產生電勢差,讓電子最終到達收集薄膜上,將電能收集起來,這也是為什麼這種材料太陽能發電效率那麼高的原因。

其實常溫超導材料,也是屬於高精度材料,而不是像普通的化學材料那樣,只要化學式沒錯,就表現出特性。

葉子書將這種材料統一稱作為結構性材料,只是這種結構呈現在微觀層面,普通技術難以控制,需要高精尖技術才能夠做到而已。

也正是因為這些材料生產非常困難,光明正大拿出去,他也不擔心別人會仿製出來,不說能不能仿製出來,就是能仿製出來,成本也是他們難以承受的。

這已經是現有技術條件下能夠做到的材料學巔峰了,想要再進一步,實現更複雜的結構性材料生產,只能開始轉向微生物生產模式了。

特別是非規則結構性材料,使用目前的生產模式,成本同樣非常高昂,不具備普及性,連他都不敢輕易嘗試。

目前他拿出來的微觀結構性材料,都是規則性結構材料,也就是說具有結構美學特徵,例如具備對稱性、數學規律性等特性。

這種材料生產相對簡單很多,從宏觀角度生產具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成本還能在承受的範圍之內。

而非規則性結構材料,從宏觀角度生產很可能變得無從下手,唯一的辦法就是利用微生物特性來生產這種材料,因為他們處在同一個維度上。

這就像是人類研究高維度,永遠都不會研究明白,想要研究明白只能自身躍遷到高緯度,反之人類研究低緯度世界,也很難研究明白。

只要站在同緯度層面,才能夠將同緯度問題給研究清楚,其他方法都是霧裡看花,很難一窺全貌,屬於瞎子摸象。

當然,這只是他的個人看法,未來技術到底能夠發展到什麼程度,誰都無法預測,但是想要達到那種高度,絕非一步能到位的。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中間必然需要經歷種種改進,誕生很多中間技術,一步步提升工具,達到解析不同維度層面問題的條件。

第459章 對未來科學發展的一點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