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野心家諸葛亮最新章節列表 > 第326章 諸葛亮為兵敗狡辯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326章 諸葛亮為兵敗狡辯

諸葛亮斬了馬謖,把兵敗的責任全都推給了馬謖。但是,仍有人議論街亭失守之事。諸葛亮為了平眾憤,只好假惺惺的自報貶職。

諸葛亮上表要自貶職,但是他卻沒有交出兵權。於是劉禪也不敢真的把諸葛亮貶職,只好做表面文章,准許諸葛亮從丞相大將軍的職位降為右將軍,行使丞相職務,仍總管全國兵權。諸葛亮的貶職,一場兒戲而已。

諸葛亮這樣自我降職,只要為今後若有打敗仗了的將領,他好嚴肅處罰他們。這就是諸葛亮的狡猾。

諸葛亮出此北伐失敗了,他不甘心,時刻度再想如何再去北伐。他等了一年的時間,終於等來了東吳已經打敗了魏國曹真帶兵來犯境的軍馬,而且東吳的主將陸遜又有來信約蜀漢一起去攻打曹魏。

諸葛亮借到了陸遜的來信,他就覺得是個大好機會,他又找到了北伐的理由。

諸葛亮知道他若再出兵北伐的話,那些以前反對他北伐的大臣坑定又要出來阻攔的。他們的阻攔的理由肯定是講他諸葛亮去北伐都打了敗仗,還要北伐幹什麼的呢?再去還不是在失敗的嗎?而劉禪怕消耗國力。也隨大臣的意見,不批准他出兵的。雖然他諸葛亮是獨斷專行,愛怎樣做就怎樣做,但是他還是怕眾人議論的。為了封住眾人的口,他必須再為自已開脫街亭失守的責任才行。

諸葛亮又想怎樣才能開脫的了責任的呢?他就想上表,在表裡他就為自己伸辯失敗的理由。臣子給皇上上表,是要在朝上給回皇上讀一遍的,這樣的話,全體大臣都能聽到的。大臣聽到了,誰還敢再多言多語?

諸葛亮又考慮以什麼理由上表的呢?想來想去,諸葛亮還是以再次北伐的理由上表。於是諸葛亮就決定再次寫《出師表》一篇。

現在有些大臣都反對北伐,諸葛亮就先講他要北伐的原因。於是諸葛亮就在表問的開頭寫了;

先帝考慮到蜀漢和曹賊是不能同時存在的,復興王業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討曹賊的大事託付給我。先帝英明衡量過我的才幹,他明知道我去征討曹賊,我的才能是弱於強敵的。然而不征伐曹賊,蜀漢王業就是等待消亡。與其坐著等待滅亡,還不如自動去討伐敵人的嗎?因此先帝才決定把討伐曹賊的事業託付給我。

我接受遺命以後,每天覺睡不著,飯吃不香,總想征伐北方敵人的事。為了北伐,就應先平去南方各郡,所以我五月領兵渡過瀘水,深入到連草木五穀都不生的荒涼地區作戰,兩天才吃一頓飯。這並不是我不愛惜自己,而是想到蜀漢的王業絕不能夠偏安在西蜀之地,因此我才冒著艱難險阻來奉行先帝的遺意。可是有些人發議論的說我這樣做錯了,不是上策。如今曹賊正在西方顯示出疲睏,又在東方竭力和孫吳作戰,兵法上說,趁敵軍疲勞時而攻他。我認為現在正是進兵北伐的時候了。

諸葛亮就在文章的開頭講他北伐是受到劉備的委託,並不是他諸葛亮自己想要幹的。諸葛理由是很有力的。而且這個委託是很有可信的。因為劉備在遺詔裡就是指定諸葛亮做託孤大臣的第一人選。既然他諸葛亮是的哥託孤大臣,那麼就有劉備託他要完成北伐統一中原的大業的事了。劉備已死了,沒辦法對證了。反正劉備生前跟諸葛亮是很親密的,諸葛亮現在講有劉備曾委託他北伐的事,就有此事。誰反對北伐,誰就是反對先帝劉備的了。這樣的一上綱上線,誰還敢反對北伐的呢?誰要是反對的話,那麼就是反對先帝劉備的了,就要治他的罪!

寫了這樣的兩段文字,諸葛亮又要想寫他前次北伐失敗的原因。但是,他轉想,不能寫他自己失敗的原因,寫了就是承認自己沒有軍事的才能。他想到人們常說“勝敗仍是兵家常事” 的話。於是他就要將他的失敗並不是天下的第一人,曾有先人失敗過很多的。於是他就一一例舉幾個例子來說明他的失敗是情有可原的。想到這一點,諸葛亮又寫了四點理由;

我恭敬地把一些情況向陛下陳述如下:

高祖的英明就像天上的日月一樣,謀臣們的智謀之淵博深遠,卻是經歷過艱險,受過創傷,遭遇危難之後才得到安定的,現在陛下的韶華趕不上高祖,謀臣又不如張良、陳平,卻想採用長期相持的策略來取得勝利,安然平定天下,這是我不理解的第一點。

劉繇、王朗,各自佔據州郡,在談論如何才能安全、提出種種計謀時,動不動就引用聖賢的話,疑問滿腹,難題塞滿胸中;因此他們就今年不戰,次年又不出征,使得孫策做得強大起來,逐漸吞併了江東。這是我不理解的第二點。

曹操的智慧計謀,勝過世上所有的人,他用起兵猶如孫臏、吳起一樣,可是他卻曾受困於南陽,歷險境在烏巢,遭到危險於祁連山上,被逼困在黎陽,在北山幾乎失敗,差一點在潼關被殺死,後來他的表面上才穩定了一段時間。何況我的才學淺薄,就想要我不經歷危險而安定天下。這是我不理解的第三點。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沒有攻下,四次渡過巢湖沒有成功,任用李服,李服又圖謀殺死他,委任夏侯淵,夏侯淵又戰敗身亡。先帝常常稱曹操是個很有才能的人,曹操他還有這有那的失誤,何況我才庸低下,怎麼一定能獲勝呢?這是我不理解的第四點。

諸葛亮寫了他可以失敗的理由之後,他還覺得他應該再說,他為什麼要繼續北伐的原因。於是諸葛亮就從軍隊裡的大將自然減少和蜀漢的地理位置的不足來申明他要北伐的兩點理由;

自從我到漢中,其間只不過一年罷,可是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邰、鄧銅等大將領相續死去,還有軍隊中的曲長的、屯田軍中的將官共七十多人,以及衝鋒陷陣的將領,賨叟、青羌族將士以及散騎、武騎各路騎兵一千多人,這些全都是幾十年來從四處聚合起來的精銳力量,不是一州所能具有的。如果再過幾年,那全軍將要損失去三分之二,那以後拿什麼兵力去消滅敵人呢?這是我不理解的第五點。

現在百姓窮困、兵士疲憊,可是戰爭不能停止。戰爭不能停止,那軍隊駐紮下來和去攻打敵人,所付出的辛勞和費用正好是相等的。既是這樣,不趁現在考慮攻取北方,卻想用一州之地,去和曹賊長期相持。這是我不理解的第六點。

諸葛亮寫了幾點理由之後,他又想,要是有大臣問他,再次北伐能不能保證去的全面的勝利?那他又怎樣回答的呢?諸葛亮懂得他北伐是不能肯定取得勝利的。那麼他有怎樣來回答這個問題的呢?為了今後有條後路,諸葛亮就是這樣寫道;

天下的事情是很難評論斷定的。從前先帝在楚地打了敗仗,在這時,曹操拍手稱快,認為天下已被他平定了。然而先帝東邊聯合吳越,西邊攻取巴蜀,發兵向北征討,夏侯淵就被殺掉了,這是曹操未曾想到的,而復興漢朝的大業將要成功了。後來東吳改變態度,違背了盟約,關羽兵敗被殺,先帝又在秭歸失誤,曹丕稱帝,所有的事情都像這樣,很難預料。我小心謹慎地為國獻出我的一切力量,直到死為止。至於事業是成功還是失敗,進行得順利還是不順利,那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夠預見的了!

諸葛亮寫到這兒,他就覺得一篇文章可以結束了。借來他又考慮他是不是親自去上朝向劉禪讀這篇文章的呢?

諸葛亮考慮到,要是他去上朝讀《出師表》的話,肯定有人為難來東問西問一些難題的。為了不被人問倒,出現難堪,諸葛亮想,在朝中他說當權,他愛上朝就上朝,不愛上朝就不上朝,劉禪也奈何不了他的。於是他就想出要楊義代他上朝去讀表的主張。這樣的話,他不在朝上了,想為難的大臣,也找不到他來發問難題的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就是由於諸葛亮沒有親自上朝去宣讀後一篇出師表,因此後來就有人懷疑那篇出師表不是諸葛亮親筆寫的。

後人有詩云;

前後出師表,

強詞欺君弱。

諸葛專權斷,

豈有不亡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