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世紀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十二章 東帝國與西帝國(完)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十二章 東帝國與西帝國(完)

在中華帝國駐德情報部門,皇室產業和各財閥的推波助瀾之,當年為了衝破中世紀宗教神權的壓迫,西歐各國有識之士假借歌頌中國抒發對自由人權的嚮往,精心泡製的各種以中諷歐的書籍都被再次翻炒。

一百多年前伏爾泰根據《趙氏孤兒》改編的《中國孤兒》在德國再版,並且被中國方面參照後世的炒作手法進行了爆炒,風靡了整個德國,甚至進一步在整個歐洲掀起了中國熱。被東方那一場目眩神迷的勝利感到措手不及的中產階級,渴望到東方尋找機會的歐美商人,準備去東方碰碰運氣的冒險家,紛紛如飢似渴地閱讀著有關中國的一切。

正如伏爾泰在書中所說:

“夠了希臘羅馬,

它們都已失寵,

大鵬展翅,

飛向光明之源,

尋找新的倫理。

到東方中國之土,

勇敢地把儒家之德,

帶進大不列顛之耳。”

當年腓特烈大帝在老師沃爾夫的影響下羨慕中國,在無憂宮修建中國茶亭,乃至撰寫了一部書信體小說《中國皇帝的使臣費希胡發自歐洲的報道》的事情也被翻了出來。這位德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借“中國使臣”的嘴說道:“歐洲和我們思維方式最大不同之處′在於他們很容易使用他們的想象力′也就是他們誤認為是理性的力量′而我們則很榮幸地生為您的奴僕′堅定不移地遵循著古老的傳統和智慧。”

威廉二世皇帝對此也是暗中推波助瀾。不僅僅是出於促進中德合作的需要,這位一直羨慕腓特烈大帝,並視皇權**為德意志精神本質的皇帝更希望藉助這一股浪潮,借力打力地渲染“東方式開明**”的威力,進而鞏固並加強自己的權力,壓制蠢蠢欲動的社會民主黨和民主自由力量。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德國的工商界,則懷著無比的熱情注視著東方的龐大市場。

他們已經喊出了一個更加響亮的口號“東進”,提出以機床和工程師的圖紙取代劍與犁,為德意志在東方開拓出一個“政治經濟意義上的無形帝國”。

就這樣·在方方面面各懷心思的力量推動下,東西方兩大帝國漸行漸近,似乎讓整個世界聽到了“巨人們令人顫慄的腳步”。

載運著俄國黃金,德國裝置和工程技術人員的龐大船隊,與德國派駐佐世保海軍基地的遠東艦隊一同,早已抵達了中國。

當德國遠東艦隊與“皇太子編隊”的戰艦組成臨時編隊·與中國方面的艦隊進行了聯合海上演練之後,德國海軍對中國的廣州級和獵豹級表現出來的巨大威力深深傾倒,更加企盼那些正在中國的船臺上快速施工的新型戰艦。

根據規劃,十年內德國遠東艦隊將“以六艘新型戰列艦,六艘新型戰列巡洋艦為主體,總排水量不低於二十四萬噸”。除此以外,德國還計劃在佐世保部署一支兩萬四千人的常備陸軍,建設艦隊所需的修船所,特種鋼廠·幹船塢,海軍軍需工廠,槍炮修理所等。

在佐世保原本日本海防工事的基礎上,嚴謹的德國工程師規劃了更加宏大的要塞建築,立刻開始從中國就近採購各種鋼筋·水泥和工程機械,並在建設中的華德炮兵工廠下達了海量的訂單,準備把佐世保打造成“東方基爾”。

以“加強兩國艦隊配合”為名,德國派遣的大批現役海軍軍官,以及海軍學校的優秀學員加入了天津海軍艦艇學院,實際上是希望進修海軍戰術理論,以彌補德國方面在海戰經驗方面的不足。

這其中,有一個人的名字引起了許凡和鄭宇的注意:埃裡希=雷德爾海軍上尉·1qc5年剛剛從柏林海軍學院畢業·這一次作為遠東艦隊的骨幹軍官,加入天津海軍艦艇學院進修“海軍戰術學”。

許凡對這位另一時空第三帝國的海軍元帥印象不壞·卻也說不上有多看重。但鄭宇卻很當了一回事,特地安排專人對其進行綜合分析。…,

在陸軍方面,德國也下了血本,一口氣派來了兩千四百多人的龐大隊伍,從普通軍士到高階軍官一應俱全,甚至還有十六七歲的陸軍幼苗,有來學習摩托化戰具駕駛和維護的,有修習航空技戰術的,還有各式各樣的進修生。

慷慨的威廉二世皇帝揮舞著支票簿,為這些人向中國方面支付了鉅額的培養費,並且對一應生活所需全額買單。

這些德**人,到了中國之後各自前往目的地,有加入各陸軍中學和大學的,有進入專業兵種學院的,有的則在理論學習完畢之後開始跟隊實習。

德**官的名冊被鄭宇和許凡翻了幾遍,基本上有印象的歷史人物都被挑了出來。

弗裡茨=埃裡希=馮=曼施泰因,十八歲,剛剛畢業於柏林軍事學院,原定進入保定陸軍大學學習合成戰術指揮,被鄭宇大筆一揮,轉入帝國陸軍大學戰術指揮系,以便就近觀察。

費多爾=馮=博克中尉,二十六歲,畢業於波茨坦軍校,作為遠東軍團的骨幹軍官加入中國陸軍大學戰術指揮系進修。

卡爾=魯道夫=格爾德=馮=龍德施泰特上尉,三十一歲,剛剛從柏林軍事學院畢業,經鄭宇特批進入中國陸軍大學戰役指揮系進修。

眼看著這些二戰戰史上星光閃爍的名字,鄭宇一時也萌生了一種衝動:納入麾下。

不過他也清楚,對於這些民族自豪感和獻身精神很強的德**人,自己可以利用各種手段增加其對於中國的好感,卻很難讓他們背棄自己的祖國。

但鄭宇終究是一個性格堅韌,著眼長遠之人,明知道希望渺茫,卻也還是要下一番功夫,哪怕只是為未來中德長期合作打下更多基礎。在他的安排之下,這些德**官在中國受到了熱情的招待。他還特意盯上了至今未婚的曼施泰因,暗自安排調查局看看“能否做些工作·讓未婚的德**官娶上中國妻子”,以“加深兩**方的合作關係”。

德國陸軍方面在考察了中**隊之後,修訂了德國陸軍的軍事改革方案,最終確定以摩托化和合成化為建軍思路。

根據德國總參謀部和訪華考察團的綜合討論,德國陸軍在五年內將“組建十個摩托化步兵師,並對三十六個步兵師進行機動化改造·在其編制內增加汽車營以運輸輜重物資,同時對炮兵進行改造,提升機動能力”。此外,德國陸軍將“組建四個浮空聯隊和六個航空聯隊,建立對英法的空中優勢”。

根據這一精神,德國方面進一步提升了原定的軍備訂單,並向中國方面提出“指導建設摩托化戰具生產線,提供圖紙”,以儘快開發德國國內的產能。

在德國的海量訂單之下·中**工體系在戰爭前後建立起來的龐大生產能力並沒有浪費。

德國工程師以德意志民族特有的嚴謹,對中國產品提出了不少建議和意見,中國方面據此進一步改良了生產線,提高產量和工藝水準。

根據作戰部隊反饋回來的資訊,以及德國方面測試的結果·中國方面重新設計了最新型的南風三丙型軍卡,提高了車輛的懸掛系統,改善了駕駛和乘坐環境。在戰車方面,根據德國人的建議,新型的鬥犬m(出口型)加強了頂部防護,以針對“敵方要塞火力”。鄭宇知道德國人的改進是針對比利時和法國的要塞群,卻也無心說破。

魯登道夫在發回德國總參謀部的電報中提出:“······中國陸軍的精髓,是把機動力和火力相結合·以實現戰役機動和戰場火力的契合·從而在火力強化的基礎上實現高效運用,進而出現倍增效果······德意志帝國陸軍要迅速解決對英法的陸上戰爭·就需要從機動性和火力兩方面入手,並根據新的裝備特點改善陸軍編制,以適應高機動力作戰……”

他進一步寫道:“······從亞洲戰爭的經驗來看,對築壘地區和複雜塹壕駐防地域的攻擊需要新型武器,尤其是重炮和裝甲車輛······針對這些狀況,史裡芬計劃需要調整,要更多地重視部隊的機動性,以及強化火力和機動性之後對後勤的需要……德國陸軍要解決在遠離連貫鐵路線的戰鬥中,保持後勤供應與部隊機動同步的問題,需要更多高性能的卡車……”…,

在火炮方面,華軍開發的十二英寸列車炮引發了德國人的極大興趣。

對旅順要塞和琉球攻防戰進行現場考察之後,德**事考察團向德國總參謀部提出“需要開發出一種足以摧毀堅固要塞工事的巨炮,威力和射程超過日本人的二八o臼炮”。

經過反覆考察比對,德國人認為需要兩種巨炮:

一種是可以拆解為幾部分並透過公路機動的重型臼炮,以便跟隨先頭部隊快速前進;

另一種是可以利用鐵路線機動,威力強大的大口徑長身管重炮,以遠距離打擊敵縱深目標。

考慮到中國方面在載重汽車方面,以及列車炮方面的經驗,德皇委派克虜伯公司與中國方面聯合開發此兩種巨炮。

兩國炮兵工程師最終敲定的方案,第一種的公路臼炮採用四百零六毫米口徑的身管,以中國方面專門開發的巨型卡車載運和拖曳,炮彈彈頭重達一噸,射程可以超過十五公裡,並仿照華軍艦炮的穿甲彈,採取了延時引信。在發射前,需要先澆注混凝土底座,並利用鋼導軌將炮身安裝就位。

第二種的鐵路炮,決定以十四寸為口徑,在華軍大炮的基礎上加長,並採用更加耐高膛壓的炮鋼和加工工藝,以安裝更多發射藥提升射程。

在其他“小口徑火炮”方面,德國人對中國各種口徑的迫擊炮大為讚賞,認為這是“塹壕作戰的有效武器”,能極大地彌補“步兵火力的盲點”,決定進一步提升採購量,並追加生產許可證的數量。

這個時候,很多小國也對中國發出了軍事訂貨要求。由於中國武器在本次亞洲戰爭中的傑出表現,也是由於德鬧決定採購中國的部分軍備·中國武器在世界軍工貿易領域頓時成為了炙手可熱的搶手貨。

不但土耳其,羅馬尼亞,新獨立的芬蘭,波蘭-立陶宛發出了各種訂單,北非處於列強垂涎之下的衣索比亞,美洲的阿根廷·智利,委內瑞拉,處於獨裁者迪亞斯統治下的墨西哥,剛剛遭受英國的壓迫被迫割讓土地的巴西,在十幾年前的“鳥糞戰爭”中敗北,失去了重要出海口的玻利維亞,與玻利維亞齟齬不斷的巴拉圭,都發來了訂貨合同或者詢價意向。

從戰車,飛艇·飛機到重炮,迫擊炮,輕重機槍,甚至戰艦,這些國家都想要。

不少獨立小國對中國人的勝利萌生了強烈的共鳴·認為是“有色人種對白人殖民主義的勝利”。非洲唯一一個獨立的原住民國家衣索比亞王國國王孟尼利克二世派出了訪華使團,提出建立“中埃特殊關係”,請求中國方面幫助衣索比亞全面改革軍事體制,建立現代化陸海軍。

按照鄭宇的指示,中國的軍工體系優先滿足外銷訂單,而對部分急於擴充實力的國家則推薦購買戰爭中使用過的槍炮物資,並給與優惠。

這個策略,是基於中**方的共識:亞洲戰爭將引發全球範圍內新一輪的軍事革命·而中國要保持軍力水準的優勢·就必須持續提升武器水準,改進戰術和組織編制。基於對未來世界級戰爭爆發的時間推斷·中**隊的大規模換裝和改裝時點被推遲,以便在未來經濟基礎更牢固的背景下大規模換裝更加先進和完善的裝備。

在海量訂單的刺激之下,鄭宇倒有了一個新主意:武器博覽會。

趁著這股中國武器的熱潮,由工商部協調,帝國幾大軍工集團聯合承辦了第一屆“廣州國防博覽會”,用以宣傳展示國產的各類軍工產品。首屆訂貨會之上捷報頻傳,短短的兩週時間,中國方面接到了高達一億六千萬華元的訂貨。

這還是扣除了很多涉及尖端武器訂單之後的數字。

對於鬥犬輕戰車,新型重炮,重型飛艇和飛機這類的“尖端武器”,中國方面不得不採取嚴控,以免國防機密外洩。以戰車為例,除了德國之外,只對土耳其和芬蘭進行了有限供貨。不過,這樣一來,中國的很多武器在國際上的名氣卻更大了。限制出口進一步增加了這些武器的神秘感,抬高了身價,也讓更多國家垂涎不已。…,

後來這個國防博覽會越辦越大,也逐漸有其他國家的廠商參展,最終成為世界頂級國防工業博覽會之一。當然,這都是後話。

為了滿足急速膨脹的工業訂單,中國工業界對海內外發出了海量的機床訂單。由於國內生產能力受限,國外供貨時間又長,價格還高,迫於無奈之下,中國工業界提出了對新切削道具的技術要求:能滿足更高速切削的需要,硬度更強,耐熱度更好。

原有高速鋼切削刀具的效能,在中國冶金界傳統金相學和合金材料的範圍內歷經挖掘,一時也拿不出什麼好的方案。目前國內使用的鉻鎢合金鋼切刀,和歷史上1900年美國展示的鉻鎢合金刀類似,效能短時間內也難以獲得更大提升。倒是皇帝鄭宇本人提出了一個新理念:既然滲碳處理可以提升艦船裝甲的強度,而鎢絲經過燈芯材料試驗被證明是最好的耐高溫抗氧化材料之一,硬度也很高,那為什麼不對鎢做下碳化處理,以進一步提升其效能?

這個思路的提出,頓時震動了中國冶金界最上層的圈子。

這個思路本身並不難理解,但問題是多年的專業化分工,讓大部分人都缺乏對其他行業新進展的理解和敏銳。現在既然思路提出來了,馬上就是專家開論證會,最後認為“原理上可行”,隨即展開了試驗。

初步的試驗雖然沒有成功,但從試驗資料中也可以看到這條路從方向上大體是正確的。鄭宇立即約見正在進行軍事考察的威廉皇太子,提出“中德聯合開發碳化鎢切刀”,提高機床金屬切削效率。

德**工代表團經過反覆考察,認定“可行”,立刻向國內打了報告。

這一報告在德國工業界也引發了轟動,在幾大工業巨頭和專家的上書之下,德皇威廉二世將此項開發列入德國國家最高機密,並立刻決定在國內成立一個研發團隊,與中國方面進行同步研究,“互換進展”。

世界其他強國,在這一股熱潮之中則懷著各異的心情觀察著,分析著。

八月二十五日,當中德兩國的《中德防禦同盟條約》正式締結並公佈,西方世界頓時掀起了軒然大波。

法國激進民族主義報紙《巴黎回聲報》當即刊登頭版頭條:“東帝國與西帝國—光榮還是毀滅?”糹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