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科幻 > 影視世界無限傳送門最新章節列表 > 308.攻夏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308.攻夏

南宋沒有能力阻止大梁,所以西夏現在面臨的情況就比較嚴峻了。

當然了,曹巖也沒有大意,這個西夏,確實不是一個可以完全無視的對手。

別看這個國家小,這個國家可也並不弱。

要知道,很多人只要提起宋朝,都要在“宋”的前面加上一個“弱”字,因為宋朝的軍事力量和自身的國力發展完全不成比例。也有人說宋朝的戰績比之前很多朝代都要強,“弱”完全是冤枉了老趙家的人。然而不管說法如何,宋朝作為一個中原王朝並未完成大一統這是真的。北面的遼國實力固然強勁,西北的西夏能力也是不俗。提起西夏,就不得不讓人納悶,一個西北小國竟然在對宋初期的戰役中全勝,甚至一度揚言要“攻破長安”。西夏開國之主李元昊,究竟對宋朝都費了什麼心思呢?

李元昊,西夏開國皇帝,党項族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之後。也就是說他本來是姓“拓跋”的,後來因為祖上有功,被唐朝賜姓為“李”,從此以後這支拓跋氏的貴族就叫“李某某”了。後來宋朝建立,為了穩固邊陲,趙家對西北遊牧民族大加賞賜,其中自然也包括“賜姓”。於是原本的李元昊也就成為了“趙元昊”。

再後來,一個叫張元的和一個叫吳昊的宋朝人跑到西夏國都銀川去飲酒,喝醉之後在酒店牆壁上題詞,並且留下了自己的姓名,這下就犯了殺頭的大罪!

因為在古代,位高者名字是不能冒犯的,他姓名中的每一個字都只能自己寫而不能別人寫。比如張元、吳昊合起來正好與“李元昊”的名字重疊,所以在西夏境內這二人不能對外書寫自己的名字。如果有人問:他倆爹媽給孩子起名的時候都不知道“李元昊”是哪位,現在可如何是好?其實也好辦,古代有很多通假字,找一個替換掉就可以了。

上邊那兩位作死的貨自然就被西夏朝廷緝拿歸案,直接押到李元昊那裡。李元昊怒問:你倆怎敢犯我名諱?!

這二人可能真是喝醉了,不清楚砍頭的疼痛,醉醺醺地說道:“你連自己姓什麼都不在乎,何必在乎名呢!”至於張元、吳昊的結局如何,那就只能呵呵了。但一定要記住這兩個人,他倆為西夏的建立貢獻多多,也因為他倆,李元昊最終還是從趙姓變成了“嵬名氏”。

李元昊在即位之後一直模仿中原王朝建章立制,另起爐灶的心思昭然若揭。為了稱帝甚至不惜與大宋正面硬扛,竟然勝多負少。後人評價當時宋朝方面在前線指揮作戰的延州知州範雍,簡直比元昊的兒子還聽話,戰爭完全順著西夏那邊的意圖進行。宋軍說中計就中計,說入坑就入坑,全軍覆沒開始變得見慣不怪,主將被生擒俘虜成為了家常便飯。

然而李元昊終究不是成吉思汗,他之所以能夠大殺四方就是因為知己知彼。

西夏高層當時有個著名的智囊團,前文提到的張元、吳昊二人就是其中的骨幹,剩下的還有張陟、張絳、楊廓、徐敏宗、張文顯等人。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這些人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自恃胸中有文韜武略,可是卻久試不第,抱著一腔憤懣跑到了西夏地界。在李元昊的重用下,可以說西夏早期的戰績多歸功於他們的出謀劃策。為了讓這些人才能夠安心服務於自己,西夏還派人秘密地將其家人接來,免除了他們的後顧之憂。同時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李元昊還超級喜歡招募宋皇宮退役的宮女。很多宮女在宮中服務了一定年限之後就會被遣送出宮,李元昊趁機大肆收買。

這些深知宮闈秘事的宮女們都有著一些盤根錯節的關係,可以很輕鬆地探聽到一些皇宮中的秘密。這些秘密經過整理之後便顯露出宋朝高層的戰略意圖,畢竟皇帝在與大臣議事的時候也是需要有人端茶倒水的。同時那些基層間諜也是必不可少的。李元昊趁著與北宋通商的機會經常派遣一些間諜打扮成商旅模樣,在宋朝境內大搖大擺地收集情報,大量收集中原山川地理以及宋軍的重要情報。

公元1041年,李元昊曾指揮軍隊在好水川擊敗了宋將任福。開戰之初,李元昊指揮軍隊佯敗,大批西夏兵士被宋軍俘虜。這些俘虜之中就摻入了一些間諜。當宋兵審問這些俘虜時,間諜便說在好水川還有少量西夏軍隊,而且李元昊在那裡的防守也並不堅固,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的任福信以為真,率領起騎兵孤軍深入。

大軍追到好水川已經是三天以後,日夜不停的長途奔襲導致人困馬乏,糧草也出現了短缺,就在這時,李元昊指揮西夏大軍四面掩殺過來,疲憊的宋軍尚未來得及列好陣型,便被西夏鐵騎衝得七零八落。幾萬大軍全軍覆沒,主將戰死,如果不是韓琦、范仲淹死命穩住戰線,大宋極有可能防線就此崩潰。

所以由此可以看出,西夏人在用計方面是相當的不錯。

除此之外,西夏人的軍事實力也是不容小覷。

西夏由於處於列強環視的河西走廊與河套地區,對外採取依附強者,攻擊弱者、以戰求和的外交策略。軍事手段十分靈活,配合沙漠地形,採取有利則進,不利則退,誘敵設伏、斷敵糧道的戰術;並且有鐵鷂子、步跋子與潑喜等特殊兵種輔助。

西夏的軍事制度基本上是在党項的部落兵制的基礎上吸取宋制而發展起來的。

樞密院是西夏最高的軍事統御機構,下設諸司。軍隊由中央侍衛軍、擒生軍和地方軍三部分組成。中央侍衛軍包括“質子軍”、皇帝衛隊和京師衛戍部隊。“質子軍”人數約5000人,是由豪族子弟中選拔善於騎射者組成的一支衛戍部隊,負責保衛皇帝安全,號稱“御圍內六班直”,分三番宿衛。另有皇帝親信衛隊3000人,是從境內各軍中精選出來的強勇之士組成,皆為重甲騎兵,分為十隊,每隊三百人,隨皇帝出入作戰。

京城地區還屯駐一支訓練有素的衛戍部隊,共2.5萬人,裝備優良,是中央侍衛軍的主力。擒生軍人數約十萬,是西夏的精銳部隊。主要任務是承擔攻堅和機動作戰。因在戰鬥中生擒敵軍為奴隸,故此得名。西夏的地方軍由各監軍司所轄,共有50萬人,軍兵種主要是騎兵和步兵兩種。西夏兵役制度是全民皆兵制,平時不脫離生產,戰時參加戰鬥。最小單位是“抄”,每抄由三人組成,主力一人,輔主一人,負擔一人。

西夏的兵力重點,設定在以興慶府為中心的一個三角線上,以七萬人護衛興慶,五萬人鎮守東南的西平府,五萬人駐守西北的賀蘭山。左右兩廂和河南北四條線上也配備了軍隊。其中左廂宥州路五萬人和河南鹽州路五萬人防宋,河北安北路七萬人防遼,右廂甘州路三萬人防吐蕃和回鶻。每逢要向西用兵,則從東點集而西,要向東就從西點集而東,在中路就東西都向中集合。而這其中,西夏那三大兵種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蒙古人出現並崛起以前,這三大兵種可以說是無往而不克。宋人的靜塞軍,契丹人的鐵林軍、皮室軍,女真人的鐵浮屠、柺子馬都和西夏軍交過手,吃過不少苦頭,就算後來征服他們的蒙古騎兵,也沒討到什麼便宜。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才是王者,其它的都只算是輔助兵種。比如潑喜軍只適合遠端攻擊,步跋子只適合山地作戰,而真正支撐西夏強大軍事力量的是他們的騎兵,而鐵鷂子,就是西夏騎兵中的精銳。

宋史就有記載,“有平夏騎兵,謂之‘鐵鷂子’者,百里而走,千里而期,最能倏往忽來,若電擊雲飛。每於平原馳騁之處遇敵,則多用鐵鷂子以為衝冒奔突之兵”。所以又有“平夏鐵鷂子”之稱,因為鐵鷂子的頭盔和鷂子有點相像,故有此名。

鐵鷂子說白了,其實就是一支敢死部隊,他們的主要任務是衝擊敵方陣型,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將人和馬用鉤鎖綁在一起,即使人死了,也不會墜馬,而使人和馬繼續向敵人衝去。從這個設計來看,這種勇氣就足以讓敵人膽寒。

鐵鷂子最初只是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的親兵部隊,由近親貴族子弟組成。後來經過擴編後,成為一支特種部隊,編制也增加為3000人馬,其中人、馬比例一般是1:2-1:3,共分出10個隊,每隊300人,各設一個隊長。宋史也有提到鐵鷂子有數萬人,但這其中必然有誇大成分,鐵鷂子的成本很貴,用的都是最好的戰馬和最精的盔甲,西夏不可能打造這麼昂貴的一支部隊,宋人或許是把其它騎兵誤作鐵鷂子了。

這支部隊屬於世兵制,有點像橫掃戰國的魏武卒,父死子繼,兄終弟及,除非全家都戰死了,才會讓其他人來補充。像這種兵制的好處是以親緣關係為紐帶,長期磨合,戰鬥力特別強;壞處是,久了以後會野心膨脹,非常豪橫,不好管理。鐵鷂子的戰術和他們的編制相似,直接簡單,就是群狼戰術,各自為戰,又互相輝映,要找他們的缺點也很難。憑藉著鐵鷂子,西夏在和宋軍的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定川寨之戰、永樂城之戰中,均大破宋軍,斬殺甚眾,保住了西夏對宋軍的區域優勢。

直到在後來和女真及蒙古的戰鬥中,鐵鷂子也從沒吃過虧,據說,金兀術的鐵浮屠就是根據西夏人的鐵鷂子改編的。不過由於整體實力的差距,後來鐵鷂子在和成吉思汗的另一支貴族部隊怯薛軍對戰的時候,敗下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