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世紀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十八章 優等品,中國造(下)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七十八章 優等品,中國造(下)

隨著中國經濟五年規劃的推進,經濟快速發展,上市公司◆後也是捷報頻傳,歐美商界掀起了投資中國的狂潮。網..

在這個時候,由於列強的備戰,俄國重建,中國開發,以及某些力量透過種種手段從歐美市場吸走了大量資金,另一時空歷史上的1901909年那一場因投機泡沫急劇膨脹之後猝然破裂而爆發的全球性經濟蕭條未能出現。

股市泡沫還沒有那麼嚴重,而經濟的增長基礎還比較紮實。繁榮的經濟推動了信貸的寬鬆,大批的歐美剩餘資本除了追逐歐美證券,也蜂擁向東方“淘金”。

而在東方,五年規劃正在有條不紊的推進。

國戰勝利提升了國民信心,大片新增領土帶來的大規模移民開發浪潮,良好的國家信用體系和金融體系源源不斷地吸收著剩餘資本,並把這些資金投向工商界,變成工廠,道路,市政工程,鐵路,學校,醫院。

這率生機勃勃的東方國家,在歐美投機泡沫破裂引發的蕭條之中沒有受到太多衝擊。

國內市場,尤其是利用《東亞關貿協定》建立的東亞自由貿易區,大片的新增領土開發,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寬鬆的信貸,股市和商品交易所的推出,部分皇室產業下屬企業透過股市出售舊股,實現皇室股份逐步退出,籌集資金投向其他重點項目,都讓這個國家在外界的蕭條中保持了高速成長的態勢。

真▲支撐這個國家經濟成長的,首先是內需。

除了五年規劃,政府投入和寬鬆信貸引發的投資熱潮,國內消費以前所未有的猛烈向經濟注入了活力。

在收入分配領域,以國會立法形式釋出的《社會保障法》明確了一整套醫療,失業保險和強制性養老金制度,而在強制性國家保障之外,商業化的保險公司也推出了更多的補充性保險。復興黨內的勞資關係研究會開始發出越來越強大的聲音,而新修訂的《工會法》《農會法》以立法形式保證了工會和農會在解決勞資糾紛,租佃糾紛等問題上的合法權利。

自1906年五年規劃釋出,國會系列立法之後,國內勞資之間幾經較量很多矛盾衝突也上升到了政府不得不介入,甚至動用軍警平息事態的程度。

不過,原本篤信政府自然要站在自己這個“大納稅人”,“地方支柱”一邊的企業主,緊接著卻不得不面對殘酷的現實:政府只是維持秩序,卻並不打算用暴力強迫工人就範。

而政府派出的地方勞資關係協調委員會代表明確告訴工人:警察過來不是來鎮壓你們,而是避免雙方的衝突演變成違法的暴力流血實際上是為了保護他們,避免他們走上違法的道路。

工人一方選擇了接受。

儘管蘇維埃俄國革命的“成功”曾經讓國內懷著某些心思的政治異見分子,或某種理想主義者怦然心動,但由於俄國人在華的惡劣形象,再加上英法等國政府,以及俄國沙皇政府對蘇維埃革命進行了誇大性的醜化宣傳,尤其是中國的工會組織牢牢掌握在復興黨勞資關係研究會,或者說掌握在皇帝手裡部分過激分子的煽動並沒有引發真正的武力衝突。尤其是蘇維埃革命最終失敗,帝國政府的強勢,都讓最為膽大妄為不甘寂寞的草根野心家們也不得不承認他們至少在目前還根本無力對抗政府。…,

面對以中立姿態強力介入的國家暴力機器,工人們選擇了回到合法框架內進行協商。

事態最終以妥協的形式得到解決:工人合理合法的要求基本得到滿足,但衝突中導致的業主損失也要集體賠償,輕微違法行為被寬恕,而比較嚴重的違法行為依法得到懲處。

至於領頭鬧事者,政府沒有“秋後算賬”。只要一切合法,這種“抗爭”,或者說傳統意義上的“鬧事”,政府並不會強行干預。

這些事例,讓勞資博弈中的各方力量清楚了政府的態度也明白了遊戲規則。

一切的基礎,在於法律,而鬥爭的方式,首先要合法。

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一些原本沒有工會組織的產業和地方,工人們也開始了串聯。帝國幾大工會組織如華北鐵路工人聯合會,華南輕工業女工聯合會,華東紡織工人協會等組織紛紛在各地設立分部,招納會員。工會組織有自己聘請的律師,有外部審計,財務公開,內部則實行民主選舉。

這些工會組織中出現了越來越多脫產的工會領導,但這些領導人的一切資金往來,在帝國金融領域採取的金融實名制體系之下,也是在工會組織制定的領導人財務公開體制之下,處於公開狀態。他們根本沒有機會私自收納實業界的賄賂,而一旦被發現有這類行為,將受到《反商業賄賂法》和《工會法》的雙重制裁。

這些工會領導者都受過三年六年甚至更多的基礎教育,並且在工作之餘自修了一些文化課學習了法律和商業知識,通曉溝通藝術。他們大多有著政治上的野心和自己的理想,把工會看作了自己的事業,篤信自己在從事一項道德崇高的正義事業,並樂於同時收穫上升的影響力,穩定的收入,成就感和道德上的滿足。

從普普通通的生產線工人或普通白領,變成一個受人尊重,與實業界大亨們平起平坐,連政府也要高看一眼的重要人物,他們很珍稀自己來之不易的一切。

所以他們格外注重言行。

儘管作為工會組織的領導,他們已經有了穩定的不菲收入,出入高門,平日往來的對面之人往往都是紳商鉅子,名記,議員和政府官員,但這些工會領導人依然穿著簡樸整潔,作風淳樸,保持著勞動者的本色。

他們清楚,一旦自己因脫離勞動階層·追求奢侈享受被報界曝光,變成工會會員眼中的“叛徒”,“寄生蟲”,自己將毫無意外地成為下一次選舉的棄兒·甚至直接遭到彈劾罷免,就地被打回原形。

他們無法想象自己重新回到生產線,默默無聞,承受著鄙夷和不齒的情形。

就這樣,國民收入增長計劃得到了實實在在的落實,面對國家權威明確表現出的對勞工階層的政策傾斜,工商界儘管疑慮重重·終究只能接受。面對生機勃勃的國內外市場,沒有人願意因為與勞工組織之間的利益分歧而放棄更大的蛋糕。

廉租房事業,在各主要工業地區得到了快速推廣。

原因並不複雜。

首先廉租房事業是政府五年規劃中的重點,政府也拿出了真金白銀,而效果如何,在戰爭期間的戰時經濟管制中已經顯露無遺。

對地方來說,政府的預算決策權和監督權都控制在地方議會手裡,而地方議員大多是退伍軍人·社會名流和紳商鉅子。對退伍軍人來說,推動廉租房建設,為退伍軍人們謀福利是天經地義的;對社會名流來說·這樣於國有利,於民有利,大大有利提升名望的事情自然也是要做的;而對紳商鉅子來說,用政府的錢建廉租房解決工商業骨幹勞動力的居住問題更是順理成章。…,

畢竟,這個時代的中國不是如某個位面一般在信用貨幣體制下玩印鈔加土地增值的財富遊戲,整個國家根本談不上被房地產綁架。這個時代的所謂房地產,還基本停留在解決少數高收入階層居住問題的層面,無論是規模還是水準,距離後世相差不可以道裡計。

就這樣,廉租房建設本身帶動了從水泥·鋼鐵,玻璃到傢俱,日用品,電力電氣等需求,而工人租用廉租房之後,得以過上比較正常而舒適的家庭生活·也就從此在城市安頓下來,不再是以攢錢回家買地為目的的匆匆過客。這些新的城市居民開始消費,開始為子女的成長和教育儲蓄,他們的餘錢進入銀行,透過乘數效應變成信貸,又迴流實體經濟。他們的消費為需求端注入了強勁的動力,活躍了市場,刺激了商品生產的提升,而這些產能投資又增加了投資品的需求,活躍了運輸市場,促進了運力投入和基礎設施建設。

一個家庭如此,影響很小。可當數百萬家庭如此,這種影響是可怕

到這一步,中國的勞工階層,早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包身工或

他們加入了工會,每個人只需要繳納很小的會費,而工會為他們向僱主爭取合法權益。這些工會並非單個企業的工會,而是以地域和行業劃分的大型工會。他們並非為單獨某個企業的工人爭取權益,而是透過集體性的磋商,迫使整個區域整個行業的資方接受勞工統一的要求。他們規模巨大,善於在法律框架內運用自己的力量,甚至精通和媒體打交道。

工人們繳納少量的保險,企業繳納另一部分,而更大的部分由政府支付。工人們工傷有保險金,失業有救濟金,醫療有保險金,退休有養老金。某種意義上說,也許這個群體得到的社會保障談不上“從搖籃到墳墓”,甚至金額也比較微薄,但終究打消了工人對未來生活最大的擔憂,也讓他們真正在城市中落下了腳,不再時時刻刻把自己當作一個匆匆過客。

藉助工會的力量,法律的保護,政府政策的傾斜,工人不再是企業主的附庸,農民也不再是地主的附庸,他們經濟獨立,人格獨立,更加自信,而且有了自己的組織。

他們開始學會什麼是自尊,自信,獨立。

人格獨立,對未來抱有憧憬的勞工階層,開始一步步地融入了工廠生活,逐漸把自己看成了工廠的一部分。擁有了主人意識的工人,秉持著那個時代傳統的道德意識,對政府和工廠都多了一些感恩。在新型薪酬機制的激勵之下,在情巔′的支援下,在其他工人因改進工藝獲得物質精神褒獎的鼓舞,工人們也開始有了更多主動性,自動自覺地提高勞動效率,尋求工藝改

企業生產管理的提升,則主要來自於專業管理諮詢機構的出現。

鄭鷹規劃的大工業體系,除了流水線標準化,制度化,還有一個重要原則是專業分工。從流水線上的生產流程分工,到整個國民經濟內部的專業化分工這是一個從微觀到宏觀的多層次標準化分工體系。

原本出於保密考慮主要服務於皇室產業和少數財閥核心產業的專業化管理模式,在戰後隨著鄭宇的推動,開始向其他企業組織擴散,而模式則走了專業化分工的道路。

原本屬於皇室產業的一些專業性企業管理研究所,開始從皇室產業獨立出來,轉為商業化經營。仿效後世的專業諮詢公司,他們採取了合夥人制度依靠對企業提供專業的管理諮詢服務,業務流程最佳化,生產管理模式最佳化等專業服務收取費用。…,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對於皇室產業長盛不衰的奧秘,眾多企業早已是垂涎三尺。眼看著這些孌室產業的管理專家出來“創業”,自然是門庭若市。

能夠付出高額費用引入專業管理模式的,自然是有心把企業做好做強,專注長遠發展的企業家,而不是只是想著短期投機的暴發戶。

不過皇室產業的很多管理理念,也並非其他企業都可以接受,或者是能夠接受的。流程控制過程檢測,產品檢測,供應鏈管理,物流管理,企業內控,營銷導向,公眾關係,品牌深化,產品線延伸……這些令人眼花繚亂,超越時空的管理體系對很多企業來說簡直就是難以想象的天方夜譚,更是沒什麼必要的自尋煩惱。

但終究有人嚴格執行了,而且逐漸收穫了成果。

當然,這些東西也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更非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他們都有特定的適用背景,而在各個行業都有著不同的形變。這些管理諮詢公司既然專門從事這項事業,由頂著之前屬於皇室名下的名頭,當然也不會愚蠢到砸自家招牌。他們為企業帶去全新的管理體系,同時也在不同的企業業態中,在管理最佳化的實踐中汲取養分,不斷提高,對原有的系統不斷豐富,加以完善。

如同鄭鷹旗下各情報機構和民間經濟研究機構從前的做法一樣,這些管理諮詢公司有專門團隊構建和管理龐大的資料庫,把自己從事和收集到的企業資訊,案例情況,跟蹤回訪資料等等分門別類地進行收集整理,以備未來呼叫。

這些機構也並非包打天下,他們還需要獲得其他專業機構的支援。比如管理最佳化涉及到很多行業的,市場的,上下游的資訊,這些基礎資料需要花錢從市場調查公司,專業的經濟情報研究所購買,甚至花錢僱傭他們專門進行相關調查。

對很多有過軍旅生涯的企業管理者來說,這也的確是很好理解的事情: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從鄭鷹到鄭宇,對情報的高度依賴,情報網絡的高度系統化和專業化,也同樣影響到了這個國家的商業運作和企業行為。

有這些內因,中國企業的經營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產品質量自然也就水漲船高。

中國企業高質量的內在品質和外在形象,就在這些因素彼此的互動之下形成了一個正向迴圈:出口上升-企業業績提升-上市公司示範效應-更多國內外資金湧入實業-企業購買先進設備,改善工藝,開發新產品,提高工人待遇-產品質量提升,國內市場興旺,出口提升。

以皇室產業與各財閥為核心,透過各行業內部在政府協調之下組建的各種康采恩組織,中國企業在這個時代並沒有陷入各自為戰,爭相詆譭和惡性競爭的死亡螺旋。

作為後起工業國,中國的工業生產力資源的積累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為了加速國家工業發展,鄭鷹那一代人充分借鑑了後世日本等國家的“重點趕超”模式,即透過有效的產業規劃和引導,集中優勢資源優先發展鋼鐵,造船,汽車,機車和紡織等幾大骨幹產業,並藉此帶動相關產業叢集,在幾十年內實現了工業生產力和技術儲備的快速提

以這些內在實力為基礎,鄭宇謀劃的一整套國家製造業品牌整體提升,企業品牌推廣和維護計劃取得了異乎尋常的成功。

不過,他也比任何人都清楚,品牌的提升只是開始,真正的品牌塑造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複雜的工程,而絕非短期炒作和事件營銷那麼簡單。

但至少,在這個時代,中國製造業已經取得了至關重要的制高點。糹

由於本書網百度關鍵字排名不穩定,為方便下次閱讀,請ctrl+d新增書籤喔,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