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重生之科技新貴最新章節列表 > 第745章 有待改進的不完美世界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745章 有待改進的不完美世界

這是一個荒涼的星球,除了有山有水之外,並沒有多少生機,彷彿一個等待人去開發的新世界。

模擬創造這種毫無生機的虛擬世界,對他來說並沒有多少難度,別看幾個月很長,但是相對於所取得的成果,這點時間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但是如何構建一套生機勃勃的生態體系,卻是一個更複雜的問題,正如前面所說,他現在有兩條路可以走。

第一條路就是復刻地球生態體系,這樣就可以保證虛擬世界和自己所處的真實世界具有某種程度上的相似性。

畢竟這個虛擬世界構建的目的,是為了能夠模擬現實世界,完成現實世界無法完成的工作,如果兩個世界不一樣,很多任務就沒法使用虛擬世界來完成。

第二條路就是構建基礎生態體系演化系統,利用現有模擬出來的環境,使用自然的力量來促進生態體系的建設,而不用人為去干預生態體系建設的過程。

這樣他就不用花費太多的心思,只需要學習生態體系演化相關的理論知識,將其內置在這套模擬系統裡面。

然後加快運算速度,促進整個虛擬世界的演進速度,要不了多久就會誕生各種生物,從而形成一個生機勃勃的生態體系。

這兩條路可謂是各有優缺點,第一條路可以最大程度上復刻現實世界,在這樣的虛擬世界裡面,可完成的任務就要多得多。

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需要將地球整個生態體系搬進來,需要花費大量的工作來做這件事情,而且也不一定就完善。

生態體系本就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我們人類所研究的生態體系只是冰山一角,就連大洋深處,我們知道的就不會很多。

當然,真要這麼做也不需要將所有的東西都弄得一模一樣,只需要將各種動植物的特性瞭解清楚,然後內建到模擬系統裡面。

模擬系統會根據這些動植物的特性,自動在虛擬世界合適的地方構建相關的生態體系,這是他認為最可行的辦法。

但是採用這樣的方法,並不會完全復刻地球的生態體系,只不過是某種程度上相似而已,例如溫帶植物絕對不會出現在寒帶地區。

淡水魚類絕對不會出現在深海之中,模擬系統就是根據動植物的這些特徵,將動植物安置在可以生存下來的地方。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但是動植物之間如何構建連線,卻是很難界定,別覺得貓抓老鼠就判定貓喜歡吃老鼠,這樣的定論就流於表面。

所以他認為需要採取持續模擬演化的方式來解決,也就是說他只需要在模擬系統裡面設立生物最本質的特徵。

例如繁衍是生物存在的意義,生存下去是生物的基本本能,然後將這些生物丟在一起,讓其根據這些基本生物界定律來自然選擇。

而問題是,這是一個模擬的世界,一切都是確定的,想要模擬自然演化,就需要一條自然演化最根本的理論來告訴模擬系統如何做。

雖然這條路看上去很麻煩,但是相比起復刻地球生態體系就要簡單很多,如果採取完全復刻的辦法,估計上百年都不一定能夠搞得定。

因為地球生態體系也是動態變化的,是具備自適應能力的,隨著生態環境的變化,圍繞著新的環境也會誕生新的生態體系,根本就不可能完成完全復刻工作。

想明白這些之後,葉子書決定按照兩步走,第一步就是自己開始學習生態體系相關的知識,為模擬系統提供生態模擬理論支援。

第二步就是發動麒麟農業發展集團和太極集團兩家企業,聯合國內外生態體系研究的專家教授等學者,對地球生態體系進行研究。

初期只需要他們整理地球物種,將每一個物種特性標記清楚,同時對每個物種進行基因測序,這樣的工作本就是他們應該做的。

他以前就讓太極集團進行人類基因庫的建設,麒麟農業發展集團也在進行動植物基因的研究工作,同樣需要建立動植物基因庫。

只不過他這次擴大到地球所有物種的基因測序和特徵分析,雖然任務依然非常龐大,但是這已經算是特別精簡了。

相比複雜的生態體系聯絡,這樣的工作屬於單線程,如何建立聯系,只能交給模擬系統根據生態理論體系,在虛擬世界進行模擬。

這是一項持續很長時間的工作,想要一蹴而就不可能,他希望能夠花費10年時間,完成地球所有已知物種的整理工作。

現在這個略顯荒涼的虛擬世界,也不是毫無作用,完全可以滿足軍事訓練需求,甚至可以臨時增加一些模擬出來的人類,對城市等場景進行模擬。

這裡面的模擬就分成兩套,一套屬於基礎性模擬,也就是整個世界物理環境的模擬,是構成虛擬世界基礎的東西。

像他現在看到的這些山水,還有深埋在土地裡面的礦藏,以及太陽系宇宙空間環境等等,都屬於這個級別的模擬。

另一套就屬於附著物模擬,例如城市建築、動植物等等,都屬於這類模擬,讓整個世界變得更加真實且具有更多可行性。

但是這兩套模擬具有本質上的區別,基礎模擬是不會輕易改變的,它會遵循某種規律演進,不會停下來,也不會憑空消失,也不會無緣無故增加。

更不會臨時更改規則,因為一旦進行規則的更改,就意味著這個虛擬世界有面臨崩潰的可能,所以不會輕易對這部分亂動。

而附著物模擬,雖然可以屬於這個虛擬世界,但是也可以不屬於這個虛擬世界,因此可以進行規則上的修改,而不會導致整體虛擬世界的崩潰。

就像地球有沒有人類,地球依然是地球,但是地球有了人類,就具有某種特殊意義,所以人類對於地球不是必需的,也就意味著屬於可更改的範疇。

以上都屬於自然範疇,當沒有高等智慧生命存在的時候,以上需求就足夠滿足了,但是有了高等智慧生命,世界的複雜度顯然更高了。

想要模擬真實的地球,還需要新增文化、政治、社會等學科理論知識,透過這些軟規則,讓人類社會變得更加複雜。

之所以要有這些,是因為戰爭本身就不是自然應該存在的狀態,它屬於社會範疇,是有了文化、政治和社會等因素之後,才會誕生的模式。

當然,初級的戰爭就是兩個動物為爭奪生存物資而殊死搏鬥,這屬於生物本能範疇,但是人類戰爭肯定不是這麼簡單。

如何在虛擬世界模擬人類社會,對他來說是個更難的問題,如果將這些知識全部賦予給模擬世界的人類,會不會形成千變一律的人類價值觀。

而現實是,就算是我們擁有共同的文化基因,具體到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解讀,每個人學到的部分也各不相同。

這樣才會導致就算是文化相同的族群,也會有各種不一樣的表現,面對同一個難題,每個人的出發點也各不相同,理解能力也各有差異。

也只有這樣,人類社會才那麼複雜,如果只是單純給模擬出來的人類灌輸同一套知識,可能就會導致社會趨同性。

甚至嚴重一點,但凡出現一些不一樣的聲音,就會被視為異端,整個社會將會變得更加激進,這樣的社會肯定是有問題的。

葉子書想了很久,都沒有找到解決的辦法,他不認為沒有解決的辦法,而是他目前所涉獵的知識有限。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他認為有必要研讀社會科學有關的書籍,從社會整體特性來思考這個問題,而不是從個體來思考這個問題。

他不需要讓虛擬世界裡面的每個個體都保持獨特性,只需要保證一個族群整體行為演化就可以,至於個體的差異,就交給模擬系統來模擬。

為了能夠模擬世界,葉子書為模擬系統開發了一套混沌演算法,能夠在不精準控制個體的情況下,實現頂層架構上的隨機演化。

例如,這個虛擬世界最小尺度是基本粒子,如果沒有混沌演算法支援,系統需要精確到對每個粒子執行狀態的控制。

這樣做不僅工作量很大,而且微觀層面會形成趨同性,這不符合自然規律,而且在宏觀表現上也是和真實世界不一樣。

像我們看到的磁性材料,實際上是因為內部原子自旋具有總體趨同性,也就是說原子大部分是按照一個方向自旋。

這樣在宏觀上形成一個外在磁場,所有具有磁性的物質,都是具有這樣的特徵,磁性的強弱取決於自旋方向一致性的比例,以及原子自旋的速度等。

而有了混沌演算法,只需要保證宏觀層面的基礎表現,至於微觀層面,就不需要精準控制每個粒子,而是隨機給予不同的初始條件,讓其從初始狀態自然運動。

而給出的初始條件,總體上會遵循宏觀要求,也就是說,模擬系統不在乎哪個粒子初始狀態是什麼,只需要保證整體表現如何。

這樣不僅能節約大量的算力,同時還能讓模擬的世界顯得更加真實,用在基礎模擬上具有顯著的效果。

但是用在人身上或者是動物身上,能不能有效,葉子書也不清楚,他目前還沒有搞清楚意識和思想是如何誕生,如何指導行為等。

人類雖然是由基礎物質構成的,人體內部也是遵循基本科學規律的,但是思想這個東西,卻不會如此規則化,是普通自然科學無法解釋的範疇。

想著這些東西,葉子書感覺自己頭有點疼,彷彿延伸下去,會誕生無窮無盡的問題,他懷疑可能永遠也不會完全搞懂,只有神才能做得到。

------題外話------

今晚不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