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騎馬與砍殺大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十八章 焉耆漢軍(上)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六十八章 焉耆漢軍(上)

姜恪見李錚毫無顧忌的玩弄手中的那顆密特拉之眼,毫不在意傳說中這塊黃寶石沾染的邪氣,面上露出讚賞之色,而後說道:“那僕固懷恩可是沒有主公這般灑脫明理,他想要這塊寶石,只是因為貪。”

“貪?”

李錚很是不解。

“對!這世界上人各有志,有的一生熱衷權力,有的貪戀美色,有的則是貪圖財物,那僕固懷恩就是守財奴,此人一生最喜歡的就是收集名貴珠寶,越是華貴有名氣的珠寶,他就越想得到,而且此人的脾性吝嗇自私,拿到那些他夢寐以求的珠寶後,他從來都是不會拿出來向外人展示炫耀,而是像得到骨頭的狗一樣,將那些珠寶深藏在他為自己建造的墓室中,生前不用,死後陪伴,所以僕固懷恩也是不怎麼怕這據說能妨主的密特拉之眼。”

姜恪如是看見聽見了什麼極為荒唐之事一般,咧嘴笑了起來。

“這密特拉之眼的確是極為炫目迷人,但此物飢不能食,寒不能衣,而且蘇家人又都膽小,怕這帶厄運的寶石,那麼當初為什麼不在僕固懷恩向蘇家討要時,做順水人情給了那僕固懷恩,這樣不是蘇家與僕固氏化干戈為玉帛,而且蘇家既然富可敵國,僕固氏的族長僕固懷恩又貪戀寶物,那之後蘇家可以繼續贈予僕固懷恩珠寶,籠絡對方,不說最後能讓僕固氏完全投靠向蘇家,但肯定是能為蘇家尋得一強力外援的。”

李錚沉吟思索一會兒後,繼續向姜恪問道。

“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主公那樣高瞻遠矚的,而且蘇家不像主公的隴西李氏一樣,在從大漢未創立就已經是威名遠揚的大族,名將輩出,為華夏的開疆拓土立過很大功勞,而蘇家兩三百年還是河東一家小酒肆之主,他們家族興盛的原因,也是很讓人不齒的,是靠女人的裙底,因為外戚的身份才得以富貴,而絕非我們漢家男兒認可的軍功,這就造成蘇家人難以服眾,底氣不足。”

“底氣不足的人,最怕被人看輕,最喜歡維護自己的面子,而在蘇家人眼裡現在掌控雙河有突厥血統的僕固氏,是蠻夷之後,是奴隸,根本不配與他們蘇家相提並論,僕固氏不立即納頭便拜就是罪過,那裡還會好好的去撫慰籠絡對方,所以幾年前僕固懷恩率先有和解意願討要密特拉之眼時,才會被蘇代嚴詞拒絕並且冷言譏諷的。”

姜恪言語中滿是對蘇家的譏諷嘲笑。

“蘇代和蘇家人真是頑固和愚蠢,我們不能走他們的老路,不過僕固懷恩前幾年,為了這密特拉之眼在蘇代處受辱,我們現在送去,他會不會遷怒於我們,拒絕我們的提議,讓我們的計劃無疾而終。”

李錚嘲笑一句蘇家後,就將一直把玩的密特拉之眼裝進一個漂亮的錦盒中,有些擔憂的說道。

“不會,我們不是代表蘇代和蘇家去的,我們是代表自己,而且這密特拉之眼只是見面之禮,我們真正能打動僕固懷恩的是我們的那個作戰計劃,如果那個作戰計劃成功,北完部將得到極大削弱,這是一直被北完部壓迫的僕固懷恩最樂意見到的。”

姜恪極為自信的向李錚保證。

“好,那就按計劃行事,司馬你帶著十箱珠寶和這顆密特拉之眼,去雙河僕固懷恩處借兵借道,有可能的話將雙河軍重新拉入大漢安西陣營,如果不能也就不必強求了,而我就去焉耆,將那支長水胡騎給要過來,如果能有那支長水胡騎的加入,那麼我們的計劃就能成功大半了。”

“不過焉耆都督張公瑾是我的世叔,與我李家相交莫逆,而且極為忠義明理,一心為漢,一定是會同意我們這個挽救現在危局計劃的,但司馬你有多少把握能說服僕固懷恩?”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李錚將錦盒遞給姜恪,一邊很是憂心忡忡的問道。

“沒有十足的把握,我就不會向主公毛遂自薦了。”姜恪立即接過錦盒,露出勝券在握的笑容。

“那好,那我們現在就分道揚鑣!”

李錚說完後,立即就與姜恪分作兩路,李錚帶著幾十名期門郎和其表弟韓文鴦,向焉耆飛奔而去,而姜恪也是在李山士的護衛下,帶著十箱名貴珠寶和密特拉之眼向雙河奔去。

李錚的隊伍輕裝簡行,而且一人三馬,所以只用三天就橫穿整個龜茲,進入焉耆境內,李錚沒有前往焉耆城,而是向直接奔向龜茲北部的鷹娑川,那裡是焉耆漢軍主力與入侵的北完部軍隊對峙的前線,焉耆漢軍的統帥張公瑾和焉耆大部分文武官員都在鷹娑川大營中。

李錚越接近鷹娑川大營,就越是回憶起從這具身體承繼過來的,還有聽自己見多識廣,曾經周遊安西各鎮的司馬姜恪講述的關於焉耆鎮和焉耆漢軍的情報。

因為這個時空蘇伊士運河天然存在,還有高加索水道的出現,讓歐洲的基督教勢力,得以更容易,更兇猛的對東方展開侵略,在李錚原來的那個時空,天主教組織的十字軍最多就是打到東地中海沿岸,連兩河流域都是沒有深入。

而現在這個擁有溝通地中海和印度洋的蘇伊士運河,還有溝通黑海和裡海的高加索水道後,能夠乘船發動侵略的歐洲基督徒們,侵略的範圍更大更廣,能到達裡海東岸,與漢帝國爭奪中亞了。

地理上的那些許改變,大大了方便歐洲人,但對華夏文明來說卻是沒有任何增益的,華夏文明要佔據中亞地區,還是必須像原本李錚那個時空一樣,走陸路穿過近兩千裡的河西走廊,無論是軍隊還是物資的輸送,肯定是比不上走海路的西方殖民侵略者們的。

所以這個時空華夏文明想掌控中亞更是困難數倍,但幸運的是,或許是因為國防的威脅需要禦敵於外,又或許是因為絲綢之路所獲利益遠勝另一個時空,所以這個時空的華夏文明決策層們,對中亞的征伐並沒有遭遇小挫就半途而廢。

不像李錚原本那個時空的唐帝國那樣在中亞恆羅斯一戰失利後,就全面緊縮,漢家軍隊此後千年再未大舉征伐中亞,這個時空的漢帝國經營河西走廊和中亞地區是當作千年不移國策的。

大漢帝國比歐亞大陸上的其它帝國,最大的優勢就是人口,所以漢帝國佔據掌控中亞的方式,不僅僅是簡單的軍事佔領,又或是像基督徒那樣殖民侵略,而是移民,將那些新佔下來的土地徹徹底底完完全全的變成華夏領土。

大漢帝國在立國千年間,前前後後一共向河西走廊和中亞之地累計遷徙移民兩千餘萬,其後即便這些漢家移民遭受異族屠殺,饑荒,疾病還有被迫改姓換宗等等原因,但在河西走廊和中亞之地,仍然生活著幾百萬漢民,是中亞第一大族。

現在生活在安西之地的漢民,大部分是上一次昭武中興,擊敗佔據中亞的突厥汗國後,新遷徙來的漢民,當初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漢帝國遷徙漢民來中亞時,竟然是按地域分配的。

安西六鎮中,當初最先收復的是靠近東方的焉耆和龜茲,所以焉耆的移民都是來自中原,而龜茲的移民都是關中人,因為漢帝國實行兩都制度,西京長安和東都洛陽,自然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和洛陽所在的中原之地,也就成為漢帝國人口最稠密之地,為緩解人口壓力,當時漢帝國只好是將關中人和中原人中的無地無財貧戶,遷徙往新收復的安西之地。

緊接著疏勒被收復,遷徙過去河北之地的燕趙人,碎葉被收復後,遷徙過去南方的江淮人和小部分吳越之民和楚人,最後雙河和於闐被收復後,分別遷徙過去朔州人和巴蜀之民。

這樣按地域遷徙之後,因為同鄉之誼,各鎮之民會更加團結,在抵禦外敵時更為賣力頑強,但同樣的各鎮之間也是會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隔閡,比如焉耆那些自認為是正統華夏苗裔的中原人,就會時常嫌棄雙河的那些擁有胡族血統的朔州人粗俗無禮,而疏勒的燕趙男兒又時常會嘲諷碎葉的那些南方人軟弱。

在大漢帝國強盛時,還保持河西走廊的暢通,能將漢庭的威嚴傳播到安西之地時,各鎮之間的這道間隙還不是很大,但一旦漢帝國中央自身難保時,河西走廊被截斷,無法掌控安西時,這道間隙就會變成裂痕,讓安西各鎮都有獨立傾向。

現在安西這幅一盤散沙,各自為政的局面,固然是有當初蘇家發動兵變,濫殺無辜,致使人心渙散的原因,但更為重要的是各鎮之民其實內心中也是有分離之意的。

按照地域遷徙移民壞處明顯,但好處也是有的,那就是保留了各區域軍隊的獨特特性,比如焉耆漢軍是由中原移民的後裔組成,所以這支軍隊保持了中原軍隊的特點,擅長擺設弓弩之陣和重甲步兵作戰。

在大漢帝國未成立的列國紛爭時代,中原之地有韓國和魏國這兩個國家,韓國擅造弓弩,而魏國則有一支當時稱雄華夏的重甲步兵魏武卒,雖然兩國已滅近千年,但中原人卻是很好的儲存著祖先的戰鬥技能,擅長使用弓弩殲敵,也擅長重灌步兵的推進作戰。(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