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世紀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五十三章 帝都新時尚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五十三章 帝都新時尚

第一百五十三章 帝都新時尚

最近這些日子,北京城正走著倒春寒。西伯利亞荒原上吹過來的寒氣,裹挾著蒙古草原的雪片,化作陰冷透骨的北風呼嘯而過。

京城的各個茶館酒肆正是人聲鼎沸,口才甚好又喜歡討論個家事國事天下事的北京市民,或是神秘兮兮,或是慷慨激昂,開口閉口都是上面吹的風聲,張嘴閉嘴都是北邊來的訊息,那股子熱氣騰騰的談興,似乎還要勝過香噴噴的涮羊肉鍋子。

前一段時間,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青年黨暴亂。北方多個城市遭襲死傷眾多,一時間人心惶惶,幸災樂禍的有之,憂心忡忡的有之,摩拳擦掌的也有之,端得是熱鬧非凡。轉眼間青年黨被鎮壓下去,學生教師抓進去不少,大部分又很快被放了回來,街頭多了不少巡邏的軍警,公共場所冒出了更多目光陰冷的便衣,往日好言國事的話癆也消停了不少。可很快,人們又顧不上這些了,因為報紙上已經有更加爆炸性的新聞出現了。

先是帝國揭露青年黨罪惡滔天。雖然言辭激烈證據鮮明,但力度上似乎還差了一些,雖然說不清楚問題在哪,但議論者卻本能地懷疑是不是帝國潑了些汙水給這些革命黨。果然,隨後透過某種渠道流傳過來,租借地和國外出版的報紙,還有一些不知道哪裡搞出來的地下印刷品,都印滿了青年黨的抗辯,指責帝國政府無中生有,汙衊革命黨人,陰毒無所不用其極,堅決破斥了帝國所有的指控,並且再度號召廣大人民起來推翻帝國政府。很多青年黨的同情者,忍不住喜上眉梢,以此為據,卻也為青年黨挽回了不少顏面。

但隨即,國內甚至租借地的各大報刊再次風雲突變,開始對青年黨進行全方位的密集轟炸!青年黨勾結島國人,妄圖亂國!青年黨欺騙無知青年,煽動不明真相的民眾鬧事,目的是渾水摸魚!青年黨多年來販賣人口販毒走私,逼良為娼敲詐勒索,根本就是人渣中的人渣!一個個青年黨骨幹的供詞,一張張照片,一份份密約,一篇篇受害者的控訴,而最爆炸的,無疑是青年黨這次暴亂的幾個高層組織者,當庭講述的聳人聽聞的內幕,以及幾位潛入內地被捕的青年黨高層講述的更為陰森恐怖的青年黨“革命史”,甚至直接展示了一幅青年黨戰後和俄國島國瓜分中國,出賣東北,蒙古,新疆等的地圖,用血紅的鉛筆告訴所有人,青年黨準備把北中國禮送給敵國,來換取他們對自己篡國奪權的支援!

而更讓人跌破眼鏡的,是幾乎在同一時刻,和青年黨同為所謂民主派革命黨的華夏民主革命黨,在租借地和海外媒體上長篇累牘地揭露青年黨的黑幕,指責其叛變革命蛻化成犯罪團伙,居心叵測破壞國戰,危害民族禍亂國家,並宣佈青年黨為敵人,號召全黨與其劃清界限不共戴天!而另兩位以無黨派人士自居的民主派旗手黃卓和李達,也頻頻撰寫文章,指責青年黨卑鄙無恥實乃禍亂國家的魁首。

這一下青年黨的名頭算是臭大街了。之前的一切抗辯和否認,都在確鑿的證據和憤怒的控訴面前變成了最為拙劣和荒謬的笑話,最為無恥的謊言。一聽到青年黨,人們就想起了被騙到南洋當奴隸的豬仔,被拐賣到妓寨染上一身性病的農村少女,吸毒成癮家破人亡的流浪漢,想到淪為炮灰死得無比荒謬滑稽的熱血青年,想到某些人渣是如何一邊喊著愛國救國,一邊和仇深似海的島國人稱兄道弟,甘為馬前一卒。夠了,真的夠了。

四九城賣力氣的爺們憤怒了,書齋裡啃文字的老夫子憤怒了,工廠裡流汗伺候機器的工人兄弟憤怒了,連學校裡憤怒的青年們也更加憤怒了。臭罵青年黨,成為一種時尚,一種文化,一種拉近彼此情感的手段。人們見面都不再先問您吃了沒有,而是惡狠狠地罵一句青年黨千刀萬剮,回一聲冷秋斷子絕孫,然後各自很有默契地說一聲“帝國萬歲”。

連帶地,在某些人有意無意的引導下,鬥爭的矛頭也連帶指向了民主理論本身。革命黨既然是一群十惡不赦的人渣惡棍騙子和賣國賊,那他們信奉的主義自然也是騙人的鬼話。這邏輯雖然簡單直接,卻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接受。不要說對民主和水煮,自由和豆油之間的區別都不大清楚的家庭婦女和文盲,即使是在思想最為活躍的學校,以往喊起來很是讓人熱血沸騰的口號也在料峭春寒中悄然消失。面對著學生的鮮血和革命黨的冷酷虛偽,理想與現實之間巨大的落差讓最狂熱的民主派也一下子失了聲。

可社會上終究不會缺乏勤於思考之人,不少地下活動的業餘民主派人士又開始進行宣傳鼓動,把青年黨與民主理論本身劃分開,提出青年黨已經不再是民主政黨,而是一個非法的暴力團體,一切民主的信徒都應該與他們進行鬥爭。而這些人,也不知道是有人組織還是不謀而合,都選取了華夏民主革命黨或者黃卓和李達作為民主派的真正代表,提出這才是真正心懷國家的革命者。一時間,很多彷徨無助的民主信徒也彷彿找到了歸宿,又開始聚集了起來,尤以崇拜曾飛和華夏民主革命黨者為多。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不過,還沒等人們喘口氣,接下來的新聞,再次讓整個民間徹底沸騰了起來,而輿論的風向又是一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