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玄幻 > 新殖民地獨立戰爭最新章節列表 > 聯合軍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聯合軍

1,成立歷程

聯合軍正式成立於70年2月8日,在地球聯合創立的同時,聯合各國的軍事組織合併編組為地球聯合軍,廣義聯合軍指聯合各**隊,狹義則是聯合宇宙軍的簡稱。

聯合軍前身為駐留L5的理事國聯合艦隊,包括大西洋聯邦宇宙軍、歐亞太空軍和東亞航天軍,其中大西洋聯邦佔據優勢,擁有總兵力的50%以上。

9年,隨著重組戰爭的結束和宇宙開發的恢復,關於宇宙的競賽再次展開,三大理事國的宇宙軍建立過程大同異,在各兵種的爭奪和角力下,宇宙軍事實上是空軍、海軍航空兵組成的MA部隊,海軍的宇宙作戰艦隊,陸軍和海軍陸戰隊、岸防部隊組成的基地要塞守備隊以及其他電子戰、信息戰部隊交錯在一起的產物。

57年為了壓制PLANT愈演愈烈的分離主義傾向,三國宇宙軍組成常駐L5的聯合艦隊,伴隨著理事國與PLANT的矛盾不斷發展激化,聯合宇宙軍開始一步步擴充,63年ZA在光束兵器實用化方面取得突破,以默許ZA準軍事部隊的存在為條件理事國取得相關技術資料並開始逐步用重型光束炮作為艦隊戰艦主炮以取代原有的磁軌炮,但對於能夠有效抵禦光束兵器的疊層裝甲(68年由ZAFT研發完成)則由於過於高昂的成本而未予使用。

70年開戰時,聯合宇宙軍已經形成包括世界樹、托勒密兩大主基地,阿爾忒密斯(L3)、新星(L4)等要塞基地,以及阿爾扎切爾、戴達羅斯、恩低迷翁等資源基地,包括八大作戰艦隊在內的龐大力量。

2,組織結構

理事國時期:

57年―70年2月8日

理事國宇宙軍分別由三大國各自獨立管轄,相互之間一般不發生聯絡。

以大西洋聯邦宇宙軍為例,對其組織結構進行明。

聯邦宇宙軍作為聯邦軍第六兵種,在宇宙開發的時代水漲船高,57年正式成軍,直接隸屬聯邦政府國防部管轄,為此,國防部在托勒密基地常駐一位副部長領銜的代表機構,對宇宙軍進行管理。

在指揮方面,宇宙軍在托勒密設有司令部,宇宙軍總司令稱為大提督,一般軍銜上將,各主力艦隊司令稱為提督,軍銜中將/少將,分艦隊司令稱為副提督,軍銜少將/准將。

聯合軍時期:

70年2月8日之後

聯合宇宙軍的指揮統一在一個司令部,但各個主力艦隊實際上是要在得到本國的許可之後才會接受來自司令部的命令。

軍政方面仍然歸屬各國獨立管轄。

軍令方面,宇宙軍司令部設在托勒密,宇宙軍總司令稱為大提督,一般軍銜上將,各主力艦隊司令稱為提督,軍銜中將/少將,分艦隊司令稱為副提督,軍銜少將/准將。

3,戰鬥編制

聯合宇宙軍作戰艦隊以宇宙母艦為中心,編組為包括1艘阿伽門農級、3-5艘納爾遜級、8-10艘德雷克級的作戰艦隊或者1-2艘納爾遜級、3-5艘德雷克級的驅逐/護航艦隊。

Moebius部隊以3機Moebius隊為基礎單位,5個隊組成中隊,3-4個中隊組成大隊/航空殲擊團,6-10個中隊編成聯隊/航空殲擊師,開戰時聯合宇宙軍戰鬥序列中包括221個MA中隊,3490臺Moebius,92臺MoebiusAtomic,15臺Moebius00,4087名駕駛員。

德雷克級搭載1個Moebius隊,納爾遜級搭載1個Moebius中隊,阿伽門農級搭載2個Moebius中隊,外加4臺配屬的三人復座型重型MoebiusAtomic,作為綜合補給艦的柯尼勒斯級則有60機以上的搭載能力。

主力艦隊中第1、3、4、8艦隊屬於大西洋聯邦,第2、6艦隊屬於歐亞聯合,第5、7艦隊屬於東亞共和國,其中第1、3、2、5艦隊又是各自的主戰艦隊,在人員和物資補給上享有優先權。

聯合軍MS部隊屬於新建部隊,編號在常規部隊之外,從戰前由戰鬥用調整者組成的特勤部隊(代號PhantomPain)之後開始編組,特勤部隊包括12個特勤中隊,第2、4、5、6、7、8、9、10、11、12中隊在戰場上覆滅,第1、3中隊從未正式出現在戰場上(實際掌握在BlueCosmos手中,後來第1中隊擴編為聯合軍第71整編MS獨立作戰聯隊)。

第13獨立部隊是聯合軍第一支MS實驗部隊,後來一直作為實驗部隊存在,根據聯合軍總部的決議,第14-24聯隊為水下MS部隊,第25-28聯隊為空中MS部隊,從第29聯隊開始為主力MS部隊。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按照聯合各國的協議,第29-39聯隊屬於大西洋聯邦、第40-59聯隊屬於歐亞聯邦、第60-69聯隊屬於東亞共和國、第70-89聯隊屬於大西洋聯邦、第90-99聯隊屬於歐亞聯邦。

整編MS聯隊以MS部隊為核心,包括2個MS大隊,配屬裝甲兵(2個團)、炮兵(1個團)、後勤(總計3個團)等部隊。

MS大隊包括4個MS中隊,每個中隊包括4個MS隊,每個隊包括2個雙機戰鬥組,每個MS大隊包括64臺MS,配屬人員4160人。

裝甲團配屬96臺戰車,人員3840人。

炮兵團配屬90門自行火炮,人員3690人。

後勤部隊配屬190臺各式車輛,人員2850人。

按照編制,一個整編MS聯隊裝備128臺MS、192臺戰車、90門自行火炮、570輛後勤車輛,總兵力28240人。

3,兵力規模及戰爭損失

宇宙軍開戰時擁有23艘阿伽門農級宇宙母艦、97艘納爾遜級宇宙主力艦、304艘德雷克級宇宙護衛艦、24艘珂尼勒斯級宇宙綜合補給艦在內的448艘戰艦(23個分艦隊),作戰部隊編制16.5萬人,要塞及各基地守備部隊19.5萬人,其他包括後勤、憲兵、陸戰隊、附屬軍事醫院、院校、研究機構等31萬人,總兵力67萬人。

開戰後,聯合各國部隊都編入聯合軍作戰序列,即分為聯合宇宙軍、聯合陸軍、聯合海軍、聯合空軍四大兵種,聯合陸軍330萬人,聯合海軍210萬人,聯合空軍190萬人,總兵力730萬人,戰爭時期大規模擴充,最大兵力超過3000萬人,戰後維持在1200萬人。

兩年戰爭中,聯合宇宙軍共有90.9萬人戰死、89.6萬人負傷,傷亡總計180.5萬人,地面部隊158.7萬人戰死、152.9萬人負傷,傷亡總計311.6萬人,聯合軍戰死249.6萬人、負傷242.5萬人、總計492.1萬人。

戰爭中,聯合軍先後徵召4750萬人入伍,其中戰鬥死傷492.1萬人,逃亡及失蹤78.5萬人,因病死傷339.7萬人,總計910.3萬人。

注:這是指與ZAFT的戰鬥死傷,與南美反抗軍、非洲共同體的戰鬥損失,奧布解放作戰的損失,歐亞聯邦內部衝突的損失等等都沒有計算在內,實際上,在70.2.11-71.9.26的戰爭當中,地球各國因戰陣亡的軍人超過700萬,死傷總數約在2500萬以上,因戰直接造成的平民傷亡沒有統計,但預計不少於5000萬。

注2:戰爭中主要的人口損失來自愚人節危機對地球經濟的毀滅性打擊,由於核聚變電站優先供給軍方,以核裂變電站為主的民用電力供應陷入崩潰,直到72年隨著戰後重建Neutron-Jammer-Canceller被廣泛使用才得以恢復,粗略統計72年與69年相比,地球人口減少34%、經濟產值減少41%。

4,主要基地

4.1,托勒密(13個分艦隊)

位於月面托勒密環形山,包括環形山內的主建築群以及環形山外的“住宅、商業區”,除宇宙軍官兵及家屬居住區以外還有大量為宇宙軍服務的工廠、商店、學校等,同時作為月面最大的交通樞紐也有很多非軍方人員居住在這裡,居留人員在100萬以上,開戰以後聯合軍進行軍事管制,大批民間人員被驅逐,但整個基地常住人口仍在60萬左右。

始建於31年,在35年“托勒密醜聞風暴”之後宇宙軍備競賽被公開化,基地建設大大加快,主要建築群在43年完成,但擴建工作一直在進行,直到71年被GENESIS摧毀為止。

作為宇宙軍主要裝備製造場,這裡有上千家隸屬於宇宙軍艦隊、航空兵、守備隊、宇宙軍總部以及通用動力、波音、洛馬、雷神、萊茵金屬、北方重工等的工廠船塢,承擔了聯合軍90%的艦船製造、50%的MA/MS生產以及幾乎全部的維修保養工作,但食品、淡水等主要依靠地球運輸補給。

71年9月25日,托勒密被ZAFT使用GENESIS摧毀,直接造成聯合軍人員死亡及失蹤超過40萬人,聯合宇宙軍幾乎被徹底摧毀,戰後隨著經濟復甦,聯合宇宙軍以備用基地阿爾扎切爾為核心重建。

4.2,世界樹(4個分艦隊)

位於L1,最早是始建於AD時代的國際空間站,9年再次開始建造,11年完成,伴隨著宇宙開發的進行逐漸成為地月間的交通橋頭堡,35年之後開始進行軍事化建設,在開戰時形成包括宇宙軍基地以及大量商業殖民衛星在內的龐大衛星群,居住人口150萬。

常駐部隊為第1艦隊(第4、第5分艦隊)、第4艦隊(第1、第2分艦隊),配備41個Moebius中隊,70年2月22日到3月4日,聯合軍與ZAFT在此進行激戰,聯合軍基地與大多數殖民衛星都被波及損毀,成為碎石帶的一部分。

4.3,恩低迷翁(3個分艦隊)

位於月面恩低迷翁環形山,是聯合尤其是大西洋聯邦在月面的資源採集中心,擁有大量礦山和開掘公司,居留人員40萬左右,聯合軍戰略資源開掘中50%依賴於這個基地。

始建於37年,最初是為PLANT建設提供資源支撐,在59年後隨著“59年軍備重整計劃”轉化為軍事用途的資源基地,常駐部隊為第3艦隊(第1、第2、第3分艦隊),27個Moebius中隊,70年5月27日-6月2日,ZAFT月面艦隊與聯合軍第3、第4艦隊在此交戰,聯合軍戰敗後啟動獨眼巨人系統,將元氣大傷的第3艦隊與ZAFT月面艦隊一同擊破,此戰中Moebius相對於Ginn的巨大戰力落差也成為聯合軍“G計劃”的刺激因素之一。

4.4,Nova(2個分艦隊)

位於L4,是屬於東亞共和國的資源衛星,也作為軍事基地使用,始建於37年,57年建設完成,駐留部隊是第7艦隊(第1、第2分艦隊),21個Moebius中隊,承擔L4區域殖民衛星群的防衛任務。

70年6月14日到7月12日,聯合軍與ZAFT在以Nova為中心的L4區域進行拉鋸戰,最後聯合軍被迫放棄Nova,宇宙軍全面退縮托勒密基地,同時戰鬥中L4殖民衛星群大多損毀,使得L5的PLANT成為唯一儲存完好的殖民衛星群。

4.5,阿爾忒密斯(1個分艦隊)

位於L3,由歐亞聯邦於35年開始建設的軍事要塞,64年建設完成,直徑3km左右,駐留部隊只有第6艦隊第2分艦隊,7個Moebius中隊,本身沒有攻擊能力和軍事價值,但以幾乎具有絕對防御能力的光波防禦帶“阿爾忒密斯之傘”聞名。

71年1月27日,被ZAFT軍以強奪的5G以及新型戰艦“大天使號”攻破,全基地5000人只有約1000人得以生還。

4.6,JOSH-A

位於北美阿拉斯加,在育空河口地底巖洞中建立的巨大地下城市,聯合軍總部所在地。

聯合軍在地面最堅固的要塞,同時也是物資倉庫和兵工廠、新兵訓練營,常駐15萬左右官兵和30萬以上相關人員,守備部隊包括大西洋聯邦海軍第3艦隊,空軍第二航空軍,海軍陸戰隊第1師等。

71年3月,大西洋聯邦得到ZAFT將對JOSH-A展開奇襲的情報後,開始圖謀將JOSH-A變成毀滅ZAFT主力作戰部隊的陷阱,因此集中部隊防衛巴拿馬,JOSH-A則交由東亞國防軍負責,6月2日,大西洋聯邦利用Cyclops-System摧毀了ZAFT攻擊軍60%的兵力,直接導致ZAFT全面放棄地面戰線。

但同時,負責JOSH-A防禦戰的東亞國防軍部隊,包括第11集團軍、海軍東海艦隊在內的大批精銳部隊也灰飛煙滅,為大西洋聯邦與東亞的最終決裂埋下伏筆。

4.7,巴拿馬

位於南美巴拿馬地峽運河區,17年由大西洋聯邦與南美聯合合作開始建造質量投射裝置“巴拿馬之門”,後利用駐兵權在附近建立起一系列的軍事基地,70年2月開戰後大西洋聯邦出兵吞併南美聯合,將巴拿馬建設成為大西洋聯邦軍最大的地面軍事基地,AMS(Advanced-Mobile-Suite,先進機動戰士)計劃與GAT量產機Dagger系列的研發與最早的MS部隊編成訓練均在此進行,71年2月11日宇宙軍第8艦隊覆滅後兩者合併進行。

71年6月5日,ZAFT進行巴拿馬宇宙港壓制作戰,利用Gungnir-System摧毀了質量投射裝置與聯合軍指揮機關、MS、戰鬥機、戰車等作戰部隊電子信息系統,失去作戰能力的聯合軍遭到ZAFT屠殺,超過48萬人陣亡於此,大西洋聯邦海軍第4、第5艦隊覆滅,空軍第2航空軍覆滅,第36、37、38、39獨立MS作戰聯隊覆滅。

4.8,維多利亞

位於東非維多利亞湖畔,21年歐亞聯邦與南非統一機構開始建設質量投射裝置“Habilis”,以宇宙港為中心形成維多利亞基地,駐軍10萬人左右。

70年3月8日-11日,ZAFT嘗試對宇宙港進行壓制作戰,因缺乏地面部隊支援而失敗,71年2月3日-14日,ZAFT最終拿下這座宇宙港,但在5個月後,即6月17日-24日的第二次維多利亞攻防戰中又被聯合軍奪回,由於某些原因,Habilis成為三大宇宙港中唯一倖存到戰後的宇宙港。

4.9,高雄

位於東亞,西北太平洋沿岸的臺灣島上,25年東亞開始建設質量投射裝置“龍門”,並形成東亞航天軍地面基地,由於凝結了太多的“民族情緒”和“自豪感”,71年1月15日-23日,堅守此地的東亞國防軍死戰不退,迫使ZAFT動用“非人道武器”進行“清掃”,東亞國防軍第39集團軍、海軍第3艦隊覆滅於此,接近10萬東亞軍人死於此役,為3個月後聯合軍對ZAFT來不及撤退的傷員等進行的屠殺埋下禍根。

5,著名部隊

5.1,第1艦隊

駐地月面托勒密基地,前身為聯邦宇宙軍FSF,成立於11年,70年開戰時擁有5個分艦隊,95艘戰艦(阿伽門農級5艘、納爾遜級23艘),47個Moebius中隊(740臺Moebius),官兵36026人。

70年2月14日,第1分艦隊在Junius-7附近宙域遭重創,包括旗艦羅斯福號空母在內半數戰艦被擊沉,2月22日-23日,在世界樹攻防戰中,阿伽門農級4艘、納爾遜級17艘、德雷克級33艘被擊沉,損失611臺Moebius,陣亡官兵24186人,撤回托勒密休整,直到71年9月11日向ZAFT發起最後決戰,在決戰中被GEGNESIS毀滅。

5.2,第2艦隊

駐地月面托勒密基地,前身為歐亞聯邦太空軍,成立於12年,70年開戰時擁有4個分艦隊,80艘戰艦(阿伽門農級4艘、納爾遜級18艘),37個Moebius中隊(596臺Moebius),官兵29548人。

70年2月22日-23日,在世界樹攻防戰中,阿伽門農級3艘、納爾遜級13艘、德雷克級21艘被擊沉,損失447臺Moebius,陣亡官兵19229人,撤回托勒密休整,直到71年9月11日向ZAFT發起最後決戰,在決戰中被毀滅。

5.3,第3艦隊

駐地月面恩低迷翁環形山,成立於57年,70年開戰時擁有3個分艦隊,58艘戰艦(阿伽門農級3艘、納爾遜級15艘),32個Moebius中隊(495臺Moebius),另擁有直屬艦隊司令部的零式獨立中隊15臺Moebius-00,官兵22320人。

70年2月22日參與世界樹攻防戰,阿伽門農級2艘、納爾遜級5艘、德雷克級17艘被擊沉,損失261臺Moebius、8臺Moebius-00,陣亡官兵11085人,撤回恩低迷翁休整,不久,5月3日ZAFT開闢月面戰線,開始進攻恩低迷翁附近地區,6月2日,在戰敗前夕聯合軍啟動獨眼巨人系統,將元氣大傷的第3艦隊與ZAFT月面艦隊一同擊破,第3艦隊自此從聯合軍序列中消失。

5.4,第8艦隊

駐地月面托勒密基地,成立於68年,70年開戰時擁有1個分艦隊,35艘戰艦(阿伽門農級1艘、納爾遜級7艘),17個Moebius中隊(270臺Moebius),官兵12018人。

作為聯合軍最也是最年輕的作戰艦隊,第8艦隊主要是用來對即將服役的聯合軍官兵進行適應性訓練,即“訓練艦隊”,艦隊提督劉易斯?哈爾巴頓准將(艦隊提督中唯一的准將)在聯合軍中有“智將”之稱,擅長戰略分析,一力推動G計劃,作為聯合制MS研發運用的先驅者,在追剿被俘艦“大天使號”的戰鬥中被克魯澤部隊全滅,第8艦隊自此從聯合軍序列中消失。

5.5,第13獨立部隊/第13獨立MS戰術教導大隊

聯合軍最早的MS部隊,建立於71年1月5日,總教官蕾娜?伊梅裡亞,成員選自聯合軍各部隊,正式編制為4支MS中隊,58臺MS。

71年4月21日,這支部隊以GAT-01,StrikeDagger為主力MS,參加第二次高雄攻防戰,憑藉數量上的絕對優勢擊敗ZAFT奪回高雄,這也是聯合軍自開戰以來第一次勝利,第13獨立MS戰術教導大隊由此名揚天下,並隨後拆分成為第29、第33、第44獨立MS作戰大隊。

5.6,第29獨立MS作戰大隊

大隊長蕾娜?伊梅裡亞,建立於71年5月6日,編制包括4支MS作戰中隊、67臺MS,71年5年16日參加第一次直布羅陀攻防戰,5月23日所部被Freedom全滅,這支部隊隨後從聯合軍作戰序列中消失。

5.7,第33獨立MS作戰大隊/聯隊

大隊長/聯隊長愛德華?哈德森,建立於71年5月9日,5月29日升為聯隊,編制118臺MS,總兵力28000人,進入宇宙軍序列後取消聯隊指揮建制,以MS中隊為單位配屬艦隊作戰。

5.8,第44獨立MS作戰大隊/聯隊

大隊長/聯隊長摩根?雪佛蘭,建立於71年5月9日,5月30日升為聯隊,編制122臺MS,總兵力28000人,進入宇宙軍序列後取消聯隊指揮建制,以MS中隊為單位配屬艦隊作戰。

5.9,第54獨立MS作戰聯隊

由原歐亞聯邦軍特務部隊X部隊改編而成。

聯隊長卡納德?帕爾斯,建立於71年7月1日,編制2個MS作戰大隊及一個直屬中隊、136臺MS,總兵力29000人,進入宇宙軍序列後取消聯隊指揮建制,以MS中隊為單位配屬艦隊作戰。

5.10,第71機動作戰群/獨立MS作戰聯隊

這支部隊實際上不在聯合軍指揮系統當中,是Blue-Cosmos控制的部隊。

建立於71年5月25日,包括第1中隊(Galamity、Forbidden、Raider三臺G組成)、第2到第7六個作戰中隊84臺MS,旗艦“主天使號”,全部隊編制人員5700人,進入宇宙後配屬5艘納爾遜級和11艘德雷克級,全部隊19500人。

作為聯合軍戰果最大、戰損最高的部隊,這支部隊因為濃厚的Blue-Csomos特色聞名於世,部隊人員超過50%是Blue-Cosmos成員,MS部隊完全由強化人組成,編制內有87名駕駛員,到9月26日部隊覆滅為止,先後有193名駕駛員、199臺MS進入部隊,其中駕駛員189人戰死、損失197臺MS,包括72臺核動力MS。

5.11,第14水下MS作戰大隊

聯合第一支水戰MS部隊,指揮官珍?休斯頓,建立於71年5月21日,編制包括7艘MS搭載艦、9艘護衛艦組成的艦隊和67臺MS(其中55臺水戰MS),7月5日與Freedom發生遭遇戰幾乎覆滅,之後遭受冷遇,直到戰後ZAFT重返地面才重見天日。

5.12,第25空中MS作戰中隊

聯合軍空戰MS實驗部隊,全部隊6支MS隊24臺RAIDER,由於編成時ZAFT在地面戰線時日無多,這支部隊更像是對空戰MS進行驗證,後來隨著聯合軍決定使用SkyGrasper作為空戰主力機型,這支部隊也湮沒無聞。

6,Top-Ace

6.1,奧爾加?薩布納克

座機:Galamity(A)

所屬:第71獨立MS作戰聯隊

戰績:103臺MS,7艘戰艦

簡介:71年6月17日參戰,9月25日戰死

6.2,卡納德?帕爾斯

座機:Hyperion/Super-Hyperion

所屬:第54獨立MS作戰聯隊

戰績:98臺MS,2艘戰艦

簡介:70年4月17日參戰,71年9月25日叛變

6.3,夏尼?安德拉斯

座機:Forbidden(A)

所屬:第71獨立MS作戰聯隊

戰績:81臺MS,19艘戰艦

簡介:71年6月17日參戰,9月25日戰死

6.4,布埃爾?古洛特

座機:Raider(A)

所屬:第71獨立MS作戰聯隊

戰績:76臺MS,2艘戰艦

簡介:71年6月17日參戰,9月25日戰死

6.5,愛德華?哈德森

座機:Sword-Galamity(A)

所屬:第33獨立MS作戰聯隊

戰績:58臺MS,2艘戰艦

簡介:70年8月參戰,71年9月25日被俘

6.6,修?古尼斯

座機:Long-Dagger(A)

所屬:第71獨立MS作戰聯隊

戰績:56臺MS,1艘戰艦

簡介:71年6月17日參戰,9月25日單機逃回地球

6.7,王輝

座機:Sword-Galamity(A)

所屬:第33獨立MS作戰聯隊

戰績:49臺MS

簡介:70年2月11日參戰,9月25日戰敗後隨第9艦隊撤回阿爾扎切爾基地,停戰後返回東亞共和國。

6.8,安娜?加拉加斯

座機:Hyperion/SuperHyperion

所屬:第54獨立MS作戰聯隊

戰績:41臺MS,1艘戰艦

簡介:71年5月8日參戰,9月25日叛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