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騎馬與砍殺大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二十五章 包鋼法和覆土燒刃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二十五章 包鋼法和覆土燒刃

用灌鋼法煉出的鋼鐵,除了比用炒鋼法煉出來的品質要好上一點外,這種鍊鋼法最大的優點還是操作簡單,容易掌握,大幅縮短冶煉時間,提高了生產效率,增加了鋼鐵的產量。

用了灌鋼法後,配屬給大石武庫的的兩座新造冶煉廠,一月能生產的鋼鐵是用普通炒鋼法的四倍,基本能滿足現在李錚擴軍所需,隨著被李錚丟入兩座冶煉廠中漢人工匠和工人逐漸更為熟悉灌鋼法後,產量還會提高,到時就能夠有餘出的部分,打造出一批鋼鐵農具或是其它工具給李錚領導的漢民們了。

因為安西除了雙河鎮以外都並不產鐵礦,而且外部又多是想要置大漢安西於死地的敵人,所以大漢安西各鎮從外部獲取鐵料的途徑早已斷絕,因此安西境內鐵料非常缺乏,價錢也很高,導致許多漢民的勞動工具竟然退化為落後的木石之器,勞動效率大大降低,這讓李錚很是看不過眼,下定決心要去改變。

除了給自己的領民免費發放鋼鐵工具外,李錚還想著將來要低價向安西其餘各鎮的漢民傾銷一匹鋼鐵工具,收買人心之餘,也是讓這些勤勞的漢民在勞動時更輕鬆一點。

當然造鋼鐵工具造福百姓都是以後的事,但現在的李錚所領導的軍隊和勢力還不到休養生息的時刻,需要的是殺人利器,所以李錚在點了灌鋼法後,立即就是點下製作出橫刀所需的另外兩項關鍵技術“包鋼法”和“覆土燒刃”技術。

包鋼法是一種華夏古人發明的刀劍製作工藝,一般是在鑄刀時在刀身使用硬度較低、韌性好的鋼材;在刀刃部分使用硬度較高的鋼材,這樣製作出來的刀,刀鋒鋒利堅固,但刀身卻是擁有很好的柔韌性,讓刀劍更具殺傷力也更為堅固,不易折斷。

而為了讓刀劍更為鋒利,達到削鐵如泥的境界,古代勤勞並富有創新精神的華夏工匠,還會在刀劍淬火階段使用覆土燒刃這項技術。

所謂覆土燒刃,就是以調配的特殊泥土覆蓋刀身上不需要高硬度的部位,然後將刀劍加熱至特定溫度,當紅熱的刀身進入水中後,赤裸的刀刃部分迅速冷卻,而有泥土覆蓋的部位的溫度變化不會非常明顯,導致硬度與刀刃部位不同,從而達到剛柔並濟的效果,在刀刃硬度高的情況下,依舊能保持刀身的良好韌性,使得用此種方法製造出來的刀,能夠承受大力劈砍的巨力,不會輕易折斷。

用灌鋼法煉出品質極高的鋼鐵,並且運用包鋼法和覆土燒刃等技術鑄造刀劍後,華夏歷史上最兇殘的兩種刀,也就應運而生了,它們就是橫刀和陌刀。

陌刀雖然更兇殘,但他的製造難度過大,用武庫生產消耗的工時過多,對於現在急需足量武器裝備軍隊的李錚來說,現在生產雖然威力強大但功用單一,並對使用者身體條件要求苛刻的陌刀,有些得不償失,所以現階段李錚只打算製造橫刀。

李錚下令從大石武庫生產出來的橫刀,長為80到90釐米間,刃長60到70釐米間,厚度6到8毫米,寬度到4釐米,與環首刀一樣是直刃刀,刀身重心靠前,持刀者即能單手揮砍,亦可雙手劈斬,是近戰大殺器,而且橫刀與環首刀不同的是,它的刀尖是被鑄造成類似利劍劍尖的形狀,所以橫刀雖然是刀,但也可以像劍那樣刺擊,加上橫刀本身的高硬度,破甲能力能力非常強,雙手握刀推刺出去後,普通金屬甲冑肯定是抵擋不了的。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雖然使用了灌鋼法,包鋼法和覆土燒刃等等多項先進技術,但其實橫刀並非是真正的絕世神兵,它真正的鋒利度和硬度肯定是要超過百鍊環首刀的,甚至能達到千煉環首刀的程度,但肯定是比不上那些幾千煉甚至萬煉寶刀的。

說白了橫刀是一種適合大量製造,大規模裝備的,是真正為大規模戰爭所服務的兵器,後世的時候,李錚一直疑惑為什麼聞名於世,並稱世界的三大刀劍的分別是大馬士革刀、馬來克力士刀和日本刀,作為文明古國,幾千年裡經歷無數戰爭中國,竟然連一把刀劍都沒有入圍。

以前李錚還以為是評選這榜單的白人歧視中國,故意否定中國輝煌的古代文明,要讓中國人蒙羞,但現在看來事實也並非如此,中國製造的刀劍因為側重點的不同,所以導致單體的效能上,的確是與精雕細琢的其它三種名刀上有差距。

如果說其它三種名刀的效能是一百分的話,那麼大唐橫刀就只有打個八十分甚至更低,但橫刀對戰爭的作用,卻是其它三種名刀望塵莫及的,最巔峰時,唐軍一萬兩千五百人的野戰部隊中,可是準備著一萬口橫刀,可見橫刀的產量之大,讓人瞠目結舌,雖然大唐帝國國力強盛,但敢於給自己幾十萬的軍隊裝備如此多的橫刀,也可見此種刀造價不是天文數字,而且可以很容易快速批次製造。

而其餘三種名刀的產量就有點慘不忍睹了,原產於印度,用烏茲鋼打造的大馬士革刀,從來沒有在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軍隊中普及過,他們軍隊的大部分一直使用的是普通鑌鐵打造的彎刀,而馬來亞的克士刀因為打造所需的材料異常稀有,竟然是可遇不可求的隕鐵,所以數量更是稀少,在古代爪哇等地的土著王國中,是只有頂級貴族才能佩戴和使用的武器。

而日本武士刀的產量雖然可能是三種名刀中最多的,但你要讓製作周期長達兩三年的日本武士刀裝備幾萬甚至數十萬的軍隊完全是強人所難,日本古代軍力最鼎盛的時期就應該是他們那被中國人戲稱為“村長戰爭”的戰國時代了。

但雖然中國人稱日本歷史上的戰國時代是村長戰爭未免有戲言成分,有些因為自大等一些的情緒過於貶低敵人,但日本戰國時代的戰爭規模的確是不大,當時日本國內最大軍閥織田信長最牛逼轟轟時,也不過五萬軍隊,而等豐臣秀吉統一整個日本後,全國的總兵力也不過二三十萬,而且這二三十萬中,也並非全部是拿著製作精良武士刀的武士,大半都是拿著一把製作簡單三間槍的足輕。

有個傳言說,二次大戰中日本在中國戰場和太平洋戰場上被中國軍隊和美軍繳獲的武士刀有十幾萬把,但那是以訛傳訛,繳獲的日本刀中大部分不是正統的武士刀,而只是用機器批次打造出來的普通指揮刀,真正精雕細琢,能夠傳家傳世的武士刀只有萬餘把,有些甚至是日本那些武士家族傳了幾百年的有名寶刀。

能夠儲存幾百年,可見日本武士刀的製作精良,但也可以可悲的發現,日本人幾百年的積累傳承,竟然可能只有幾萬餘把武士刀,所以武士刀也是貴族之兵,也是不可能大規模裝備軍隊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