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野心家諸葛亮最新章節列表 > 第24章.道士當孔明的乾爹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24章.道士當孔明的乾爹

諸葛亮父親不放走一清道士,就是想把他留下來,日夜守護小諸葛亮,給小諸葛亮擦藥貼膏藥。

用現代的話來說,那就是留住醫生來當家庭醫生,專責為病人服務。

諸葛亮父親沒有跟一清道士商量,也沒有徵求一清道士的意見,就決定要把一清道士留在家中,讓他專門給小諸葛亮治病。

諸葛亮父親這樣做法,是太霸道了。你一個縣長為了自己的兒子的病,把為公眾人服務的道士留下來獨用,這就是利用職權佔用了公眾的資源。

當官就是獨佔大眾的資源。當官有權就是這樣做的了。

縣長強行下命令要一清道士留下來,換是另一人的話,他是不高興,也不願意的。因為醫生留下來跟病人住在一起,那就是留醫生來侍侯病人,做病人的奴隸。懂得醫術的人誰願意不留下來做病人的奴僕?

不過,一清道士見到縣長要留他住下來專門為小諸葛亮治傷,他是非常的高興,是求之不得的美差呢。因為住在縣長家中,就能吃上山珍海味,治好了縣長的小兒子的病,又得當豐厚的回報。一個窮道士何而不為的呢?

一清道士在縣長家裡住了兩個月,不,應該講,是一清道士用了兩個月的時間,把小諸葛亮的傷痛治好了。小諸葛亮又能下地來站得穩,走得步了。

病人病好了,醫生該走了。

諸葛亮母親很想把這個道示攆走,她很討厭這個道士像一頭母豬一樣又貪吃又吃得多。縣長夫人是很有心計的女人。

她要側面去趕走這個道士。她首先問說:“師傅,我的小兒能走得路了,他算是好了沒有?”

一清道士告訴她,小少爺的傷算是好了。

她又問他幾時回去?她要叫夫君招待一場。

一清道士是想拿到酬金了就走。可是,這個夫人卻只問他幾時走,卻不見她拿銀子來給他。她想賴不給醫藥錢的。於是,他就裝聾,不答話。

諸葛亮母親就跟諸葛亮父親說:“這個道士想賴著不走,怎麼辦?”

諸葛珪說:“你給他銀子了沒有?”

“沒有。還給他什麼錢?”

“醫藥費嘛。我出求醫的榜文許諾給1000兩銀子的呀。”

1000兩銀子就能買得許多畝田地的呀。她覺的心好痛。於是她說:“老爺,你為什麼出這麼高的價錢?”

諸葛珪說:“兒子的一條命何止值1000兩銀子。我許願過了,我就給他這麼多。”

“老爺,你也知道道士所用的要都是一些樹葉草根,值不了多少錢的呀”

“他還沒有拿到醫藥費,他怎麼走呢?我一給了他銀子,他就馬上走的了。”

諸葛亮母親問丈夫,打算要給他多少銀子?

諸葛亮父親講,按照先前我們出榜講的那樣,我們就得給他1000兩銀子。

諸葛亮母親不同意給醫生那麼多的銀子。她說:“道士用的要都是一些樹葉草根,根本不值得多少錢的。我們給道士500兩銀子就夠多的了。再說,道士又在這兒吃了兩個月的飯,那飯菜費就不止1000兩銀子的了。不要給他那麼多。”

“我是當縣長,我不能失信於民。我說了就要做到。你也知道,我斷案時,只寫羈或放一字,就拿人家的幾千乃至成萬兩的銀子了。我沒費半錢力氣就掙到這麼多的銀子,而道士在兩個月時間裡,又要上山去採藥,回來又要熬藥,日夜為我們兒子療傷,辛苦萬千,那銀子該給他!”

“老爺你也知道,歷來只有民賄官,沒有官賄民的。”

“皇帝還有賜賞,我這個縣長不能行賞給賤民嗎?我叫你給道士銀子1000兩,你就給他這麼多!不然惹他怒了,吊了藥根,麻煩更大了。”

吊藥根是關係到病患者的生命的。相傳在很久的以前,有一個病人在求醫治病時,曾許下諾言,誰治好了我的病,我一定重金酬謝他。可是他的病好後,他卻捨不得花錢去酬謝郎中。過後不久,這個病人的舊並又復發。他再去求朗中來治病,郎中卻說舊病復發是很難治的,當初如果再多吃幾劑藥,吃到了除病根的藥就沒有這樣的倒黴了。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在治好了病之後,千萬要提防行醫的郎中沒良心,還沒有給你吃過斷病根的藥。而病人想得郎中的徹底醫治,最好的方式就去拜他為乾爹或乾哥等等的乾親。唯有認了乾親,你才不會舊病復發丟小命。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這是行醫的人為了得到他改的報酬而編造出來的故事。

諸葛亮母親沒有尊從丈夫的令,她只給一清道士800兩銀子。一清道士拿到了銀子,也不道謝一言就走了。他明顯的表示不滿。

諸葛珪知道妻子剋扣不給道士足銀子1000兩,他心裡大吃驚,生怕兒子遭到吊藥根而丟小命。為了防止一清道士的**行為,他就隨機應變的再傳叫來了一凊道士,在宴席上,諸葛珪就提出讓小諸葛亮拜一清道士為乾爹。

一清道士爽快的允許小諸葛亮為乾兒子。

病患者病癒之後,就得認醫生為乾親,這是一種保命的做法。

而郎中也很希望病人來與他搭乾親的。因為郎中的乾親逢年過節,就得給郎中送禮送錢的。郎中有了一個乾兒子或一個乾女兒,就等於他多了一塊田或是多了一棵果樹,到了該收穫,他就有收成的了。而且這個關係是要延續到老死的。

縣長小兒子拜認一清道士做乾爹,一清道人就等於得到了旱澇保收的一塊肥沃田地。

自從小諸葛亮做了一清道士的乾兒子後,一清道士沒事也以來看望乾兒子為藉口,勤到諸葛縣長家來串門。他來了,諸葛珪就馬上設宴招待,他走時,諸葛珪又包些銀子送給他。

因為諸葛珪與一清道士交談中,知道一清道士是知識淵博的道人,就尊敬他。

諸葛亮母親非常討厭一清道士來揩油。她一見到一清道士來了,她就踢了繞腿的絨毛狗,罵咧咧說,討厭鬼,你繞什麼腿,我哪有這麼多的東西來喂你。絨毛狗被踢得就地打滾,汪汪慘叫。

一清道士出回去之後,諸葛珪就問夫人說:“你為什麼指桑罵槐的呢?”

夫人講她是最心疼把錢去打發一清道士的了。

諸葛珪講,你不能只會收別人送來的錢財禮品,為了二兒子的平安,該花的錢也得花才行。

原來諸葛珪為了做個表面清廉的縣長,不會當面收下別人行賄的錢財禮品。全部是由夫在後堂驗收下賄賂品的。

後來諸葛亮長大懂事了,他很喜歡這個義父的到家中來。因為義父一來就給他講道經,給他傳授知識。他跟義父學到了很多非常有用的知識,對他的人生有很大的作用。這事,後文再慢慢道來。

後人有詩云;

宗教門門撈金銀,

絕無慈善白為民。

道士為財收義子,

諸葛才會扮鬼神。(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