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唐從挽救長孫皇后開始最新章節列表 > 0185 連百家一起算計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0185 連百家一起算計

根據考古資料顯示,華夏文明的發展史也同樣是一部戰爭史,伴隨著無數的鐵與血。

但陳景恪必然不能按照真實歷史寫這本書,因為四方蠻夷的祖先都是被華夏文明打敗的古文明後人。

如果真這麼寫,那雙方就是世仇,還怎麼大融合?所以他編寫的華夏文明杜撰了許多歷史。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比如,百越、俚僚人、六詔等等也都是華夏後裔, 他們的先祖是從中原遷徙到南方的。

你說需要史料證據?可以啊,黃帝打敗蚩尤,蚩尤就帶著餘部來了南方。

後來唐堯的兒子丹朱和虞舜爭奪帝位輸了,也帶著自己的族人逃到了南方。

大禹治水的時候也來過南方,一部分河工留在當地鎮守江河……

商代夏的時候,很多夏朝子民逃難到南方……周滅商的時候同樣有很多商人逃過來。

逃難到南方的華夏後裔漸漸壯大,建立了自己的勢力, 就有了越國、吳國等國家。

楚國就是落魄的中原貴族和南方華夏後裔一起組建的。

而且這些古人不光往南方逃, 還往東方、西方、北方逃……比如箕子就去遼東建立了朝鮮國。

箕子朝鮮分裂成了高句麗、新羅、百濟等國, 所以遼東以及更北部的契丹、靺鞨等部,都是箕子的後人。

還有一些商人逃到了更北方,從此失去了聯絡。

這裡就是為將來登陸美洲做準備,印第安人就是商人後裔。

包括史書上鼎鼎有名的山戎、獫狁、葷粥、匈奴等等都是華夏後裔,這可不是他胡謅,而是司馬遷說的。

史記: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

誰要是反對就去找司馬遷爭辯,別找我。

東方是大海,但有海島啊。

先秦時期就有華夏先民為躲避戰亂乘船出海,去了倭奴諸島生活。

秦朝時期,徐福帶著三千對童男童女以及諸多將士們一起出海,也是去了倭奴諸島。

倭奴島自古以來就是我華夏領土, 上面的人也都是我華夏的後裔。

西方也是一樣, 西域三十六國什麼的, 都是逃過去的華夏後裔, 和當地土人聯姻繁衍而來。

反正這本書的核心思想就一個意思:文明興起於華夏,所有的異族其實都是華夏炎黃的分支。

既然原本就是一家人,現在重歸一處不是很正常嗎?

這裡面當然有許多漏洞,可那又怎麼樣?你能證明這本書是假的嗎?而且只要百姓願意相信就可以了。

等到千年以後考古學發展起來,可以用科學手段證實這本書是杜撰的,也已經沒啥用了。

民族融合早已經完成,難道還能再人為分開不成?

但他沒有天真到認為,所有人都會支援他提出的大概念。肯定會有人反對,他都已經猜到了反對最激烈的會是誰。

士族。

一個很簡單的問題,現代人和古人誰更在乎倫理道德?答桉是現代人,因為懂得越多的人就越重視倫理道德。

那麼同樣是古人,士族和普通人誰更在乎倫理道德?

答桉是士族。

百姓沒有讀過書,他們根本就不懂這些大道理。也不在乎什麼漢人什麼蠻夷的身份,他們只在乎誰能讓他們吃飽。

真正心中抱有成見的是讀書人,書讀的越多的人心中的成見就越深,也就越難以接受新思想。

尤其是對於士族來說,這更關係著他們的切身利益。

他們掌握著學問的解讀權, 永遠站在倫理道德的制高點, 誰動搖了這一點, 就是動搖了他們的根據。

陳景恪提出華夏文明的概念沒有問題, 可他把四方蠻夷都變成華夏後裔,這一點是必然不會被士族接受。

這簡直就是在要他們的命,必然會遭到他們的反對。

但他並不懼怕士族反對,因為以李世民為首的關隴軍貴,和大多數靠軍功崛起的人,都會支援他。

而民族融合,也確實是歷史的大趨勢。

……

他提出華夏文明這個概念,可不僅僅是為了民族大融合,這只是第一層作用。

還有一個目的是為了後續對文化進行改造。

華夏文明能屹立不倒的一個原因,就是它始終在不停的自我革新,每一個時期都會有學派誕生。

這些學派把自己的精華輸送給華夏文明,然後就退居幕後成為歷史的一部分,而華夏文明就帶著這些精華繼續前進。

就以諸子百家為例,它們大多都消失了,只留下一段輝煌的傳說。

但他們的思想並沒有消失,而是融入了華夏文明,助力華夏文明走的更遠。

秦朝完成了地理上的大一統,漢朝則藉助儒家完成了思想上的大一統。

在這個時候,儒家已經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它應該和其它百家思想一樣,留下自己的精華退居二線,把老大哥這個位置讓給更合適的學派。

然而一個全新學派並沒有那麼容易誕生,儒家不但沒有退,反而更進一步到宋朝的時候真正的‘獨尊儒術’了。

雖然宋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巔峰時期,但瘸了一條腿走路,也讓它成為最被詬病的王朝之一。

陳景恪要做的就是送儒家去它該去的地方,還有道家、佛家等等都一樣。

可要送走這些學派不是嘴巴上說說那麼簡單的,必須要拿出一個比它們更優秀的思想體系才行。

陳景恪有這個能力嗎?

縱使他是穿越者,也不敢狂妄的說,自己能拿出比先賢還要好的思想體系。

他腦子裡面確實有很多先進的觀點,但把這些觀點串聯在一起,形成屬於自己的體系還要能適應當前時代,很難。

他沒有那個把握,也沒有那麼自大,但他可以另闢蹊徑。

三教合流就是最個不錯的辦法,這也是他一直以來努力的方向。

但隨著對三教思想的瞭解加深,他發現這件事情也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完成的。畢竟當前三大顯學,不是你想合就能合的。

不管以誰為主進行整合,都會遭到其它兩家的激烈反抗。甚至現在和他是盟友的樓觀道、茅山派都會反目成仇。

縱使有李世民支援也很難。

更何況李世民會不會始終如一的支援他還不一定呢。有時候有些事情只能靠自己,不能指望別人來兜底。

還有一個問題是,三教合一之後呢?

前世是以儒家為主完成了三教合流,最終的結果大家都看到了。難道換成道家或者別的學派,就一定能比儒家做的更好嗎?

到了這裡陳景恪也有些迷茫了,該如何做才是對的呢?

思來想去,還是前世看過的一本史學書給了他靈感。

前世有專家學者提出了一個觀點,唐宋之交士族瓦解、三教合流、知識流向基層,固有的統治體系崩潰。

這個時候本應該誕生一個更大的民族主義觀,完成思想上的整合,繼續指導華夏族群前進。

只是當時的華夏走向了另外一條路,民族主義觀沒有形成,反而讓儒家一家獨大了。

如果當時誕生了民族主義觀,或許中國古代史就是另外一個樣子了。

當然,歷史是不容假設的,沒有任何意義,反而會製造不必要的民族仇恨。

所以這個觀點正不正確咱們不做討論,但它確實給了陳景恪啟發。

能不能提出一個更大的概念,把諸子百家三教九流所有的一切都裝進去?

只要這個概念大到讓它們連反抗都不敢,就能逼迫他們被動接受融合。

越想他就越覺得此法可行。

不過他並沒有選民族主義觀,對於此時的大唐來說有些狹隘了。能夠擔此重任的,非‘華夏文明’莫屬。

我們不搞民族主義觀,直接搞文明主義。

出則夷狄入則華夏。

而且搞華夏主義觀沒有任何一個學派敢反對。

儒家、道家很厲害是吧?那也只是華夏文明的一份子,在這一點上和法家、兵家等諸子百家是一樣的。

讓它們跳出來說一句不承認華夏文明觀的話試試,給它們十個膽子都不敢。

啥,你說你佛教是外來的,不是華夏本土思想?

呵呵……給你一次重新組織語言的機會,好好說說你是什麼。

不管你們之前是什麼,到了中土這一塊都是為華夏文明服務的。

從客觀條件來說,此時除了儒釋道三大顯學,法家和兵家思想也比較活躍,還有從西域傳來的胡人思想……

大唐的文化思想界可謂是多家並重,在這種情況下反而比較容易接受一個新概念。

還有一點是大唐夠強,有能力推行這個計劃。

早幾十年漢族政權太弱,主體民族不強想搞大概念那就是笑話。晚幾百年儒家已經一家獨大,再想這麼做也會被當成笑話。

所以,不論從哪方面看,此時都是提出華夏文明這個概念的絕佳時機。

當然,這個容易也只是相對而言的,想完成這一點需要做的事情還非常多。

眼下他只是提出這個概念,為後續改造打基礎。

為了防止儒釋道等學派針對,他都沒敢把自己這方面的想法表露出來。

現在他把自己偽裝成無害份子,假裝是為了融合各部族,才提出的華夏文明概念。

當然,這也不算偽裝。

提出這個概念的初衷本來就是為了融合百族,現在只不過是有了更長遠的計劃而已。

等到世人都接受了華夏文明這個大概念,各學派發現他真正的目的也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