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1492—1945 說說歐美那些事兒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零八章——鐵血王國(26)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零八章——鐵血王國(26)

在博克施道夫戰役之後,參加這場大戰的各個選手都已經筋疲力盡了,都氣喘吁吁地看著對方,恨不得把對面吞的連個骨頭都不剩,可是卻都連動動手指的力氣都沒有了。

曾經稱霸世界的西班牙帝國早就已經腐朽不堪,在開戰之後不久就被打得落花流水,而同西班牙是同一王朝的法國的日子也不好過,原本法國想著用殖民地換尼德蘭,結果殖民地丟了,尼德蘭卻還在那擺著,沒吃到自己嘴裡呢。而且,在英國強大的海軍打擊之下,法國的海外貿易幾乎完全停頓了,差不多就是“片板不得下海”。到最後,法國打得破產了,沒錢打下去了。奧地利的情況和法國差不多,荷包裡不但憋的不行,還欠了一屁股的外債。法國和奧地利都這麼慘了,體量更小的普魯士就更別說了,全國上下14歲以上的孩子都被徵調了,農村因為沒人耕種加上戰爭的破壞,原先長滿農作物的耕地早已是雜草叢生,因為腓特烈把全國最後的一把勺子都鑄成了刺刀,把最後一枚硬幣都用在了戰爭上,導致普魯士國內基本上就沒了商品交易,大批商人因此破產。整個王國,生產凋敝,商貿絕跡,民眾凋零,城鎮和鄉村破敗不堪,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但是並不是每一個交戰國都這麼慘,這裡邊就有個特例,這個招人恨的傢伙就是英國。在戰爭中,雖然英國也參與了歐洲大陸上的戰爭,但是他的主要注意力卻是放在了海外殖民地上。在強大的海軍的支撐下,英國在海外殖民地的爭奪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大片大片的殖民地落進了英國的腰包。雖然英國獲得了大把的利益,但是英國還是想和平,因為戰利品已經非常大了,英國急需和平來鞏固所獲得的財產。

當交戰各方都已經不想打或者不得不停下的時候,戰爭自然就打不下去了,剩下的就是各國的外交使者之間的互相扯皮、互噴口水而已。在1762年9月5日,英國首相斯圖爾特派使節前往法國巴黎回見法國陸軍大臣,提議如果法國願意割讓加拿大,英國就將歸還西印度群島的貿易中心瓜得羅普島和馬提尼克島,並且還同意歸還西班牙的菲律賓和古巴,並且還同意在印度敗局已定的法國保留五個非武裝的貿易點,用來發展貿易。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英國主戰派,也是腓特烈的親密戰友的老皮熱非常反對這些條款覺得應該接著打下去,或者應該有更好的條件,不應該就這樣把自己到手的戰利品拱手相送。雖然老皮特據理力爭,但是當時英國也不想打仗了,也想著見好就收,輿論完全倒向了首相斯圖爾特這一邊,最終,英國、法國、葡萄牙和西班牙四國簽訂了《楓丹白露條約》,退出了戰爭。

這下,戰場上就只剩下了普魯士和奧地利這兩個老冤家了。看著自己的盟友一個接一個地離自己而去,瑪利亞的心情可想而知。剛開始是俄國,還捎帶著一個瑞典,然後就是法國。望著盟友離去的背影,瑪利亞知道勝利已經離自己越來越遠了。國內民生凋敝,國庫入不敷出,債臺高築,奧斯曼土耳其蠢蠢欲動,這一切的一切,都告訴瑪利亞,奧地利的國力已經到了一個非常危險的程度,國家和人民的忍耐已經到達了底線,雖然恨不得和腓特烈再打上個100年,但是現實已經不允許了,作為一個合格的統治者,瑪利亞知道自己現在應該幹什麼。

在1763年2月,匈牙利女王、奧地利女大公、波西米亞女王瑪利亞和她最痛恨的敵人腓特烈簽訂了和平條約,德意志諸國的邊界恢復到戰前,腓特烈佔領的薩克森依然是一個主權國家,而奧地利做夢都想拿回來的西里西亞依然還在腓特烈的手中。一切都沒改變的,改變的只有青春和熱血。

每次看到腓特烈和瑪利亞的時候,都會感嘆造化弄人,在歐洲,表親之間的婚姻非常常見,哈布斯堡家族內的婚姻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當初腓特烈的教父還是瑪利亞的老爸,可見對其的喜愛,而且腓特烈和瑪利亞在少年時兩小無猜,兩個人差一點就成了終生的伴侶,但是現在卻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令人唏噓不已。

經過7年大戰,幾次面臨亡國邊緣,腓特烈終於保住了西里西亞,他個人也獲得軍事史上永世的不朽英名。“一將功成萬骨枯”,除了令人稱歎的戰役和凋敝的民生之外,普魯士、奧地利、俄國實質上又獲得了什麼呢?什麼也沒有。真正從七年戰爭中滿載而歸的,是普魯士的盟軍英國。

腓特烈重回到歷經闊別六年的柏林,困苦不堪、衣衫襤褸,悲傷痛苦的神色絲毫沒有被和平減去分毫,整個王國已經不知道有多少熱血男兒血灑疆場了。當年意氣風發的名將現在也完全像是換了一個人,,背已駝,臉已皺、消瘦如柴,牙齒盡落,頭髮半白,飽受胃痛、腹瀉和痔瘡的折磨。

透過堪稱奇蹟的七年戰爭,普魯士在頂住了當時公認的四大列強中的三個奧地利、法國和俄國的進攻之後,也獲得了歐洲玩家的一致認可,成為了第五個列強。可見,每一個大國的崛起,都會經歷鐵與火的考驗,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崛起伴隨著殘酷的殖民地戰爭,荷蘭的崛起憑藉著艱苦卓絕的獨立戰爭,瑞典的崛起離不開古斯塔夫二世的鐵血戰爭,法國正式憑藉著一場場戰爭逐漸變強;俄國也是如此。而普魯士的大國之路,正式從七年戰爭開始的。

七年戰爭使得普魯士崛起,成為歐洲列強之一,但也使王國本土成為一片廢墟。腓特烈全力投入重建和平和經濟的工作。戰後他繼續統治普魯士達23年之久。奧地利和普魯士對葉卡捷琳娜的沙俄不斷對外擴張的勢頭越來越警戒,覺得俄國開始成為一個威脅。為了避免叄國的擴張野心正面衝突,亨利親王訪問彼得堡,提出瓜分波蘭的計劃。1772年,俄普奧叄國第一次瓜分波蘭,這是強權政治犧牲弱國利益的典型,波蘭失去了四分之一的領土。普魯士從瓜分中獲得西普魯士,從而將勃蘭登堡本土和東普魯士第一次聯成一片。1777年,統治巴伐利亞的維特爾斯巴希家族絕後,應該以近親普法爾茨選侯繼承,選侯對巴伐利亞繼承權興趣不大,提出建議,希望巴伐利亞與奧地利合併,皇帝把奧屬尼德蘭(今比利時)給他作為補償。年輕的奧地利皇帝約瑟夫二世徵得太后瑪麗亞-特蕾莎的同意,也想為奧地利吞併巴伐利亞。普魯士和薩克森強烈反對,不惜於1778年向奧地利宣戰。這就是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

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沒有大的作戰行動,雙方滿足於相互對峙,這場戰爭又叫做“土豆戰爭”,因為雙方都在忙著收穫土豆。土豆在今天是歐美食譜裡的重要元素,但是歐洲吃土豆的歷史卻不長,土豆17世紀傳入歐洲,在18世紀晚期的那個時代,剛剛普及。1779年,在特蕾莎太后的敦促下,戰爭結束,奧地利僅佔領了巴伐利亞領土的一小部分,巴伐利亞仍然由普法爾茨選侯繼承。

在1780年,也就是在“土豆戰爭”結束後的第二年,瑪利亞病死了,這位痛恨了腓特烈一輩子的女王最終在年齡這一塊也沒有笑到最後。當得知瑪利亞的死訊之後,這位鐵血國王會有怎樣的反應?他是否會想起小時候兩人之間的歡聲笑語、兩小無猜?是否會想起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的決裂?是否會想起七年戰爭中慘烈的戰場,困苦的人民?是否會想起瑪利亞曾經對腓特烈發出的最惡毒的詛咒?或許都想到了,又或許都沒想,別人不得而知。因為腓特烈的一生是“面具人生”,他的一生都活在高度虛偽的面具下,他自己認為自己從來都不能也不敢成為自然使他成為的那個人,他也不得不收起自己的夢想(成為音樂家,哲學家詩人),而是去走自己父親期望的道路。他已經習慣了隱忍,習慣了將自己內心的真正想法深藏在一個不為人知的角落。隱忍,把反抗藏在內心化為現實中更強大的力量,這就是德意志精神,而腓特烈則是普魯士精神的最佳寫照。

當時名滿天下的腓特烈指揮的普魯士軍隊的操演方法,成為全歐洲軍界競相模仿的樣板,但是老國王對此只是淺笑,如同清政府的洋務運動,只是學到了外在的一點皮毛,而根本不知道腓特烈為什麼要這麼操練普軍。不過他也許笑得太早了:因為普魯士自己的後一輩將軍們,也不真正領會他的思想,把他的斜線式戰術變成了僵化教條。真正理解他,學到他的精髓的,是普魯士未來的死敵,拿破崙,正是這位來自科西嘉島的小個子皇帝,打敗了普軍的神話,但也促進了普軍的改革,讓普軍重新煥發了活力。

1786年8月17日,腓特烈平靜地去世,享年74歲。他身後無子,由侄子繼承,就是腓特烈-威廉二世。此時,距離法國大革命只剩三年,在遙遠的科西嘉島上,一個年僅17歲的少年,一個剛剛從法國炮團少尉職務上請假回家的小軍官請假回家,料理父親去世後的家事,這個少年的名字叫做拿破崙波拿巴,新老一代戰神就這樣完成了交接。

在西方軍事歷史學家的著作中,腓特烈在歷代名將中的的地位,可能僅次於亞歷山大、凱撒、漢尼拔、拿破崙這四大偉人,雖然在戰略上腓特烈稍遜一籌,但是在戰術上腓特烈可以說是近代歐洲第一戰術家,比拿破崙毫不遜色。尤其是在戰役層次上:當時歐洲在戰略和戰術之間,沒有戰役學這個分科,而腓特烈就是大戰術的創始人,德國人口中的“大戰術”,就是現代軍事科學中的戰役學。歐洲軍事學從古斯塔夫開始走入近代化,經過杜倫尼、馬爾巴勒、歐根、薩克斯等歷代名將的探索與嘗試,到腓特烈手中,不僅從實踐上,而且從理論上給以總結。他所確立的作戰原則,例如“保護你的側翼和後方、迂迴敵人的側翼和後方”,“我們注意力的目標,應該是敵人的軍隊”等等,直接指導了拿破崙。可以說在戰役指揮上,腓特烈是拿破崙最好的一位老師。(未完待續)